李書平
一、潛移默化,在日常教學中滲透融入
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德育無處不在,教師可以抓住有利時機,采取多種潛移默化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例如,在課內(nèi)外堅持使用“Please”“Thank you”“Sorry” “Excuse me”等禮貌用語,教育學生養(yǎng)成待人友善,文明禮貌的習慣;在學習Unit4 “Dont eat in class”時,該單元話題主要語言功能是談論并制定規(guī)章制度,教師可和校規(guī)校紀、班規(guī)、家規(guī)等結合起來,讓學生歸納和練習使用祈使句的肯定式與否定式,適時開展遵章守紀的教育,如Dont eat in class. Dont arrive late for class;在學習“Could you please clean your room?”和教學情態(tài)動詞can的用法時,教師有意識地讓學生談論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歸納自己會做哪些事情,同時教育學生勞動光榮,要熱愛勞動;在教學“Birthday Party”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查詢父母的生日,交流在父母的生日時送他們什么禮物,或為他們做些什么,并說出理由??傊?,教師要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將德育滲透貫穿于日常教學。
二、順水推舟,在教材拓展中增強國家認同
教材是教學的載體,也是德育的載體。中學英語教材中有許多具有德育功能的語篇,教師應深入鉆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和利用教材中積極、健康的思想情感因素,抓住結合點,順水推舟,精心設計教學活動,通過融合滲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計劃、自覺地融入英語課教學中。如在八年級上冊“Festivals and holidays”教學中,引導學生關注中外節(jié)日文化的差異與融通,了解Christmas Day,Easter, the Spring Festival, Mid-Autumn Festival異同,幫助學生增強國家認同,堅定文化自信,自覺傳播和弘揚中國特色文化,喚起學生對祖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科技發(fā)展的認同,引導學生增強民族文化自豪感、國家認同感和家國情懷。
三、聚焦主題語境,在教學活動中培育家國情懷
語言是思想文化的載體,在以新課程倡導的以“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大主題意義為引領的英語學科教育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創(chuàng)設與主題意義密切相關的語境,充分挖掘特定主題所承載的德育點,在培養(yǎng)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同時,將特定德育主題與學生的生活建立密切關聯(lián),通過一系列具有綜合性、關聯(lián)性特點的語言學習和思維活動,培養(yǎng)學生語言理解和表達的能力,幫助他們建構新概念,體驗不同的生活,豐富人生閱歷和思維方式,引導學生樹立愛黨愛國情懷,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實現(xiàn)知行合一。如在學習高中英語“travelling”這個主題語境時,可以充分利用Book1 Unit3 “Travel journal”中的閱讀語篇,以語篇為依托,整合語言知識、文化知識、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等學習內(nèi)容,通過開展讓學生探討與旅游相關的話題活動,通過辯論、演講等探究活動,讓學生了解我們偉大祖國的美好河山,增強民族自豪感,在介紹加拿大、英國、美國時,我們更應該通過任務活動的布置,將學習內(nèi)容和學生體驗有效關聯(lián),盡量地挖掘中國之美,引發(fā)學生對本課話題的深度思考,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此外,教師還可以依托主題語境,開展重大節(jié)日主題演講、傳統(tǒng)文化專題作文比賽、英語詩歌朗誦比賽、英語戲劇演出、英語歌曲演唱等活動,融入更多的德育內(nèi)容,讓德育自然地滲透到英語學習當中。
總之,教學中教師要做個有心人,找準機會,適時、適度地進行思政教育,使學生從心靈上真正地受到觸動、感動,讓學生在自然滲透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從而內(nèi)化為自己的品行。
作者單位? 陜西省寶雞市隴縣教學研究室
英語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雙重性質(zhì)。就人文性而言,它承擔著提高學生綜合人文素養(yǎng)的任務,即在發(fā)展學生英語語言運用能力的過程中,適時進行德育滲透,幫助學生學習、理解和鑒賞中外優(yōu)秀文化,培育家國情懷,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愛國主義精神,發(fā)展創(chuàng)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那么在中學英語教學中,如何進行有效的德育滲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