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東
[摘? ?要]針對當前高中生普遍讀圖能力弱導致成績難以提高的現狀,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對學生讀圖能力的培養(yǎng)成為重中之重。教師應堅持地圖與課本并重,在教學中應結合不同類型的地圖,采用不同的方法,切實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
[關鍵詞]高中地理;讀圖能力;培養(yǎng)策略
[中圖分類號]? ? G633.55?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19)16-0095-02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地理圖表是地理學習和研究的重要工具。”地理學科的核心能力就是讀圖和識圖能力。地圖作為地理學的第二語言,是地理事物和現象空間分布的有效信息載體,是學生獲取地理知識的信息源泉,在地理教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從歷年高考地理試題中可以看到,通過圖表來考查考生的地理知識和能力,深受高考命題專家的青睞。地理圖表題占有很大的比重,甚至無圖考圖,這對于那些讀圖能力差的學生而言無疑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從近幾年高考閱卷情況看,讀圖能力差是造成學生失分較多的原因,學生不能從圖中挖掘出有效信息,導致地理成績偏低,而地理成績的高低直接決定了高考文綜成績的高低。筆者從事了20多年的高中地理教學,看到了學生地理成績難以提高的“瓶頸”:大多數學生普遍沒有讀圖的意識,在學習中不重視地圖的作用,在自主預習或復習的過程中只會照本宣科,死記硬背。這在短期內可能有一定的效果,但從長期看,“不會看圖”會導致學習效率低下,成績很難提升,尤其是在高考中會一敗涂地。學生普遍感到地理難學,地理學習的困難甚至超過了數學等學科,有的學生甚至到了“談地色變”的地步,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普遍不高。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對學生讀圖技能的培養(yǎng),讓學生掌握學好地理的鑰匙——讀圖技能,使學生由熟悉地圖到看懂地圖,進而能分析、運用地圖,并逐步建立起有確切空間概念的知識系統(tǒng),能夠觀其“圖”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明其“理”,增強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一、學生讀圖能力差的表現
(一)讀圖習慣欠佳
表現為不能全面閱讀圖表中的所有信息,主要是漏看圖例、注記、比例尺,或不能很好地讀取坐標數值。
(二)空間概念較差
這常常成為制約學生正確讀圖的重要因素。表現為學生不能運用空間想象,實現圖形變換與圖文轉換,不能以圖引文、以圖釋文、以圖補文,不能在變化多樣的圖像中概括出地理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
(三)遷移能力不足
有的學生因缺乏讀圖遷移能力,導致讀圖錯誤。比如不會將等高線圖的閱讀方法靈活運用到其他等值線圖閱讀中(等壓線圖中的高壓脊線相當于等高線圖中的山脊線,低壓槽線相當于等高線圖中的集水線)。
(四)遇到多要素疊加圖時理不出頭緒
高中地理涉及的地圖主要包括地形圖、政區(qū)圖、地理模式圖、原理示意圖、地理統(tǒng)計圖、分布圖、剖面圖、等值線圖、景觀圖、地理漫畫等。在遇到多要素疊加圖時,學生因恐懼心理,加上各要素相互干擾,因此不能針對題目要求,抓住主導要素分析,導致錯誤。
(五)讀圖方法不科學
讀圖時局限于局部區(qū)域,不能對整幅圖做一個總的大勢判斷,浪費了與此有關聯的信息。
二、學生讀圖能力培養(yǎng)策略
(一)培養(yǎng)學生讀圖識圖的良好習慣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養(yǎng)成“左手拿圖,右手拿書”的好習慣,形成一種思維定式,這是提高讀圖能力的關鍵。首先,教師要結合試題要求指導學生有目的地去讀圖。 其次,要讓學生結合教材內容讀圖。在讀圖時必須能準確找到地圖反映的教材內容。再次,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地圖的形象性優(yōu)勢,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激發(fā)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只有學會讀圖,養(yǎng)成讀圖習慣,才能真正學懂地理,讓地理學習不再困難。
(二)加強對學生讀圖方法的有效指導
1.貼近生活實際,培養(yǎng)讀圖興趣。學生在遇到與生活聯系緊密的問題時,讀圖的興趣較濃。因此教師應盡量結合現實生產、生活中的鮮活案例,激發(fā)學生的讀圖興趣,讓學生想讀圖、要讀圖。
2.控制讀圖難度,增強讀圖信心。在讀圖訓練中,教師要嚴格控制讀圖難度,遵循循序漸進原則,根據學生實際讀圖水平,按照先簡單再復雜、先單要素圖再多要素組合圖、先常規(guī)圖再變式圖的順序,進行訓練,以增強學生自信。
3.規(guī)范讀圖訓練,培養(yǎng)讀圖思維。規(guī)范的讀圖訓練是提高讀圖能力的有力保障。教師要指導學生,拿到一幅圖應先明確主題(圖名),了解圖例、比例尺、坐標單位等基本信息,然后再通覽全圖,了解圖像大勢,最后細挖圖像信息。這樣就不會因漏讀、誤讀圖名圖例而導致錯誤。
4.強化學生主體,督促學生繪圖。要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應時刻將學生置于主體地位,讓學生嘗試畫圖,這樣既能檢查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又能提高學生的用圖能力。學生在畫圖時,必須思考圍繞主題畫出什么要素、用什么表達方式、怎么畫的問題,在此過程中即使出現錯誤,也有助于加深印象,避免再犯類似錯誤。
5.精選典型地圖,剖析讀圖方法。教師所選擇的地圖應有代表性、典型性,通過對典型地圖的剖析,讓學生把握地圖要素的內在聯系、地圖信息的隱含形式,以及同類地圖的閱讀方法。例如地形圖、政區(qū)圖、分布圖的閱讀,關鍵是根據圖中的絕對位置及相對位置信息,對圖示區(qū)域進行準確定位;統(tǒng)計圖的閱讀關鍵是認真弄清數據坐標系統(tǒng);地理原理示意圖的閱讀關鍵是弄懂相關原理,教師最好邊講邊畫,學生邊聽邊畫;剖面圖的閱讀關鍵是抓最高點、最低點及轉變節(jié)點等;對于等值線圖的閱讀,一方面要弄清等值線圖的基本特點,另一方面還要把握等值線的變化大勢。
6.重視圖文轉化,打造用圖楷模。不論是在平時的講課過程中,還是在習題的處理過程中,教師都應重視圖文轉化,重視每一幅地圖,并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展示相關的地圖,從不同角度、方位去挖掘有效信息,運用地理圖像幫助學生構建空間概念,把握地理規(guī)律,理解地理概念和原理。針對國際國內發(fā)生的重大新聞事件,及時讓學生查閱地圖、確定位置,適當介紹或分析背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用圖習慣,提高學生看圖、析圖和用圖的能力。
三、地圖教學和非地圖教學效果比較
為了驗證地圖教學和非地圖教學對學生學習效果的影響,筆者分別在自己所任教的2018級高一14班和15班上了教學內容相同(洋流)但授課形式不同(同課異構)的兩節(jié)課,并通過課堂小練習分別考查學生對該知識點的掌握程度。
在具體教學過程中,14班采取地圖教學方式,教學中,筆者先把世界洋流分布圖通過多媒體在白板上展示出來,然后讓學生根據顏色找出洋流的類型,再通過電子筆用顏色鮮明的線條勾勒出世界洋流的分布地區(qū),讓學生一邊找,一邊歸納出世界洋流分布的規(guī)律。15班采用傳統(tǒng)的非地圖教學方式,讓學生在課本世界洋流分布圖上找出對應的洋流名稱,學生根據教師所描述的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特點,歸納世界洋流的分布規(guī)律。
通過對學生的課堂練習效果進行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采用地圖教學的14班學生練習正確率高達85.4%,而采用非地圖教學的15班練習正確率才73.2%,這充分說明:地圖教學具有直觀形象的特點,有利于學生空間思維能力的發(fā)展,避免了學生“死記硬背”的被動學習方式,提高了學習效率;學生讀圖能力的高低與教師在教學中對地圖的重視程度呈正相關,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重視對學生讀圖能力的培養(yǎng),要勤用圖,多用圖。
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能力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教師在日常地理教學中,應結合不同類型的地圖,采用不同的方法,幫助學生快速、全面、準確地從圖表材料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出顯性和隱性信息,構建空間概念,并對有效信息進行完整、準確的理解和整合,做到圖像信息與文字信息之間的自如轉換,實現圖與文、圖與圖之間的相互轉化,使學生真正學會一圖多思、一圖多用,由淺到深,由表及里,使學生的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真正提高學生讀圖、析圖、用圖的能力。
(責任編輯?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