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峰
[摘要]在語文教學中,有沒有一種教學方法既可以保證學生學習主體地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在不影響學生學習成績的情況下,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表達能力呢?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提高學生的綜合表達能力是筆者一直關注的問題。筆者經(jīng)過多年的教學實踐,逐漸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總結出了語文教學提高學生表達能力的三環(huán)節(jié)方法。
[關鍵詞]表達能力;預習;課堂;拓展
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不斷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一個人的表達能力通常分為口語表達和書面表達。那么,在語文教學中,有沒有一種教學方法既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表達能力呢?筆者經(jīng)過多年的教學實踐,逐漸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并認識到:要想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尤其是口語表達能力,必須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確立學習的主體地位,并總結出了語文教學提高學生表達能力的三環(huán)節(jié)方法。
一、預習環(huán)節(jié):朗讀+眉批
中職生已經(jīng)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像作者簡介、個別疑難字詞、課下注釋都有解釋,對于文章的主旨及寫作特色,教材上的課文導讀里面都有明確的介紹。在預習時,筆者有兩條建議。
(一)讓學生養(yǎng)成用標準普通話朗讀的習慣
許多學生的普通話不倫不類,于是朗讀前的正音訓練就顯得格外重要。因此,在預習時,筆者常讓學生做一個正音練習,糾正以往的發(fā)音錯誤,并要求學生在以后的朗讀中按正確語音去朗讀,即使是在無聲的閱讀中,也要求學生在心中有意識地按正確的語音去閱讀。還要求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養(yǎng)成傾聽自己聲音的習慣。時間久了,學生的發(fā)音就會逐漸地標準起來,對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無疑是很有幫助的。
(二)讓學生養(yǎng)成在閱讀的同時寫眉批的習慣
現(xiàn)在的中職生由于各種原因,往往缺少獨立思考,思想很容易流于膚淺,辨別是非的觀念是模糊的。所以要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就必須提高學生的思考分析能力。學生閱讀時的思索,往往都不是很清晰的,如果能把這種思索的火花記錄下來,對提高學生的思考分析能力和表達能力都很有幫助。因此,筆者想到了借助眉批這種學習方法。
眉批的內(nèi)容主要有三個方面。
首先,標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詞、句,并順便寫出自己的疑問,以便課堂上交流時解惑。
其次,在自己欣賞的觀點、語句旁邊寫出自己的感受,加深自己的理解。
最后,在自己批判的、不欣賞的地方寫出批判的理由,并寫出自己的觀點。
二、課堂環(huán)節(jié):交流+評析
經(jīng)過預習,學生很容易把握文章的基本知識,對文章的主旨有了初步的感悟,并準備好了一些相關問題等待課堂上的交流。在課堂上,筆者建議以交流為主,建立以學生學習交流為主體,教師的引導評析為主題的學習方式。具體做法分為兩個步驟。
(一)學生學習交流
學生提問,學生回答,教師點評。即學生針對自己的疑問提出問題,由別的同學根據(jù)自己的理解來進行思考和解答,教師在下邊記錄下學生交流中值得肯定的地方和存在的問題,并對值得肯定的地方加以表揚,同時也是對學過的東西的進一步鞏固。在學生的交流中,由于交流雙方的地位平等,學生交流起來也就沒有太多拘束,暢所欲言,不僅繼續(xù)加深了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還容易讓教師觀察到學生的思想狀態(tài),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的所在,為下一步的有效交流打下基礎。
(二)教師引導評析
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教師評析。即教師針對學生在上面的交流中存在的問題而提出新的問題,再由學生思考回答。由于教師提出的問題來自學生剛才的交流,因而,學生對教師提出的問題十分關注,這樣學生的思考就在不知不覺中被教師引向了深的層次。這樣既做到了以學生學習為主體,又便于教師的引導;還可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引導學生的思考走向深入,提高學生的思考分析能力。
三、拓展環(huán)節(jié):反省+對策
教材上的篇章雖然很美,但畢竟與我們的生活有著一定的距離,因而,要想使學生長久地感興趣,必須讓學生感覺到所學的東西和自己的生活有聯(lián)系,而且有啟發(fā)才行。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必須找到文章與現(xiàn)實生活的連接點,啟發(fā)學生思考自己的生活和做人的方法,去反省、去感悟,對于目前不能解決的困惑,促使其在以后的生活中逐漸去解決。
因此,筆者把拓展環(huán)節(jié)定為:反省+對策。這一環(huán)節(jié)可以以作業(yè)的形式布置下去,讓學生去調(diào)查;也可以以討論的形式在課堂上進行;還可以以辯論的形式開展。例如:學了莫言的《賣白菜》一文,筆者提出兩個問題:一是故事發(fā)生的時間是什么時候。這個答案在文章的開頭:1967年冬天。二是12歲的“我”在干什么。文中的“我”本來是去上學的,順路幫母親把白菜搬到集市上去。現(xiàn)在的學生對那一段歷史是比較陌生的,對于12歲的窮人家孩子的生活是沒有感受的。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中國農(nóng)村,許多孩子很小就不上學了,一般都去放牛割草掙工分去了,能頂半個勞力了。再說“半大小子,吃死老子”,不去掙工分,家里是撐不下去的,可是作者的母親就讓作者上學。這正是管母最偉大最令人肅然起敬的地方,也是管母與眾不同的地方,或許這也是莫言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根本原因吧!
總之,找到文章與現(xiàn)實生活的連接點,啟發(fā)學生思考自己的生活和做人的方法。這是學習語文的一個重要目的,也是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觀察生活、思考生活習慣的一個有用的方式,是提高學生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的一個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