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我真的是婚戀“困難戶”嗎?
      ——大齡單身女博士婚戀偏好研究

      2019-07-30 12:26:26劉天元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9年4期
      關鍵詞:婚配女博士婚戀

      伍 麟,劉天元

      (武漢大學 社會學系,武漢 430072)

      一、問題的提出

      媒體慣常使用“滅絕師太”“UFO(ugly、fat、old)”“第三種人”等飽含歧視性的詞語形容27歲以上接受博士教育的單身女性,這些“污名化”的標簽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和傳播力,能夠迅速在網絡走紅,并為社會大眾所熟識。同時,囿于媒體和社會大眾與女博士之間的隔膜,使其對女博士的話題帶有天然興趣和熱情,尤以女博士婚戀問題受到廣泛的關注。在百度中以“女博士、戀愛、感情、婚姻”等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得到千萬條相關結果,其中多以渲染“剩女”“愁嫁”等負面新聞為主;在知乎、豆瓣等社交平臺上也存在大量以“女博士婚戀難”為主題的帖子和小組;然而,查閱以往學術界對女博士婚戀問題的研究發(fā)現(xiàn)卻不足百篇,可見,關于女博士婚戀問題出現(xiàn)了社會普遍關懷而學術研究爆冷的局面。那么,大齡單身女博士群體的情感、婚姻現(xiàn)狀究竟如何?她們真如媒體渲染般是婚戀市場中的“困難戶”且長期處于“恨嫁”狀態(tài)嗎?抑或是媒體為吸引眼球炒作出來的“假問題”?

      學術界目前針對女博士婚戀現(xiàn)狀的研究主要從四方面展開。第一,研究女博士擇偶的具體標準。媒體和社會大眾普遍認為女博士對伴侶學歷要求苛刻是其“難嫁”的根本原因,但事實上大眾話語對女博士存在明顯誤讀,性格、能力、健康、經濟等才是其考慮最多的因素[1]。第二,分析女博士在婚戀市場中的劣勢。諸如:女博士在愛情中太過理性而缺乏可愛,難以得到男性青睞;其因學業(yè)繁忙導致社交圈子狹小,難以結識更多優(yōu)秀男青年;高學歷在婚戀市場中并非加分項,且女博士不具年齡優(yōu)勢,但卻對伴侶期望太高[2];即便是已婚女博士,其離婚率也高于普通女性[3]。第三,從婚姻制度和婚配文化層面剖析女博士婚戀難的深層原因。一方面,“男高女低”的梯度婚配模式使女博士可選擇的伴侶范圍受到擠壓,加劇了其婚嫁的難度;另一方面,中國傳統(tǒng)文化倡導“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分工模式[4],這與女博士群體普遍主張的男女平等相悖,故而使其在男性主導的婚姻市場中容易受到排擠,陷入婚戀困境[5]。第四,提出幫助女博士擺脫單身狀況的精準對策,即女博士應調整自身婚戀觀,降低自身期望,以減少兩性在擇偶標準方面的差序[6]。

      既有研究對理解女博士婚戀問題具有一定的解釋力度,但是也存在明顯不足。一是以往研究時效性不足,改革開放40年,中國社會經歷巨大變革,社會不斷轉型并逐漸步入發(fā)展的新時代,女博士的擇偶偏好隨著社會變遷究竟發(fā)生何種變化,以往研究尚不足以揭示當前女博士群體婚戀態(tài)度的新風尚。二是女博士作為學歷最高的女性群體,既承載著一般女性的感性因素,又兼具知性女性的理性因素,但以往研究側重于刻畫女博士面臨婚戀問題時表現(xiàn)的感性一面,而缺乏其對婚戀理性思考的研究。三是以往大多數研究站在傳統(tǒng)男權社會的視角,對女博士婚戀問題的研究存在明顯污名化,強調主流的婚配模式,而忽視了女博士為了追求高質量的伴侶和婚姻,或者為了抵制傳統(tǒng)婚配中不平等的性別分工,她們很可能不是“被剩下”,而是自我主動選擇“難嫁”。因此,本文在借鑒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運用社會交換理論,重點剖析受教育于新時代的女博士的婚戀偏好,以及其偏好形成的動力和由此產生的社會影響,并提出相關對策建議。

      二、大齡單身女博士婚戀偏好劃分

      (一)研究方法與資料來源

      本文主要關注大齡單身女博士群體的婚戀狀況和偏好,采用定性研究中的深度訪談法。訪談對象來自武漢S大學和北京Z大學,兩所大學均為全國排名前10的著名綜合型高校,博士培養(yǎng)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國教育最高水平;兩所高校每年博士招生人數上千名,博士生的家庭背景和學術經歷等呈現(xiàn)多元化,因而可將其視為中國高校的縮影,將兩所大學的女博士視為這一群體的典型代表。本文訪談了兩所大學的12名女博士,在個人基本情況方面其具有較強異質性,又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質性;根據訪談對象的差異和典型程度,將其具體劃分為4個具有代表性的類別,分別為孔雀女(原生家庭社會經濟地位高、自身條件好)、乖乖女(原生家庭中親子關系遵從“父母期待—子女服從”)、雙贏型(關注夫妻雙方在工作和家庭方面的協(xié)同促進)、新女性(追求自我價值實現(xiàn)、對婚姻懷有隨遇而安的態(tài)度),表1為4名典型被訪者的基本信息。

      表1 被訪者基本信息

      資料來源:根據訪談資料整理而得。

      (二)典型婚戀偏好分類

      社會交換理論是婚姻研究中的主流理論,其認為擇偶雙方都是理性的行動者,雙方期望通過資源交換實現(xiàn)互利互惠,比如男性希望用自身經濟資源換取女性家務服務。一般而言,女性期望在婚姻中獲取美好的愛情、溫暖的家庭、相互促進的“合伙人”或者暫時沒有需要獲取的資源。根據女性期望獲得的資源,本文將女博士的婚戀偏好具體劃分為完美的愛情婚姻(孔雀女)、經濟型“適用男”(乖乖女)、勢均力敵的伴侶(雙贏型)、單身或許是貴族(新女性)。

      1.孔雀女:完美的愛情婚姻

      倘若沒有實現(xiàn)“三十而立”的人生階段目標,面對社會環(huán)境和家長“逼婚”的壓力,女博士是否應降低標準而滿足別人期待呢?基于生命歷程的主流認知,社會大眾普遍認為女博士應在傳統(tǒng)婚配文化規(guī)定的時間節(jié)點內結婚生育,一旦超出時間節(jié)點,其應主動降低自身期望,盡早擺脫單身;但本文通過訪談發(fā)現(xiàn),即便面臨延遲結婚,甚至“被剩下”的風險,女博士群體中依然有一部分人堅持自我擇偶標準,期待完美愛情,不愿意在婚戀市場中妥協(xié)。同時,她們面對婚戀問題更加自信和主動,愿意對自己鐘意的男性展開追求,而這與以往研究中詬病女博士性格內斂沉悶大相徑庭。

      “我想找一個各方面都能滿足我要求的男朋友,我本身就有167cm,要是男朋友太矮的話,我連高跟鞋都沒法穿。我家條件還可以,我希望男朋友的家境不能和我家相差太大,這樣日后可以省去很多麻煩。男朋友的學歷起碼是211的本科,985的博士,只有學歷相當,兩個人才有共同話題。我爸媽也比較支持我,我知道在那些已婚或非單身的同學眼里,我太挑剔,但沒辦法我將就不了。我之前談過一個,是我本科同學,個子也不高,臉上有很多痘印,兩個人的家庭差距也比較大,很多事我們想法和做法完全不一樣,后來我實在忍不了,就提出分手。如果遇到滿足我條件的人,我會奮不顧身的去追求,但要一直沒有遇到,那么我寧愿保持現(xiàn)在的狀態(tài),慢慢找一個我滿意的人?!?ZLL)

      2.乖乖女:經濟型“適用男”

      在現(xiàn)代社會,盡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辦婚姻已經廢除,男女雙方擁有婚姻自主權,但是在擇偶過程中父母的意見仍占據重要地位?!按呋?、逼婚”是父母發(fā)表意見和影響子女婚戀決策的新形式,女博士同樣面臨父母意見的壓力,在壓力之下她們不同的表現(xiàn),實則反映了她們真實的婚戀想法和婚戀偏好。與盛行“學得好不如嫁得好”的婚嫁觀念不同,在父母的干預下,部分女博士依舊對自我有清醒認知,且堅持自我成熟的婚戀標準,甚至能夠反思原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怪象。

      “我現(xiàn)在感覺壓力蠻大,不僅是博士要畢業(yè)的焦慮,還有來自父母親友逼婚的壓力。我到現(xiàn)在都不能理解我的父母,為什么她們總是如此矛盾,以前高中和大學想談戀愛時,她們拼命阻止,等到現(xiàn)在又是她們不停催促。我身邊很多女同學也是這樣,從小乖乖按照父母要求,不早戀,求學路上波瀾不驚,結果現(xiàn)在都面臨父母逼婚。我參加了幾場相親,但沒有合適的。父母希望我找一個穩(wěn)重上進的人,我也比較認同這點,對方不一定非要博士學歷,但要與我“三觀”相近,有進取心、有擔當、負責任、顧家,經濟上不需要多么富裕,但對方父母必須明事理,我們相互扶持,生活總會越來越好?!?YK)

      3.雙贏型:勢均力敵的伴侶

      婚姻匹配的同質性理論認為,人們在尋找配偶時傾向于選擇與自己年齡、教育、社會階層、價值觀、社會認同等相近的異性[7],這一點在女博士群體中表現(xiàn)尤為突出,高等教育促使其接受并擁護“男女平等”的性別文化,追求自我獨立,擁有強烈的成就動機和職場期望,渴望實現(xiàn)自我價值[8]。與此同時,對愛情和婚姻充滿美好期待,希望雙方的結合不僅是“門當戶對”,更是彼此幫助、共同進步;值得注意的是,女博士秉持“勢均力敵”的婚戀偏好與傳統(tǒng)婚配文化中的相似相容性原則有所區(qū)別,前者在婚戀匹配中更看重個體間價值觀是否趨同、能力是否相當,而后者多側重雙方原生家庭的經濟社會地位。

      “作為博士,頭頂‘高學歷女性’的稱號,享受了國家十幾年的教育資源,我很想在畢業(yè)之后能夠為社會做點貢獻,家庭穩(wěn)定是安心工作的基礎,所以,我現(xiàn)在正積極解決自己的個人問題。我對婚姻有很多美好期待,希望我的另一半在事業(yè)上能與我旗鼓相當,我不喜歡不平等的關系,兩個人差距太大,仰視者和被仰視者都不舒服,在摻雜上兩個家庭的瑣事,容易影響彼此感情。另一半的家庭背景我不是很在意,我主要看重的是對方是否有健康的人格品質以及發(fā)展能力,希望我們兩的相遇是‘互惠互利’,兩個人都可以從這段關系或者這段婚姻中獲得進步,可以走向高處?!?ZDY)

      4.新女性:單身或許是貴族

      傳統(tǒng)“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分工模式強調女性在家務方面的責任,這意味著女性需要投入時間精力維持家庭內部功能運轉。但是,高學歷的女博士往往有較強的自我實現(xiàn)期望,當個體需求與傳統(tǒng)婚戀文化觀產生沖突時,她們并沒有像傳統(tǒng)文化所期待般投入家庭,而是堅持追求個體事業(yè)和自我價值,婚姻對她們而言只是“錦上添花”,若要因婚戀而犧牲事業(yè),她們寧可成為“單身貴族”,但她們并非不愿意結婚,依舊持有在恰當時候走進婚姻的想法。

      “我現(xiàn)在只想把學業(yè)和論文放在第一位,為找一個理想的教職和實現(xiàn)自己的學術理想做準備,談戀愛就像額外的任務,要花費時間營造浪漫、履行承諾,甚至日后結婚了,還需操持家務,我現(xiàn)在沒有多余的精力。實驗室的師妹自從有了男朋友后,來實驗室的頻率明顯小了,在學術上也沒有太多斗志,只想畢業(yè)嫁人。要是談戀愛以犧牲學業(yè)和未來事業(yè)發(fā)展為代價,這太得不償失了,就算你放棄自己的學業(yè)和事業(yè),那也不能保證你一輩子婚姻的穩(wěn)定,現(xiàn)在離婚率那么高。我目前是愿意一輩子‘嫁給學術’,或許在人生的某個階段,我覺得自己的學術可以暫且放一放了,可能也會去戀愛、去結婚?!?LCC)

      三、大齡單身女博士婚戀偏好形成動力

      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認為個體嵌套在相互影響的一系列環(huán)境中,其成長和發(fā)展受直接環(huán)境和間接環(huán)境等系統(tǒng)結構的影響。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為探究女博士婚戀偏好形成的深層原因提供了合理的理論邏輯,具體而言,原生家庭和女博士群體特質是影響其行為和決策的直接環(huán)境,社會制度(主流婚配模式)和婚配文化是形塑女博士婚姻偏好和行為的間接環(huán)境。

      (一)原生家庭潛移默化滲透

      對于當前處于適婚年齡段的年輕人而言,其父輩一般成長于計劃經濟時代,深受傳統(tǒng)婚配文化濡染,遵循“生命歷程理論”,一旦察覺子代有可能因學業(yè)偏離主流生活軌道,父輩將采取措施并向子代施壓,上海、北京等發(fā)達城市屢見不鮮的以擺攤為主的白發(fā)相親角就是父輩向子代“催婚”的一種形式。面對父輩的“催婚”壓力,子代是否變更婚戀偏好向父輩妥協(xié)受到親子關系的影響;女博士YK的原生家庭中,親子間表現(xiàn)為“期待—服從”的親子關系,在面對父母“逼婚”時,并沒有表現(xiàn)出強烈的反抗,甚至在擇偶標準中也強調“相互扶持”,這與其原生家庭中親子關系親密密切相關。同時,父輩對子代婚姻的期望影響子代擇偶標準[9],女博士YK的父母與其擇偶標準中的“穩(wěn)重上進”不謀而合,可見父輩建議對子代擇偶的影響。另外,原生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也作用于子代伴侶的選擇,女博士ZLL的家庭社會經濟地位高,家庭氛圍寬松,父母對其擇偶標準表現(xiàn)出極大的支持,使其擁有較大的自主決策權,且其自身條件突出,充滿自信,顯然是婚姻市場中的“A女”,因而其擇偶標準高,不僅注重情感需求,也強調同類匹配。

      (二)傳統(tǒng)婚配文化長期存在

      傳統(tǒng)婚配文化強調“生命歷程”,即按照“正常”的節(jié)奏經歷人生的各個階段,換言之,滿足周圍人或者社會對自己的期待,在合適的年紀做合適的事情。比如,當前我國城市青年平均初婚年齡男性約為27歲,女性約為25歲,那么對于超過25歲,甚至30歲沒有結婚的女博士而言,她們很容易成為社會大眾眼中的“異類”,被貼上“圣斗士”等污名化標簽。如若女博士長期置身于此類隱形標簽和壓力中勢必影響其心理,引發(fā)婚戀焦慮,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和別人“不一樣”,甚至考慮是否應該為了滿足大眾期待而改變自身擇偶標準。此外,傳統(tǒng)婚配文化中強調的同質婚姻,對個體婚戀標準的選擇具有深遠的影響,從社會結構論來看,同質婚姻即與自身社會經濟地位類似的異性匹配,無論是注重自我實現(xiàn)的女博士LCC,還是渴望完美婚戀的女博士ZLL,她們的婚戀偏好中依舊保留著傳統(tǒng)婚配文化的影子,“勢均力敵”“家境相當”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同質婚姻的外顯形式,由此可見,即便是追求獨立自主的女博士,其婚戀偏好的形成都受到傳統(tǒng)婚配文化的浸潤。

      (三)梯度婚配模式開始動搖

      德國社會學家穆勒將男女雙方締結婚姻的動機劃分為經濟動機、子女動機和感情動機三種,且隨著時代的變遷三種動機的重要性發(fā)生更替[10]。在階層流動機會少、先賦性色彩濃厚的計劃經濟時代,婚姻關系的建立被視作階層實現(xiàn)流動的重要機制之一[11],因而女性締結婚姻時更強調經濟動機,梯度婚配為主流模式。改革開放40年,男女婚配的動機和對婚姻價值的認知發(fā)生變化,“愛情是婚姻的基礎”“自由戀愛”的觀念深入人心[12],尤其隨著女性在高等教育中占比逐步提高,越來越多的女性有足夠的能力實現(xiàn)經濟獨立,婚姻不再是女性獲取經濟資源的唯一途徑,女性締結婚姻的動機逐步由經濟動機轉向感情動機(關注愛情本身),梯度婚配模式逐漸式微。女博士作為高學歷群體,主張男女平等,容易接受新鮮事物,梯度婚配模式的變化與其期望的“勢均力敵”的婚姻關系不謀而合,可以預見隨著梯度婚配模式的逐步瓦解勢必對其擇偶標準產生深刻影響。

      (四)個體獨立自主意識覺醒

      從中國傳統(tǒng)婚配文化來看,婚姻并非兩個個體的事情,而是兩個家庭的組合,婚姻就像一個包袱,與生孩子、撫育孩子、贍養(yǎng)老人捆綁在一起,在“女主內”的家庭分工體系中,女性往往背負沉重的婚姻包袱,尤其在中國當前普遍教育焦慮的環(huán)境下,母親不僅需要料理家務,還需輔導孩子完成家庭作業(yè)、陪伴孩子參加各類影子教育機構。沉重的婚姻包袱意味著女性一旦步入婚姻,就需扮演好“賢妻良母”的角色,而不是將時間和精力過多投入職場或追求自我實現(xiàn)[13]。因而,在傳統(tǒng)“男高女低”的婚姻生活中,女性為了獲得安全感,往往愿意犧牲自我而奉獻家庭,甚至在婚姻關系中委曲求全。但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婚配文化的變遷,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升以及全球范圍內女權運動的開展,高學歷女性清醒認識到個體獨立自主的重要意義[14],其追求工作權利,渴望自我價值實現(xiàn),因而在擇偶時期待伴侶能夠尊重和滿足她們的需求,實現(xiàn)婚姻內男女平等,甚至部分女博士愿意為了實現(xiàn)自我而不斷延遲婚姻??梢姡邔W歷女性個體獨立自主意識的覺醒深刻影響其婚戀觀的形塑。

      四、大齡單身女博士婚戀偏好的社會影響

      (一)初婚年齡不斷推遲

      一般而言,受教育年限越長越可能推遲結婚,女博士擁有最高學歷,漫長的求學生涯勢必延遲其初婚年齡;根據最近的研究發(fā)現(xiàn)女性在高等教育中的優(yōu)勢逐漸顯現(xiàn)[15],女博士數量和規(guī)模將逐步擴大,這意味著越來越多的女性將晚婚,在一定程度上將推動初婚我國年齡的增長,而這也與近年來城市婚姻市場中呈現(xiàn)的青年結婚高齡化態(tài)勢相一致[16]。此外,女博士群體普遍秉持“錦上添花”的婚戀原則,為了尋找合適的伴侶,滿足其美好婚姻的期望,即便與傳統(tǒng)婚戀文化相悖(比如:與年紀相差較大者或者離異者締結婚姻等),女博士群體仍舊堅持自我婚戀偏好。女博士群體獨特的婚戀偏好延長了其在婚姻市場中擇偶的時間,隨著其在婚姻市場中數量的壯大必將對推動我國人口初婚年齡增長產生作用。

      (二)婚姻質量逐步提升

      有研究證實,離婚幾率與隨著結婚年齡的提高而下降,但當結婚年齡跨越28歲時,結婚年齡與離婚率的曲線趨于平緩,晚婚并沒有提升離婚的可能性,可見晚婚者的婚姻往往比較穩(wěn)定[17]。這是因為晚婚使男女雙方擁有更多人生閱歷,對自我認知、未來家庭規(guī)劃都有明確的想法,在選擇伴侶方面更加審慎,做出錯誤決定的幾率比較小。對于女博士群體而言,因其學業(yè)和獨特的婚戀偏好推遲了結婚年齡,但卻能夠在人生的成熟期理性選擇伴侶和婚姻生活,因而相較于早婚女性,女博士群體的婚姻比較穩(wěn)定,也能夠實現(xiàn)較高的婚姻質量。此外,女博士群體堅持的“三觀一致、勢均力敵”的擇偶標準更可能獲得較高的生活滿意度和感情滿意度。一方面,在“勢均力敵”的婚姻關系中,夫妻雙方收入差距小,不存在依附或仰視等金錢方面的不平等關系,有利于提升婚姻家庭生活滿意度。另一方面,“三觀一致”的伴侶之間矛盾沖突少,彼此雙方信任而獨立,能夠建立親密的關系,能夠主動與對方分享自我想法和情感,夫妻雙方都愿意為對方提供情緒勞動,可以獲得較高的情感滿意度[18]。綜上,隨著女博士群體在婚姻市場中基數的擴大,其獨特的婚姻偏好在一定程度上將推動婚姻市場中婚姻質量的提升。

      (三)男女平等獲得發(fā)展

      在傳統(tǒng)婚姻家庭生活中,女性往往肩負比男性更重的婚姻包袱,如生育孩子、教育孩子、承擔家務等,這些婚姻包袱需要女性投入大量時間、精力和情感,故而女性一旦結婚后,就被期待將重心轉移到家庭,甚至被要求退出勞動力市場。在現(xiàn)代社會,工作對女性的意義不僅是其經濟獨立的象征,也是其融入社會的方式,因此眾多已步入婚姻的女性期望在工作中實現(xiàn)自我價值,要求男女雙方共同承擔婚姻包袱。擁有較高教育水平的女博士本身更加關注兩性平等,強調自我實現(xiàn);在面對傳統(tǒng)“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分工時,她們敢于堅持自己的擇偶偏好,期待“勢均力敵”的伴侶或完美情人,甚至為了事業(yè)可能長久保持單身狀態(tài)。這些看似與傳統(tǒng)文化相悖的婚戀偏好,雖可能使其晚婚,但卻保障了她們進入職場和謀得事業(yè)成就的權利,也使其能在婚姻制度內要求男女雙方平等承擔家務,可以預見隨著女博士群體在婚姻市場中的增多,其獨特的婚戀偏好極大可能將推動男女在家庭分工和工作權利方面的平等發(fā)展。

      (四)婚配模式走向多元

      根據弱結構理論,女性對伴侶薪金收入的重視,是因為其將婚姻視作獲取資源和安全感的主要途徑,但若女性能夠自由進入勞動力市場且依靠自我獲得足夠經濟資本,那么其對伴侶的經濟依賴將逐步減弱[19],“男強女弱”的梯度婚配模式也將逐漸被打破。女博士群體擁有較強的人力資本,在經濟上能夠實現(xiàn)獨立,不需要憑借婚姻依附于男性,其渴望從婚姻中獲取的是個體成長和深層次的親密關系。因而,在婚戀市場中她們會堅守自我的擇偶標準,甚至為了打破高學歷女性“婚姻擠壓”的怪圈,她們極有可能擴展擇偶范圍,選擇“非傳統(tǒng)”的婚姻模式,如選擇離異男性、異國婚姻等。誠然,非主流的婚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對婚姻質量和家庭關系產生負面效應,但不可否認隨著女博士群體壯大和婚姻市場的發(fā)展非主流婚配模式將會深刻影響傳統(tǒng)婚配文化的統(tǒng)治地位,對促進婚配模式走向多元具有重要的意義。

      五、討論與建議

      改革開放40年,中國社會發(fā)展步入新時代,女博士的擇偶偏好隨著社會變遷發(fā)生巨大變化。綜上,女博士并非婚姻“困難戶”,其秉持獨特的婚戀偏好也不是放棄婚姻,只是延遲了婚姻,且對提升婚姻質量、促進男女平等發(fā)展以及推動婚姻匹配多元化發(fā)展有積極意義。因而,對女博士婚戀問題,媒體和社會大眾應營造包容開放的輿論環(huán)境,允許“與眾不同”的存在,將婚戀的選擇權、主動權交還女博士,她們究竟是否結婚、何時結婚、與誰結婚,都應該是個體經過理性思考后的選擇,而不應遭受他人逼迫和詬病。同時,女博士與男博士同樣擁有高學歷和豐厚文化資本,在知識社會應得到尊重,因此有必要利用媒體平臺為女博士正名,凸顯女博士的正面特質,客觀公正看待和理解其婚戀偏好,及時糾正社會輿論的偏見,消除強加于其身上的符號暴力。對于女博士群體而言,婚姻只是錦上添花,不因周邊“催婚”壓力一味降低自我標準,不被傳統(tǒng)婚配文化綁架,在婚姻市場中做自己,找到自我價值,并用樂觀的態(tài)度面對單身,相信未來會結婚生子[20]。對于政府相關部門而言,應立足社會變遷和婚配文化變革的背景,及時校正婚姻制度,如調整初婚或晚婚年齡的界定;加速推進婚配文化變革,倡導“情感至上”的婚戀觀,改善當前畸形的“物質至上”的婚戀風氣;革除“男尊女卑”的陳舊婚配文化,推動“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tǒng)家庭分工模式變革,提高高學歷女性的社會地位,促進男女在家庭分工方面平等發(fā)展。

      猜你喜歡
      婚配女博士婚戀
      愛在“七夕”正當時——當代職場青年婚戀觀察
      上海工運(2020年8期)2020-12-14 03:11:46
      淺析《紅樓夢》中賈府不同時期的婚配選擇
      艾利·康迪《婚配》中的反烏托邦世界
      文學教育(2019年10期)2019-11-07 11:38:48
      農村男青年婚配難問題研究
      卷宗(2019年13期)2019-06-17 01:22:38
      我是徹底“裸婚”的女博士
      女博士還是和男博士結婚的好
      女博士在家里首先得還原為一個女人
      解讀《女博士》
      人間(2015年23期)2016-01-04 12:47:42
      兩岸婚戀邁入全新階段
      海峽姐妹(2015年6期)2015-02-27 15:11:19
      中國古代宗族婚配與懲罰
      盐源县| 阿勒泰市| 浙江省| 万全县| 金乡县| 辰溪县| 义马市| 阿克苏市| 平邑县| 孝感市| 大理市| 富川| 赣榆县| 井冈山市| 镇远县| 哈巴河县| 乌海市| 资兴市| 自贡市| 乐山市| 遵义市| 施秉县| 扬中市| 苍南县| 桂阳县| 屯留县| 扶余县| 正安县| 柳州市| 姚安县| 班戈县| 泾源县| 大埔区| 潍坊市| 广丰县| 黄山市| 珲春市| 南康市| 霍邱县| 陈巴尔虎旗| 双桥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