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先桃 張穎
[摘 要] 培智學校自閉癥、唐氏綜合癥、腦癱、廣泛性發(fā)育障礙這四類學生人數(shù)眾多,普遍存在著生活適應能力差的特點?;凇伴e暇生活”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與實施,著力構建以生活能力為核心的三維課程目標,架構以技能培養(yǎng)為要務的課程體系,編寫以閑暇生活為主題的三冊教材,有效拓展了教學資源,豐富了教學形式,滿足了學生多樣化的需求,實現(xiàn)了對培智學生的潛能開發(fā)與缺陷補償。
[關鍵詞] 培智學校;校本課程;閑暇生活
培智學校校本課程是在實施國家培智學校義務教育一般性課程的前提下,通過對本地區(qū)、本學校學生差異性的需求進行科學評估,并充分利用當?shù)厣鐓^(qū)和學校的課程資源開發(fā)的課程。[1]培智學校自閉癥、唐氏綜合癥、腦癱、廣泛性發(fā)育障礙這四類學生人數(shù)眾多,普遍存在著生活適應能力差特點,嚴重影響了其有質量地生活和回歸主流社會的進程。為此,筆者嘗試進行“閑暇生活”這一生活適應類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與實施,以促進學生感受生活、熱愛生活和享受現(xiàn)代生活的能力。
一、明晰課程目標
新課標指出,生活適應性課程以促進發(fā)展性障礙學生的獨立生活能力和身心健康發(fā)展為重要旨歸,應遵循以生為本、個別教育、全面支持的理念來構建課程?;陂e暇生活的校本課程緊緊圍繞這三大基本理念,確定了課程目標與課程體系。
(一)以生活能力為核心,構建課程目標
依據(jù)新課標,明確“閑暇生活”校本課程的目標首先是通過休閑實踐性活動來拓寬學生視野,增強對閑暇生活項目領域的了解,體驗閑暇生活的樂趣,使學生能掌握基本的休閑娛樂方式,熟練地應對活動中所需要的操作流程,由此實現(xiàn)從“能生活會自理”發(fā)展為“有質量有尊嚴”理念的改變。其次是培養(yǎng)學生掌握提高生活質量方法,通過實際操作,滲透對相關場所與物品的功能、特點、特性等認知教育,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操作練習時,可以在表明這一技能的語言、文字或圖片符號與該技能間構建關聯(lián)。以校本教材《電影約起來》為例,學生知道是指一起去電影院看電影。實際上在日常生活中,此項活動是由一系列活動組成的,包括排隊、購票、排隊檢票、尋找座位、文明觀影等等。從“看電影”的抽象詞組,聯(lián)想到觀影前、中、后的各項具體事宜,對智力落后兒童來說是難以逾越的鴻溝,因此事物、功能、禮儀、流程等相關認知教育也是本課程的重要目標之一。最后是通過實際操作訓練,促使學生會獨立、自主、完整地完成每項活動,感受成功的喜悅,提高自我欣賞能力;鼓勵學生在活動進行中迎難而上、超越自我,養(yǎng)成堅韌、果敢的個性品質,讓他們的身心健康得到良性發(fā)展。
(二) 以技能培養(yǎng)為要務,架構課程體系
滿足學生的實際發(fā)展需要是校本課程開發(fā)的首要任務。[2]在學生需要層面上,基于閑暇生活的校本課程與以技能培養(yǎng)為要務的培智教育理念存在著統(tǒng)一性,這就為閑暇教育的規(guī)劃與開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基于閑暇生活的校本課程強調實際生活中的工具使用技能訓練和實踐應用技能訓練兩部分內容。工具使用技能需要學生具備對該工具的基本認知和良好的動作技能基礎,同時還要具備良好的操作規(guī)劃能力,對學生能力要求較高。因此又將這部分內容分成基本理論知識學習和具體實踐操作兩個環(huán)節(jié),以知識為基礎,以操作來提高,實現(xiàn)理論與操作的相互支撐,繼而為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熟練應用提供必要保障。以校本教材《鏡頭里的世界》教學為例,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對相機、手機等拍照和錄像工具的常規(guī)功能進行詳細介紹,以流程圖的形式呈現(xiàn)了使用該工具的通用步驟,以此為該工具的使用提供練習基礎。實踐應用技能是在掌握熟練的工具使用技能基礎上,在真實情境中開展的實操技能訓練,需要學生具備基本社交禮儀技能、遵守排隊秩序技能、統(tǒng)籌程序安排技能等各項能力,對學生要求更高。由此也將本部分內容分成了基本理論學習和具體實踐操作兩個環(huán)節(jié)。兩部分內容相輔相成,都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來進行,以滿足學生發(fā)展的需要,確保達成在學習的過程中提升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目標。
二、編寫配套教材
教材是課程的載體,是落實課程的重要手段。[3]依據(jù)課程內容架構,我們編寫了三冊教材,分別是《閑暇生活(第一冊)》(低段)《閑暇生活(第二冊)》(中段)和《閑暇生活(第三冊)》(高段)。編寫工作分成六個階段:(1)整理閑暇生活訓練項目,規(guī)劃教材體系;(2)評估整體學情,確立教材內容;(3)討論教材呈現(xiàn)形式,搭建教材框架;(4)按年級段分別試編教材的第一單元,并進行討論和修改;(5)正式編寫各年級段教材,包括撰寫前言、擬定目錄、創(chuàng)編內容、處理圖片;(6)邀請專家指導與審核修訂。編寫教材依據(jù)新課標理念,結合學生心理特征差異和知識特點以及各項技能的系統(tǒng)性特征,以主題單元的形式鋪開。每課分為“情境創(chuàng)設、訓練用具、課前測評、訓練目標、訓練流程、拓展延伸、課后測評”七大板塊。創(chuàng)設情境的教學,是幫助學生將生活中熟知的事物建立知識聯(lián)結,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產(chǎn)生探索和學習的欲望。訓練用具呈現(xiàn)了與訓練項目相關聯(lián)的工具資源。課前測評是對學生已有的知識與技能的評估,為課堂分層教學提供依據(jù),并為課后測評提供參照。訓練目標明確了該項目教學與訓練的目標,是經(jīng)過多頻次、長時間訓練后學生應該達到的能力。訓練流程的呈現(xiàn)方式根據(jù)學段不同而有所區(qū)別。低段以故事情節(jié)展開,中段以流程圖展現(xiàn),高段以思維導圖呈現(xiàn)。拓展延伸是與該課相關的知識延伸、游戲拓展和練習鞏固。課后測評是與課前評估相對應的評價體系,用以對比分析學生學業(yè)狀況,并為判定該項目是否需要繼續(xù)訓練提供依據(jù)。
三、豐富教學形式
由于學生存在能力欠缺、意志品質薄弱、情緒不穩(wěn)定等問題,這便需要教師不斷豐富教學形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活理念,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錘煉學生的意志品質,發(fā)展學生的生活能力。
(一)在學校教學中強化訓練
1.走班教學。根據(jù)學生學情整體評估,每個工作日下午按照年級段結合有個別需要的特例,開設特奧、手工等多個訓練班,每個班級的學生數(shù)一般控制在12名左右,采用分組探究的形式組織教學。每個班級安排主輔教老師各一名,主教老師負責授課,輔教老師負責評估、小結及訓練輔助。每周一次訓練反饋,每月一次學習成果匯報,每學期一次項目達標考核。
2.個別化教學。針對有嚴重人際交往障礙的學生開設個訓課。做到“一生一案”,按照“前期評估→長期規(guī)劃→短期目標→訓練實施→效果評價”的基本流程來實施教學,力促內容更有針對性,方法更具有效性。
3.特長班教學。特長班教學與個別化教學相呼應,是針對有某方面特長或者學習興趣特別濃厚的學生開設的提高班,拓展訓練內容,提高訓練要求,不斷開掘學生創(chuàng)造潛能,呵護學生個性發(fā)展,力求高階訓練目標的有效達成。
(二)在社區(qū)活動中拓展練習
學生的學習機會不僅在于課堂上、學校里,還可以架構起課內外結合的教育空間體系,突破教材限制,向社區(qū)生活拓展延伸。充分利用社區(qū)生活資源,為培智學生搭建生活化的實踐性學習平臺,對于提升學生的生活適應性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在自然環(huán)境中滲透學習
培智教育的目的就是讓智力障礙的學生平等參與社會生活,達到與環(huán)境相適應的平衡狀態(tài),這就要求教育要將智障學生置于真實、常態(tài)的生活中,在生活中學習生活,在環(huán)境中適應生活,在大自然中學會欣賞生活,形成知識與技能互相支撐的有機整體。具體實施的方法分為三個步驟:首先,教師集中討論確立與大自然有關的單元主題;其次,努力挖掘有效的自然資源,選定課程內容;最后,將各教學內容按照難易程度螺旋上升的體系,劃分到各年級段進行教材編寫。具體教材編寫按照季節(jié)變換順序安排課程內容:春夏季節(jié)開展踏青、賞花、登山等系列活動,秋冬季開展采摘、垂釣等系列活動。引領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生活的樂趣,樹立利用自然資源豐富生活、愉悅生活的意識,提升生活的幸福感和優(yōu)越感。
參考文獻
[1]洪佳琳.以智殘兒童為本 開發(fā)校本課程[J].現(xiàn)代特殊教育,2007,(06):7-10.
[2]吳剛平.校本課程開發(fā)[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101.
[3]黃建行,雷江華.特殊教育學校校本課程開發(f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163..
責任編輯 滿令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