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認識水平相對薄弱,心理發(fā)育還不夠成熟,因此在這一關鍵時期展開針對學生的情感教育尤為重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重視對學生的情感引領既是教學需要,也是學生成長的需要。本文結合初中語文教學特征對情感引領策略進行梳理和探討。
關鍵詞:設置懸念;情感交流;客觀考評
人們對于客觀事物的心理反應就是我們所說的情感。情感是態(tài)度的一部分,他與態(tài)度中的表現是一致的。對于情感教育而言,其主要是指教師遵循教育心理,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以及學習積極性,以此優(yōu)化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方式。在語文教學中實施情感教學,既是對學生文字理解能力與感情激發(fā)的一種促進,還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手段。在實際教學中,加強對情感因素的滲透,將其真正價值充分發(fā)揮出來,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接受情感的洗禮。
一、 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
從某種角度來講,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是情感教學的關鍵所在。在初中語文情感教育實踐中,教師應首先關注學生對語文課程學習興趣的建立,使其在學習教材與欣賞教材的過程中,學會正確運用教材,并體味教材中蘊含的情感因素。通過具體的學習與實踐,使學生在清醒的認識中獲得自我情感體驗,進而激發(fā)學習興趣。同時,教師應關注課堂導入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通過富有情感的課堂導入,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情感氛圍,將優(yōu)美的語言文字轉化成形象生動的畫面,引導學生通過切身體會領悟教學內容,并引起共鳴。
二、 營造情感體驗氛圍
對于初中生來說,語文課堂總是枯燥乏味的,學生對語文課堂提不起興趣是教師目前亟須解決的問題,因此,在進行語文情感教育時,教師應當先營造一定的學習氛圍,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營造學習氛圍的方式主要為設置懸念。例如《小石潭記》一文,教師便可以設置層層懸念,在講述“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后,便可以設置疑問“小石潭水是怎樣的清冽呢?”學生便會據此疑問產生討論,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了提升,而且還能使學生獲得情感上的滿足。
三、 創(chuàng)設輕松的教學環(huán)境
初中的語文不像小學語文那么簡單,文章的結構、內容、中心包括隱藏的情感部分都是需要同學們進行深入了解的,它的問題多變性會給同學們帶來一定的阻礙。在傳統的教學中,對于文章需要背誦或者是理解的地方,老師都是要求同學們一字不漏的去背下來,至于同學們有沒有真正的掌握或者是理解,老師根本不在乎,這樣的方法又怎么能得到同學們的喜愛呢?因此,老師應該讓自己的課堂氛圍更加的放松,人在一個放松的狀態(tài)中才會表現得更加的積極,這就需要老師去發(fā)現同學們存在的個性和特點,用更加符合實際的方法去改變教學的內容。
四、 增強主體意識
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參與者、合作者,要重視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調動學生興趣,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自由表達,愉快學習,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意識。教師的課堂語言要充滿活力、感染力,既有知識性又有趣味性。在這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通過對課程內容的理解,把自身的情感投入到當中去,把學生的情緒通過朗讀帶入其中,通過領悟和品位其中的情感,把自己的情感融匯到學習中去。注重學生探究精神與合作精神的培養(yǎng),引導學生學會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有效的掌握學生的心理特點與認知水平,優(yōu)化課堂教學質量,結合學生的語文學習特點與教學內容,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構,提升語文教學質量。
五、 加強情感交流
教師應當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通過師生互動加深學生對情感的理解。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要滲透“少教多學”的教學模式。要將學生放在與教師對等的位置上,鼓勵學生發(fā)言。學生通過與教師或者其他學生之間的交流,感受自身情感的變化。教師通過與學生之間的交流,逐漸滲透情感教育。例如,在進行與自然景觀相關的習作之前,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將自己游覽過程中所得的照片帶到學校來。開展小組討論,讓學生描述自己在游覽時的情感變化。這樣,學生在學習與自然景觀相關的課文時,會帶入自己的主觀意識,體會到的思想感情也會更加濃烈。
六、 充分利用語文教材對學生進行情感熏陶
一個優(yōu)秀的語文教材不僅蘊含著豐富的語文知識,還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因素,這就需要教師積極引導學生徜徉在教材中美的世界中,認真感受文章作者的真實情感,讓學生通過教材中的文章來深刻感悟到其中蘊含的情感,這樣可以使得學生在閱讀時腦海中自行產生一幅幅美麗的畫面,在教學文學作品時,教師要把學生引入文章情景中,讓學生通過作品來形成對客觀事物的審美評價,緊接著不斷引導學生的心理感受,使得學生在情感上對文章產生共鳴,只有讓學生吸收積極健康的情感,才能使得學生獲得美的感受。
七、 積極引導科學客觀考評
初中語文課堂上的情感教育驅動模式既需要教師對課堂的人性化打造、發(fā)動學生的主體意識,也需要輔助教師積極引導下的科學客觀的考試評價。人們的勞動都渴望得到認可,學生更是如此,認真的學習,主動的參與和合作,如果得到教師及時的正面客觀評價,可以進一步增強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自信心。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完全特殊的,獨一無二的世界。這就需要我們深入班級、孩子中去了解學情,針對不同孩子的“特殊情況”因材施教、分類引導,從學生課堂、課外表現結合學情進行客觀積極正面考評,保證情感教育驅動模式良好的教學效果,從而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諸方面的和諧發(fā)展。
情感的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只有學生深入體會了其中的情感,才能更好的去理解課文,才會使語文的課堂教學更加高效。另外,情感教學也是素質教育的內在要求,它體現了語文的人文特性。因此,教師在教學初中語文時,要高度重視對情感的教育,將情感教育融入每一堂課中,并在課外對學生的情感體驗進行延伸和升華。
參考文獻:
[1]閆宏璽.教育體制改革下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研究——以北師大版初中語文教材為例[J].學周刊,2017(11).
[2]莫全洪.新課改下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研究[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6(1).
作者簡介:
黎仕俊,四川省達州市,四川省達川區(qū)橋灣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