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濤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9)27-0038-01
有的人,他可以用語言表現(xiàn)他的思想境界,而有的人,他的思想境界可以產生與眾不同的語言。前者是能力,后者是素質。語文學科的教學主要是通過文質兼美的文章的學習和語文活動的開展,落實基礎知識,訓練基本技能,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這是一個可具體操作的過程,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與否,直接影響能力的提高。同時,語言文字又包含極為豐富的社會生活內容,具有廣博深厚的人文精神。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學習、理解和運用過程,不僅是對語言文字從形式到內容的把提,而且是對人的情感、道德、觀念等的理解和感悟,從而內化為個人素質,形成個性品質。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過程。所以,語文學科要加強素質教育,必須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創(chuàng)設一種和諧的教學情境,使教學內容與學生個性特點相浸潤,激發(fā)學生的心理需求,讓學生在求知過程中發(fā)展個性和特長。下面我從三個方面談談個人的看法:
1.要使教學內容與學生思維和諧
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沒有選擇教材的自由,雖然教村的體系具有科學性。然而,選文與學生思維特點和個性特長發(fā)展水平之間存在差異,這是不可否認的。教學這程中不處理好這種差異,教學活動就不可能和諧。如單憑教師一味灌輸,就很難激發(fā)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感到索然無味,其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如何實現(xiàn)和諧呢?從學生思維特點看,學生在每個年齡階段各有其思維特點。因此,教師在處理教材內容時,必須全面了解學生。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教師可以把枯燥的內容講生動,把生動的內容講深刻,也可以把深刻的內容講通俗、形象??梢哉f,在一種和諧的教學活動中,學生的思維會更活躍,他們愛學、樂學。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實,成功的滿足將是進一步學習的動力。
從學生個性特長發(fā)展看,語文教學必須因材施教,還必須密切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內容。學生的個性特長正體現(xiàn)了思維的獨特性。學生個性特長的發(fā)展,正是這種思維能力的提高。語文教學內容與學生思維在教學活動中的和諧,實際上是為學生個性發(fā)展創(chuàng)設了適宜的環(huán)境。語文教學應該借助教材的內容,通過激發(fā)學生思維,喚取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并以此達到對教學內容的理解、體味,然后再向學生生活的某個方面延展。正是這種延展將教學內容與生活和諧為一個整體,從而促進思維進一步發(fā)展。這樣,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更突出。
2.要使教學方法與學生個性發(fā)展相和諧
語文教學突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其目的不是壓抑個性,求得大同,而是要充分發(fā)展個性。從素質教育的要求看,無論潛在素質的開發(fā),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還是文化素質的提高,都必須以尊重學生個性為前提,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發(fā)展學生個性,或者充分利用學生個性特長組織教學,以傳授知識、發(fā)展能力。
個性的發(fā)展必須有與之相適應的教學環(huán)境。這種教學環(huán)境是教師在一定教學思想指導下,對教學方法選擇和運用的結果?,F(xiàn)代的一些教學方法,如愉悅教學法、情境教學法等都著眼于營造一種和諧的教學氛圍。這種教學氛圍一般具有這樣幾個特點:一是師生在教學活動中的民主性;二是教學重難點與學生個性特長發(fā)展的一致性;三是教師的教學手段和方式與學生接受知識的心理和能力的適應性。這三個特點,“民主性”是師生和諧的思想基礎;“一致性”是學生在學習中主體地位的保證;“適應性”是發(fā)展學生個性的途徑。三者結合,就構成了語文教學的和諧。
從教學活動的過程看,學生有個性,語言文字也可以說有自已的個性。因為,一個漢字就是一個豐富的世界。字有形義,成語有它的來源。詞語在運用的過程中又被賦予了太多的比喻義、引伸義等。在不同的文章中,詞句有不同的感情色彩,成為作者感情世界的載體,透視出作者的人格精神。因此,語文教學的和諧,實際上是這兩種“個性”的和諧。有了這種和譜,學生才能獨自感受和領悟語言。如果一個教師置學生個性于不顧,把功夫花在發(fā)現(xiàn)教材的知識點上,教法選擇立足于灌輸知識,訓練一味地復制教材的內容,以求得學生的成績達標,其結果是事與愿違,因為這樣做淡化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更談不上發(fā)展個性了。
3.要使教師的導學與學生學習行為和諧
教師輔導學生,是教學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從應試教育的角度看,考試要考什么,學生沒學好,教師就輔導什么。這種輔導大多是數師的一廂情愿,可以不管學生愿不愿學。另一方面,部分學生語文成績好,教師則認為輔導是一種多余,學生特長發(fā)展與否都無關緊要。在這種教學活動中,學生的行為主要受教師的支配,即使開展課外活動,學生學習行為也會受到種種限制。
素質教育要求提高學生素質,使學生既能全面發(fā)展,又有鮮明的個性、獨特的思維和充分發(fā)展了的特長。因此,教師的輔導與學生的學習行為應和諧一致。在教學活動中,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行為的向導。教師的輔導加同一部工具書,學生需要時為之解惑,或像一盞燈,給學生的學習行為以光明。
做到教師的“導”與學生學習行為的和諧,語文學科是最具條件的,教師可以從多方面探案:如從育人方面入手,教師引導學生會做人、會學習,要學生在為人上讓老師樂意教,在學法上使教師善于教;可從學生學習行為養(yǎng)成上入手,指導學生安排學習時間,教給學生學習方法等;也可以從自身影響入手,感情上親近學生,學法上指導學生,愛好上支持學生,或者用自已的愛好或特長去熏陶學生。凡此種種,教師都可以使“導”學與學生學習行為和諧為一體。
據上可知,要使語文教學做到和諧,真正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一是靠民主,二是靠科學?!懊裰鳌笔呛椭C的保證??茖W的方法是發(fā)展學生個性特長的保證。魏書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民主與科學是互為條件的。民主本身需要科學。另一方,科學更需要在民主的土壤上生存。沒有民主的人常常找不到科學的方法,即使找到,也常常因缺乏民主而難以實行。這對我們如何做到語文教學的和諧和構建學生的主體地位具有極大的啟示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