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萍
〔摘要〕本文對心理素材任務單在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程中的運用情況進行了研究,發(fā)現(xiàn)通過深度解讀心理素材任務單,可以全面客觀地了解初中生的心理發(fā)展狀態(tài),包括心理常態(tài)發(fā)展、個性化發(fā)展及異常發(fā)展等,為學校和教師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實施人性化教育提供參考。
〔關鍵詞〕心理素材任務單;心理發(fā)展狀態(tài);初中生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9)21-0036-03
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程強調學生通過參與活動體驗,獲得感悟和內心的成長。課程的有效性取決于活動的設計和實施。目前常見的活動形式有很多,依托心理素材任務單開展的心育課程實踐卻并不常見,但其形式新穎獨特,內容豐富開放,學生的參與度高,有助于獨立思考和集體分享的高度融合,開辟了有別于傳統(tǒng)心育課堂的新路徑。鑒于任務單的記錄性和可回顧性,更是讓其成為分析學生心理發(fā)展狀態(tài)的重要參考依據。
心理素材任務單由素材和任務兩部分組成。素材是任務單的材料基礎,是題干的主要組成部分,涵蓋以心理為主題的視頻、故事、繪本、圖片、游戲等。素材需具備時代特征,兼顧科學性和趣味性,要新穎有創(chuàng)意,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和心理發(fā)展水平。素材內容必須具備心理元素,以便學生進行多角度辨析,生成具有個性化特征的作業(yè)反饋。任務是圍繞素材提出的具有開放性、多元化特征的問題,要有利于學生沉靜其中,感同身受,打開思維,做出真實而用心的回答。
第一,驗證出初中生心理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符合發(fā)展心理學對此年齡段學生心理發(fā)展的常態(tài)描述。
1.關于自我:關注外形,辯證思考,情感細膩,渴望獨立
心理素材任務單“東東和西西”,講述了雙胞胎東東和西西的父母在教育孩子問題上分別主張“什么都不能跟人家比,誰像你一樣沒有用啊”和“沒有誰能像你一樣啊,不用什么都跟人家比”。教師讓學生展開想象,并描繪一下12年后,東東和西西分別會成長什么樣。
學生們很少會直接肯定哪種教育方法,而是從各有利弊、結合看待的角度回答。由此可以看出,初中生已經開始學習用辯證的思維去分析事物,對于事物的未來發(fā)展,能想到更多的可能性,不再局限于簡單的直線式推理或極端的二元式思維。
有趣的是,大多數(shù)學生會以文字或繪圖的形式對東東和西西的外貌進行細節(jié)描述,這可能與初中生正值青春期,對外形的關注度較高有關。我們發(fā)現(xiàn)心理素材任務單中凡是涉及用敘事構建故事情節(jié)的,人物的外形常是大部分學生喜歡重點描述的內容。當描述個體的不滿或負面情緒時,“胖”“雀斑”“矮”“丑”等詞的出現(xiàn)頻率很高,如果采用繪圖形式描繪人物,也會出現(xiàn)用外形的美丑定義人物善惡的情況。
心理素材任務單“小貝的求助微信”,講述了小貝努力學習數(shù)學,除了做各種練習題和試卷,還報了補習班,成績還是無法提高,相比同學成績好卻還學得輕松,她很困惑。請同學們給小貝留言。
學生們能客觀辯證地看待兩難問題,會換位思考。在鼓勵同伴方面思路清晰,勸慰人時也能試著采用共情、勉勵、自我開放等技能,很多話語都富含真情,細膩而有深度。談到小貝的“知道卻做不到”時,他們會傾向于解釋為教導人很容易,但是做起來很難,因為改變總是痛苦的。
2.關于人際:青春叛逆,渴望真誠,親子沖突,同伴重要
心理素材任務單“情書,講述了人際交往中總有一些令人難以忘懷的情義,請大家給那個人寫一封“情書”,那個人可能是你的師長、親人、同伴,抑或是那個“他/她”。
初中生的情書涉及對象包括同學、偶像、小學老師、父母、異性、他人(如學長、神話人物、歷史人物)、自己(過去的、未來的)等,排在最前面的是同學,近85%的學生在完成這個任務單時選擇同學作為寫信對象??梢姡诔踔猩娜穗H交往圈子里,同伴尤其是同學的重要性。
這里的同伴大多是同性伙伴,傾訴的多是同窗友誼,以感恩幫助和陪伴為主要內容。此年齡段的孩子和同伴相處不太在意對方的學習成績,更在意的是對方的性格、情緒和興趣等綜合素質。在類似“情書”等涉及人際交往題材的任務單中,那些成績不好的“后進生”經常成為最受歡迎的人,學生們評價這些同學雖不是完美的人,但他們個性特征突出,優(yōu)點突出,缺點也突出,且均外露于人,他們真誠,敢于做自己。寫給異性同伴的情書也有,但所占比例并不大,多以抽象的短句詩歌形式存在,青澀而真誠,透露出對異性美好情感的向往。
心理素材任務單“沖突”,請學生還原自己和父母發(fā)生過的一段最激烈的沖突。
初中生與父母發(fā)生的沖突多表現(xiàn)在學習(如寫作業(yè)、學習習慣和時間分配等)、娛樂(如游戲、手機、電視等)、生活(如零花錢、交友、追星、熬夜、睡懶覺等)方面,進入青春期后,沖突程度會加深。這些沖突的背后常反映出部分親子雙方各執(zhí)己見,難以融合的心理狀態(tài)。父母常以關愛的名義干預孩子的生活和學習,將一切沖突歸因于孩子的青春叛逆,忽視孩子日益增長的自主能力和對成就感與勝任感的需求。孩子則渴望擺脫束縛和控制,尋求主導權和掌控感,情緒容易沖動,很難換位思考。很多矛盾緣由還可追溯到早年父母對孩子陪伴的質量,當父母陪伴缺失或陪伴質量不高時,孩子與父母在心理上會產生巨大的疏離感,感同身受和換位思考的能力隨之缺失,造成后期難以溝通,矛盾逐漸加深。
第二,顯現(xiàn)出初中生心理發(fā)展的不平衡性和個體差異性,為學校開展個性化教育提供參考。
心理素材任務單“棉花糖”,讓學生找尋自己生命中的那顆“棉花糖”,即很難抵御的誘惑物。有的學生會寫漂亮的衣服或愛吃的零食,有的學生會寫“電子鴉片”(主要是手機和網絡游戲),而有的學生則會寫世界未解之謎、人類起源、外星世界等。
在談到青春期早戀話題時,有的學生出口皆是成人說教版的套路認識,片面極端地看待問題;有的學生卻可以用成熟的視角辯證客觀地看待問題;還有的學生甚至可以通過分析具體事件,闡明事件背后的心理真相,如對早戀的擔憂多來自父母的大驚小怪,將“被害妄想”強加給孩子等。
心理素材任務單“蛋炒飯”,講述的是父母面對離家出走的孩子,如何焦急尋找并選擇原諒的故事。教師請學生談個人感受。
部分學生會作出符合現(xiàn)行教育標準的公式化解答;部分學生會談到現(xiàn)實中的結局與影片中的美滿結局不一致的情況,尤其是自己有類似的不圓滿經歷時,他們可能會因不滿而憤憤,但更多時候會以反觀調侃的心態(tài)看待問題,釋然面對現(xiàn)實與理想的差距,選擇與自我和生活和解,表現(xiàn)出較強的心理成熟度。
初中生對心理素材任務單的完成情況,帶有較強的年齡和認知發(fā)展特征。但鑒于其所處環(huán)境、心理成熟度和個體經歷的不同,使得他們在眼界視野、主觀辨識和看待問題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性,這些個體差異性和心理發(fā)展的不平衡性,會成為主要誘因,影響著學生在校的生活和學習。學校教師只有深化對這方面的了解和關注,才能做到因材施教,為學生提供優(yōu)良的個性化教育
第三,暴露出部分初中生心理困惑或心理問題的冰山一角,為心理教師進行個案輔導提供依據。
心理素材任務單“我想對你說”,讓學生選出身邊的七個人,分別給他們寫一段話,用上“謝謝、對不起、我后悔、我想說、請別、我喜歡你”中的一個或幾個詞。學生寫的大多是對朋友、親人、師長的心里話,透露著真情實感,內容較為積極陽光。但也有“我想說為什么您要這樣對我們,求您回來吧,爸爸”“我后悔分到這個班級”“某某某,我想說你帶走了我所有的快樂”這樣的內容。
心理素材任務單“我像誰”,出示了一張十個孩子爬樹的圖,讓學生結合自己目前的狀況,寫出自己最像哪個孩子并說明原因。大部分學生能做到正確認識自己,明晰自己的優(yōu)缺點和完善自我的途徑,但也有學生會選擇10號小孩(一個倒在地上、沒有行動、無助感很強的孩子),寫道:“我不喜歡學習,很怕學習。”“我是樹根處的同學,急切需要幫助?!?/p>
心理素材任務單“垃圾超人”,視頻中的孩子幻想成為“垃圾俠”,保護做環(huán)衛(wèi)工的媽媽安全回家。請學生寫出自己想成為生活中的“什么俠”,并描述背后的故事。大多數(shù)學生會幻想自己具有超能力,可以拯救他人或世界,主題積極向上。但也有學生會寫成為“倒霉俠”(靠我太近的人都會倒霉,所以請遠離我)、“耽美俠”(向往同性戀情)。
心理素材的開放性會讓我們意外捕獲常規(guī)教育忽略掉的信息,這些信息在完成任務單的過程中被自然地流露出來,它們可能是學生成長中可以自愈的煩惱,也可能是心理問題初現(xiàn)的預警。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輔以相關資料,進行全面了解,必要時可以尋求班主任和家長的配合,進行個案輔導或提出轉介。
第四,揭示出區(qū)別于傳統(tǒng)教育思維模式的新視角,為學校管理提供多元化決策思考。
1.學生的心理成熟度未必與文化課成績正相關
參與任務單教學的教師反映,很多讓人耳目一新的任務單作品都出自成績平平的學生之手,他們平時在校表現(xiàn)不突出,屬于易被忽視人群,但任務單的內容讓人感覺到他們觀點獨特,發(fā)散性思維和邏輯推理能力較強,心理成熟度較同齡人偏高,讓人看到他們平凡外在下豐富而獨特的內在思想。
2.傳統(tǒng)的分班標準未必能客觀全面地評價學生
學校常以成績排名區(qū)分“好班”和“差班”,但從心理素材任務單的完成情況來看,所謂的“好班”在自覺完成任務、課堂紀律等方面表現(xiàn)較好,但對問題的回答多是從認知角度進行的套路性作答,給出的答案過多考慮正確與否,是否能讓老師滿意,很少呈現(xiàn)內心的真實感受,更是很難看到具有學生個性特征的答案,且戒備心理較強,內心開放度不高。而所謂的“差班”在教學配合度、課堂活躍度、思維開放性和參與體驗深度方面表現(xiàn)突出,他們的答案具有較強的個性化特征,在表達自我和理解他人方面更擅長,心理素材任務單的完成也更有創(chuàng)意。
心理素材任務單提供了更多的機會,綜合性地展現(xiàn)出初中生作為“獨立人”的整體面貌。學校和教師只有多關注這些方面,才能更全面地了解和評價學生,也才能更科學化、人性化地管理學生。
1.心理素材任務單的設計
心理素材任務單的內容要積極健康向上,符合初中生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故事背景和人物角色要貼近生活,新穎有趣,情境感強。問題的設計要具有開放性,有利于學生進行發(fā)散性、辯證性思考,盡可能弱化教育教導的痕跡。形式可多樣化,以初中生樂于接受的、能激發(fā)創(chuàng)作欲的為最佳,微信、朋友圈、頒獎詞、書信、聲明、影評等都是很好的載體。紙面設計要注重圖文并茂,便于學生采用繪畫、書寫等多種形式完成任務。當涉及二選一的任務時,要保證兩個問題在同一難度層次,不可差異性過大,避免學生避重就輕,選擇簡單的題目作答。
2.心理素材任務單的實施
心理素材任務單里的很多內容會觸及學生個人的隱秘情感,他們中的一些人會產生很強的戒備心理。教師需要積極創(chuàng)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和安全的溝通氛圍,幫助學生敞開心扉,真誠交流。對于個別敏感話題,可以事先在人物情境創(chuàng)設方面做些巧妙安排。例如,探討早戀話題時,很多學生存在心理防御機制,不愿意暴露。但是,當教師將話題引入心理素材任務單“浪矢爺爺?shù)幕匦拧?,采用第三方人物的回信設計時,學生的參與度大幅提高。形式的轉變既促進了學生的自我開放,又保證了溝通的安全性。
此外,課程實施過程中,心育素材的呈現(xiàn)要保證清晰生動、情境感強。涉及活動性素材的,最好組織學生先活動體驗,再完成任務單。后續(xù)的思考、討論、作答要保證時間充裕。期間,教師的引導也很重要,可以從思維的角度、內容及形式等方面加以引導,盡量避免刻意的暗示和說教性的指導。
[1]魏愛芳.初中生心理健康現(xiàn)狀與學業(yè)成就的關系研究[J].江蘇教育,2018(48):62-64.
[2]俞國良,王勍.社會轉型:少年初中生心理健康結構與特點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1):215-221.
[3]張悅,姚輝.重點中學初中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8(20):10-14,20.
(作者單位:安徽省蚌埠市教育科學研究所,蚌埠,233000)
編輯/于 洪 終校/梅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