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雪春
編者按:根據(jù)《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的“圍繞議題,設計活動型學科課程教學”要求,本欄目于今年1-2期合刊以“議題式教學的設計與實施”為題,刊登過李曉東等老師的一組文章,由此引發(fā)了廣大政治教師對議題式教學的進一步思考與實踐。本期我們再次推出該專題系列文章,四位作者以自己獨特的視角,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對議題式教學的設計與實施作了富有個性化的闡釋,相信讀者會從中獲得諸多啟示。
摘? ? 要:學科大概念反映學科的核心知識結構和本質,規(guī)約著議題式教學的結構化方向,是學科知識之于議題式教學的制高點。在大概念視閾內進行議題式教學的過程是一個指向學科大概念的議學內容結構化、議題設置中心化、議題情境主題化和議學活動序列化的思考和實踐過程。《政治生活》“人民代表大會:國家權力機關”一框內容主要圍繞“人民當家作主”這一學科大概念進行分解和闡述,其議學過程要求指向學科大概念。
關鍵詞:學科大概念;結構化指向;議題式教學
大概念也被譯為大觀念,是位于“課程學習中心”或“知識金字塔頂端”的“核心概念、知識模型和學科大圖景”。[1]著眼于學科大概念進行教學能夠“反映學科本質,構成學科框架”[2],實現(xiàn)學科知識有意義的“粘連”。議題式教學應該著眼于學科大概念,這是學科本質觀和建構主義理論對議題式教學的共同要求,是《普通高中課程方案(2017年版)》“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使課程內容結構化,以主題為引領,使課程內容情境化,促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3]精神在學科教學方式中的具體貫徹。以“人民代表大會:國家權力機關”(以下簡稱“本課”)教學為例,我們可以將“人大和人大代表如何行使職權”作為該框的教學議題。這一議題的教學過程指向“人民當家作主”這一大概念,并表現(xiàn)為議學內容結構化、議題設置中心化、議題情境主題化和議學活動序列化的過程。
一、指向學科大概念的議學內容結構化
著眼于大概念的學科內容具有高度的結構化。因為,大概念不僅僅是一個概念,而且是一個以概念為核心的主干知識體系。著眼于大概念的議題式教學就是要對學科核心知識進行結構化思考和梳理,掌握學科核心知識結構,進入學科知識的中心區(qū)繪制學科大概念圖,走向議學活動的學科制高點。
1.突破單課思維,厘清議學內容的來龍去脈
布魯納強調,無論教師教授哪類學科,一定要使學生理解該學科的基本結構。“學習這種基本結構就是學習事物之間是怎樣相互聯(lián)系起來的。掌握學科的基本概念架構,有助于學生對學科知識的記憶保留,并促進學習的遷移?!盵4]思想政治學科的教材以單元、課、框、目分解模塊內容,單節(jié)課所具有的知識多數(shù)情況下表現(xiàn)為分解概念或事實性知識。教師在進行議題式教學設計時需要突破單課思維,在學科大概念的視閾中厘清知識的邏輯結構,明確議題的定位。就本課而言,“人大和人大代表”是關鍵概念,但不是學科大概念,學科大概念是該單元的主題:人民當家作主。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將“人大和人大代表”置于這一大概念的框架之中進行議題式教學設計。厘清所學內容與學科大概念的邏輯關系是議學活動的思維起點。
2.繪制大概念圖,呈現(xiàn)議學內容的整體框架
學科概念圖是組織和表征學科知識結構的一種工具,它通常按照不同級別將相關概念置于一定的圖形結構中形成不同的層級和節(jié)點,再以各種連線將不同層級和節(jié)點進行連接形成邏輯關系,形象化表征大概念的知識結構。繪制大概念圖可以將知識高度濃縮,形成類似于人腦對知識儲存的層級結構,簡明扼要地表達意義建構的實質。在議題式教學中,學科大概念圖引領著議題設置的方向,繪制大概念圖是議題式教學設計的前提。本課“人民當家作主”大概念圖(見圖1)的繪制,首先要確定概念層級:大概念層→關鍵概念層→分解概念層→事實性知識層;其次是繪制主要節(jié)點:①人民當家作主(大概念)→②人大和人大代表(關鍵概念)→③人大的地位、職權和人大代表的職權、義務(分解概念)→④人大、人大代表的四種職權及人大代表的三種義務(事實性知識)。
二、指向學科大概念的議題設置中心化
議題設置中心化是指以學科大概念為中心設置議題和子議題,它具有兩層含義。其一,議題應該指向知識結構的中心:學科大概念;其二,子議題應該指向議題的中心:中心議題。在一堂課或一個專題的教學中,我們可以討論一個議題,也可以圍繞中心議題討論數(shù)個子議題,所有議題的中心直接或間接地指向學科大概念,形成以大概念為中心的知識結構、認知結構和教學結構。
1.聚焦學科大概念,確定中心議題
在議題式教學課堂上,議題往往是被分解為若干子議題(或問題)進行“議中學”的。從知識結構看,中心議題應該聚焦學科大概念,成為建構學科大概念的一個學習紐帶,從而在整體上把握學科的知識脈絡;從議題結構看,中心議題應該引領子議題,形成樹狀分布,層層深入地展開。在圖1所示的知識結構中,“人大和人大代表”是反映“人民當家作主”的關鍵概念,并進一步分解成“地位、職權和義務”等概念。在本課教學中,教師在設置議題時應該將“人大和人大代表”納入“人民當家作主”的大概念范圍進行思考。本課的中心議題是:“人大和人大代表如何行使職權?”中心議題涵蓋了人大的職權以及人大代表的職權和義務。設置這一中心議題的意圖在于從“人民當家作主”大概念的高度對“人大和人大代表職權”的知識進行解讀、應用和遷移,在“議”中尋找“如何行使”的答案,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感,提高學生公共參與的積極性。
2.圍繞中心議題,形成子議題系列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將中心議題分解為子議題系列。對于“人大和人大代表如何行使職權”這一中心議題,我們可以從分解概念所指向的人大的職權、人大代表的職權和義務等三個方面進行結構化思考,設置四個子議題。
子議題一:我們身邊的人大代表是如何履行職責的?子議題二: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議程是如何體現(xiàn)人大和人大代表行使職權的?這兩個議題指向人民當家作主的具體表現(xiàn),通過采訪人大代表和引入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議程獲得信息,引導學生進行情知關聯(lián)。其內在意圖有三個:其一,由具象到抽象,在典型情境中柔化知識,并學會簡單應用;其二,由簡單到復雜,在情知連線中識別人大和人大代表的職權,完成知識梳理;其三,由獨立思考到社會建構,在交流和商議中活躍氣氛,為議題決策和議題論證作準備。
子議題三:“元宵節(jié)放假”提案如何擬定(模擬人大代表議事)?這一議題指向學生對“人大代表職權”相關知識的理解、應用和遷移,是解決中心議題的重點。設置這一議題的目的一方面試圖與學生已經(jīng)學習的“人民當家作主”知識發(fā)生關聯(lián),另一方面在學生的“放假”情結中進行深度學習。這一過程需要學生進行情境識別、概念導入、問題表征,進行方案的生成、實施、監(jiān)控和評估,需要所學知識的功能性遷移。
子議題四:“元宵節(jié)放假”提案是否合理(模擬人大代表議事)?這一議題指向人大代表行使當家作主權力的具體事項。設置這一議題的目的在于讓學生通過模擬人大代表討論“元宵節(jié)放假”問題以體會和認同人大代表的議事過程,應用和遷移教材知識;同時“元宵節(jié)到底該不該放假”的討論吻合學生的心智特征,能夠讓其積極和主動參與。
該框教學內容中的議題和學科大概念、議題和子議題之間呈現(xiàn)圖2所示的結構關系。
三、指向學科大概念的議題情境主題化
議題情境的主題化過程是一個將擇取的情境進行系列化和結構化處理的過程,這是大概念系統(tǒng)性特征的要求,有利于減少隨意擇取情境的碎片化缺陷?;谒枷胝螌W科特點和高中學生認知特征,本課教學中的主題情境采用典型情境的“一例到底”和逐層遞進方式。
1.在“一例到底”中助力生活邏輯與學科邏輯的系統(tǒng)化融合
學科大概念是一個具有抽象性的學科邏輯結構,情境是實現(xiàn)生活邏輯與學科邏輯融合的議學載體,情境的主題化有助于融合的系統(tǒng)化?!耙焕降住笔乔榫持黝}化的表現(xiàn)方式,能夠給人以“一氣呵成”之感?!耙焕降住辈⒎侵皇且砸粋€例子貫穿教學過程,而是以一個情境主題貫穿全過程。對應于議題結構,主題情境常常被分解成若干個情境片段,形成描述性情境、論證性情境和決策性情境的情境結構。在本課教學中,情境以“元宵節(jié)放假”為主題,情境線由“采訪人大代表關于元宵節(jié)放假的看法→模擬撰寫元宵節(jié)放假提案→模擬人大代表討論元宵節(jié)放假提案”等環(huán)節(jié)構成,其目的是幫助學生理解和應用人大的職權以及人大代表的權利與義務,促使生活邏輯與學科邏輯的系統(tǒng)融合,培育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法治意識。
2.在逐層遞進中助力認知結構與教學結構的統(tǒng)一
在核心素養(yǎng)框架內,主題情境的功能不僅表現(xiàn)在現(xiàn)象層面的輔助,即幫助學生進行議題描述、議題論證和議題決策,而且隱含于素養(yǎng)層面的輔助,即為學生理解、應用和遷移知識提供具有柔化和活化功能的事例。因而主題情境線的展開不是平面鋪陳而是逐層遞進,是據(jù)于學生認知結構和教學結構統(tǒng)一的提升素養(yǎng)的輔助過程。在本課的情境線中,設置“采訪人大代表關于元宵節(jié)放假的看法”的意圖在于梳理和理解教材關于“人大代表的職權和義務”的知識;設置“仿寫元宵節(jié)放假提案”的意圖在于應用知識進行深度學習和決策;設置“模擬人大代表討論元宵節(jié)放假提案”的意圖在于體會人大代表行使權力的過程,并在討論中應用和遷移所學知識,考量學生對人大代表職權與義務的內化程度。
以“元宵節(jié)放假”為切入口,本課的情境圍繞“人民當家作主”這一學科大概念形成了圖3所示的結構關系。
四、指向學科大概念的議學活動序列化
圍繞學科大概念,每一課、每一框都有特定的學科分解任務。對于活動型學科課程來說,活動是完成學科大概念分解任務的主要方式。議題式教學主張通過“議中學”的活動完成學科任務,但并不追求單純的“議中學”。事實上,在議題式教學的課堂上,不僅存在著“議中學”的活動,而且存在著“思中學”“做中學”等活動。各種活動相互作用、形成合力,共同完成指向大概念的學科任務。
1.開展議學活動,聚焦學科大概念的分解任務
議學活動是議題式教學的主要活動方式,其直接目標在于完成或分步完成學科任務或學科分解任務。由于“理解、應用、遷移”的學科任務寓于“描述與分類、解釋與論證、預測與選擇、辨析與評價”具體任務之中,因而學科大概念范疇中的議學活動首先需要解決具體任務的指向問題,使具體任務為學科任務服務,學科任務為學科大概念服務。在大概念視閾中,本課的教學目標定位如下:理解人民代表大會的性質、地位、職權和人大代表的職權、義務,認同人民代表大會的地位和人大代表的職責;通過對人大代表的采訪、提案的仿寫和論證等活動,培養(yǎng)學生合作探究和社會建構能力;應用、遷移有關人大職權和人大代表職責的知識,培育學生的政治參與素養(yǎng)和當家作主的主人翁精神。這一教學目標可以具化為以下三個議學任務:①梳理和理解人大與人大代表的職權和義務;②理解人大提案的表達方式,應用和遷移學科知識,培養(yǎng)科學精神和公共參與素養(yǎng);③體會人大代表的議事過程,在辨析中培育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等學科核心素養(yǎng)。根據(jù)三個議學任務,可以設計相應的議學活動,如“采訪人大代表、仿寫人大提案、模擬討論提案”等活動。議學活動圍繞大概念的分解任務展開,需要“明確的目標和清晰的線索,統(tǒng)籌議題涉及的主要內容和相關知識,并進行序列化處理”[5]。
2.協(xié)助議學活動,拓展學科大概念的分解任務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圍繞議題展開的活動設計,包括提示學生思考問題的情境、運用資料的方法、共同探究的策略,并提供表達和解釋的機會。”議題式教學不應該只有議學活動,而應該是議學為主的各種教學活動的自然融合,以營造“該議的議,不該議的不議”的課堂生態(tài)。在本課的教學中,筆者設計了三個議學協(xié)助性活動以拓展學科大概念的分解任務。其一,設計“采訪人大代表活動”以了解身邊人大代表的當家作主情況;其二,設計“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與職權連線活動”以梳理人大代表在人大召開期間當家作主情況;其三,設計“模仿人大代表撰寫提案活動”以考量學生政治認同的內化情況。這些活動與議學活動共存共生,圍繞學科大概念的分解任務,形成系列化的“議中學”活動體系。
著眼于“人民當家作主”的學科大概念,本課議學活動序列與具體任務、學科任務之間的對應關系如圖4所示。
綜上所述,著眼于學科大概念的議題式教學不僅是一個知識結構化的過程,而且是一個教學結構化和認知結構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對內容、議題、情境、活動等議題式教學的基本要素進行結構化設計,形成課堂教學的結構化合力,開辟學科素養(yǎng)“軟著落”的有效路徑,完成學科大概念的建構任務。盡管不同板塊的結構化程度不盡相同,但學科大概念是板塊內容教學結構化的必然指向。[[□][◢]]
參考文獻:
[1] 溫·哈倫.科學教育的原則和大概念[M].韋鈺,譯.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2011:7.
[2] 余文森.論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機制[J].課程·教材·教法,2018(1):4—11.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課程方案(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
[4] 布魯納.教育過程[M].邵瑞珍,譯.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26—30.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