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語法音變;經(jīng)濟性原則;制圖;形態(tài)
[摘要]本文主要考察漢語的語法音變,認為由于經(jīng)濟性原則的作用,每種語言中都必然存在通過對某些原生詞或根詞進行語音加工(phoneticmodification)從而新造出派生詞(derivationalwords)的現(xiàn)象,也會不同程度地存在通過語音加工對同一個詞語的不同句法語義特征進行屈折標記(infleetion)的現(xiàn)象。語法音變可以大大增強詞語之間的網(wǎng)絡關系,減少與已有詞匯毫無形態(tài)關聯(lián)的新造詞的數(shù)量,同時也可以充分發(fā)揮句法在詞匯形態(tài)層面的作用。文章主體部分從討論漢語語法音變的幾種表現(xiàn)形式開始,然后對漢語語法音變的語法意義進行初步探討,最后嘗試為這些語法音變提供一個統(tǒng)一的制圖。文章的核心主張有:1)不同類型的語法音變在本質(zhì)上屬于“形態(tài)”變化的范疇(包括派生形態(tài)和屈折形態(tài));2)具有語法意義的音變可以在句法上分離出獨立的投射;3)派生形態(tài)和屈折形態(tài)可以用相似的句法制圖模式進行描寫。
[中圖分類號]H04;H11;H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8174(2019)02-0016-10
0.引言
自然語言運行機制最重要的特點之一是“有限手段的無限運用”(Humboldt,1836),這是由語言使用的經(jīng)濟性原則所決定的。在語言使用中,始終存在兩股相競的力量:一股是不斷變化的交際需要,另一股則是人類施為(performance)自然會有的某種惰性傾向。這兩股力量相互競爭的結(jié)果就使得語言系統(tǒng)不斷地向最優(yōu)化的方向發(fā)展(Martinet,1955)。語言經(jīng)濟性原則可以體現(xiàn)在句法計算、形態(tài)構(gòu)造、音系操作甚至語用表達等多個層面。在音系層面,經(jīng)濟性原則最重要的表現(xiàn)特點是人們總是傾向于使用盡量少的單位或符號去表達相關但有微變的意義或功能。具體來說,由于經(jīng)濟性原則的作用,每種語言中都必然存在通過對某些原生詞或根詞進行語音加工(phoneticmodification)從而新造出派生詞(derivationalwords)的現(xiàn)象,也會不同程度地存在通過語音加工對同一個詞語的不同句法語義特征進行屈折形態(tài)標記(inflection)的現(xiàn)象,“語法音變(grammaticalphoneticmodification)”由此而產(chǎn)生。語法音變既與屈折形態(tài)有關,也與派生形態(tài)有關,屬于形態(tài)、音系與句法的接口范疇。語法音變可以大大增強詞語之間的網(wǎng)絡關系,減少與已有詞匯毫無形態(tài)關聯(lián)的新造詞的數(shù)量,同時也可以充分發(fā)揮句法在詞匯形態(tài)層面的作用,可謂一舉數(shù)得。
本文主要考察漢語中的語法音變”。關于漢語的語法音變,趙元任(1959)和周法高(1962)都曾經(jīng)提及,趙元任(1959)稱之為“語法的音變”,而周法高(1962)則稱作是“語法(形態(tài)方面)的’音變’”,將語法的音變進一步定位于語法與形態(tài)接口的層面。現(xiàn)將趙元任(1959)的相關討論引述如下:“語法的音....例如‘man'是‘人’的少數(shù),把a變成e,'men’就是‘人’的多數(shù)了。又如,'read’/ri:d/是‘讀’的現(xiàn)在式,'read'/red/是‘讀’的過去式或過去分詞,這才是語法的音變。又如‘breath'/breθ/出氣的“氣兒”,是名詞;‘breathe’/bri:δ/‘呼吸’,是動詞……所謂音變啊,包括聲調(diào)、包括輕重音,都算是音變。比如‘尺’是上聲,‘寸’是去聲,可是‘尺’跟‘寸’合起來,‘寸’變了輕聲,‘尺’變成陽平,成了一個復合詞,就是音法的音變?!痹诋敶Z言學研究中,也有大量文獻從各自不同的理論視角論及與漢語語法音變相關的現(xiàn)象,例如馮勝利(2009)對漢語超音段的形態(tài)功能的研究、司富珍(2005,2012)對于X’理論在構(gòu)詞層面(XW)的擴展運用、陳衛(wèi)恒(2011)關于變音的研究、王麗娟(2015)對于雙音化的形態(tài)功能等人的研究,這些研究都與趙元任(1959)、周法高(1962)一樣把語法音變相關現(xiàn)象與漢語構(gòu)詞法關聯(lián)起來,盡管所用的術語、討論的范圍和理論趣向并不完全相同。
在上述研究基礎上,本文沿用趙元任(1959)和周法高(1962)“語法音變”的術語和司富珍(2005,2012)關于XW投射規(guī)律的理論假設,繼續(xù)探討通過語音加工派生新詞或標記句法語義特征的“語法音變”現(xiàn)象,理論目的是為它們在構(gòu)詞層面的句法分布做初步的“制圖分析(cartographicanalysis)”。因為到目前為止,尚未有人運用制圖理論分析詞內(nèi)結(jié)構(gòu),在這一點上,本研究具有的理論追求和研究側(cè):重點與只關注漢語形態(tài)表現(xiàn)的以往研究有較大不同。
以此認識為基本出發(fā)點,本文主體部分將首先考察漢語語法音變的幾種表現(xiàn)形式,然后對漢語語法音變的語法意義進行初步探討,最后嘗試為這些語法音變提供一個統(tǒng)一的制圖?;镜闹鲝埵牵?)不同類型的語法音變在本質(zhì)上屬于“形態(tài)”變化的范疇(包括派生形態(tài)和屈折形態(tài));2)具有語法意義的音變可以在句法上分離出獨立的投射來;3)派生形態(tài)和屈折形態(tài)可以用相似的句法制圖模式進行描寫。
1.漢語語法音變的幾種形式
在討論漢語的語法音變形式之前,先對語法音變的判定標準做一下界定。設有一個基礎語音格式P,如果使用語音程序M對P進行語音修飾,產(chǎn)生P+M的新格式,且P+M與P之間存在語法意義上的不同,我們就可以稱之為P的語法音變。按照這一標準來判定,則可以將以下形式歸類于語法音變:1)變調(diào)法;2)元音變化法;3)輔音變化法;4)重音法;5)重疊法;6)加綴法;7)雙音法;8)零形態(tài)。其中前五種類型是典型的“音變”,后三種類型可稱作非典型的音變,因為它們的“音變性”需要費些思量才能確認。這些音變類型中有的在以往的漢語語法教材和研究文獻曾有所提及,有的類型或功能則較少被注意到,或者即便提及也多是只言片語或者單方面的觀察,未被納人到系統(tǒng)的討論中來。本文則擬將它們一并進行考察。
1.1變調(diào)法
所謂變調(diào)法,是指音節(jié)的主體部分(P)不變,只通過調(diào)節(jié)聲調(diào)(M)來實現(xiàn)對某種語法意義的傳達的形態(tài)手段。
康拉德(1954)曾提到,聲調(diào)也可以決定某個詞屬于哪個詞類,這時聲調(diào)有形態(tài)學上的意義;例如“好”(上聲)是形容詞,“好”(去聲)是動詞。關于聲調(diào)的內(nèi)部屈折屬性,他提示說:“如果同意關于聲調(diào)也是音節(jié)中一定的要素這樣的理解,就可以看到內(nèi)部屈折變化的現(xiàn)象”。趙元任(1959)也曾說過:“中國的調(diào)既然是音位,那么聲調(diào)影響也是音變的例。”他舉到的例子有:“處”讀上聲則為動詞,讀去聲時則為名詞;“種”讀上聲時為名詞,變?nèi)ヂ晻r則為動詞;“好”讀上聲時為形容詞,變?nèi)ヂ晻r則為動詞。“沖”讀陰平時為動詞,變?nèi)ヂ晻r則為形容詞(如“自來水很沖”)等。
在通過變調(diào)法來改變詞類地位的例子中,表現(xiàn)最為典型的是去聲(司富珍,2012),筆者稱之為漢語聲調(diào)形態(tài)變化的“去聲效應”。上文所引趙元任例中“處”“種”“好”“沖”的詞類變化都是通過將原來的聲調(diào)(四個例子的原調(diào)分別為上聲、上聲、上聲和陰平)變化為去聲來實現(xiàn)的。雖然之前并沒有人提到過“去聲效應”這樣的說法,但是關于去聲效應的現(xiàn)象卻早有學者注意到過,比如Packard(1998:2)在其專著《構(gòu)詞法(TheMorphologyofChinese:ALinguisticandCognitiveApproach)》一書中就有過如下的討論:
古代漢語中有清楚文獻記載的最多的語音派生程序是聲調(diào)變化,特別是與“去聲”相關的派生(參見Downer,1959;Chou,1972:15-22;Wang,1980:213-217;Schussler,1985;Norman,1988:84-85;Baxter,1992:315-317;BaxterandSagart:thisvolume等)。很多原本為平聲、上聲或入聲的名詞,變成去聲后就可以成為動詞。這種由名詞變?yōu)閯釉~的派生最為常見,但類似的動詞向名詞的派生也會發(fā)生。(The most clearly documented phonological deriva-tion process in Old Chinese is derivation by tonechange,specifically derivation involving the‘ go-ing' tone category ( Downer, 1959; Chou, 1972:15- 22; Wang, 1980: 213- 217; Schussler, 1985;Norman, 1988: 84- 85; Baxter, 1992: 315-317;Baxter and Sagart: this volume ). Many nouns withlevel, rising or entering tones could be changed to verbs by changing the base tone to a going tone.Such noun- to- verb derivation appears to havebeen the most common derivation process, ,butverb-to-noun derivation occurred as well.)
古漢語里有大量這方面的例子,古漢語研究中有時稱之為“破讀”“讀破”或“破音異讀”,比如:“王”本調(diào)為平聲,但在“行仁義而懷西戎,遂王天下”(《韓非子·五蠹》)中則讀為去聲。又如“飲”本調(diào)為上聲,但在“晉侯飲趙盾酒”(《左傳·宣公二年》)中是使動詞,讀作去聲。再如“衣”本調(diào)為平聲,但在“解衣衣我”(《史記·淮陰侯列傳》)中的第二個“衣”是使動用法,讀為去聲。這方面的例子無需多舉,重要的是應該認識到,凡有此類變調(diào),必有相應語類變化和語法功能的變化,因此應該將它們歸類于形態(tài)變化的范疇。關于這方面的研究,還可參看Dixon(2010)、孫玉文(2000,2015)等系列研究。
1.2元音變化法
所謂元音變化法,指的是音節(jié)的主體部分(P)不變,通過對其中的個別元音進行調(diào)整(M)或通過插入新的元音(M)來標記語法意義的改變。
通過元音變化的內(nèi)部屈折手段標記語法功能的現(xiàn)象在古代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方言中也有不少例子。高本漢(Karlgren,1935)曾經(jīng)論及通過元音插人表達語法功能變化的現(xiàn)象,舉到的例子有:昂(擬古音為Ingang),意為“高”,形容詞。插入/j/介音后,變?yōu)?ngjang/(擬古音,漢字寫作“仰”),意思變?yōu)樘Ц叩侥樝蛏系姆较蚧蛳蛏峡矗~類轉(zhuǎn)為動詞?!芭洹北緸閯釉~,擬音為/pwar/,意思是兩性結(jié)合(tomatch),插人i/介音后變?yōu)?piwor/(擬古音),漢字寫為“妃”,意思是皇帝的妾或太子、王侯的妻(amatch)。司富珍(2014,2016,2017)曾討論漢語方言中通過元音變化標記不同類型的屬格和不同層級的指示詞的形態(tài)變化現(xiàn)象,討論到的例子有:晉語交城話和清徐話中的第二人稱代詞“你”,其本音為1ni/,上聲,當用于領屬結(jié)構(gòu)中時,原調(diào)的“你”只能表可讓渡的領屬關系;當表示不可讓渡的領屬關系時,需要發(fā)生音變,比如清徐話和交城城區(qū)方言會增加元音/e/,整體讀音變?yōu)?n.ie/,聲調(diào)也發(fā)生變化,讀為平聲。再如,交城話和清徐話中的指示代詞處在不同句法制圖層級時元音也會發(fā)生相應變化。例如交城方言有“這個這”的表達法,其中前一個“這”處于指別性指示代詞位置,讀音為/tso?/(人聲),而后一個“這”處于代名詞的位置,讀音變?yōu)?sε/,同時人聲舒化。北京語言大學2016級理論語言學方向研究生曾對山西多地、山東多地、廣東多地、江蘇多地、上海、浙江寧波等地方言展開過調(diào)查研究,也發(fā)現(xiàn)有類似的通過元音變化標記指示詞的不同層級的現(xiàn)象(參見司富珍,2016)。這種通過元音部分的變化來標記語法變化的現(xiàn)象與印歐語言中的內(nèi)部屈折變化(如從blood到bleed的變化,或從he到his)的變化有相似之處,應歸類為形態(tài)變化的范疇。
1.3輔音變化法
所謂輔音變化法,指的是音節(jié)的基礎部分(P)不變,通過對輔音的某些特征進行修飾改變(M)來標記一定的語法特征或語法功能的改變。
通過輔音變化來標記語法功能變化的例子在古代漢語和漢語方言中也有很多。比如,通過輔音送氣與否的變化,可以區(qū)分某些詞類的詞匯語類和功能語類的歸屬。比如在晉語(山西、陜西、內(nèi)蒙等多地方言中都有體現(xiàn))中,“去”做實語類動詞使用時讀做/k'a?/(送氣、人聲),而“語法化”后的功能語類則為/ka?/(不送氣,人聲)。比如可以說“去哪兒去”,前者為/k"a?/,后者為/ka?/。周法高(1962)曾討論到通過送氣與否來改變詞類地位的例子,如“長”本做形容詞,意思是“兩端之間距離大”,讀音為送氣、陽平。用作動詞(使動化,意思是使兩端之間距離變大,如“長高”,“長大”中的“長”)時,則讀作不送氣、上聲。這種策略有似于英語從名詞teeth/ti:θ/到動詞teethe/ti:d/或從‘'breath’/bre0/(出氣的“氣兒”,名詞)到'breathe'/bri:0/(“呼吸”,動詞)的變化,輔音的變化標記了其語類地位及語法功能的變化,是形態(tài)變化的一種常見形式。漢語研究中也有文獻將這類輔音變化標記語法功能的現(xiàn)象稱作“變聲構(gòu)詞”(參見張忠堂,2015)。
1.4重音法
所謂重音法,指的是音節(jié)的基礎部分保持不變,通過對相對音重進行調(diào)節(jié)(M)從而標記一定的語法特征或語法功能的改變。
漢語是否具有詞重音也是一個多有爭議的話題。很多學者認為漢語是一種只有句重音而沒有詞重音的語言,例如端木三(1999)認為根本無法從實驗語音學的角度驗證漢語普通話詞重音的存在,但也有一些學者聲言可以通過聲學實驗等方法證明漢語普通話不同詞重音格式的存在,例如王韞佳、初敏(2006)曾撰文
報告她們的實驗結(jié)果,提出漢語普通話詞重音格式存在左重與右重的區(qū)別。許慧娟(2006)則認為,漢語雖然沒有類似英語那樣的重音,但仍然能夠透過聲調(diào)的高低和長短來體現(xiàn)音節(jié)之間的輕重關系。馮勝利(2016)更是旗幟鮮明地認為:“說漢語都沒有重音,顯然不是事實,因為北京話的重音可以區(qū)別意義”。他舉到的兩個代表性例子是:(a)(走進老板辦公室后)職員說:“老板,今天我要baoCHOU(大寫字母代表重音,下同)。”(b)(走進老板辦公室后)職員說:“老板,今天我要BAO一chou?!敝匾舨煌?,意義和詞類歸屬完全不同。當然這里的兩個“baochou”所對應的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根詞,與一般討論的形態(tài)變化有區(qū)別。
捷克學者HanaTriskova(2017)提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她不同意漢語中有stress的說法,卻同意漢語詞內(nèi)有輕重音的不同格局,并且提出漢語實現(xiàn)詞內(nèi)輕重音對比的手段與印歐語的手段正好相反,印歐語使用的是“強化”(stress)手段,而漢語采用的是“弱化(reduce)”的手段。
本文認同不同語言之間音節(jié)輕重關系的實現(xiàn)方式可能不同這樣的觀點,同時認為漢語中詞內(nèi)不同音節(jié)之間不僅具有輕重差異,而且這種差異還可能發(fā)生變化并具有標記語法功能的重要意義。例如“買賣”由動詞轉(zhuǎn)變?yōu)槊~時,使用的手段就是第二個音節(jié)輕化(變?yōu)檩p聲)。對于HanaTriskova的觀點,本文采取部分接受同時略加改造的態(tài)度。我們在討論漢語重音法的形態(tài)變化現(xiàn)象時,重視的是詞內(nèi)音節(jié)相對的輕重變化及其語法影響,印歐語之“加重法”和漢語之“減輕去”可以視作是同一機制的兩個不同的參數(shù)化選擇策略,即或者通過加強其中一個音節(jié)而制造對比重音,或者通過弱化其中某個音節(jié)而制造對比重音。它們在本質(zhì)上遵循相似的原理,都屬于相對重音法,都應歸類于形態(tài)變化的范疇。
1.5重疊法
所謂重疊法,指的是音節(jié)的基礎部分(P)不變,通過重疊(M)的方法對基礎部分進行修飾,以標記某種語法特征或語法功能的改變。
像世界上的很多語言一樣,漢語大量存在重疊構(gòu)形方式。名詞、動詞、形容詞、量詞等都可有各自的重疊形式,當然它們會受不同使用條件約束。通過重疊程序,可以表達程度加深或減輕、強調(diào)、嘗試、喜愛、委婉等等多種不同的功能,這些語用功能與句法、語義的接口在句法制圖視角之下有很大的探索空間,限于篇幅這里暫且略過不論。
就動詞而言,除了傳達一定的語義或語用功能,重疊法還有另外一種功能,那就是標記一定的時態(tài)功能特點。比如:動詞“看”“騎”“琢磨”“研究”等重疊后只能用于表達.將來時或表達祈使等的非過去時的語境。比較下面的句子:
a.我今天晚上在學??纯措娪啊?/p>
b.*我昨天晚,上在學??纯措娪?。
c.我在學??催^電影。
d.*我在學??纯催^電影。
e.我在學??吹碾娪啊?/p>
f.*我在學??纯吹碾娪啊?/p>
(2)
a.我今天下午在自行車道上騎騎車。
b.*我昨天下午在自行車道上騎騎車。
c.我在自行車道上騎過車。
d.*我在自行車道上騎騎過車。
e.我在自行車道上騎的車。
f.*我在自行車道上騎騎的車。
(3)
a.你今天晚上在家里琢磨琢磨這事。
b.*你昨天晚上在家里琢磨琢磨這事。
c.你在家里琢磨過這事。
d.*你在家里琢磨琢磨過這事。
e.你在家里琢磨的這事。
f.*你在家里琢磨琢磨的這事。
(4)
a.你今天晚上在實驗室里研究研究這個問題。
b.*你昨天晚上在實驗室里研究研究這個問題。
c.你在實驗室里研究過這個問題。
d.*你在實驗室里研究研究過這個問題。
e.你在實驗室里研究的這個問題。
f.*你在實驗室里研究研究的這個問題。
以上每組數(shù)據(jù)中兩兩對立的現(xiàn)象都用了最小對測試手段,分別通過時間詞、體標記“過”和標記過去的“的”來進行測試,結(jié)果清楚地表明漢語動詞重疊后只能用于非過去時或未來時語境。有意思的是,用重疊法表達未來時或非過去時并非漢語獨有的現(xiàn)象。南島語系的語言中就有使用重疊法來表達未來時的很多用例,比如菲律賓他加祿語就可以用部分重疊的方式表達未來時。例如tawag在他加祿語里意思是“打電話”,重復第一個音節(jié)ta后的tatavag變?yōu)槲磥頃r,意思是“將會打電話”。同樣地,sulat(寫)、hanap(尋找)、lakad(走)等詞也都可以通過重疊第一個音節(jié)分別表示將會寫(susulat),將會尋找(hahanap),將會走(lalakad)等與未來時態(tài)相關的意思。漢語動詞重疊的情形與此同理,是形態(tài)變化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
1.6加綴法
所謂加綴法,指的是音節(jié)的基礎部分(P)不變,通過綴加詞綴(M)的方式來標記語法特征或語法功能的改變。
漢語有一些詞綴具有較強的構(gòu)詞功能和能產(chǎn)性,比如大家常常提到的后綴“子、兒、頭”等(如:桌子、花兒、木頭)和前綴“老、小”等(如:老虎、小說)。這些詞綴的使用不僅輔助單音節(jié)的詞根語素在成詞時實現(xiàn)雙音化的韻律特點,還有著標記或改變語類特征的語法意義和表達一定修辭功能、語體色彩等的語用意義,在句法上常常占據(jù)所在投射的中心語地位(司富珍,2012)。
普通話里通過加綴而改變語類的例子有:
(5)后綴法
a.蓋(動詞)
蓋子(名詞)
b.蓋(動詞)
蓋兒(名詞)
c.傻(形容詞)
傻子(名詞)
d.嚼(動詞)
嚼頭(名詞)
(6)前綴法
a.吃(動詞)
小吃(名詞)
b.販(動詞)
小販(名詞)
e.偷(動詞)
通過加綴轉(zhuǎn)類并兼表一定修辭色彩、語體色彩等語用功能的例子有:
(7)
a.胖(形容詞)胖兒(名詞:附加表達喜
愛之情,比較“胖子”)
b.扣(動詞)扣兒(名詞:附加表達口語色彩,比較“紐扣”或“扣子”)
同其他形態(tài)發(fā)達的語言一樣,這些通過加綴來改變詞類的構(gòu)造方式,具有重要的形態(tài)學意義,因此屬于形態(tài)變化的范疇,是漢語派生形態(tài)重要的組成部分。
1.7雙音法
這里所謂雙音法,指的是那些基礎的音節(jié)形式(P)不變,通過復合一個與之同義或近義的語素以實現(xiàn)雙音化(M),以標記某種語法特征或語法功能的改變。
在現(xiàn)代漢語中,雙音法也是一種重要的形態(tài)手段”。比如,“斗”是動詞,“爭”是動詞,組合在一起卻既可以是動詞,也可以是名詞或動名詞;“管”(意為“管理”)是動詞,“理”(意為“管理”)是動詞,組合成雙音節(jié)卻既可以是動詞,也可以是名詞或動名詞;同樣地,“記”是動詞,“錄”也是動詞,二者組合成雙音節(jié)詞時則既可以是動詞,也可以是名詞或動名詞。這樣的由同義或近義的語素合并在一起后整體發(fā)生語類地位轉(zhuǎn)變(比如具有了名詞性或動名詞性)的例子還有很多,“思考”“休息”“報告”等也都是如此。從意義構(gòu)成的角度來看,以雙音法構(gòu)造的詞語多為復合構(gòu)詞,“雙音化”的音系策略所帶來的語法音變效應因此常常被忽略。
1.8零形態(tài)
當然,還有很多情況是沒有顯性形態(tài)標記的,英語的talk在做動詞和名詞時雖然語類地位和句法功能會發(fā)生變化,但形態(tài)上卻沒有顯性的標記,我們可以把它們稱作是零形態(tài)。形式上看,零形態(tài)可以定義為:音節(jié)的基礎部分(P)不變,標記語法特征或功能改變的修飾手段為零形式(M)的隱形語法音變。
古代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也存在大量零形態(tài)的“音變”,古代漢語的例子如“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傷仲永》)中的“賓客”就是沒有顯性形態(tài)變化但發(fā)生了轉(zhuǎn)類和功能轉(zhuǎn)變的例子?,F(xiàn)代漢語中的很多臨時活用現(xiàn)象(如人們常常討論的“很青春”中的“青春”)都是以零形態(tài)形式實現(xiàn)的。采用零形態(tài)的概念有助于更大程度地體現(xiàn)理論的概括性。
2.漢語語法音變的語法意義
以上從8個方面簡要討論了漢語語法音變的不同類型,在相關討論中也已經(jīng)觸及到了一些語法音變的意義和效應。下面再概括總結(jié)一下。本文所討論到的漢語語法音變的語法功能和意義主要有:1)標記詞的語類地位改變;2)表主動和被動的變化;3)表主動和使動的變化;4)表自指和轉(zhuǎn)指的轉(zhuǎn)變。
2.1改變詞的語類地位
康拉德在《論漢語》(1954:44)中對漢語通過重音法改變詞的語類地位有過精彩討論:……沒有這些標記的地方,重音就在形態(tài)學上起著區(qū)別的作用。咱們已經(jīng)看見,復合詞中重音落在最后一個音節(jié)的,這些重音指出它屬于動詞的一類,重音落在第一個音節(jié)的,屬于名詞的一類:’寫字’‘太陽’?!笔聦嵣先缟衔乃?,變調(diào)法(如上聲“好”和去聲“好”)、元音變化法(如“昂”和“仰”)、輔音變化法(送氣的“長”和不送氣的“長”)、重音法(動詞的“買賣”和名詞的“買賣”)、加綴法(如“剪”和“剪子”)、雙音法(如“學”和“學習”)等都可以承擔改變語類地位的功能角色。當然也包括零形態(tài)(名詞“青春”和“很青春”里形容性的“青春”)。
2.2表主動和被動的變化
語法音變的第二種可能的語法價值是標記被動化的語義特征。例如“見”(tosee),本字為不送氣清聲母,當其聲母變?yōu)樗蜌鉂崧暷笗r,語法意義也發(fā)生改變,包含了被動的語義,例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見”,表達的是“顯現(xiàn)出”的意思,對它進行簡單的語義分解的話就是“被+見”(tobeseen)。又如“伐”,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有“伐人者為客。讀伐,長言之。見伐者為主。讀伐短言之。皆齊人語也”的注釋,很好地說明了“伐”字在主動義和被動義的結(jié)構(gòu)中的不同讀音變化。
語法音變可能還會有雙重的功效,比如解”的語法音變不僅可以表被動,同時還可以標記語義分解后動結(jié)式中的結(jié)果狀態(tài),具體點說,“解”讀作不送氣清聲母時意思是“把束縛或捆著的東西打開(相當于tountie或toloosen)”,而當它發(fā)生音變,轉(zhuǎn)為送氣濁聲母時則表示“處于被打開或松開的結(jié)果或狀態(tài)”(相當于英文的beingloosened)。
2.3表主動和使動的變化
語法音變的另外一個效應是表使動。前面已經(jīng)提到的例子有送氣的“長”(意思是“兩端之間距離大”)和不送氣的“長”(意思是“使兩端之間距離變大”)之間的對立,“昂”(意思是“高”)和添加了i介音的“仰”(意思是“使抬高”)之間的對立都屬于這種情況。
2.4表自指和轉(zhuǎn)指的變化
變調(diào)法、元音變化法等手段還可以用來標記轉(zhuǎn)指功能,試比較下面的幾組例子:“圈”讀陰平(juan1)時是動詞,意思是“用柵欄把家禽家畜圍起來”,當用變調(diào)法發(fā)生音變(讀作去聲juan4)時,不僅詞類地位由動詞轉(zhuǎn)為名詞,意義發(fā)生了轉(zhuǎn)指,即,由自指動作變?yōu)檗D(zhuǎn)指動作發(fā)生的處所(下表中用PLACE表示),意思是“關養(yǎng)家禽家畜的地方”。與此相似,漢語中的“少”“配(妃)”生(性)”等也都可以通過語法音變而分別轉(zhuǎn)指人生時光(TIME)或具有相關特點的人(PERSON)或相關特性(PROPERTY)。概括如表1。
由表1中的示例不難看出,發(fā)生語法音變后的詞其內(nèi)部結(jié)構(gòu)比原生詞要復雜很多。而如.果一個詞發(fā)生轉(zhuǎn)類時兼具多個功能效應,那內(nèi)部層次就會更加復雜。這方面的問題還可以單獨撰文討論。
3.語法音變的句法制圖
語法音變可能的功能和效應應該不止,上述幾種,這里只是舉例式的討論,但管中窺豹,應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漢語語法音變相關的形態(tài)變化手段和效果的豐富性了。接下來本文擬將以上討論到的八種類型的語法音變用統(tǒng)一的圖式加以分析。
按照句法制圖的基本思想,在由詞匯語類及其擴展投射出來的語類組成的結(jié)構(gòu)樹上,居于內(nèi)層的是原生的詞匯語類及其論元結(jié)構(gòu),而居于外層的則是擴展投射而來的功能語類及對相關語義結(jié)構(gòu)或論元結(jié)構(gòu)進行的調(diào)整。具體到上面討論到的語法音變,還應該區(qū)分派生的(derivational)語法音變和屈折的(inflectional)語法音變。
參照司富珍(2014)的做法,用LW和FW分別標記詞匯層面,上的詞匯語類投射和功能語類投射,而用LP和FP分別標記短語層面和句子層面上的詞匯語類投射和功能語類投射,那么,派生形態(tài)的內(nèi)部層級的基本模式就可以表示為圖1。
屈折形態(tài)的內(nèi)部層級的基本模式則可以表示為圖2。
由于二者遵循的句法原理是一致的,因此又可以將二者簡化為一個統(tǒng)一的模式。將以上討論的八種類型的語法音變分別擺放進樹形圖中,則八種不同的標記都應該是居于相應的功能中心語位置,其基本圖式概括如圖3。
這些不同的音變法像一個個調(diào)節(jié)器(這里不妨把零形態(tài)的手法稱之為隱形調(diào)節(jié)器),實現(xiàn)了從詞匯層到功能層的功能變化。生成語法以往的文獻對于詞綴性語素在句法操作中對于移位的驅(qū)動作用多有討論,大家的認識也基本相近,這里受篇幅所限不一一贅述。僅以變調(diào)法和零形態(tài)法為例演示一下其中的操作理念,其他幾種類型讀者可以舉一反三。變調(diào)法示例如圖4,零形法示例如圖5。
以此為基本模型,還可以對復雜結(jié)構(gòu)進行遞歸式的分析。限于篇幅這里暫不深究,相關問題將在另文中討論。
4.結(jié)語
說起漢語的形態(tài),一直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其中一種觀點認為漢語只有句法,沒有形態(tài)。例如馬伯樂曾斷言:“中國語法只有些位置上的規(guī)律,換句話說就是只有造句法,這是人們久已知道的。”而王力(1954)也曾說過:“漢語沒有屈折作用,于是形態(tài)的部分也可取消。由此看來,中國語法所認,就只有造句的部分了”而另外一種觀點則認為,漢語既有句法,也有形態(tài)。只不過形態(tài)表現(xiàn)不同而已。比如高本漢(1935)就曾在列舉了大量上古漢語語法音變的例子后,說:“這些有趣的特征指出上古中國語在實質(zhì)方面比較類似西方語言。像印歐系的語言,它必曾具有語形變化(nflections)系統(tǒng)和詞的轉(zhuǎn)成(wordderivation)及其他形式上的詞類……具有相當豐富的形態(tài)學”。周法高(1962)也有如下的相似論述:“……按漢語的話很多附加形式如’兒’‘子’等和它們前面的成分接合,都可歸人形態(tài)學范圍。再說,王氏舉出英語的‘飲’字有種種分別,殊不知在文言中‘飲’字也有平聲(動詞),去聲(使動)的區(qū)別;這類研究也是屬于形態(tài)學方面的?!北疚拈_頭所提及的馮勝利(2009),司富珍(2005,2012),陳衛(wèi)恒(2011),王麗娟(2015)等也基本屬于第二種觀點。本文認同并沿用后一派觀點,以此認識為主導,討論了漢語的八種語法音變及其功能和意義,并嘗試為它們提供了一個統(tǒng)一的功能制圖模型。基本的主張是:1)具有語法意義的音變可以在句法上分離出獨立的功能投射來;2)派生形態(tài)和屈折形態(tài)可以用統(tǒng)一的句法制圖模式進行描寫。3)這些不同類型的語法音變雖然形式各異,但它們都以特定的形式標記了一定的語類變化或功能變化,因此應該歸屬于“形態(tài)”變化的范疇。
[參考文獻]
陳衛(wèi)恒2011音節(jié)與語義暨音系與詞匯化.語法化、主觀化的關聯(lián):豫北方言變音的理論研究[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端木三1999重音理論和漢語的詞長選擇[J].中國語文(4).馮勝利2009論漢語韻律的形態(tài)功能與句法演變的歷
史分期[A].載歷史語言學研究(第二輯)[C]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6北京話是一個重音語言[J].語言科學康拉德1954論漢語[M].北京:中華書局.
喬全生1996山西方言人稱代詞的幾個特點[J].中國語文(1).
司富珍2005GrammaticalCategories[Z].北京語言大學:句法學導論課程講義.
——2012英漢兩種語言派生構(gòu)詞的形態(tài)學比較[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
——2014也說“漢語和印歐語差異的ABC”[A].載潘文國(主編),英漢對比與翻譯(第二二輯)[C]上海:上海外語與教育出版社.
——2016漢語的幾種語法音變[R].第四屆韻律語法研究國際研討會報告(河南大學).
——2017復雜詞的內(nèi)部層級[R].國際中國語言學會第26屆年會報告(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
宋秀令1992汾陽方言的人稱代詞[J].語文研究(1).孫玉文2000漢語變調(diào)構(gòu)詞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5漢語變調(diào)構(gòu)詞考辨[M].北京:商務印書館.
田希誠1992霍州方言的小稱變韻[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
王力1954中國語法理論[M].北京:中華書局.王麗娟2015漢語的韻律形態(tài)[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王韞佳,初敏2006關于普通話詞重音的若干問題[R].第七屆中國語音學學術會議暨語音學前沿問題國際論壇.
王志潔,馮勝利2006聲調(diào)對比法與北京話雙音組的重音類型[J].語言科學(1).
溫鎖林1999漢語的內(nèi)部屈折及相關的語言理論問題[J].語文研究(2).
張忠堂2015漢語變聲構(gòu)詞研究[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
趙元任1959(1980)語言問題[M].北京:商務印書館.周法高1962中國古代語法——構(gòu)詞編[M].北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Dixon, R. M. W.2010 Basic Linguistic Theory (Vol.2)[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umboldt, William Von 1836 Ueber die Verschiedenheitdes menschlichen Sprachbaus und ihren Einfuss auf diegeistige Entvicklung des Menschengeschlechts. See alsothe new edition of it: On the Diversity of Human Lan-guage Construction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Mental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Species( 2nd rev. edition 1999)[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arlgren, Bernhard 1935 W ord families in Chinese [J].BMFEA (5).
Kauffman,Charles A. 2017 Reduplication reflctsuniqueness and innovation in language, thought andculture [OL]. https //www omniglot.om/pdfs/reduplica-tion.df.
Martinet 1955 Economie des Changements Phonetiques[M]. Traite de phonologie diachronique, Bern,F(xiàn)rancke.
Packard, Jerome L.1998 The Morphology of Chinese: ALinguistic and Cognitive Approach [M ].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riskova,Hana 2017 Searching for word stress in Chinese : : A hunt for the yeti? [R]. University Wien: 20.Tagung des Fachverband Chinesische. V (Fach).
Grammatical Phonetic Modification of Chinese Words
Si Fuzhen
(Department of Linguistics, Be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 Beijing 100083, China )
Key words : Grammatical Phonetic Modification; Economy Principle ; Cartography ; Morphology
Abstract: The present paper is mainly concerned with the Grammatical Phonetic Modification of Chinese words. It isproposed that the universal existence of Grammatical Phonetic Modification is a necessary result of the economy principle oflanguage use, which enhances the network of words, reduces the number of new words and enables the syntactic mechanismto play its roles at the related lexical- morphological level. Along this line,, the paper first examines the various forms ofgrammatical phonetic modification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followed by a discussion of the grammatical consequences ofthese modifications, and then attempts to provide a cartographic description of their internal structures. The major claims ofthe paper include: 1) the various Chinese grammatical phonetic modifications should be lasified as a“morphological”(either derivational or inflectional) change in Chinese; 2) there can be independent syntactie projections related togrammatical phonetic modifications; 3) a unified description could be provided for both derivational morphology andinflectional morphology from a cartographic persp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