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藝達
摘要:《篆書史論與臨摹》課程是高校藝術類本科專業(yè)技法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必修課程,屬于專業(yè)基礎平臺課,也是書法學專業(yè)本科生接觸的第一門課程。通過對《篆書史論與臨摹》課程的學習,以點帶面,舉一反三,不但可以充分感受書法的魅力,還可以為將要修習的其他課程打好基礎。如何使此門課程的教學更加專業(yè)化、學術化、系統(tǒng)化,值得進一步思考和探討。
關鍵詞:高校書法學;篆書史論與臨摹;教學
基金項目:河南大學民生學院課程建設項目。
一、高校書法學專業(yè)《篆書史論與臨摹》課程的作用
按照目前新修訂的書法學專業(yè)本科教學大綱的課程設置,高校書法學專業(yè)的教學內容主要有專業(yè)技法教學環(huán)節(jié)、專業(yè)理論教學環(huán)節(jié)以及實踐性教學環(huán)節(jié)三部分?!蹲瓡氛撆c臨摹》課程作為專業(yè)技法教學環(huán)節(jié)的一部分,被安排在本科教學的第一學期,是本科生的第一門技法課,其作用和意義十分重要。
從書法史和文字學的角度來講,書法的書體類型大致分為篆、隸、草、行、楷五種,而篆書則是其他四種書體的母體。后世書體的演變,都和篆書有著錯綜復雜的關聯(lián)。特別是篆書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的“隸變”現(xiàn)象,更是對文字發(fā)展及書法風格的變化產生了重要影響。學生在學習《篆書史論與臨摹》課程的過程中,對篆書的發(fā)展、分類、風格特點有較為清晰的認識,對以后學習其他書體大有裨益。
從技法的角度講,篆書中的小篆,結構對稱,用筆單純,符合教學過程中由易到難的教學規(guī)律,非常適合作為本科生學習書法的基礎性課程。學生對小篆進行一段時間的學習和訓練后,對書法筆法及結構特征的認知和理解能力得到大大提升。另外,篆書的風格類型十分豐富,小篆只是其中一種。按照時間及風格的差異,篆書大致可分為四大類:(1)商、西周時期的甲骨文、金文。(2)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秦系文字與六國文字。(3)秦時期的小篆。(4)漢時期的漢篆。不同的風格對應用筆和結構差異:小篆結體偏長,而漢篆結體偏方;小篆結構對稱且規(guī)律性強,六國文字中的楚系文字則造型豐富,恣肆浪漫;小篆一般采用鋪毫的方法書寫,而西周時期的金文則多使用絞轉的方法書寫。元代的趙孟頫曾有一句名言叫做:“用筆千古不易?!标P于此句話的理解,歷來眾說紛紜,但如果就技法本體來講,這句話表達得含義十分清晰:用筆的方法只有鋪毫與絞轉兩種,除此之外再沒有第三種方法,這也是為什么一直都不會變化的原因。就好像篆刻中的沖刀與切刀一樣,其他所謂的種種刀法只不過是沖刀與切刀的變體而已,而真正的刀法只有兩種,沖刀與切刀。真正的筆法也只有兩種,鋪毫用筆與絞轉用筆。篆書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一開始就從本源上揭示或涵蓋了后世書法的種種變化二無論是用筆上的鋪毫及絞轉,結構上的或長、或方、或扁,體勢上的內斂或外拓,章法上的均勻布白或參差錯落,在篆書中均已體現(xiàn)。通過對《篆書史論與臨摹》課程的學習,以點帶面,舉一反三,不但可以充分感受書法的魅力,還可以為將要修習的其他課程們好堅實的基礎。
二、書法學專業(yè)《篆書史論與臨摹》課程的定位與教學思考
中國書法藝術源遠流長,和視覺傳達、環(huán)境設計等專業(yè)不同,其具有非常明顯的中國藝術典型特征。就高校書法學專業(yè)《篆書史論與臨摹》課程而言,主要通過臨摹歷代遺存或考古發(fā)現(xiàn)的篆書書法作品(金石碑帖),提升學生對毛筆的掌控能力,對結構的分析能力。通過相應的教學方法,使學生能夠發(fā)現(xiàn)臨摹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思考問題出現(xiàn)的原因,找出解決的方法,最終在書法創(chuàng)作中將自己所學到的東西應用進去,進一步促進教學的整體化、專業(yè)化。
根據(jù)高校書法學專業(yè)《篆書史論與臨摹》課程的定位,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就學生與教師而言,往往存在兩方面的問題:一是教師的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針對性不強;二是學生對學習目的、學習內容認識不到位、不充分。其導致的后果為:(1)由于教師的教學目標不明確,學生對學習的目的認識也處于模糊狀態(tài),其缺少必要的課前準備(如查找所臨摹對象的相關資料等),很難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2)教學內容針對性不強。書法學專業(yè)并不像中國畫專業(yè)一樣區(qū)分花鳥、人物、山水等不同方向,而是籠統(tǒng)地含混在一起。致使許多教師雖然也教授篆書史論與臨摹這門課程,但其本身并不擅長篆書。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其教學內容往往隨意性較大,甚至沒有教學內容,只是讓學生臨摹字帖,學生臨摹完畢之后其指出一些所謂的問題而已,沒有任何相關的訓練方法,敷衍了事,學生等同于自學。
針對上述在《篆書史論與臨摹》課程中出現(xiàn)的種種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解決:
(一)明確《篆書史論與臨摹》課程教學目標
明確教學目標是《篆書史論與臨摹》課程獲得教學效果的必備條件?!蹲瓡氛撆c臨摹》課程重在培養(yǎng)本科學生的書法臨摹及審美能力,保證基本理論知識的前提下,還要注重相關學科的學習。從整體角度出發(fā),其教學目標應當使學生熟練掌握篆書書體論、篆書書體史、篆書書寫技法及篆書臨摹方法這四大核心板塊。
具體而言,在理論方面:(1)厘清學習對象的基本概念。在篆書學習過程中,大多數(shù)學生甚至教師對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等篆書基本概念區(qū)分不清。有些教師在授課中經常會講到:我國最古老的文字是甲骨文。而事實上,更嚴謹一點的表達應該是:我國目前經考古發(fā)現(xiàn)最古老的文字是甲骨文及其同時期的金文。因為,學界對甲骨文和金文的命名,并不是根據(jù)時間的先后進行區(qū)分,而是根據(jù)甲骨文、金文的制作方法及使用材質(載體)的差異來命名。簡單地說,甲骨文是刊刻(也有書寫)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刊刻、書寫即是制作方法,龜甲、獸骨即是載體;而金文是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鑄、刻即是制作方法,青銅即是載體,所以單從命名來看,二者并沒有時間上的先后順序。并且,從目前的考古發(fā)現(xiàn)來看,金文出現(xiàn)的時間也要早于甲骨文。關于大篆,很多教師在授課時講,大篆是秦以前文字的統(tǒng)稱,包括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簡帛、陶器、貨幣上的文字等。這其實并不準確。廣義的大篆可以指秦統(tǒng)一以前的文字,而狹義的大篆則專指先秦時期的秦系文字。從以上種種對篆書基本概念的誤讀可以看出,許多教師在教學中并沒有基本的學術水準,學生從一開始學到的就是錯誤的東西,可想而知后面的學習會是什么情況。這些基本概念應當在教學之初就予以厘清,學生才能更好地從這些概念中理解篆書發(fā)展的特點和脈絡。這也要求教師一定要及時更新自己的理論知識,密切關注學術前沿動態(tài),維持應有的學術水準。(2)對書法史上風格演變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隸變”有深刻認識?!半`變”在篆書演變甚至文字演變的過程中地位非常重要,其標志著古漢字演變成現(xiàn)代漢字的起點。對“隸變”有深入的認識,非常有利于學生對篆書及之后課程的學習。(3)熟悉篆書名家以及經典篆書作品。教師提前告知學生課堂上所臨摹的對象,學生在課前通過查找資料等方法做一定的預習,課堂上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技法方面:(1)對書法主要的用筆方法(鋪毫、絞轉)有基本的認識。(2)了解結字方法的兩大基本規(guī)律(內斂、外拓)。(3)理解結字與章法的內在聯(lián)系。只有明確了教學目標,教師在授課時才會有所側重,學生在學習中才會有所準備。通過對課程完整的學習,最終掌握獨立臨摹篆書經典作品的能力,能夠指出作品所使用的技法及所傳達的審美情感,能夠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并形成文字的評論,并能夠對書法作品做出相應的思考口
(二)強化教學內容的針對性
篆書的歷史源遠流長,從殷商直到現(xiàn)代,遺留下來的書跡十分豐富。《篆書史論與臨摹》課程的授課內容要根據(jù)篆書的發(fā)展特點及學生的接受程度來確定。其針對性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首先要注重作品本身的經典性。也就是只有經過了時間的檢驗,被大家廣泛認同的作品,才能被列為授課的內容,其L限至多到民國時期。其次要注重廣泛性。由于書法學專業(yè)的學生畢業(yè)后從事教學工作的居多,而篆書的種類又十分豐富,如果教師僅根據(jù)自身所擅長的篆書種類教學,往往會限制學生的發(fā)展,使其局限在單一的篆書風格中,不利于以后的學習,同時也不利于其就業(yè)。
筆者在《篆書史論與臨摹》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對授課內容、教學側重點做了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歸納總結,具體如上表所示。
在《篆書史論與臨摹》課程教學過程中,其教學內容一定要有所針對。每一周講什么內容,需要多少學時,通過這節(jié)課的訓練能夠得到什么,教師和學生都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這樣才能使《篆書史論與臨摹》課程更具專業(yè)性及學術性。
三、結語
《篆書史論與臨摹》課程主要通過收集資料、開拓眼界、實踐訓練等手段培養(yǎng)學生獨立臨摹篆書經典作品的能力,為日后的學習打好基礎。這不僅是對學生學習能力的檢驗,同樣也是對教師教學水準的檢驗。在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明確教學目標,設置有針對性的教學內容,學生明確自己的學習目的,才能使整個教學更加有效,從而進一步體現(xiàn)出學院派教學的專業(yè)性、學術性及系統(tǒng)性。
參考文獻:
[1]王夢筆.高校書法專業(yè)藝術考察課程教學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4(1):157-158.
[2]趙平安.隸變研究[M].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