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守強
摘要: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歷史教學的目標,立德樹人則是歷史教學的最根本任務。歷史劇創(chuàng)作表演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有助于實現歷史課程的教學目標和任務。本文總結了歷史劇創(chuàng)作表演運用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實踐經驗,希望能對中學歷史教學和學生成長有所幫助。
關鍵詞:歷史劇創(chuàng)作表演?中學歷史教學?實踐
中學歷史教學的目標是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要通過歷史課程的教與學,幫助學生逐步確立具有歷史學科特征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中學歷史教師的使命就是探索科學方法,實施高效教學,完成教學任務,從而實現教學目標。
俄國文學巨匠列夫·托爾斯泰在他的自傳作品《童年·少年·青年》一書中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庇纱藖砜矗椒ǖ挠行?,一定在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主動探究自主學習。鼓勵中學生進行歷史劇的創(chuàng)作表演,不失為一種促進中學歷史教學的有效途徑。
所謂歷史劇,就是取材于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劇目,它是以史實為依據,以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為載體,以舞臺表演的形式,演繹出重大歷史事件或現象的藝術形式。而適合中學生創(chuàng)作和演出的歷史劇,主要是舞臺短劇。學生在歷史劇的創(chuàng)作表演過程中,身臨其境,不再是歷史旁觀者,不再僅僅用理性的眼光來審視過去,而是作為歷史的參與者、創(chuàng)造者去體驗歷史,這無疑會對中學歷史課程目標任務的完成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筆者所在學校對中學生歷史劇創(chuàng)作表演的實踐探索開始較早,經歷了由自發(fā)階段到自覺階段的演變。最初是由老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以短劇的方式創(chuàng)設情境,活躍課堂氣氛,作為服務于課堂教學的手段。自2017年首屆戲劇節(jié)創(chuàng)設以來,我們與學生社團戲劇社進行合作,以學校的戲劇節(jié)活動為主要平臺進行實踐,至今已經積累了一些經驗,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現將我們的實踐經驗與心得總結如下。
第一,劇本創(chuàng)作。
首先,歷史劇劇本創(chuàng)作必須以尊重史實為前提和準則。學生在劇本主題的確定上要保證其能夠反映歷史事實,這就離不開歷史教師的悉心指導。教師需要幫助學生辨明史實,審查劇本中存在的史實性錯誤,同時要引領學生閱讀相關史學著作,提升學生的學科能力和學科素養(yǎng)。
其次,文學功底不可或缺。劇本創(chuàng)作本質上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范疇,對創(chuàng)作者的文學水平有著較高的要求。在實踐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yǎng),也應多動員文學素養(yǎng)較高的學生參與到劇本創(chuàng)作活動中來。
再次,不要貪大,要以小見大,爭取以一個小的歷史事件反映大的歷史背景。在編寫劇本時,要有明確的開端、中段和結尾,以矛盾沖突推動劇情的發(fā)展。塑造人物時,人物要有代表性。典型人物和典型矛盾,才能反映出大的時代主題。
在實踐過程中,我們積累了一批學生創(chuàng)作的優(yōu)秀劇本。如吳圣平同學的《鑒真東渡》、柯子衿同學的《山語杏林》等,其中柯子衿同學的《山語杏林》獲得了華師大主辦的“青史杯”歷史劇本創(chuàng)作大賽一等獎。
第二,劇本表演。
歷史劇的表演能否取得成功,關鍵在于演員對劇中角色理解程度的高低,這是關乎表演是否到位,能否打動觀眾的前提。而要理解劇中角色,則對演員的綜合素質有一定的要求。首先演員要有一定的生活經驗積累,包括與生活有關的知識與體驗。這一點對于中學生而言,是一個明顯的弱項。因此,指導教師的言傳身教至關重要,同時學生也需要有一定的想象力。
演員對劇中角色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還要能演出來才是真正的成功。所以,演員的表演技巧與藝術修養(yǎng)也是同樣重要的。雖然對于中學生而言,演技必然是青澀的,然而勤能補拙。一方面群策群力,在排練過程中互相觀摩,互提建議,互通心得;另一方面在實踐中,我們請學校藝術課老師給學生做專業(yè)指導,也請高校中相關專業(yè)的在讀學長給予引領和幫助,使學生的表演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
我們成功地將一些優(yōu)秀劇本搬上了戲劇節(jié)的舞臺。同時,我們繼續(xù)以歷史短劇為主要形式,充實歷史課堂教學內容,提升教學效率,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我校的戲劇節(jié)為歷史劇的創(chuàng)作演出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平臺。兩屆戲劇節(jié)都上演了經典的歷史劇。如2018年第二屆戲劇節(jié)開幕式上上演的《桃花謠》,將那段由皖南事變到全國解放的波瀾壯闊的歷史演繹得蕩氣回腸,撼人心魄。而烽火歲月中的軍民魚水之情更是和同學們的藝術表現交相輝映,厚重而唯美。這些歷史劇,無論舞美和臺詞,還是形體與情感,都具有極強的代入感和感染力。
不僅在學校的大舞臺上,在班級內、課堂中,歷史劇的創(chuàng)作和演出也同樣遍地開花。比如2018屆高二(3)班同學選取了中世紀時期亞瑟王與十二圓桌騎士的傳說中高文爵士與綠衣騎士的故事,在表演中再現了西歐中世紀封建的騎士文化。
第三,課題立項。
2018年5月,以長期的實踐為基礎,筆者與本校部分老師申請的合肥市課題《歷史劇創(chuàng)作表演培育學生家國情懷的實踐研究》獲得通過,成功立項。
以課題為依托,我們進一步推進中學生歷史劇創(chuàng)作表演的實踐。在近一年的時間里,我們組織了校級歷史劇本創(chuàng)作比賽,參與學校的第二屆戲劇節(jié)活動,組織學生參加第四屆“青史杯”歷史劇本創(chuàng)作大賽等活動。這些實踐活動不僅讓我們積累了不少優(yōu)秀劇本,多次演出精彩的劇目,同時還推動了學生歷史素養(yǎng)和藝術素養(yǎng)的提升,使學生在個人成長方面也收獲了豐碩的成果,如2018屆王鈺麒同學考入了北京電影學院編導專業(yè)等。
第四,實踐反思與學生反饋。
首先,在實踐過程中,我們始終需要注意的是,歷史學是一門人文科學,歷史劇則屬于文學藝術范疇,二者是不能混淆的。但二者之間有一個共同之處,那就是都與歷史有關。歷史學是對歷史的科學探究;歷史劇則是對歷史的藝術表現,是在尊重歷史史實前提下的藝術創(chuàng)作。因此,歷史劇的創(chuàng)作和表演既要尊重歷史,同時又要具有藝術的表現力和深刻的感染力。
其次,在實踐中,我們也發(fā)現創(chuàng)作演出歷史劇需要花費的時間和精力是相當多的,學生在參與過程中需要處理好它與學習備考之間的關系,分清主次。
我們通過問卷調查和談話的方式,獲取了學生對歷史劇劇本創(chuàng)作演出的體會。97%以上的學生都表達了對這一形式的喜愛,并認為這將對他們的歷史學習起到積極作用。學生認為參與創(chuàng)作演出或者欣賞歷史劇,有助于將學習過程中所獲取的理性知識以感性的方式再現,讓自己感受到活生生的歷史。下面是一位參演歷史劇的學生曹春彤同學的感言:“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社會現象和時代情懷,一個時代的歷史情懷也總是可以在一部戲劇中發(fā)現與體會?!徊繎騽∽屛覀兏惺艿綒v史的源遠流長和刻骨銘心,讓我們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輝,文化的情懷,時代的風情。從表演歷史話劇當中,我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由對人物性格的剖析表演中,了解到那個時代歷史的滄桑;透過文字的描繪和舞臺的演繹,深切地感受作家的悲憫情懷,人文情懷,以及歷史情懷。”
金杯銀杯不如學生的口碑。我們將繼續(xù)進行實踐探究,以歷史劇創(chuàng)作演出為手段,引導中學生在歷史劇創(chuàng)作演出中傳承和弘揚優(yōu)秀中華傳統(tǒng),以文寫史,在體驗中提升歷史素養(yǎng),使他們形成科學的歷史觀,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18:2.
[2]何凌,石愛華.劇說歷史[M].合肥:合肥工業(yè)大學出版社出版20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