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習近平關于美育的重要論述探析

      2019-09-10 07:22:44吳愛邦
      廣東教育(高校思想教育探索) 2019年12期
      關鍵詞:立德樹人

      吳愛邦

      摘 ?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立足新時代的文藝事業(yè)和教育事業(yè),發(fā)表了一系列關于美育的重要講話為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美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指示。習近平關于美育的重要論述體現出豐富的理論品格和強烈的實踐旨歸,其理論內核是中華美育精神,實踐旨歸是立德樹人。習近平關于美育的重要論述揭示了新時代美育的意義和價值,奠定了新時代美育思想的理論基礎,為從根本上正確認知美育和推進美育工作提供理論遵循和實踐范式。

      關鍵詞:習近平;中華美育精神;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J0-4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5-1422(2019)12-0089-07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立足新時代的文藝事業(yè)和教育事業(yè),發(fā)表了一系列關于美育的重要講話,為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美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指示。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關于美育的重要論述是馬克思主義美育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是新時代開展美育工作的理論指南。習近平關于美育的重要論述堅持歷史根據、理論根據和現實根據的有機統(tǒng)一,深刻把握美育的理論內核、中華美育精神以及美育的實踐旨歸。深入研究和貫徹落實習近平關于美育的重要論述,對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以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深遠的意義。

      一、理論內核:中華美育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堅持美育思想的中國化,以挖掘、整合、利用中華民族優(yōu)秀美育資源為主要抓手,打造民族性、現代性的馬克思主義美育思想體系,提煉出中華美育精神這一理論內核,實現傳統(tǒng)美育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性轉化。

      (一)中華美育精神的內涵

      1.中華美育精神屬于美育精神的典范

      美育精神是美育的具體論域和理論延伸。美育的含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美育指將美學滲透于教育之中。蔡元培言簡意賅的指出美學與美育的關系:“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養(yǎng)感情為目的者也”。[1]狹義的美育指審美教育。審美教育旨在教育和引導人們認識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實踐美,同時具有強烈的德育功能,涵養(yǎng)人們的道德情操和提升人們的心靈境界。相對于德智體勞這些教育門類而言,美育側重人的審美趣味和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無論是從廣義還是狹義來看,美育的旨歸皆是道德人格教育,追求超越世俗、崇高、非功利的精神境界。美育精神從屬于人文精神,從美育的文化屬性而言,可分為東方美育精神、西方美育精神等多種類型。西方美育精神強調“個體的自我實現”,[2]東方美育精神追求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身心之間的和諧。從精神實質而言,中華美育精神是東方美育精神的典范。

      2.中華美育精神是中華文明的產物

      習近平總書記通過創(chuàng)設一個全新的命題,將美育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華文明的高度。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存境遇磨練中、思想錘煉中以及文化傳承中孕育出中華美育精神。它承認并推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美育中的重大意義和價值,反映美育在精神層面所應持守的“中華立場”,凸顯美育的民族意識和文化意識。它具有獨特的作用方式,采取形象性、情感性、趣味性等主要特征的方式方法,把審美、藝術與教化融合起來。它作為中華民族自我教育的門類和載體,表達中國傳統(tǒng)美育精神,培育中華民族的審美觀和價值觀,提升中華民族的審美素養(yǎng)、精神境界和創(chuàng)造活力,以此涵養(yǎng)中華民族的美好心靈。

      (二)中華美育精神的特點

      作為開掘、整理、利用中華美育資源的思想指南,中華美育精神重新闡釋和高度總結中華民族的美育理論體系內核,具有民族性、道德性、超越性三重特征。

      1.民族性

      中華美育精神繼承和發(fā)揚囊括歷史觀、國家觀、民族觀、文化觀在內的中國精神,并凝聚成中華民族的精神力量。它具有強烈的民族主體性,反映了中華民族通過美的事物對民族主體進行熏陶和教育,體現出中華民族追求自我完善的特性,是民族自覺意識主導下審美活動與教育活動的創(chuàng)舉。

      中華美育精神蘊含美的品德、美的內容和美的形式,銘刻在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之中,深刻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生活方式,對于構建民族的精神世界和價值體系起到重要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文藝座談會上提出:“努力創(chuàng)作生產更多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tǒng)一的優(yōu)秀作品。”[3]。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是衡量優(yōu)秀作品的重要標志之一。中華民族傳統(tǒng)審美具有超然性、精神自主性、自由主體性等特征,是優(yōu)秀作品蘊含“思想性”的主要內涵所在。2015年國務院發(fā)布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國辦發(fā)〔2015〕71號)中指出:“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校美育全過程,根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深厚土壤,汲取人類文明優(yōu)秀成果”,[4]明示美育的根基在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為學術界、教育界、藝術界明確提出一個重大任務:“要把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把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5]毫無疑問,中華美育精神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標識之一,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蘊和豐富的世界意義。

      2.道德性

      中華美育精神的思想傳統(tǒng)源遠流長,其代表是儒家美育思想。[6]

      先秦時期儒家倡導“樂教”、“詩教”等,提出“美善相諧”的美育倫理觀??鬃邮淄泼赖牡赖滦裕骸袄锶蕿槊?。擇不處仁,焉得知?”(《論語·里仁篇》)。在孔子看來,仁愛是美的根源,人的一生中貫穿仁的思想并自覺選擇仁的行為是美的生命的呈現??鬃影衙烙c德育融合起來。孔子說:“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論語·述而》)。道、德、仁三者屬于善的范疇,藝屬于美的范疇。在孔子看來,人的修養(yǎng)功夫有序列的講究和安排,志向是求“道”,根據是“德”性,依存是“仁”,然后再游刃有余地運用“六藝”。古代的“六藝”不等同于當代的美與藝,但包含樂、文、術等藝術門類。也就是說,道、德、仁先于藝??梢姡剖敲赖母?,美則是善的載體和媒介。孟子賡續(xù)孔子的美育思想,以仁義為根基闡述美的底蘊。孟子說:“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孟子·盡心下》)。孟子把美的內容和形式統(tǒng)一起來,不僅注重人的內在的道德品質,還講求美的外在形式,發(fā)展了孔子的美育思想。荀子作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把仁、義、禮統(tǒng)合起來,認為三者達到完整和純粹的境界就是大美、至美,即“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荀子·勸學》),構建起儒家美育倫理思想的理論基礎。美以善為本、美善融合,是以儒家為主要代表的中華美育思想的結晶,不僅顯現道德教化的功能,而且表現對精神境界、個體信仰的追求,反映中華民族心理的深層結構。[7]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體認中華文化的厚度,立足中華文明的高度,以優(yōu)秀美育傳統(tǒng)的傳承為圭臬,緊密聯系中華美育的發(fā)展史和實踐,激勵文藝工作者“發(fā)揚愛國為民,崇德尚藝的優(yōu)良傳統(tǒng)”。[8]“崇德尚藝”反映中華美育精神的兩個重要范疇——“德”和“藝”。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美育的重要論述展現了對中華美育的基本規(guī)律、主要理論和歷史經驗的高度凝練和升華,強調了新時代美育工作中藝德的價值和意義。

      3.超越性

      中華美育精神的人文底蘊深厚,反映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具有超越性的特點,主要體現在精神境界的追求方面。正如王一川所言,美育“具有以美興人、以美化人、以美立人、以美和天等四種美育境界”,[9]中華美育精神所傳承的上述思想境界,超越了人的功利性、世俗性,展現了中華民族獨特的美育思想和審美追求,是美育文化自信的重要精神資源。

      審美是中華民族功夫修養(yǎng)中富有超越性的一部分。審美的過程就是生命的審美化和藝術化的過程。[10]人的審美體驗,是去除世俗化和功利化的過程,在此間力求掙開塵世的束縛,收獲知、情、意的自由,實現情感、精神的解脫和超越。正是通過對人的胸襟、氣象和境界的涵養(yǎng),中華美育傳統(tǒng)突顯超越性。在審美實踐中,人的審美體驗往往把美育思想、方法與“精神成人”聯系在一起,追求一種源于物質生活又高于物質生活的精神境界。正如王國維所說:“至于美育,有不得不一言者。蓋人心之動,無不束縛于一己之利害而入于高尚純潔之域,此最純粹之快樂也?!盵11]王國維揭示了美育所應達到的境界,即與利害無涉,是純潔的領域、純粹的快樂。在漫長的審美歷史過程中,中華美育傳統(tǒng)著眼于個體的審美體驗,以此突破知識、技能的層面,追求一個更有意義、更有價值、更有情趣的人生,達致大美、大圣、大德的精神境界。

      二、現實旨歸:立德樹人

      習近平總書記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從美育與人的全面發(fā)展的關系的角度對美育的旨歸進行科學的闡釋,超越了長期以來美育成為德育、智育附屬的工具論,超越了把美育視為知識和技能教育的功利論,明確美育在新時代的目標指向。

      (一)立德樹人與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思想

      馬克思比較人和動物在生產勞動的本質區(qū)別時指出:“人也按照美的規(guī)律來塑造”,[12]強調人類自身精神生產的重要性,強調審美對于人生存發(fā)展的全面性的價值和意義。在馬克思看來,人的全面發(fā)展不僅包括智力、體力的發(fā)展,而且包括以遵循“美的規(guī)律”為主要內容的美的能力的發(fā)展。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學說深刻洞察了美育的基本性質和功能,是習近平中華美育思想的重要理論來源。

      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需要全面發(fā)展的教育。全面發(fā)展的教育具體來說是德、智、體、美、勞全面且均衡發(fā)展的教育。從“五育”的功能結構來看,智育是知識和技能的教育,體育是身心健康的教育,德育是德性的教育,美育是審美的教育,勞育是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統(tǒng)一的教育。從本質上來看,美育培養(yǎng)自由全面發(fā)展的人。[13]美育對上述“四育”有深遠的影響。美育是德育的重要載體和中介,通過形象、立體、生動的形式使道德品質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此種意義而言,美育是德育的深化。美育提高文化知識的學習效果,完善個體學習的知識結構,強化個體的素質涵養(yǎng)。美育促進體育技藝的提升,營造身心健康的環(huán)境。美育根源于包括勞動在內的社會實踐之中,提升勞育的質量??傊烙悦绬⒄?、以美化善、以美涵體,融匯道德感、知性感和美感,是學習知識、完善道德、塑造健康的中介,是真、善、美的統(tǒng)一。

      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就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實質上就是立德樹人。從中國德育史看,“立德”和“樹人”屬于道德教化的范疇?!蹲酉囊讉鳌ぞ戆恕氛劦剑骸皠e而履之,和而從之,禮樂之道,可以立德而成行矣?!保傲⒌隆敝暗隆焙ㄆ返潞兔烙?。《禮記·樂記》一文是“德”義的起源:“禮樂皆得,謂之有德,德者,得也”。闡釋了“美”與“德”兩者概念的深厚淵源,闡明“立德”在美的領域的向度。

      立德樹人是中國共產黨關于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教育工作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毛澤東、鄧小平等領導人立足于民族振興的戰(zhàn)略高度,把立德樹人視為教育事業(yè)的中心要義,形成了豐富而系統(tǒng)的立德樹人思想。[14]毛澤東在1957年指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fā)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盵15],首次把中國教育的主要任務確立為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型人才和勞動者。在改革開放之后,鄧小平從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角度看待人才培養(yǎng)。他提出培養(yǎng)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四有”新人,尤其強調理想教育和紀律教育對于新人的重要性。[16]黨的十七大把教育作為國家建設的重點工作,首次提出“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育人理念,堅持以人的全面進步和發(fā)展為本的價值導向。黨的十八大首次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黨的十九大提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并把任務具體化為“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可見,立德樹人思想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毛澤東、鄧小平等關于人才培養(yǎng)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

      (二)立德樹人與美育

      習近平總書記堅持美育與立德樹人的統(tǒng)一、德藝的統(tǒng)一、真善美的統(tǒng)一,力主通過美育去認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塑造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美好心靈。

      1.把美育與立德樹人結合起來

      美育的核心——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是立德樹人的關鍵因素和重要的衡量指標。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重視美育在“培養(yǎng)什么人”方面的重要意義。他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說:“培養(yǎng)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把教育上升到“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的高度,并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17]“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目的論,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思想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做好美育工作,要堅持立德樹人”,[18]把美育視為涵養(yǎng)人的思想靈魂的重要渠道。這從人才培養(yǎng)的戰(zhàn)略高度肯定美育應有的地位、價值和功能,是新時代美育工作的理論指引。

      2.把德藝統(tǒng)一起來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以大愛之心育莘莘學子,以大美之藝繪傳世之作”,[19]強調美育在立德樹人這一教育根本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按髳壑摹斌w現中華美育的德性傳統(tǒng),突顯了“德”在美育中的核心地位,強調從心靈、修養(yǎng)、境界等方面引導美育工作。“大美之藝”體現中華美育的審美傳統(tǒng),彰顯美之“大”在于共性美、整體美,強調以美化人、以美育人。這不僅是對美育根本目的高度凝練,而且精辟地傳導出美育工作者新時代的責任擔當,體現習近平中華美育思想的人文主義向度。

      3.把真、善、美融合起來

      習近平總書記突出向真、向善、向美的美育理念:“應該用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觀照現實生活,用光明驅散黑暗,用美善戰(zhàn)勝丑惡”,[20]認為“追求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恒價值”,強調正確處理文藝與“真善美”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通過文藝作品傳遞真善美,傳遞向上向善的價值觀,引導人們增強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榮譽感,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21]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以文藝作品為重要內容的美育對于培育健康、高尚的人格與品格的重要意義,闡釋美育對于人民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德育功能。教育的本質是培養(yǎng)真善美之人,也是立德樹人的目標訴求。習近平總書記從美育的角度把握立德樹人的關鍵所在,明確美育對于涵養(yǎng)真善美統(tǒng)一的心靈和健全人格的獨特作用。

      三、習近平關于美育重要論述的重要意義

      習近平關于美育的重要論述揭示新時代美育的意義和價值,奠定了新時代美育思想的理論基礎,為從根本上正確認知美育和推進美育工作提供理論遵循和實踐范式。

      (一)揭示新時代美育的意義和價值

      1.以學校美育深化美育的地位和價值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就加強學校美育工作提出綱領性的指導意見。2013年《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指出:“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在黨的文獻中,《決定》首次對美育提出具體的要求,把美育的宗旨確立為素養(yǎng)教育。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發(fā)布《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提出“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校美育全過程”,指出“培養(yǎng)造就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2]專門對學校美育進行頂層設計和具體部署,為學校美育的發(fā)展奠定方向和提供具體的實施意見。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盵23]。習近平總書記認為學校美育要依托美的內容、美的形式、美的文化等達致“育人”的目的,對上述兩個文件精神進一步深化和提煉。由此可見,作為美育的主要渠道和載體,學校美育的核心是人的審美和素養(yǎng),而非純粹的藝術知識的學習和藝術技能的訓練,從而明晰新時代美育的意義和價值。

      2.全面、科學、合理地闡釋新時代美育的意義和價值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囊括美育在內的四育目標,“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4]。報告的第七部分“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闡述“繁榮發(fā)展社會主義文藝”問題,雖然沒有直接談及美育,但涉及諸如文藝的人民性、時代性、價值性等美育內容。在黨的歷屆領導人之中,習近平總書記首次專門提出加強美育工作,“加強美育工作,很有必要”,同時指出:“美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部分,對塑造美好心靈具有重要作用”,[25]闡述了美術教育和美育的關系,使美育的內容具體化,首次指出美術教育在育人上的重要地位和獨特作用。此外,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一項富有戰(zhàn)略意義的教育舉措,“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yǎng)的教育體系”,[26]把教育目標從“四育”充實為“五育”。這既揭示“五育”的規(guī)律,又把“五育”看成任何一個教育門類都不能偏廢的整體,進一步夯實美育的地位和作用。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教育史上的第一次,具有里程碑意義。[27]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就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fā)展道路提出“九個堅持”,其中之一是關于美育的內容,從戰(zhàn)略的高度為美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二)奠定新時代美育思想的理論基礎

      優(yōu)秀美育和美學傳統(tǒng)是新時代美育理論體系構建的主要思想資源。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傳承中華美學和美育精神的問題,精煉出“中華美學精神”和“中華美育精神”兩個重要命題和范疇,奠定新時代美育思想的重要基礎。

      “中華美學精神”是中華美學諸多概念、范疇、學說、話語的凝練和升華,具有文化性、民族性、超越性等特征,[28]提供了構建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底蘊、體現中華民族特征的新時代美育思想的理論圖譜。長期以來,文藝領域充斥著“西方中心論”,中華美學精神、范式、命題等備受冷落和排擠。不少文藝工作者、學者鼓吹西方文藝的長處,而無視、忽略甚至扼殺中華文藝的優(yōu)勢,漠視兩者在審美情操、審美方式、審美心理等方面的差異?!爸腥A美學精神”的提出,不僅是中華美學得以重估和新生的重要契機,而且是從民族學理和本土資源的角度構建新時代美育思想的理論指南,充實了新時代文藝事業(yè)和教育事業(yè)的理論寶庫。

      美育是美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屬性而言,“中華美育精神”屬于教育史和思想史的范疇,但主要屬于美學思想?!爸腥A美學精神”和“中華美育精神”有著緊密的聯系,前者是后者的根基,后者是前者在美育的深化和拓展。從源流關系而言,兩者同屬中華民族的審美與藝術傳統(tǒng),前者是理性及學術層面的獨特建樹,后者是育人及應用層面的獨特建樹。[29]“中華美育精神”是“中華美學精神”的繼承和發(fā)展,體現習近平總書記所倡導的“遵循美育特點”的思想創(chuàng)見理路。從2014年“中華美學精神”命題的創(chuàng)新,到2018年“中華美育精神”命題的提出,雖然兩者的表述是一字之差,但顯示出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華美育民族性、思想性、學理性的重視,突顯新時代中華美育理論構建的問題意識,展現探尋中華美育理論的規(guī)律性、體系性、創(chuàng)新性的理論自覺?!爸腥A美學精神”是“美的尺度”和“中國精神”尺度的統(tǒng)一,“中華美育精神”則是“美的尺度”和思想尺度的統(tǒng)一,兩者是習近平美育思想理論范式的代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美學理論和美育理論的新發(fā)展,為新時代美育思想的構建提供重要的理論根基。

      (三)提供新時代美育工作的新指南

      1.引導美育工作實現轉向

      習近平關于美育的重要論述在理論和實踐層面上推動美育工作從工具理性向價值理性的轉向,真正發(fā)揮美育對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作用。

      當前,深受工具理性的影響,育人格局呈現出美育的弱化和邊緣化的趨勢,美育工作正面臨較大的困境和難題。在“五育”體系中,智育突出科學性的趨勢,德育強調價值觀的踐行,體育彰顯健康的理念,勞育側重勞動力的訓練,唯獨美育的地位和作用被遮蔽。總體而言,美育在我國教育中屬于短板,往往成為其他“四育”的陪襯和附庸。尤其是學校美育遭遇較大的挑戰(zhàn),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重考試成績輕人文素養(yǎng),消解了美育對于塑造美麗心靈、提升精神境界、促進創(chuàng)造力發(fā)展的意義和作用。第二,重“術”輕“美”,本末顛倒。從美育的本質看,美是本,術是末,術是美的手段和途徑。技術的改革和進步改變人們的審美觀念,使得審美呈現出娛樂化、快餐化的特征,催生技術主義美育。它強化技術和技能的訓練,忽視人文主義精神的涵養(yǎng),使美育變得淺薄、浮躁,對美育的定位、導向、價值等帶來負面影響。在這種思想主導下,美育成為技術教育的代名詞,呈現出以技代藝、技道分離、技術至上等趨勢,甚至出現藝術技能增強而審美素養(yǎng)弱化的二律背反現象。第三,重知識傳授輕審美素養(yǎng)。美育成為一種純知識的教育,其重心落于“學”而非“育”,“學”與“育”相分割,缺乏主體的審美內化,背離美育的人文性。這種注重知識傳授的美育模式,脫離現實生活和思想實際,難以產生哺育心靈、鍛煉人格、塑造靈魂的美育效果,難以從美的領域激發(fā)人們探尋人生意義和價值的興趣和潛能。習近平關于美育的重要論述破除把美育等同于美學教育、等同于藝術教育的藩籬,聚焦于情感和人格的教育,解決了美育在“為什么人”的根本問題。這不僅把美育與美學、藝術學區(qū)別開來,明確美育的目的和實施途徑,而且引導美育工作實現新的轉向,必將對新時代美育工作產生深遠的影響。

      2.彰顯美育工作的現代性

      現代性美育是新時代美育工作的著力點。美育的現代性主要是涵養(yǎng)人的現代性精神。改革開放初期,美育對人塑造的任務在于,培養(yǎng)建設“四個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新人,并掀起一場社會美育運動——“五講四美三熱愛”運動。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行新時代,美育的育人旨歸發(fā)生轉向,由培養(yǎng)“四有新人”轉向提升人文素質,由人的解放轉向人的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新時代的高度,敏銳的察覺并深刻把握這一變遷,指出美育的宗旨在于“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边@一重要論述開拓了涵括傳統(tǒng)與現代兩端的可能性,為新時代美育工作打開新局面提供基本遵循。

      習近平總書記精辟概述美育的根本,不在于“為藝術而藝術”的純粹藝術主義,也不在于從學理上構建一套宏大的理論體系,而是“立德樹人”。圍繞立德樹人的主旨,習近平總書記把美育與人文素質教育結合起來。這體現出文化性與現代性的思路,即美育著眼點在于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加強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將美育與人格塑造、素質培育相融合,使美育在新時代承擔起融入和轉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秉持和弘揚中國精神的重任,突出美育在涵養(yǎng)人的現代性精神中的重要地位。

      3.凸顯美育工作的時代性

      美育不僅是認識論的問題,而且還是實踐論的問題,具有鮮明的時代感。一方面,美育工作是一種傳統(tǒng)審美價值的實踐,需要追溯美育傳統(tǒng),在中華民族審美實踐的歷史過程中尋找思想資源。另一方面,美育工作作為一種時代精神的教育實踐,要回歸時代,把美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起來,培養(yǎng)實現中國夢的時代新人。因此,美育工作要站在新時代的現實高度,走進人民群眾的生活當中,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習近平總書記呼吁文藝工作者要“為歷史存正氣,為世人弘美德”,[30]其實這也是美育的重要時代任務——弘揚美德。在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美育肩負的時代使命,即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與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的審美追求。可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美育工作的三個時代特性:時代環(huán)境(當代中國)、文化環(huán)境(中華文化精神)、培育對象(中國人的審美追求),并凝練為一個全新的命題和范疇——“中華美育精神”。這就為新時代美育工作與時俱進、彰顯時代精神提供重要的理論指南。

      “中華美育精神”將所蘊含的深層思想結構和精神境界融進新時代的文化建設、教育事業(yè)之中,把中華民族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傳統(tǒng)文明相契合起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包括美的供給與人民對美的需求之間的矛盾。藝術和審美是新時代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剛性需求,是人民豐富精神生活的重要源泉。當前,我國正處于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偉大進程之中,呼喚文藝精品力作、呼喚美的享受。在美育領域,美育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現象較為突出,與人民的審美需求和審美實踐還有距離,與人民現實生活仍不夠貼近,美育對于提升人民精神生活質量還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從社會實踐來看,人民的審美和藝術素養(yǎng)的高低與文化生活的層次、創(chuàng)新能力的高低、文化軟實力的強弱息息相關。美的價值取向和社會實踐,有利于個體追求高雅的精神生活,防止走上低俗庸俗的感官刺激生活道路。這不僅影響個體的氣質、人格和精神世界,而且還影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華美育精神”成為重構新時代美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引導人民群眾對于美好形象、美好事物、美麗心靈的向往與追求,使美育適應新時代文化發(fā)展和教育發(fā)展的現實。

      參考文獻:

      [1]文藝美學叢書編輯委員會.蔡元培美學文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174.

      [2][9][29]王一川.中華美育精神的內涵和特質[N].中國藝術報,2018-09-07(03).

      [3][20][21][30]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7,20,25,12.

      [4][22]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EB/OL].(2015-09-18)[2019-11-13].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9/28/content_10196.htm.

      [5]習近平出席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并發(fā)表重要講話[EB/OL].(2018-08-12)[2019-11-13].http://www.gov.cn/xinwen/2018-08/22/content_5315723.htm.

      [6]杜衛(wèi).美育與德育融合是中國美育的傳統(tǒng)與特色[N].中國教育報,2016-12-29(05).

      [7]袁濟喜.傳統(tǒng)美育與當代美學建設[J].思想戰(zhàn)線,2001(05):67-71.

      [8][18][19][25]習近平給中央美術學院老教授的回信[N].人民日報,2018-08-31(01).

      [10]丁國強.美育與人生[N].中國教育報,2018-09-13(05).

      [11]王國維文集(第3卷)[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7:58.

      [1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6-57.

      [13]張弓,張玉能.以審美教育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N].人民日報,2016-12-19(16).

      (下轉第104頁)

      猜你喜歡
      立德樹人
      堅持“立德樹人”的有效策略分析
      “互聯網+”時代民辦高職院校立德樹人教育的探析
      亞太教育(2016年33期)2016-12-19 04:35:07
      高校體育與立德樹人研究
      武術研究(2016年7期)2016-12-15 09:40:00
      鋼琴教育與當代大學生的立德樹人
      夯實基本功,做立德樹人的中職班主任
      東方教育(2016年4期)2016-12-14 09:01:35
      立德樹人視閾下的服務型基層黨支部構建方式探究
      科教導刊(2016年28期)2016-12-12 06:04:24
      談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
      淺析以“立德樹人”為目標的初中音樂教學策略
      淺談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實踐立德樹人
      學校體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體育師友(2016年5期)2016-11-28 11:20:01
      无棣县| 孙吴县| 公安县| 福清市| 驻马店市| 和平县| 嵩明县| 林芝县| 平果县| 新营市| 富锦市| 大悟县| 吉安市| 晋州市| 凤凰县| 呼和浩特市| 东城区| 吉水县| 溧阳市| 炉霍县| 东方市| 盐亭县| 白银市| 安平县| 屏南县| 柘荣县| 田林县| 玛曲县| 宁乡县| 昭平县| 中山市| 宾川县| 鄱阳县| 句容市| 霍州市| 顺义区| 开江县| 通道| 富阳市| 榆中县| 高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