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勝科
【摘要】道德與法治在初中階段的教育教學工作開展過程中,占據極為重要的地位,對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滲透有著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能提升學生的法律意識。而在具體的教學工作開展過程中,對學生良好道德與法治意識的培養(yǎng)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長期的積累,而課堂上師生間的交流互動是滲透道德與法治知識、了解師生學習情況的重要途徑。本文將結合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分析課堂上的教學互動案例,以求更好地提升教學質量及學生的道德綜合素養(yǎng)。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互動教學;案例分析
在教學工作開展過程中,對教學案例的分析能更好地剖析教學情況,提升教學質量,下面筆者將結合具體案例進行分析。
【案例一】
在課堂上要想真正實現師生之間的互動,發(fā)揮其在教學中的作用,首先應讓學生走近教師,使彼此之間有更加充分的了解。為此,筆者將以《走近老師》為案例進行分析,探討實現師生課堂交流互動的方法和策略。在教學本課知識時,其知識目標為了解教師職業(yè)特點,尊重教師的“不同”;能力目標為能夠接納不同風格的教師,學會與教師友好相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則為培養(yǎng)尊敬教師、熱愛教師的道德情感。在教學工作開展過程中,筆者發(fā)現僅簡單地將教材知識傳遞給學生是難以真正使他們“走近老師”的。
因此,筆者在課堂上嘗試應用案例來與其交流互動,進而幫助他們理解相關知識。首先,在課堂上,筆者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自己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中是如何走近教師、理解教師的不易的,在學生討論完畢后,讓小組派出代表說出屬于他自己的故事或者經歷。學生甲說:“我之前不喜歡語文課,覺得語文老師講課枯燥、無趣,講課沒有特色,因此在課堂上喜歡做一些與語文課無關的事情,其中最為討厭的就是寫作文,有時候,老師布置的作文題目,搜腸刮肚也寫不出來幾百字,但每次考試,語文成績也不是十分差,因此認為自己學不學習語文無所謂,但是有一次,語文老師布置了一篇題目為‘我的語文老師’的作文,在寫作文時,我將自己對語文考試的不滿都寫出來了。但最后老師不僅沒有批評我,還反思了自己在教學中的不足,經過這次的作文事件之后,我感覺自己與語文老師的距離不知不覺之間就拉近了?!贝送?,還有學生分享了教師關心他們的事情:老師注意到教室里的窗戶玻璃壞了,擔心天氣冷會引起學生們感冒,立即向學校后勤部門反映,安裝了新的玻璃,這件小事使自己與老師之間的關系更加融洽。在聽完學生的分享后,筆者再將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課堂上,使他們明白師生交流互動的重要性,使其認識到自己內心的許多想法,如果不及時地表達出來,教師可能往往是不知情的,進而引導學生們進行反思,認識到師生之間互動的重要性。
【案例二】
初中生正處在青春期,他們性格叛逆,渴望身邊的人將自己當作大人對待,但是無論是從心理還是從生理來看,他們都并非真正的大人,而且有的學生由于受成長環(huán)境、家庭氛圍及其他多種因素的影響,在課堂學習中缺乏自信心,不敢甚至是不愿意向教師打開自己的心扉與教師進行交流互動,表達自身的學習需求及看法。例如,筆者所帶的班級里有一個叫小冰的學生,在課堂上聽講十分認真,每次教師在講解重難點知識時,都在筆記本上記得絲毫不差,但每次考試成績都不是十分理想,而且在課堂上提問該學生時,她說話的聲音很小,或者是紅著一張臉,一句話也不說。這使筆者想要幫助她提升成績也有心無力,不知道該從何入手。后來有一次,筆者將其叫到辦公室里談心,在耐心、細致的詢問下,才知道她在課堂上之所以不敢發(fā)言是因為在小學的一次英語課堂上,英語老師讓其讀一個單詞,但是她讀錯了,引得班上同學哄堂大笑。自此之后,小冰在課堂上就不敢甚至不愿意再發(fā)言。在對小冰的情況有了充分的了解后,筆者嘗試在課堂上多鼓勵小冰,如發(fā)現小冰聽課和做筆記都比較認真,于是經常當著全班其他學生的面夸獎她,并在課下與她談心,在提問時選擇一些簡單的問題,即使她回答問題的聲音很小,也不會中途打斷她,在她回答正確后,給予她掌聲鼓勵,一段時間后,她終于找回了學習的自信,能積極回答課堂上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習成績也有了明顯的提高。
【案例三】
在初中教學中,傳統的教學觀念已不能滿足如今的發(fā)展現狀,適當地將互動教學觀念引入課堂教學中,將會有效打破原有單一的教學模式。但要想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合理應用這種互動教學觀念,教師必須大膽地進行創(chuàng)新,同時對課程內容進行探討和研究,積極采取新型教學理念來指導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教師在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除了要高度重視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外,還要對整個教學過程予以高度重視,并遵從新課程理念有效結合學生的個性特點來教學道德與法治內容,并且在此過程中還要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提問,逐漸引導學生思考正確答案。例如,在教學八年級道德與法治內容時,有一章節(jié)內容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就可以將互動教學模式進行合理的應用。首先,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這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義是什么?在什么情況下可以用到這句話?”當學生對此問題一一回答后,教師還可以接著提問:“同學們在自己的生活中是否也遇到過這種情況呢?”學生自然會積極表達自己的看法。教師可趁學生們情緒高昂時,繼續(xù)提問:“你們是否站在了對方角度呢?”這時,學生就會進行深入的思考,這種課堂互動既不會引起學生厭煩,還能加深學生對內容的理解,為他們以后的發(fā)展奠定基礎。
總之,在教學工作開展過程中,師生之間交流互動案例可謂數不勝數,在教學中,教師要學會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靈活應用多種案例,發(fā)揮其在教學中的積極作用,幫助其學好知識,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李曉妍.生物學思維導圖教學培養(yǎng)初中生分析與綜合能力的應用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8.
程小鳳.高中史料教學的有效性在歷史解讀視角下的重新闞視[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8.
曾妙萍.新課改背景下初中政治課的教學策略[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4,30(13):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