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倩
摘 要: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并關注網(wǎng)絡語言暴力引發(fā)的各種后果,而且許多國家開始采取法律手段對其進行制裁。現(xiàn)今關于網(wǎng)絡語言暴力的研究有很多,或分析語言暴力造成的影響,或探究網(wǎng)絡語言暴力產(chǎn)生的原因,或探討如何有效制止網(wǎng)絡語言暴力的現(xiàn)象。本文將運用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從言語層面解讀網(wǎng)絡語言暴力的生成過程,揭示網(wǎng)絡語言暴力如何對人們造成影響,再次強調(diào)網(wǎng)絡語言暴力的危害性,從而提醒人們不要隨便在網(wǎng)絡平臺上對他人進行言語攻擊。
關鍵詞:語言暴力;言語行為;以言表意;以言施事;以言取效
1 引言
“暴力”在《辭?!分斜焕斫獠⒁暈橹行栽~,是指在政治活動和階層斗爭中的一種強制性力量;一般認為只有當暴力與侵權行為同時發(fā)生時才被認定為是貶義詞匯。但在實際生活中,人們總是將暴力與黑暗、痛苦的體驗聯(lián)系在一起,賦予它明顯的貶義色彩。如今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誕生,微博,微信的出現(xiàn)使人們之間的交流變得更加方便與快捷,但同時也促生了網(wǎng)絡語言暴力。2018年,四川德陽一位飽受社會輿論的安醫(yī)生每天情緒都十分低沉。最終因沒能承受住來自網(wǎng)絡上輿論的壓力,選擇在8月25日下午服用大量安眠藥結束自己的生命,被發(fā)現(xiàn)后經(jīng)搶救無效死亡。韓國當紅明星崔雪莉因長期經(jīng)受網(wǎng)友的惡意評論而精神抑郁,于2019年10月14日被確認在家中自殺身亡。無論是明星還是普通人都因網(wǎng)絡語言暴力而飽受摧殘,而且對人們的生命健康也造成了極大的威脅。一般情況下,言與行會被人們區(qū)分開來,認為言語就是言語,行為就是行為,說話與做事會被看作是分離的或對立的兩個不同的行為。而英國著名哲學家Austin(1975)提出的言語行為理論認為“言就是行”、“說話就是做事”,兩者是密切相關的,人們經(jīng)常通過說話在做事,即言中有行、以言行事。例如國務院總理在天安門廣場前說:“我宣布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現(xiàn)在開始!”他說出的不僅是這句話,同時也做了“宣布”這個施事行為,即他的話具有宣布“語力”。實際上,只要你留心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以言行事是生活中的常見現(xiàn)象,人們幾乎每天都在以言行事。走在大街上當你不小心撞到別人時,你會說“對不起!”通過這簡單的三個字我們就完成了一個道歉的行為。“我愿意與你結為夫妻,無論貧窮富貴都一生愛你”婚禮上人們通過說話在完成一個許諾的行為。以言行事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到的一種語言功能,但往往最深刻的也是最簡單的,也最容易被人所忽略。
2 言語行為理論
言語行為理論最先由Austin提出,他認為人們每說一句話,同時要完成3種行為:
以言表意(locutionary act),即說話行為,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口頭表達,指人根據(jù)正常的語言習慣發(fā)出聲音,說出有意義話語的行為。
以言施事(illocutionary act),是在“說話”的同時也做了某事的一種行為,也叫話語施為行為。從它的英文illocutionary就可以看出,它是由il+locutionary構成的,詞綴il-是in,恰恰是“內(nèi)”而不是not的意思,即語內(nèi)表現(xiàn)的行為。也就是人們通過說話來履行或完成的諸如命令、威脅、傳遞信息、宣布開會、問候致意等行為。它表明了說話人說話的實際意圖和企圖達到的對他人的影響。奧斯汀在此處引入“言語施為力量”的概念又稱為“語力”(force),來說明這種行為。他認為,我們在關注言語實施行為時,主要關注的不是話語的意義,而是說話者為表達其意圖而在言語中展示出來的力量。
以言取效(perlocutionary act)是指說話者說出某事后對受話者的感情、思想和行為所產(chǎn)生的影響。在特定的語境中,說話者的意圖一旦被受話者領會,受話者的思想和心理都會發(fā)生相應的變化,但是這種變化不受說話者意圖的控制,因為它不是說話者在說話中所實施的行為,而是受話者的行為。該變化可能與說話者的意圖相照,也可能相反。受話者如果不領會說話者意圖或領會了也不放在心上,那么其言后的取效行為也不一定發(fā)生。
當社會傳播媒介發(fā)生變化時,社會的公共話語權也在由嚴謹與理性變得膚淺與碎片化。有時人們根本不關心正確與否。那些不經(jīng)意的眼神、語言,那些只言片語、看起來“無傷大雅”的嘲諷,其實都將成為一塊一塊匯聚起來可以將人打死的石頭。那這些網(wǎng)絡語言暴力又是如何對接受者造成影響的呢,以下作者將從言語行為理論的三個層面來分析在實際生活中網(wǎng)絡語言暴力是如何對接受者造成影響的。
3 網(wǎng)絡語言暴力的表意行為
網(wǎng)絡語言暴力的表意行為是指網(wǎng)友在網(wǎng)上看到讓自己不爽的人事物而發(fā)表的一些對他人帶有侮辱性的和偏激語氣的語言的行為。
說出的話如潑出去的水,覆水難收。網(wǎng)絡上所有的暴力語言都是說話者對某人或某事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但有時連事情都沒有搞清楚就跟著別人一起吐槽似乎不大合適。2018年10月28日發(fā)生在重慶萬州的公交車墜毀事件,曾轟動一時。當時就有媒體報道稱:因公交車要避讓一輛逆行行駛的小轎車所致,而且從現(xiàn)場照片來看,該女司機穿的是高跟鞋。于是網(wǎng)友們立馬開始對所謂的“肇事女司機”進行轟炸式言語抨擊,害的整個女司機群體都跟著倒霉被罵。如果官方?jīng)]有及時公布調(diào)查結果,或者說再晚一段時間公布結果,真難以想象這位女司機將會面臨什么樣的境地。所以在未弄清事實真相之前不要隨意發(fā)表帶有侮辱和攻擊性的言語。
4 網(wǎng)絡語言暴力的施事行為
網(wǎng)絡語言暴力的施事行為是指說話者通過在網(wǎng)上發(fā)表一些評論來完成自己的信息傳遞,命令或威脅等。雪崩發(fā)生時,每一片雪花都有責任。
雪莉之前參加綜藝《惡評之夜》時,就親自朗讀了網(wǎng)友對自己的各種惡評:
今天去算了八字,說是和雪莉的一模一樣,去哪說都覺得很丟人,想再生一次,媽X,我這生完了(這次人生完蛋)吧!
吸毒的話不是會瞳孔擴張嗎,看看雪莉的瞳孔,一看就是吸毒者。
雪莉是鯉魚相的新模式,最愛做的事就是受矚目(重視關注)。
從出生到長相再到人品內(nèi)在,網(wǎng)友對她的抨擊是360度無死角的。甚至有人說她總是那個話題制造者,哪怕只是發(fā)出一張普通照片,也能引發(fā)一大片群嘲。就是這份滿滿的惡意,讓她曾直言不敢跟其他明星合影,因為馬上就會有粉絲跳出來說“為什么要跟雪莉玩?!”
人們表達的每一句話都企圖對受話者造成一定的影響,這種影響力就是話語的“語力”。許多時候在網(wǎng)絡上我們是站在道德的一個制高點去評判一個人,似乎在宣示著我們的道德比他人要高出許多,因此我們對他人的評判也是理所當然的。而受話者似乎也領會到了這種力量,更覺得自己像是做錯事的那一方。而且這種“語力”也會導致受話者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長期處于一種壓抑的環(huán)境下就很容易導致受話者出現(xiàn)心理上的問題,崔雪莉就是因此患上抑郁最后走向自殺的道路。
5 網(wǎng)絡語言暴力的取效行為
網(wǎng)絡語言暴力的取效行為是指說話者在網(wǎng)絡上通過使用帶有侮辱歧視性的語言文字對受話者進行肆意評論、咒罵、詆毀、蔑視、嘲笑等達到暴力的效果。
當受話者領會那些說話者的意圖時,會對自己的自我感知造成負面影響,從而自尊心受挫。網(wǎng)絡語言暴力造成的悲慘結果就是這樣:腦殘、人渣、賤人、去死!一步一步對受話者造成心靈和心理上更深的傷害。當你說別人腦殘的時候,受話者可能就真的以為自己有病。當你說他不如別人的時候,受話者可能就真得覺得自己不如別人。每一句都如一根根刺深深地扎進聽話者的心里,最后當他聽到別人說你怎么不去死的時候,受話者可能就真的去死了。
說話者在網(wǎng)上使用帶有侮辱性的文字對他人進行肆意評論、謾罵、詆毀、蔑視、嘲笑等,猶如刺刀般字字扎心,雖然沒有真刀真槍,不會對人造成肉眼可見的實際傷害,但是它會使人的精神和心理遭受到無法彌補的傷害,有時會讓人失掉生命。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面對網(wǎng)絡語言暴力,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說NO,同時也警醒我們自己所說的每一句話。盡量不要對他人惡言抨擊,多說造就人的話,叫聽見的人得益處。
參考文獻:
[1] Austin, J. L (1975).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p14-15.
[2] 陳茜.大學生網(wǎng)絡語言暴力研究綜述[J].農(nóng)村經(jīng)濟與科技,2018,29(06):252-254.
[3] 邸煥雙,王玉英.網(wǎng)絡語言信息傳播的條件及對人際交往的影響[J].情報科學,2014,32(07):55-58+65.
[4] 侯琳.網(wǎng)絡語言暴力淺議[J].語文學刊,2008(02):169-172.
[5] 繆鋅.網(wǎng)絡語言暴力形成原因透析[J].人民論壇,2014(35):167-169.
[6] 劉文宇,李珂.基于批評性話語分析的網(wǎng)絡語言暴力研究框架[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01):119-124.
[7] 毛向櫻.網(wǎng)絡語言暴力的社會文化因素探析[J].欽州學院學報,2017,32(04):31-35.
[8] 任敏.網(wǎng)絡語言暴力下的生活狀態(tài)[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7(03):146-147.
[9] 張瑜. 文學言語行為論研究[M].上海:學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