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嘉瑩
【摘要】閱讀是學生求知的重要手段,也是語文學習中需重點培養(yǎng)的能力??墒请S著學生進入高年段,因學生的個體差異、自主意識、閱讀習慣、閱讀方法等原因,逐漸產生了閱讀能力較低的學困生。對此,教師因分析其成因,在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與積極性,提升其自主學習意識;開展家校合作,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運用不同的策略,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從而助其走出閱讀困境。
【關鍵詞】小學語文;學困生;閱讀能力;對策
如果將學生的聰明才智比作種子,那么閱讀是促其發(fā)芽生長的最佳途徑之一。閱讀既是求取知識、開發(fā)智力的重要手段,也是《語文課程標準》中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重要能力之一。然而,我們在語文教學中,難免會碰到語文學習上的學困生,他們不太喜歡語文課,語言組織能力、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都比較差,綜合語文水平低于班上的大部分學生,到了高年段,學困生與其他學生的差距越來越明顯。對此,筆者認為,閱讀能力是融合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提升高年段學困生的綜合語文素養(yǎng),必須提升其閱讀能力。因此,筆者通過分析高年段學困生在閱讀能力上存在的問題和成因,從興趣培養(yǎng)、閱讀習慣、閱讀方法這幾個方面制定了提高其閱讀能力的策略。
一、高年段學困生語文閱讀能力現(xiàn)狀及成因
針對學困生閱讀能力的問題,筆者經過在教學中的個案觀察,發(fā)現(xiàn)隨著高年段語文學習的進一步加深,學困生在閱讀能力上主要表現(xiàn)以下幾個方面的欠缺:其一,拿起書本便無精打采,閱讀興趣索然;其二,即使端著書本也容易開小差或發(fā)呆,注意力難以集中;其三,有的學生雖然也能閱讀,但是閱讀速度慢,效率極低。針對語文學困生在閱讀能力這三個方面的不足,筆者通過問卷調查等方法,逐一分析其成因。
1.自主意識薄弱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進行多種形式的閱讀,小學六年的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45萬字。如果沒有良好的自主學習意識,是難以達到這一目標的。一方面,閱讀重在積累,隨著識字量的不斷增加,如果缺乏主觀能動性,便會因為在語言材料、文化底蘊等方面的積累不夠充實而逐漸掉隊,成為閱讀學困生。另一方面,閱讀是一項強調讀者主體作用的活動,在閱讀過程中,讀者會產生文字內化、情感體驗和情感共鳴,是憑借語言文字獲得感悟的心理過程,因此,沒有學生自主意識的充分參與,便沒有感悟與體驗,閱讀也變得索然無味,從而使學生失去了閱讀的興趣。
2.閱讀習慣不良
有些學生因養(yǎng)成了不良的閱讀習慣,導致在閱讀中注意力難以集中。不良的閱讀習慣有很多,對于學困生而言,最普遍和最嚴重的是逐字閱讀或者只讀不思。從心理學角度看,一方面,閱讀是大腦進行信息接收和信息加工的心理過程,逐字閱讀的方式,會對原本完整的句子造成不必要的割裂,使大腦疲于理解被割裂的字、詞,注意力便被單個字詞分散了。另一方面,閱讀是整體感知、鍛煉思維的過程,如果學生只讀不思,只是被動接受,刺激大腦的因素過少,無法保持活力,便容易精神困頓,注意力分散。
3.閱讀方法欠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學困生閱讀速度慢,效率低下,主要是缺乏閱讀方法。通常而言,學困生閱讀方法欠缺主要表現(xiàn)在這幾個方面:一是閱讀內容的選擇檔次不高,避重就輕,不利于閱讀的積累;二是閱讀缺乏計劃,不懂精讀與泛讀相結合;三是精讀閱讀過程不動筆、不懂得利用輔助手段,比如做批注、用工具書等,都是很好的閱讀方法?!笆谌艘贼~不如授人以漁”,只有用上正確的閱讀方法,學困生才能切實提升自身的閱讀能力,享受閱讀的美好。
二、提高高年段學困生語文閱讀能力的策略
通過挖掘學困生語文閱讀能力低下的原因,筆者研讀了新課標的具體要求以及多元智能理論,在課堂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提高學困生語文閱讀能力的教學方法與策略,最終總結出興趣培養(yǎng)、閱讀習慣、閱讀方法三方面綜合培養(yǎng)的教學策略。
1.聲情并茂,使閱讀洋溢魅力
孔子曾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迸d趣是學生學習的最大內驅力,已知自主意識薄弱是造成學困生語文閱讀能力低下的內在原因,如何提高學困生對語文閱讀的興趣即是首要目標。
在調查研究中,筆者注意到學困生對語文閱讀的興趣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受教學手段的影響。提高學困生的閱讀興趣,可采用聲情并茂的教學手段上對學生進行正向引導。如,在《小溪流的歌》教學中,以“懷念永不停息的小溪流——嚴文井”為切入點,引起學生的好奇心,設置簡單問題激發(fā)學困生的成就感與愉悅感,消除對閱讀的恐懼感,了解嚴文井的背景資料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課文主題,從而帶領學生感受發(fā)至內心的情感體驗;在《美麗的小興安嶺》中對文章語句進行內化,通過對優(yōu)美句子的節(jié)奏朗讀,培養(yǎng)學生文字內化的技能,指導學生進行閱讀感悟,實現(xiàn)從好奇心到找尋文章美的過渡過程;《音樂之都維也納》氣勢恢宏,借助信息技術將語言具象化,幫助學生獲得文章的直觀感悟,為語文閱讀增添魅力,最終實現(xiàn)自主閱讀。
2.家校合作,使閱讀成為習慣
要真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僅憑校內學習的短時間的閱讀是不夠的,更要依靠平時良好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因此,家校合作在學困生閱讀習慣養(yǎng)成中起到關鍵性作用。
一方面教師應主動搭建家校合作的橋梁,利用家長開放日、家長會等活動以及日常與家長交流中,強調家庭教育重要性,開展關于閱讀的重要性和養(yǎng)成正確閱讀習慣等方面的專題講座,鼓勵家長親子共讀,在共讀中樹立榜樣作用,與孩子一起摘抄、思考、分析,真正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幫助孩子改掉逐字閱讀、只讀不思等不良習慣。另一方面家長要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擔負起子女教育的重任,主動與教師溝通交流孩子閱讀情況與學習現(xiàn)狀,制定閱讀計劃,養(yǎng)成每日閱讀習慣;外出游玩時由景入情,將閱讀滲透于生活細節(jié),提升孩子閱讀中的情感共鳴與情感體驗。家校形成教育合力,方能促進學困生閱讀能力的日益提高。
3.巧用策略,使閱讀得其方法
閱讀方法的欠缺讓很多學生陷入越讀越難、越難越不想讀的惡性循環(huán)中,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提高閱讀效率,便可事半功倍培養(yǎng)學困生閱讀能力。
其一,幫助學困生學會積累。在課程基本理念中,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被明確提出,教師在閱讀活動中應向學生多推薦文學素養(yǎng)高、語言優(yōu)美、內涵豐富的閱讀內容,豐富學生語言積累,提高閱讀品味,改變學生閱讀避重就輕、偏好淺顯文章的心態(tài)。其二,引導學困生制定計劃。凡事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若無計劃的閱讀,學生很可能陷入迷茫,教師可與家長協(xié)作,根據學生閱讀階段制定個性化閱讀計劃,由簡到難,由淺及深,突出閱讀重點,實現(xiàn)閱讀能力的發(fā)展階段。其三,教會學困生使用工具。閱讀中要善于借助工具,如隨時拿筆做好標注,利用工具書與信息技術查閱相關資料幫助理解,教師在其中進行指導閱讀,避免直接講解,以簡單的小問題激勵學困生獨立思考,幫助學困生形成正確的閱讀思考方式。
正確的閱讀方法能提高學困生的成就感與上進心,消除“讀不懂”的焦慮感,發(fā)現(xiàn)閱讀的美妙與快樂。
三、結語
學困生不是老師的“眼中釘”“肉中刺”,他們只是因主觀或客觀原因導致與班中其他同學差距較大,只要因材施教,他們定能找到自己成長的道路。語文學困生也一樣,因為自主意識薄弱、不良閱讀習慣或缺少閱讀方法等原因,而在閱讀的路上迷失了,教師應分析其中原因,采用不同的策略,為其指點迷津,使其愛上閱讀、愛上語文。正所謂“玉不琢,不成器”,每位學生都是一塊璞玉,通過教師的用心打磨,定能會成為晶瑩的美玉。
參考文獻:
[1]木紫.6-12歲捕捉孩子學習習慣養(yǎng)成的關鍵期[M].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2012,8.
[2]石菊娥.提高學困生閱讀能力策略淺談[J].華夏教師,2017(04):68-69.
[3]何燕華.淺談提高小學語文“學困生”閱讀能力的有效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0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