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教科書中的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社會特征,對學生影響范圍廣、時間長,教科書以人物形象為中介促使教科書由靜態(tài)向動態(tài)轉化,廣泛影響著學生的社會化進程。本研究將以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年、1993年、及2007年三版中學語文教科書為研究對象,對三版教科書中正、反面人物形象發(fā)展變化進行文本分析與比較研究,考查改革開放二十年以來中學語文教科書所呈現(xiàn)的正、反面人物形象的變化,及其背后價值取向的演變。這三版語文教科書是在改革開放二十年間相繼出版的,代表了新時期語文教學改革的三個關鍵階段。
關鍵詞:正、反面人物形象;中學語文教科書;演變
一、教科書中正反面人物形象的頻度差異與塑造、解讀變化
從統(tǒng)計結果可以看出,我們的教科書中反面人物形象所占比例相對于正面人物形象一直是比較小的,78版占7%,93版占12%,07版比例更小了為5%。78版的教科書塑造的反面社會角色體現(xiàn)在階級對立上,與共產黨干部作為人民公仆的人物形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如《老楊同志》中的廣聚,一個地主階級出身的村長干部,平日以權謀私、壓榨百姓,作為共產黨干部的老楊同志勤儉、謙虛、關愛百姓,深入到基層調查研究?!渡膫ゴ蟆⑺赖墓鈽s》中反對派的兇殘,與劉胡蘭的英勇無懼形成跳梁小丑般的對比。93、07版教科書開始有意向學生揭露一些其行為違反了社會規(guī)范的角色,很多是一些小人物,他們的“違規(guī)”已經不涉及階級矛盾,只是小人物身上一些惡劣品質,違反社會規(guī)范的行為。如93版《賣蟹》中的胖子只不過是尖酸、刻薄、狡猾,具有一些常人的劣根性;《花市》中發(fā)生的一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年輕干部在花市中想要以權壓人,買下老農先看中的花卉,可是遭到年輕的賣花農民姑娘的反抗,毅然把花便宜賣給了先到的老農。即使是78版、93版都已經存在的一些反面人物,到了07版對這些反面人物形象的解讀也發(fā)生了變化,更為復雜豐富,表現(xiàn)的是人類一些共有的局限性與劣根性,把人性的復雜化表現(xiàn)了出來。具體體現(xiàn)為反面人物雖然有其自私虛偽,值得揭露諷刺的一面,也有值得同情的一面,作為立體的人存在著。07版教科書中的反面人物《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夫婦固然有自私冷酷,以金錢為主宰的一面,也有小人物艱辛無奈的一面。在《變色龍》中作者刻畫了一個諂上欺下、見風使舵、趨炎附勢的小人形象。但是07版教科書在解讀上更為客觀的認識到這樣的人物是當時社會的必然產物。當時沙皇統(tǒng)治的俄國,經濟落后,實行殘酷的專制統(tǒng)治,而作為這樣一個國家機器上的小零件,像奧楚蔑洛夫這樣的小官僚,為了生存,不得不用喪失人格和尊嚴的方式來換取生存空間。
總體來說,我們的教科書以正面人物形象為主,反面人物形象從“階級對立”到“違規(guī)行為”。教科書的價值取向是“正面的”,用學習他人長處來強化自身的“正向行為”,通過贊揚肯定引導學生對人物的精神品質和高尚人格產生敬仰,努力效仿,從而在生活中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為實現(xiàn)理想而努力。但是我們的教科書也有意識的向學生呈現(xiàn)一些違反社會行為規(guī)范的角色,表現(xiàn)了一種“反省”的傾向。
二、反面人物形象呈現(xiàn)的價值
在對學生的人文教育方面,我們往往將重點放在主人公優(yōu)點的歌頌上,當然,這些優(yōu)點所體現(xiàn)得閃光品質在很大程度上能引導他人。但往往會聽到一些中學生反映,那些人都是英雄、都是圣人、智者,我們是普通老百姓,沒必要如此。由此可見,有了反面人物,才能襯得正面人物更為高大,才能讓學生更深切體會到英雄存在的意義。有了反面人物,才使得對學生的人文教育更深入,對反面人物的分析能夠讓學生對美和丑有更深入的了解,讓他們在對丑惡靈魂的批判中對人性有屬于自己的思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范進中舉》到《孔乙己》我們的文學作品從來不乏對國民劣根性的深刻揭露,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歷久不衰是因為我們骨子里始終保持著文化的精髓、強國的命脈,但精華與糟粕同時存在,我們只有正視自欺欺人這一劣根性,才會不屈服于壓力而去揭露社會的陰暗面,才有可能去讓光明普照。
反面人物給人以警醒,反面人物往往招人唾棄,或許有的人對追求完美的品行不屑一顧,但沒有人愿意惹人怒罵?,F(xiàn)代人或多或少都有明哲保身的思想,許多人都有善良的心,但同時又認為英雄并不好當,當英雄付出的代價太大,所以他們認為不一定得當救人于水火的英雄,但求無錯,過得舒服。在這樣的思想潮流下,正面人物的影響力遠不如從前。因此在語文教育中,有必要加大對教科書中反面人物形象地呈現(xiàn),加深對反面人物形象地分析,這樣也可以讓學生明白英雄存在的必要性,同時注意引導學生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與當前社會相聯(lián)系,融會貫通,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性。
參考文獻
[1]吳永軍.課程社會學[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2]劉淼.當代語文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黃顯華、霍秉坤:尋找課程論和教科書設計的理論基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2002.
[4]汪霞.課程改革與發(fā)展的比較研究[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
[5]吳康寧.教育社會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作者簡介:董珂,1983.1,女,漢族,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高中語文教材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