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峰
摘 要:高中教育是承接初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紐帶,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高中階段部分學生偏科較嚴重,所以教育部做出了以下規(guī)定:按照學生的自愿分為文理兩科。而歷史學科在文科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繁雜的時間和事件對廣大的文科生學好歷史而言是一項難題。而“目錄導讀”的出現(xiàn)解決了這一棘手問題?!澳夸泴ёx”即教師通過目錄引導學生學習歷史,以此達到串聯(lián)課本內容的目的,從而提升學生的思維運轉和自學能力。教師該如何實施此法,為此提出了以下幾點看法。
關鍵詞:高中歷史;目錄導讀;運用策略
引言:在課改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師應該在教學中提高教學的質量和轉變教學的重點。一方面由于高中知識多且雜,所以多數(shù)學生容易“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另一方面歷史學科所要記的時間和事件太多,學生無法瞻前顧后。并且多數(shù)教師的教學過程為“滿堂灌”的模式,長此以往學生失去了自學能力,而教師面臨的問題也是“付出多,成效慢”。此時“目錄導讀法”的出現(xiàn)解決了教師和學生的燃眉之急?!澳夸泴ёx法”將以往學生關注的重點從課文內容轉向目錄,從局部走向整體。不僅使學生對學習歷史熱情高漲,同時還能提高課堂效率。
一、課前預習熟悉課本內容,利用導讀培養(yǎng)自學能力
課前預習作為課堂學習的基礎有利于提高學生上課時的效率[1]。由于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解決了一些新課中的問題,所以在聽課時會把主要精力放在理解與思考上。據(jù)了解,大多數(shù)學生在課前都沒有預習的習慣,所以在上課時就會被教師“牽著鼻子走”,以致于課后就會出現(xiàn)一系列的問題。當發(fā)生這些問題時,教師必須站出來把握課堂的整體方向,打造一個活潑和開放的課堂形式。例如,教師在講高中歷史必修一第四單元《鴉片戰(zhàn)爭》時,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目錄導讀法”預習,第四章的大標題為“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畫出標題重點: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在學生了解這些后,教師應立即收手將主要內容留給學生。如:“1839年6月林則徐將繳獲英美走私販的大量鴉片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英國政府聞訊決定借端對中國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痹诳吹竭@句話時教師可以在此設立一個問題,如:請講述虎門銷煙及其后果。教師可以通過學生描述的詳細程度做出獎賞。這樣不但增加了學生學習歷史的熱情,同時培養(yǎng)了自學的能力,還為歷史學習增添了趣味性。
二、課時提升深究課本內容,利用導讀培養(yǎng)思考能力
課時是學生學習的黃金階段,教師應課前備好教案,打造一個“學生愛聽,老師想講”的課堂氛圍。這時需要教師打破以往“滿堂灌”的模式,指引學生如何發(fā)現(xiàn)問題,在發(fā)現(xiàn)問題后進行思考并且解決問題。這就要用到“目錄導讀法”,讓學生從目錄中尋找問題。例如,在學習高中歷史選修一《商鞅變法》時,教師可以通過“目錄導讀法”讓學生回歸目錄,其中分為三節(jié)。這時教師可以把班里的學生分成六組,以一節(jié)兩組的形式發(fā)放出去,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畫出歷史事件發(fā)生的經過和結果。以小組形式按照“目錄導讀”的方式完成構圖(按照時間順序),如:在講商鞅變法的第一節(jié)改革變法風潮與歷史機遇時其中有三個小標題,在講到第一個小標題時,“公元前77年周平王將都城遷至洛邑,中國歷史開始進入東周時期。這一時期分為東周和戰(zhàn)國兩個階段?!睂W生在看到這一句話時就可以將目光直接投向東周時期。把這個時期發(fā)生過的事件以構圖的形式寫出,在上課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呈現(xiàn)在黑板上。為了讓學生認真聽講,教師還需獎罰分明,對課堂表現(xiàn)好的加以表揚,表現(xiàn)差的進行鼓勵和指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要注意講練結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勁頭。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而且可以讓學生在分組學習中提升學習競爭的能力,營造一種“比學趕超”的學習氛圍。
三、課后鞏固回歸課本內容,利用導讀培養(yǎng)運用能力
對學生來說上課認真聽講尤為重要,但是課后的鞏固也不能少。課后是提升學習的關鍵階段,通過復習學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和理解課堂內容,并為日后的訓練奠定基礎[2]。預習、學習和鞏固三者缺一不可。教師可依據(jù)學生的上課狀態(tài)及理解情況布置課后作業(yè),使學生通過對照目錄做好鞏固。讓學生知道哪些掌握了,哪些還有些薄弱。這樣的方法不但可以查漏補缺,而且還可以形成系統(tǒng)完整的知識體系,從而達到鞏固的目的。例如,在學完高中歷史必修三《充滿魅力的書畫和戲曲藝術》后,教師可以檢測一下學生的學習狀況,如文中提到的“中國書法藝術發(fā)展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蹦敲唇處熅涂梢栽诖嗽O計問題,如中國書法兩個階段的分割線以及各階段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等(可以翻查各種歷史資料)[3]。然后教師對學生的作業(yè)按優(yōu)劣做出評價。在學生做題時既鞏固所學內容又充實了知識量,并且還能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指導頗為重要。教師的思想應從原先的“講讀”轉變成現(xiàn)在的“導讀”,需要學生的全面配合。把課堂交給學生,從而形成一種開放性的教學模式。
四、結束語
總之,在時代飛速發(fā)展的今天,高中歷史教學的要求也在不斷提升。需要教師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研究課堂教學方式中。“導讀”的橫空出世把原先課堂“以教師為主體”轉變?yōu)椤耙詫W生為主體”。這種模式的轉變不僅提高了學生的上課效率,同時還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日后教師要將“導讀”這種模式落實到課堂上,需要師生攜手努力,用實踐落實課改、用行動證明未來。
參考文獻
[1]宋宏偉.新課程背景下提高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9(24):162
[2]王珊珊.高中歷史教學中課堂導入策略的應用[J].黑河教育,2019(07):26–27
[3]趙曉恩.目錄導讀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策略[J].文理導航,2018(7):6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