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薇
文章摘要:本文針對高中階段語文教學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該如何定位以及如何激發(fā)學習學習興趣,打造個性課堂的問題嘗試從“尊重學生的個體”“塑造教師的形象”“彰顯個性文本的典范效應”這三個方面進行詳細的解讀,以此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關鍵詞:主體意識;個性;儒雅;典范效應
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涵,也決定了語文課堂應該是個性化的課堂。當然,要讓語文課堂個性飛揚,除了以個性化的學生為主體,還需要有個性化的教師去服務學生,去解析、延展個性化的文本,這三者互為依托,缺一不可。那么,怎樣來打造語文課堂三維個性因子呢?
一、尊重個性學生的主體意識,激活輕盈靈動的生命氣場。
首先,把握學生個性差異,呵護學生的“特殊點”。
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生命體,生命體的各個方面都充滿了差異。學生的個性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必須理解、尊重和呵護,教學中要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進行因材施教,使不同層次和不同個性的學生在各自的基礎上揚長,獲得最佳發(fā)展。
其次,研究學生個性需求,點擊學生的“興奮點”。
熱愛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最強的動力,要讓學生熱愛語文,作為服務者的教師,要依照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去研究學生的不同需求,投其所好,學生有了被認同感,就會產(chǎn)生強烈的求知欲。
再次,重視學生個性活動,挖掘學生的“潛力點”。
在語文教學中,必須把語文課堂教學和活動結合起來,精心設置豐富多彩的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個性發(fā)展的條件,幫助學生挖掘潛力,使其通過學習、交往、活動,形成自由而和諧發(fā)展的個性。
最后,放飛學生個性心靈,激發(fā)學生的“辨論點”。
現(xiàn)代教育心理學研究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而且也是一個自主地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我們要放手讓學生在爭論中去解決問題,這對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個性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塑造個性教師的儒雅形象,點燃開拓創(chuàng)新的生命激情。
1、深度閱讀,提高人文素養(yǎng)。
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人文性,教師只有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才能形成獨特的個性風格,才能通過教學,讓學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發(fā)展其個性特點。對教師來說,修養(yǎng)是教育的載體,境界是教育的起點,人格是教育的風帆,但,這些離不開閱讀,閱讀是生命的化妝,閱讀是語文教師的生活本身,閱讀不能使我們變得偉大,但可以使我們崇高。君不見古今中外的名家大師,不論是蘇霍姆林斯基、卡耐基還是陶行知等,無一不是飽覽詩書、滿腹經(jīng)綸之士,正因如此,才成就了他們一代宗師的地位。
2、反思總結,塑造教學風格。
有理想的語文教師總會嘗試在教學過程中形成自己的風格。這就不可避免要涉及到學習借鑒他人的東西,其中包括專家理論指導、名家范例模式和同事經(jīng)驗技巧等,如很多青年教師喜歡將名家教學模式、經(jīng)驗技巧機械地搬上自己的課堂,卻不愿意去反思總結,形成自己的個性風格,可想而知,一個沒有思想缺少理性的語文教師的課堂一定是左支右絀的。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系統(tǒng),任何教學都是在特定環(huán)境下發(fā)生的特殊的過程,如果順著別人腳印走,踩出來的是坑而不是路!
3、沉靜入境,駕馭課堂情感。
怎樣駕馭課堂情感?一是善于調節(jié)自己心態(tài),拋開自身的煩惱憂愁,滿腔熱情、認真細致地上課,始終保持穩(wěn)重、積極的教學情緒。二是善于以情激情,能用飽滿的激情或通過挖掘教材內容蘊涵的情感因素來激活、感染學生的情感,從而渲染課堂氣氛。三是要善于以笑激情,能以生動風趣語言、和藹可親的教態(tài)、自信的神態(tài)、莊重大方的舉止,給學生以美的感染,以融洽師生的情感。四是善于通過非語言行為來引發(fā)學生,能有意識地通過表情動作來表達自己對學生的情感,達到與學生心靈溝通的目的,就能讓語文課堂教學富有生命力,并在教學過程中真正感受到課堂共同創(chuàng)造者的歡樂,提升師生在課堂教學中的生命質量。
三、彰顯個性文本的典范效應,開啟探究質疑的生命華章。
第一,抓住文本特質用情感解讀文本,用童子般的熱情導入文本;用詩人般的激情朗讀文本;用赤子般的真情解析文本。讓學生和文本擁抱,與大師對話,跟人類崇高的精神交流,從而提高語文素養(yǎng),升華精神境界,體驗生命快樂。教師在用情感引導學生品味語言,探究思路,把握主旨,鑒賞意境的同時,也應允許學生對文本有個體情咸的表達,換言之,文本在提供典范作用的同時,又應為學生提供一個重新解構的平臺,這是契合新課改的教學思想的。
第二,理析個性文本,無懼權威,用發(fā)展的眼光去探究質疑。
“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萊特”語文閱讀應該是學生個性化行為,因此,教師應當要尊重并鼓勵學生的自由理解、發(fā)散理解、多元理解乃至于變向理解或逆向思維,尊重學生對文本的不同解讀,不宜以自己的思想、喜好、閱讀方式、思維模式來束縛限制學生。同時,對于名篇,也要引導學生敢于質疑,不能模式化、面具化地人云亦云,否決,我們的語文面目將是何等呆板可憎。
在新課改的大潮中,有個性的課堂,是學生吸納新知、展現(xiàn)自我的福地,是教師傳道解惑、傾心服務的舞臺,是文本引導示范、引人思辯的領域。學生、文本和教師這三維個性和諧共存的課堂,就是人文飛揚、質疑創(chuàng)新的個性課堂,也必是激情四溢、引人入勝的語文教學主戰(zhàn)場。
參考文獻:
1《論語感》作者王尚文 上海教育出版社
2《中學語文名師教學藝術》作者雷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