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琰
【摘要】:“知識來源于動作,而非來源于物體?!蔽覉@一直都在為提升幼兒的科技操作能力而努力。希望能給幼兒創(chuàng)造一個開放、自主、充滿各種可能性的主題科技專用活動室。下面我便以大班幼兒的活動為例,談談我園在摸索和嘗試的過程中慢慢積累的一些實踐的經(jīng)驗。
【關鍵詞】:科技教育 專用活動室 隱性指導策略
大班的孩子有一定的操作基礎:有簡單的操作技能,有看流程圖的初步意識(小班開始慢慢培養(yǎng))、有探索的的熱情。但是,在科技專用活動室中教師應承擔怎樣的身份?幼兒在進入科技活動室之后該開展哪種類型的活動?活動要以怎樣的形式開展?如何才能提升幼兒在操作室中的主體地位?雖然教師是活動的主導,但是在科技專用活動室這樣一個特殊的地方——場地大、項目多,采用和集體教學一樣的思路顯然是行不通的。那么教師的指導又該以如何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孩子面前?
我們科技專用室的主題選定為“科技在我家”,采用模擬家庭格局的形式,以不用功能的“房間”模擬幼兒的實際生活環(huán)境,提供幼兒在生活中觸手可及的材料,揭示日常生活中隱藏的科學現(xiàn)象。激發(fā)幼兒愛探索、愛思考、愛操作、愛生活的美好情感,建立初步的正確的科學態(tài)度。
一、在孩子的背后睿智
我們覺得在幼兒活動的選材、材料的投放、幼兒操作前經(jīng)驗得豐富到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以及活動后的講評展示這些活動前或后的環(huán)節(jié)中才是真正體現(xiàn)教師良好教育觀念的地方。
1.場地的規(guī)劃、創(chuàng)設
我們采用110厘米的高度來進行各個“房間”之間得隔斷。這樣的高度使幼兒在站著的時候能夠看到所有的操作區(qū),坐下來操作的時候又能不受他人的影響。我們將臥室的床、柜子、衣架;客廳的沙發(fā)、臺燈、電話;廚房的墻磚等環(huán)境全部手繪到操作室的墻上。既讓場景一目了然,又不占地方分散幼兒的注意力。雖然幼兒在操作室中是自由自主的操作,但是我們還是在操作室的中心位置預留了集中講評的區(qū)域。在地上貼好標記,當活動需要的時候幼兒就能有一個集中的區(qū)域,進行集體性的討論和講評。
2.材料的提供
(1)流程圖:流程圖是我們操作室里面的一個很重要工具。它是每一個小實驗的“說明書”。是幼兒在操作過程中的另一個“老師”。每一組流程圖都是教師經(jīng)過多次的預操作之后才拍攝照片而成的,真正做到了精煉、明確。我們設計投放流程圖的時候秉持的原則是:①流程圖投放的數(shù)量應該少而精。②每張圖示中的細節(jié)部分應該突出。③明確目的和任務。④幫助幼兒掌握正確的觀察圖示的方法。
(2)輔助性材料超市:在家長的幫助下我們共同收集了很多與預設實驗相關的周邊材料。“材料超市”在此基礎上伴隨著孩子們科技專用活動室活動的深入開展而逐漸形成。這里是孩子們在操作過程中遇到問題時的求助站,這里有可供不同操作能力幼兒使用的多個層次的材料,也有可供同一實驗不同操作形式的材料,還有同一個實驗不同難度的操作材料,可以說滿足了不同的幼兒、實驗不同階段不同角度各種類型的需要。
二、在孩子的前面“無知”
在幼兒進入“房間”進行操作的時候,我們的教師常常一改平日的“威嚴”與“才能”變得和孩子們一樣的“無知”與“好奇”。將孩子們的問題拋回給孩子們,讓他們自己去思考和解決。
1.操作規(guī)則:一群好奇寶寶進入了一個自主操作的自由空間,如果沒有相應的操作規(guī)則,不難想象后果會是怎樣的混亂。我們一改平常耳提面命的說法,組織幼兒在正式進入操作室之前一起制定規(guī)則。教師將孩子們可能出現(xiàn)的情況,預先拋給了孩子們。一石激起千層浪,孩子們七嘴八舌的發(fā)表著自己的觀點。一個個都是說的頭頭是道,于是一張張孩子們設計的規(guī)則標志應運而生。我們開辟了活動室的一面墻,將孩子們設計的標記分門別列展示出來。瞧!孩子們自己制定的規(guī)則,既不用老師灌輸解釋,更無須耳提面命。老師們一直困擾的大問題輕松解決,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2.“忘卻”自我:教師要學會“忘卻”自我,忘記自己的無所不能,忘記自己對這個操作室已經(jīng)熟的不能再熟了。和孩子們一起投身其中,傾聽孩子的感受和體驗。只有將孩子的體驗和自身原有的體驗相融合,才能產(chǎn)生對話,才能有碰撞而產(chǎn)生新的體驗和思考。伴隨著孩子的節(jié)奏去操作、去探索,隨之思考,從而喜悅。
3.互動推進:
(1)師幼互動:“追問”成為一種很有效的互動方式。誘導孩子發(fā)現(xiàn)操作中的不同問題,產(chǎn)生爭論,引導幼兒的探究興趣,讓孩子們在感到驚奇的同時,思索諸多的為什么。我們推動孩子動手之后再次思考,一來一去,問題層出不窮,孩子順著這些問題去試,去尋求,就能在探索的過程中體驗更多的快樂,體驗不同的結果。
(2)幼幼互動:我們還是十分重視培養(yǎng)孩子的團隊精神、懷疑態(tài)度和語言表達能力,引導幼兒傾聽同伴的發(fā)言,鼓勵他們相互提問,共同討論分享有價值的信息。我們鼓勵孩子展示自己的實驗過程,讓孩子在相互觀看的過程中關注同伴、質疑同伴又積極為同伴排憂。對于演示的幼兒來說,他即承受各種各樣的質疑,又獲得了來自老師、同伴的建議和幫助。
4.和孩子一起反思
在孩子們的操作過程中,我們改變傳統(tǒng)的“教”的模式,注重給幼兒提供大量的“讓事實說話”的機會。有差異的學習經(jīng)驗與能力導致幼兒在操作中出現(xiàn)不同的想法與嘗試。為此,在探討交流過程中,我們鼓勵幼兒發(fā)表自己的觀點,了解孩子們的所思所想。教師在準備這些操作材料的時候會潛意識的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忽略孩子的角度。當這些原因導致孩子失敗、出錯的時候,要及時的調整。
在大班幼兒的科技專用活動室創(chuàng)設、開展、提升的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幼兒的深入?yún)⑴c才能促進教師的可持續(xù)工作。教師鮮明的“指導者”的形象轉化為“隱形推動”后能促使幼兒的“主體”角色身份在活動室活動中鮮明起來。教師在孩子的背后睿智,在孩子的面前“無知”,和孩子在同一高度一起參與、體驗、反思、調整,孩子們在科技專用活動室的自主精神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和提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