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濤
摘要:伴隨著“新課程標準”的落地,廣大一線教師從實踐的層面思考怎樣使得新課程標準“化虛為實”。本文從平常的課堂教學中摘取一個片段,探求在高中古詩詞教學中運用新理念啟發(fā)引導學生,做到“學以致用”。
關鍵詞:古詩詞閱讀? 學科思維? 學以致用
【案例背景】
2017年版課程標準進一步凸顯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其中,在學科思維的培養(yǎng)方面,著重引導學生在豐富的語言實踐中,通過主動的積累、梳理和整合,逐步領會學科思維特點,在具體的語言情境中正確有效地運用語言文字進行交流和溝通。
【案例描述】
李清照的《聲聲慢》中“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一句,千百年來被世人吟誦過無數(shù)次。七組疊詞,奠定了全詞悲涼的感情基調(diào),營造了愁苦深重的情感氛圍。圍繞這沉痛、哀愁、悲戚的十四個字,為了讓學生體會該詞的意境,筆者引用了傅庚生先生的評點:
“妙在迭字,一也,妙在有層次;二也,妙在曲盡思婦之情;三也,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p>
作者寫出了人生的悲涼,如今更是嘗盡了“愁的滋味”,甚至已不知其味了,在詞的最后更是著一句:“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可是,筆者發(fā)現(xiàn)如果將情感體悟的內(nèi)容如此干癟生硬地傳輸給學生,學生依舊迷茫。課下與學生交流后,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最后只記得這十四個字,卻不知作者表達了怎樣的情感。對于《聲聲慢》一詞,有的學生認為這是李清照中年抒發(fā)被丈夫趙明誠疏離冷落的作品,也有的學生認為這是李清照歷經(jīng)國家動蕩,顛沛流離,對自己所體會到的百姓疾苦的一種真實寫照。這讓筆者很困惑:為何學生會有如此偏頗的理解?一個叫楊旭的學生給了我啟示。
第二天上課時,筆者提出這樣的問題:“同學們,昨天我們鑒賞了那令人唏噓不已的《聲聲慢》,今天想請各位做個小結。大家是否有所體悟?如果有,大家又有怎樣的體悟?體悟是否一樣?”幾位同學發(fā)言,似乎與筆者之前了解和預估的情況差不多,此時楊旭同學提出了不一樣的看法。他說:“這十四個字有恍恍惚惚、失魂落魄之感。曾經(jīng)的李清照富有才情,愛情美滿,而如今的她顛沛流離,孤苦無依??此菩跣踹哆兜钠匠VZ,雖不著一個愁字,卻寫出深淵萬丈的悲愁意思來。這些是李清照才情的寫照,更是半世情愁半世血淚的凄美抒發(fā)?!?/p>
筆者問他:“你如何有這樣的體會?”
他回答道:“我在網(wǎng)上查閱,得知李清照南渡后的詞和前期風格迥然不同。國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風險和個人生活的種種悲慘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詞作一變早年清麗、明快,而充滿了凄涼、低沉之音,主要是抒發(fā)傷時念舊和懷鄉(xiāng)悼亡的情感。李清照當時的處境就是國破、家亡、夫死、流離、再婚、離婚、孀居、無子、年老,因此才寫出如此愁苦凄美的詞句。”
楊旭同學的回答讓筆者感動不已,他將知人論世的方法運用得如此巧妙,將自己的興趣和積極探究文本密切結合。
筆者有幸聆聽過一場很有見解的講座,主講人以史入文,闡釋了自己對郭沫若《石榴》一文中語言的理解。文中兩次提到“夏日心臟”“昆明石榴特別大”等,沒有使人產(chǎn)生什么特別體悟。但結合史實來看,1942年正是中國抗日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相持階段,中國共產(chǎn)黨堅持抗日救亡運動,力挽狂瀾;國民黨反動派卻消極抗日,積極反共;一些政界人物茍且偷生。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借石榴寄托情懷,歌頌了真善美,贊揚了不怕困難、堅貞剛勇、奮發(fā)向上的精神,含蓄地抒發(fā)了自己執(zhí)著堅定的信念和熱切的追求。
筆者在詩歌教學中,鼓勵學生勇于創(chuàng)作,寫自己的“作品”。這其中,有很多同學用心寫出了自己對詩歌的暢想與理解。比如,學生任雪的作品:
春夜讀詩夢游行
任 雪
余近日廣覽懷古、邊塞詩作,頗為感慨。某夜,風雨盡起,余讀書漸入恍惚之境。翌日,忽憶昨夜之夢境,余甚感古人之悲事,遂提筆以記之。
眾人笑我讀書癡,我讀唐詩感益深。
風雨瀟瀟燈明滅,恍惚入夢已三更。
茫然不知歸來途,馬嵬坡下暮沉沉。
幽幽怨怨孤青冢,玉顏淚垂幾度聞。
我問玉人何斷腸,自言玉環(huán)冤難伸:
華宮一夢錦衾涼,鳳簪輕墜鬢微霜。
沉魚落雁芙蓉面,閉月羞花素云妝。
君王若記長樂情,香魂何處話凄涼?
陪君醉笑三千場,終是一曲別離殤。
余音裊裊伊飄去,惟余長嘆空悵惘。
迢迢山水又飛度,冷月垂空野蒼蒼。
血水千里哀鴻遍,豺狼厲嚎尋食搶。
戰(zhàn)士血衣形枯槁,見余隱隱悲訴愴:
大漠窮秋朔風急,鐵衣利甲冷羌笛。
旌旗獵獵煙塵起,寒刃錚錚斗兵稀。
青?;昕M魂止息,玉簾長卷長相憶。
多少離合悲古事,漫天黃沙掩塵跡。
聲聲悲泣心猶寒,累累白骨驚夢起。
默默長坐不得語,風拂詩書蟲唧唧。
【案例分析】
筆者很欣賞這樣的學習詩歌的思維,更感動于學生咬文嚼字的執(zhí)著。以人與情入文,化用典故,這需要經(jīng)過潛心的鉆研。學生的這一份寶貴的執(zhí)著,需要教師給予引導和鼓勵。
教授古詩詞是一種精神的傳承。因時代久遠,我們無法直接了解古人的思想,但語言是一種重要的橋梁。還原其語言本來的意蘊,理解其思想情感,如果再能夠用心“創(chuàng)作”,學習自然水到渠成,這便是“學以致用”。
參考文獻:
王榮生.語文科課程論基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陸晨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