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旭
質疑,就是提出問題,可以向自己提問題,也可以向別人提問題,它是一種學習方式,更是一種思維生成的方式。學生可以通過與生活相對接,和情感相融合,對條件進行轉換,在語文學習中進行質疑。語文學習的過程,不僅包含傳統(tǒng)的劃一劃生詞,讀一讀句子、抄一抄語段,它更多地伴隨著學生認知的發(fā)展與素養(yǎng)的生成。質疑能讓生成的過程真真切切地發(fā)生,能讓學生實實在在地思考。
質疑從預習開始
有些地方,初中語文的預習已經(jīng)走進模式化的泥潭。教師通常以這樣的模式進行,首先讓學生將課文讀一遍,其次讓學生將生詞抄寫一遍,再次讓學生摘抄一些優(yōu)美的詞語;當然有時候教師也會讓學生摘抄作文片段,讓他們回答一些可以從文章中找到答案的問題。無可非議,這樣的預習對鞏固語文雙基、積累語文知識,提前進入課堂學習是有一定好處的,同時它也有利于教師進行檢測,并能及時得到預習反饋。但整個過程,都是一個被動學習的過程,都是教師牽著學生進行預習,他們有效的思維活動很少,幾乎沒有質疑的機會,也談不上深層次的思考。因此,預習的過程要讓學生的思維轉動起來,要讓他們進入語文的內核,通過質疑生成真知灼見。以《變色龍》為例,教師先讓學生將文章讀一遍,然后就文章題目提出自己的問題。學生提出這些問題,變色龍是一種動物嗎;變色龍有什么特征;變色龍跟文章的內容有關系嗎。還有學生直接主張將文章題目改成奧楚蔑洛夫和他的外套,或者將軍與他的狗。毫無疑問,質疑給了學生更多靈感,他們將思維的觸角深入到文章深處。教師將這些問題收集起來,讓學生在分析的過程中,既可以解決自己的疑問,也可以產生新的疑問。有學生說,作者用變色龍做題目,顯得更生動,更能凸顯人物的性格。有學生說,如果改成將軍和他的狗,就弱化了主要人物的情感變化過程。質疑使學生在提出疑問——解決疑問——產生新疑問的過程中,不斷改善自己的思維品質,不斷養(yǎng)成良好的預習習慣。
質疑在講解中迸發(fā)
質疑,就是讓學生經(jīng)歷一個從山重水復疑無路,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過程,經(jīng)歷一個思維從混沌到漸漸清晰的過程。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總是由教師在講臺前,將每個知識點、每個細節(jié)、每個經(jīng)??嫉膯栴}都講清楚、講透徹,然后讓學生進行背誦與理解。但學生在預習中的問題得不到解決,他們遇到的新問題也沒有提問的機會,更主要的教師單方面的提問也不能很好地與他們當前的認知相適應。因此,講解的過程要變成學生質疑的過程,變成彼此思維交換的過程。
以《我的叔叔于勒》為例,在簡單地梳理文本之后,教師讓學生關注文章細節(jié),進行自由地發(fā)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就是教師關注的重點。學生會的,不要講;學生能自己解決的,教師也不要講;教師只在學生質疑的過程中,做一些指點與評價。學生經(jīng)過觀察發(fā)現(xiàn)對叔叔于勒的稱呼前后不一樣,于是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么稱呼會不一樣,作者想表達怎樣的情感。首先,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觀察,只有細心的觀察,才能發(fā)現(xiàn)確實存在的疑問。學生先將課文中菲利普夫婦對于于勒的稱呼的詞語依次劃出來,諸如:壞蛋、流氓、無賴等。學生在劃的時候,同時感知到每一次稱呼菲利普夫婦的心情是不一樣的,從害怕→盼望→躲避。于是學生幾乎是異口同聲,為什么心情會不一樣,難道于勒身上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學生會將目光從菲利普夫婦身上聚焦到于勒身上,質疑的點會漸漸收縮到具體的目標上。學生再次將文本進行細讀,發(fā)現(xiàn)于勒有錢時和沒錢時,這夫婦倆不一樣的目光。
從文本講解的過程來看,質疑貫穿整個講解的流程。學生自發(fā)地提出問題,再自發(fā)地去解決。教師平常總困惑,不知道文本解讀的度在哪兒,其實當以學生質疑水平為基點,做適當?shù)难由旒纯伞?/p>
質疑在合作中嬗變
古代哲學家蘇格拉底認為,所有的認知都是從疑問中產生,它將其稱為“催生婆法”。對語文學習而言,疑難越多,學生的生成也會越多,在語文學習上的進步也就越大。但越多的疑難,學生一個人是解決不了的,這時候教師可以設置小組合作機制,給他們一個解決問題的平臺。比如說,學生可以將他們的疑問進行分享,有相同疑問的學生可以一起思考,這樣他們會更有解決問題的信心。另外,當學生面對其他新疑問的時候,他們會調整思考問題的角度,甚至會重新思考問題。當然,語文教學的一些環(huán)節(jié)本身就需要所有學生參與活動,因此也要求學生能夠在合作中質疑。
以《皇帝的新裝》為例,教師首先讓學生分角色朗讀,體會每個人物的心理狀態(tài),然后讓學生去模仿人物的語言和動作。這是一個對文本體驗的過程,也是學生能發(fā)現(xiàn)問題的過程。學生在表演的時候,會去點評彼此的表現(xiàn)。有說,表演得好;也有說,表演得不好。也就說,他們會對表演的過程提出質疑,也闡述自己的看法。由此可見,小組合作的過程每個人都有展示的機會,有個人都有質疑的機會,每個人也有被質疑的機會。而每一次質疑都是對思維能力的依次提升,對文本的一次深刻領悟。
結束語
質疑使學生向語文素養(yǎng)處行走,正如教師給一支長篙,使他們向青草更青處漫溯。在語文教學的河流中滿載一船質疑的星輝,學生會在斑斕處放飛自己的思維。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安市大公鎮(zhèn)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