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妮 呂旭峰
摘 要:懲戒乃教育的應有之義,缺乏懲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教育實踐中存在著懲戒缺失和懲戒濫用的現(xiàn)狀,究其原因在于教育懲戒立法的缺失、人們對教育懲戒認知的偏差和社會輿論的片面導向。問題破解的關鍵在于加快教育懲戒立法,提高教師綜合素養(yǎng),正確引導社會輿論,構建強有力的社會支持體系。
關鍵詞:教育懲戒;懲戒缺失;懲戒濫用;教育立法
中圖分類號:G40-0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5995(2019)06-0014-05
古今中外的文獻中不乏教育懲戒的表述?!秾W記》中記載:“夏楚二物,收其威也?!薄跋摹薄俺本褪枪糯靡詰徒鋵W生的教鞭,是用來警示和鞭策學生,以收到整肅威儀的效果。《論語·陽貨》中記載:“孺悲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边@里孔子通過對來者進行態(tài)度上的懲戒,讓來者對自身的行為進行反省,以達到矯正自己不良行為的目的,從而實現(xiàn)不言之教和不屑之教。這正如在《孟子·告子下》里孟子所說:“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懲罰對于培養(yǎng)真正的人是必不可少的。他指出:“善并不總是愉快的,它有時像臘月里寒風那樣凜冽而刺骨?!盵1]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的《論學校的紀律》一節(jié)中這樣引入懲戒:“我們可以從一個無可爭辯的命題來開始,就是犯了過錯的人應當受到懲罰。但是他們之所以應受懲罰,不是由于他們犯了過錯,而是要使他們日后不去再犯。”[2]此外,許多著名教育家如洛克、馬卡連柯和赫爾巴特都有關于教育懲戒的論述。由此可以看到懲戒是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其目的在于育人,懲戒的教育意義毋庸置疑。教育懲戒問題一直以來是教育理論和實踐中的一個敏感話題,近年來由于體罰及變相體罰事件不時見諸報端,教育懲戒也遭到輿論撻伐。因此,理性地去認識教育懲戒問題,顯得尤為迫切。
一、教育懲戒問題的表現(xiàn)
當前教育實踐中教育懲戒實施的現(xiàn)狀不容樂觀,主要表現(xiàn)在懲戒缺失和懲戒濫用兩方面:
(一)懲戒缺失
目前,教育懲戒的實施環(huán)境不容樂觀。據(jù)調查,由于不少教師背負的精神壓力過重,致使教育懲戒存在嚴重缺失的狀況。有關研究表明,有68.2%的教師表示有“不敢懲戒學生,怕惹麻煩”的想法,只有23.6%的教師表示沒有此種想法,另有8.2%的教師表示“說不清”。教師嚴厲批評學生時,最擔心的因素是學生有偏激行為,此種因素占到41.1%;其次是擔心家長有偏激行為,其所占比例為38.0%;此外,管理部門和社會輿論導致的擔心因素分別為5.4%和5.2%。[3]教育實踐中,個別教師的不幸遭遇也進一步加重了教師的心理負擔,致使教育懲戒缺失的現(xiàn)實狀況變得更加嚴峻。
2017年1月5號,人民日報刊登一篇文章《“老師不敢批評學生”誰之過?》,文章中提到河南省信陽市某高中老師,因批評學生上課帶手機,被學生家長毆打致右耳膜穿孔;湖北省赤壁市某初中老師批評了一位逃課去網(wǎng)吧的學生,結果學生離家出走,老師苦尋6天才將其找回……面對諸如此類的教育事件,教師在實施懲戒時內心多了幾分思慮,生怕落入體罰(或所謂的變相體罰)的禁區(qū),變得“談罰色變”。因此,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教師對于學生的越軌行為和違紀現(xiàn)象,在許多情況下采取聽之任之、熟視無睹的做法。教師在行使懲戒權時顧慮重重,如履薄冰,產(chǎn)生不敢懲戒和不愿懲戒的心理,造成教育懲戒在實踐層面的缺失。
(二)懲戒濫用
與懲戒缺失相反,實踐中懲戒濫用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保護學生的利益是國家、社會、家庭和教師的共同責任。教育懲戒的出發(fā)點是為了教育學生,促進學生人格的完善。如果教師能夠正確地行使懲戒權,其會發(fā)揮深遠的教育作用。而教師濫用懲戒權,會使學生身心受到傷害,侵犯學生的合法權益。懲戒濫用即教師在使用懲戒權時逾越了權限之度,在對學生失范行為的懲戒過程中具有很強的隨意性和主觀性。相關研究表明,有39.4%的教師反映個人情緒對自己行使懲戒權有很大影響,57.2%的教師反映個人情緒對自己行使懲戒權有一點影響。[4]個人情緒等因素具有不可控性,缺乏良好專業(yè)素養(yǎng)的教師在實踐中往往會受其影響而出現(xiàn)主觀和隨意懲戒的現(xiàn)象。實踐中存在懲戒濫用的不爭事實,教育懲戒極端事件被屢屢曝光,如因為學生上課調皮搗亂,上海某學校教師令全班同學互抽耳光;因被教師罰寫檢討書,成都10歲男孩留下遺書墜樓身亡。懲戒和侵權之間往往只有一線之隔,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懲戒時如果超越了度,就會使正當?shù)膽徒湫袨檗D化為非法的侵權行為,有時還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嚴重后果。
二、教育懲戒問題凸顯的原因剖析
單純的說教和道德感召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也不能對所有學生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師適當?shù)剡\用教育懲戒,可以讓心智尚未成熟且處于不斷發(fā)展中的學生懂得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懂得對公共道德、行為規(guī)范和校規(guī)校紀要予以尊重,并有所敬畏。分析教育懲戒問題背后存在的深層原因,將會對教師正確和恰當?shù)貙嵤┙逃龖徒涮峁┝己玫暮陀嗅槍π缘乃悸贰?/p>
(一)在法律層面上,有關教育懲戒的法律法規(guī)缺失
當前,國家法律法規(guī)中對教育懲戒權的表述比較模糊,并沒有關于教育懲戒或教育懲戒權的明確規(guī)定?!吨腥A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以下簡稱《教育法》)中還規(guī)定,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有權“對受教育者進行學籍管理,實施獎勵或者處分”;“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不得歧視學生,不得對學生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不得侵犯學生合法權益”?!吨腥A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以下簡稱《教師法》)中規(guī)定:“教師有權指導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評定學生的品行和學業(yè)成績?!薄吨腥A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保護法》(以下簡稱《未成年保護法》)中規(guī)定:“學校、幼兒園、托兒所的教職員工應當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不得對未成年人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薄段闯赡瓯Wo法》中還規(guī)定:“對于在學校接受教育的有嚴重不良行為的未成年學生,學校和父母或者其他監(jiān)護人應當互相配合加以管教;無力管教或者管教無效的,可以按照有關規(guī)定將其送專門學校繼續(xù)接受教育?!边@些法律法規(guī)中明確了學校和教師的管理管教權、指導權和評定權,但對教育懲戒權卻含糊其辭,且一些法律法規(guī)又明令禁止對學生進行體罰或變向體罰。
在教育實踐中,學校和教師對學生進行懲戒又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xiàn)象。這說明法律規(guī)定與實際需求之間存在著矛盾。國家法律法規(guī)中對教育懲戒權的概念,教育懲戒權行使主體、權限、懲戒對象、懲戒內容、基本程序、適用條件、監(jiān)督機制以及救濟措施等行使規(guī)范都是缺失的。這使得許多學校和教師在面對學生的違規(guī)和違紀行為時陷入于法無據(jù)和欲行無途的困境。因此,國家有關教育懲戒法律法規(guī)的缺失是教育懲戒問題凸顯的根本原因。
(二)在認知層面上,部分教師對懲戒與體罰的內涵認識不清
實踐中,一些教師對懲戒與體罰兩個概念的認識模糊。有調查顯示,有三分之一的教師不能將二者準確區(qū)分,有將近三分之一的教師表示不清楚。作為懲戒主體的教師對二者認識模糊,那么他們進行懲戒時容易造成對學生身心的侵害。懲戒和體罰二者有著本質的區(qū)別。
懲戒可以分兩類,一類是建設性懲戒,一類是破壞性懲戒。前者包括口頭懲戒、紀律處分、教育性懲戒;后者包括體罰、變相體罰等。因此,可以說懲戒包括體罰、變相體罰等,但二者并不等同。[5]有學者認為教育懲戒是指通過給學生身心施加某種影響,使其感到痛苦和羞恥,激發(fā)其悔改之意,從而達到矯正的目的。有學者認為,“教育懲戒是指學校和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的違規(guī)行為予以某種否定性評價,通過使其感到痛苦或羞恥來激發(fā)悔改之意,以達到矯治和戒除的目的,從而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6]。另有學者認為:“教育懲戒是教師依據(jù)一定的規(guī)范,以不損害學生身心健康為前提,以制止和消除學生的不當行為、幫助學生改正錯誤為目的,以懲罰為特征的一種教育方式?!盵7]盡管學者們對這一概念的具體表述不一,但是都傳達出這樣一個思想:教師通過對學生身心施以影響,以引起學生對自身行為的反思,從而達到矯治不良行為的目的。懲是手段,戒是目的,教育懲戒是手段與目的的有機統(tǒng)一。而體罰則是一種極端的、以對學生肉體施加痛苦為直接手段的,常伴有損傷學生身體、侮辱學生人格的極端懲罰形式,是某種懲戒教育的“超規(guī)越界”行為。[8]可見,體罰損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是與教育的初心相違背的懲戒形式。因此,一線教師應將教育教學與科學研究相結合,以提高對懲戒問題的清晰和正確認識。
教師對于教育理念的片面理解也是引發(fā)教育懲戒問題的思想根源。現(xiàn)代教育理念強調以人為本,把重視人、理解人、尊重人、愛護人、提升人和發(fā)展人的精神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和體現(xiàn)在教育教學的全方位。然而,我們在大力提倡和弘揚現(xiàn)代教育精神時,可能會不自覺地將矛頭指向傳統(tǒng)教育,將傳統(tǒng)教育的精華也一并拋棄。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物極必反,這是自然界的規(guī)律。教育也是如此。我們應當把握好存在于現(xiàn)代教育與傳統(tǒng)教育之間、賞識教育與懲戒教育之間的度。
(三)在社會層面上,存在著社會輿論的片面導向
輿論作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廣泛存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它不僅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情緒和行為,而且對國家的權力、公共政策形成某種制約。輿論是一種普遍的、隱蔽的和強制的力量。[9]當今主流媒體在社會發(fā)展實踐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對社會輿論的引導起著關鍵作用。
近年來,媒體的迅速發(fā)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方便,但同時由于一些媒體對于懲戒事件的非客觀和非公正的報道和評價,致使教育懲戒問題輿論導向出現(xiàn)偏差。一些新聞人士對教師的不當懲戒行為大肆渲染,以偏概全,夸大實情,而不了解實情的民眾往往容易被誤導。更有一些媒體人為了追逐商業(yè)利益,博人眼球,喪失職業(yè)底線,制造虛假新聞。頻頻報道的惡性教育懲戒事件往往引起軒然大波。
面對輿論的巨大壓力,教師在教育實踐中往往會選擇放棄懲戒權,學校也往往會禁止教師對學生實施懲戒。當然,不可否認,少數(shù)教師在懲戒學生時存在不恰當、不理性甚至有違職業(yè)道德的做法,但我們不能僅僅因此就以偏概全,這對大多數(shù)教師是不公平的。教師是太陽下最光輝和最令人尊敬的職業(yè),全社會應形成尊師重教的風氣。只有少一些來自輿論的非正常的壓力,教師才能在寬松和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下,用心和用情地實施以愛為基礎的懲戒教育。另外,媒體對賞識教育、生本教育和快樂教育大肆宣傳和提倡,使得懲戒教育成為賞識教育的對立面,出現(xiàn)倡賞而廢懲的異?,F(xiàn)象。獎勵和懲罰是矯正學生行為的重要方式,都具有教育意義。表揚和獎勵可以激勵學生,使學生朝著好的方向繼續(xù)努力,然而必要和適當?shù)膽土P能促使學生認識和反思自身的行為,從而改進自身的行為??梢哉f,正確和理性的社會輿論對有效化解教育懲戒問題非常重要。
三、解決教育懲戒問題的思考與建議
(一)加強國家立法,提供法律支撐
目前,國家教育懲戒立法比較滯后,我國現(xiàn)行的《教育法》《教師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都涉及教育懲戒的相關內容,但是都不具體,也不明確。這就導致教育實踐中非常容易出現(xiàn)兩個極端,即教師對于學生的不良行為不敢進行懲戒或懲戒過了頭。加快教育懲戒立法,為教育懲戒正名,賦予學校和教師懲戒的權力,才能有效發(fā)揮教育懲戒的教育作用,達到育人目的。一些學者對教育懲戒權的合法性、合理性、必要性和可能性已進行了相關的理論研究,為教育懲戒的立法提供了理論支撐。
懲戒概念在全國或地方教育性法規(guī)中首次提出是在2017年2月青島市政府發(fā)布的《青島市中小學校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該《辦法》規(guī)定“中小學校對影響教育教學秩序的學生,應當進行批評教育或者適當懲戒;情節(jié)嚴重的,視情節(jié)給予處分。學校的懲戒規(guī)定應當向學生公開?!钡恰掇k法》對在什么樣的條件下實施懲戒,如何實施懲戒,懲戒的內容、方式和范圍等并沒有明確和具體的規(guī)定。但是無論如何,該《辦法》的出臺邁出了我國教育懲戒立法的第一步,也必將推動國家教育法律法規(guī)的進一步完善和發(fā)展。
國家立法機構要盡快對教育懲戒權進行立法,明確懲戒的內容、使用范圍、方式、程序以及懲戒中的學生申訴制度,由此才能使作為教育主體的教師在行使懲戒權時有法可依,才能讓教師擺脫對學生進行教育管理時所面臨的進退兩難和束手無策的尷尬境地。針對教師懲戒權進行科學立法,不僅有助于填補現(xiàn)存的法律空白,促進我國教育法律法規(guī)體系進一步完善,加快我國教育法制化進程,還有利于更好地解決教育教學管理中的教師懲戒問題,規(guī)范教師懲戒行為,維護教師和學生的合法權益。[10]“給予懲戒權以認可及其行使以法律法制上的保護——這不僅是為了保護教育者,而且首先是為了保護受教育者,使之獲得接受正常教育的權利?!盵11]
(二)提升教師綜合素養(yǎng),促進教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
提升教師的綜合素養(yǎng),促進教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是解決教育懲戒問題的內在要求。
首先,教師要加強自身的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所謂“學高為師,德高為范”,這就是要求教師不但要有豐富的學識,還要有較高的道德修養(yǎng)。教師不僅要明確自身教育權利,履行教育職責,更要堅守道德良知,對于違紀違規(guī)學生敢于行使教師的懲戒權。針對學生不良行為的性質和程度,教師要采取切實有效的懲戒手段和方法,最終幫助學生認識錯誤,改正錯誤。在管理學生和與學生交往的過程中,教師要公平對待每一位學生,尊重學生人格。
其次,教師要不斷提高專業(yè)素養(yǎng)。教師應學習教育學、心理學和管理學等相關知識,掌握教育教學規(guī)律,了解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正確行使懲戒權。懲戒是一門教育藝術,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懲戒時,過與不及都不能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欲恰當?shù)剡\用懲戒的藝術,教師要掌握以下原則:教育性原則,即懲戒應以教育學生為目的,切忌實施脫離教育意義的惡意懲戒。尊重性原則,即對學生實施懲戒時,不諷刺和挖苦學生,不惡語傷人,尊重學生的人格。靈活適度原則,即懲戒應根據(jù)學生不同性格和特點,采取不同的懲戒方式。懲戒可與其他教育方式相結合,例如在批評和教育學生的同時,結合賞識教育方式,肯定學生的優(yōu)點,使學生從內心更容易接受并改正自身的錯誤。教師對學生的懲戒要適度,不應過于嚴厲,正如洛克在《教育漫話》中談到的:“過分嚴厲的懲罰是沒有什么好處的,在教育上的害處還很大;并且我也相信,事實會表明,受到嚴厲懲罰的兒童很少能成為優(yōu)秀的人才的?!盵12]公正客觀原則,即教師在實施懲戒時,應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絕不偏袒任何一方;所采取的懲戒方式與所犯錯誤的性質和程度相符。唯有公平的懲戒,才會使學生認識并自覺糾正錯誤,才會使教師在學生心目中樹立起權威。反之,如果教師在懲戒對象和懲戒方式方法上有所偏倚,就會引起學生的不滿情緒,致使教師權威弱化,使得懲戒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傊處熞盐蘸脩徒湓瓌t,靈活運用懲戒方法。這樣懲戒不僅不會對學生身心造成傷害,反而會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教師在不斷提升自己各方面素養(yǎng)的同時,還必須有一顆愛學生的心。愛不等于教育,但教育永遠不能離開愛。教師要以包容和理解的心幫助并糾正學生的不良行為,引導學生反思自己行為的不適當性,最終讓學生學會自我約束和管理。
(三)發(fā)揮社會輿論的正確導向作用,構建有力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
糾正教育懲戒方面存在的問題和人們長期以來對其形成的認識偏差,需要輿論的正確引導,并取得家長的支持與配合,以營造健康和良好的教育大環(huán)境。
一方面,新聞傳媒在形成正確的社會輿論導向和發(fā)揮輿論監(jiān)督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近年來,新聞媒體對教育中過度懲戒事件的夸張報道,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這雖對教師濫用懲戒起到了監(jiān)督作用,但同時又讓教師這一群體成了眾矢之的,以至于一些人對教師的懲戒權提出質疑和指責。如何發(fā)揮新聞媒體的正確輿論導向作用?這就要求新聞媒體在對教師懲戒事件進行報道前對事件進行詳細的調查,了解事情的始末,再進行實事求是和客觀公正的報道,不要因個別事件而否定教師群體及整個教育事業(yè)。新聞媒體在進行新聞報道時應秉持辯證和全面的理念,既要勇于披露個別教師的不良懲戒行為,充分發(fā)揮輿論對教師懲戒權的監(jiān)督作用,防止教師濫用懲戒對學生身心發(fā)展產(chǎn)生不良影響,又要積極宣傳教育法律法規(guī)和教師隊伍的良好主流狀況,引導公眾形成正確的懲戒教育觀,理解合理的懲戒對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另一方面,為使教育懲戒取得良好實效,解決教育懲戒中存在的問題,教師應從學生發(fā)展的角度,就合理懲戒的教育意義與家長進行積極和有效的溝通,以尋求理解和支持。一些家長由于過度地溺愛孩子,往往會包庇孩子的錯誤,而對教師的合理懲戒橫加指責,從而干擾了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更有家長為此而將學校和教師告上了法庭。對此,檀傳寶教授曾指出,“人們在批判體罰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抽象的人道主義的錯誤認識,那就是因為對不當懲罰的過激反應而完全否定了懲罰的教育意義”[13]。
懲戒貫穿每個人的成長歷程,懲戒的教育意義不可忽視。蘇聯(lián)教育家馬卡連柯曾指出:“合理的懲罰制度不僅是合法的,而且是必要的。這種合理的懲罰制度有助于形成學生的堅強性格,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鍛煉學生的意志和人的尊嚴感,培養(yǎng)學生抵抗引誘和戰(zhàn)勝引誘力的能力?!盵14]沒有懲戒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是一種虛弱的、脆弱的和不負責的教育。教育懲戒不僅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教育方式,更是一門藝術,其目的在于促進人的發(fā)展。如何讓教育懲戒更好服務教育本身,還需要我們進一步深入地研究和實踐。
(李小妮,河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呂旭峰,浙江大學中國科教戰(zhàn)略研究院、公共管理學院,杭州 310058)
參考文獻:
[1] [蘇聯(lián)]蘇霍姆林斯基.怎樣培養(yǎng)真正的人[M].蔡汀,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2:204 .
[2] [捷克]夸美紐斯. 大教學論[M]. 傅任勇,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198.
[3] 劉冬梅.中小學教師懲戒觀的調查與思考[J].教師教育研究,2016(2):96-100 .
[4] 李朝恒. 異化與回歸:中小學教師懲戒權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16:49.
[5] 黃路遙.懲戒教育:從批判到回歸[J].當代教育科學,2018(11):34-39 .
[6] 李允.教育懲戒的現(xiàn)實困境及理性回歸[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7(4):7-11.
[7] 孫霞.教師懲戒的現(xiàn)實困境與出路[N].江蘇教育報,2017-12-27.
[8] 賀武華.教師懲戒教育權的理性弘揚[J].中國教育學刊,2011(6):25-28.
[9] 孫喜杰. 小學教師懲戒權運用的問題、成因及對策研究[D].南充:西華師范大學,2016:34.
[10] 曹輝.關于我國“教師懲戒權”立法問題的思考[J].教育科學研究, 2012(6):54-57.
[11][3] 檀傳寶.論懲罰的教育意義及其實現(xiàn)[J].中國教育學刊,2004(2):20-23.
[12] [英]約翰·洛克.教育漫畫[M].徐大建,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8.
[14] [蘇聯(lián)]馬卡連柯.蘇維埃學校里的教育問題[M]//[蘇聯(lián)]巴班斯基.教育學.李子卓,杜殿坤,吳文侃,等,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393.
(責任編輯:彭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