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秀
文言文是我們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的的瑰寶,而史傳文則是其中一朵奇葩。特別是2017年全國卷進行試卷大面改革,變選考中的現(xiàn)代實用傳記文為必考史傳文,賦分19分,把史傳文閱讀的地位提到空前高度。史傳是正史所載的人物傳記,它展示了我國的悠久歷史及祖先的優(yōu)秀品格,在“立德樹人”教育功能上的作用不容小覷。教師在講授時應力求引導學生學習、體味、挖掘史傳文的精髓,使其浸潤學生的心靈,陶冶學生的情操,進而使傳統(tǒng)文化得以傳承。
但是因為應試教育,如今的史傳文教學越來越背離教學的宗旨和初衷,以致在中學流行這樣一句話“中學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高中史傳文教學面臨越來越多的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
一、拘泥教材局限化
古傳記閱讀教學因為史傳文的閱讀障礙對學生而言較大,所以導致不少語文教師僅敢照本宣科,只講解課本所涉及的知識點,不對教材以外的相關知識內容作拓展閱讀、鑒賞,缺少必要的引申和拓展,局限性顯而易見。教授史傳文,需要一種開放性的眼光,不能只局限于教材,而要注重調動學生的能動性,“學習在課內,發(fā)展在課外”,將課內學習和課外閱讀密切結合,擴大學生的閱讀量,讓學生一點一滴慢慢積累,豐厚積淀,提升理解和鑒賞能力,挖掘史傳文的精髓,體味史傳文中無窮的審美想象空間,獲得多重人生體驗。真正把古傳記文“立德樹人”的育人功能發(fā)揮極致。
二、答題訓練模式化
許多學生的文言文知識積累不足,遇到一篇史傳文,往往連大意都難以把握,可題目卻要求斷句、翻譯、理解。所以,無奈之下,學生答題時會不假思索隨便套用答題模式,甚至于文本都不閱讀即胡亂作答。經常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有的學生沒完全讀懂古文,甚至因閱讀障礙太大,看完全文都有困難,更不要談對文本的鑒賞了,在實際考核中,19分的古文閱讀得分低得可憐,久了自然惡性循環(huán),就會產生厭學情緒。
當然,以上列舉的只是史傳文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下面筆者將運用群文閱讀的理念對以上問題加以探析突破,具體可做如下嘗試:
1、必修教材和選修教材相結合,整體關聯(lián)
教學的過程不僅僅是傳授知識的過程,更是傳授學習方法,建構認知的過程,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做到舉一反三。所以教師在講解必修史傳文的同時大可打破編排順序,可以聯(lián)系講解選修教材相關內容,讓學生對史傳文有一初步的整體性的把握。如在教授完必修一中的《燭之武退秦師》、《荊軻刺秦王》、《鴻門宴》三篇古代敘事文本后,即可開始史傳文的授課,把必修四的《廉頗藺相如列傳》、《蘇武傳》、《張衡傳》三篇傳記拿來精讀,特別是在講解《廉頗藺相如列傳》時,可一并講解選修課本《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所選篇目《項羽之死》,在比較鑒賞中總結《史記》的寫作特色。這也契合新課標重視關聯(lián)比較鑒賞的能力要求。新課標明確指出:“能比較兩個以上文學作品在主題、表現(xiàn)形式、作品風格上的異同”。這樣的整合閱讀,強化了學生的理解記憶,符合學生的認知邏輯,有助于對古傳記文的整體觀照。
2、課內講解和課外閱讀相結合,拓展延伸
古文閱讀重在積累,而課外閱讀積累是古文閱讀的源頭活水,這口泉眼一旦奔流,文思定如泉涌。高中史傳文閱讀的重點之一就是要將史傳文的閱讀拓展到課外,讓學生讀好文、品好文、寫好文。具體的做法可嘗試如下:教師先講精講一篇史傳文,再精選出選自同一部史書的另外的史傳文,如老師在教授《蘇武傳》時即可選擇《漢書》中的《張騫傳》讓學生借助工具書,或者網絡和多媒體軟件,解讀這篇文章,最后在課堂上展示,讓每個人都能暢所欲言談讀后感悟和啟迪。另外,教師可運用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適時補充對應時代背景知識,幫助學生建立起對那一時代的大致認知。
群文閱讀強調運用整體眼光,統(tǒng)籌課程,課內課外相結合,而史傳文最需要的就是這種閱讀理解方式。堅持將群文閱讀理念實施到高中史傳文教學中來,定能收效日豐。
本文為“三明市中小學名師名校長培養(yǎng)對象”專項課題《基于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山區(qū)高中“群文閱讀”教學研究》(立項批準號為:ZXKTM-1864) 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