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煥平
(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汽車工程研究院,廣東 廣州 511434)
汽車制動踏板是汽車的重要部件之一,其功能是使駕駛員通過踩制動踏板來降低車速,為駕駛員安全行車提供了保證。因此如何布置制動踏板和設計踏板型面,讓駕駛員獲得舒適的踩踏感、踩踏空間是制動踏板設計過程中需要考慮的重要原則[1]。
駕駛員踩踏制動踏板進行制動是行車過程中經常進行的操作,因此必須使制動踏板面的尺寸、位置、角度、行程、型面、紋路等滿足踩踏舒適性的要求。
制動踏板分手動擋(MT)踏板和自動(AT)擋踏板,如圖1、表1 所示。
圖1 制動踏板尺寸定義
表1 制動踏板尺寸建議值
通過圖2 的流程和圖3 的尺寸鏈L103=L104+A+B+C+ L105,A=L+M+N 確定制動踏板的X 向位置。
圖2 制動踏板X 向位置確定流程
圖3 制動踏板X 向尺寸鏈
踏板間距以兩個踏板在參考平面P 上投影之間的最小距離來測量,如圖4 所示;
加速踏板中心與主駕中心距PW98[2],如圖5 所示,建議值180±5mm;
加速踏板寬度PW11,如圖5 所示,建議值60mm;
制動踏板與加速踏板距離PW21,如圖5 所示,建議值≥65mm。
圖4 P 平面的定義
圖5 制動踏板Y 向間距定義
制動踏板初始位置中心離地高 H2=200+0.04*H30- 0.0004* H302(±5mm),如圖6 所示;制動踏板與油門踏板落差PL52,建議值30~35mm,如圖6 所示。
圖6 制動踏板Z 向間距定義
從對標結果得出:踏板面傾角與人體坐高H30 密切相關,H30 越大,傾角越小,但有一定的取值范圍,如表2 所示。
表2 踏板角對標分析
建議參考a=77deg-0.08*H30(±2deg)公式設定制動踏板面角度,如圖7 所示。
圖7 踏板角a 定義
制動踏板的行程直接影響踩踏踏板時腳踝的舒適性,經實車評審,制動踏板的行程在110mm 得分最高,如表3 所示。制動踏板極限位置與地毯間距,建議值≥10mm。
表3 制動踏板行程評分
踩踏制動踏板時, PCP 點會隨著踏板行程的變化在踏板面上移動,不同型面的踏板在同一行程時PCP 點與BOF 點間距(定義: PCP 點在BOF 點下方為負值)是不一樣的,如圖8 所示。通過實車評審、對比分析,如表4 所示,建議通過以下方法對踏板面的型面進行約束:
(1)將踵點與設計假人的踵點重合。
(2)踵點不動,鞋底分別與初始位置、1/3 行程位置、2/3 行程位置、極限位置的踏板面相切。
在初始位置時,PCP 點與BOF 點間距-30~-20mm;
在1/3 行程位置時,PCP 點與BOF 點間距-10~10mm;
在2/3 行程位置時,PCP 點與BOF 點間距20~30mm;
在極限位置時,PCP 點與BOF 點間距40~50mm;
在全行程中,PCP 點的滑移距離建議在80mm 內。
圖8 制動踏板型面約束定義
表4 制動踏板踏點對標分析
制動踏板臂的型面設計時,要避免在踏板踩踏過程中鞋尖碰到踏板臂,通過實車評審、對比分析,如表5 所示,建議通過以下方法對踏板面進行約束,如圖9 所示。
(1)將踵點與設計假人的踵點重合。
(2)踵點不動,鞋底與2/3 行程位置的踏板面相切。
圖9 制動踏板臂約束定義
表5 鞋尖與制動踏板臂間距對標分析
踏板面的紋路直接影響踩踏踏板時鞋底與踏板面的摩擦力,從對標結果得出:兩種紋路疊加、網格是制動踏板面紋路的主流,如表6 所示。
表6 制動踏板面紋路對標分析
制動踏板的設計是一項復雜而細致的工作,也是汽車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設計人員必須在設計過程中權衡利弊,多方位思考,使其既能充分滿足駕駛員的操作舒適性要求,又要滿足操作空間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