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佩珍
【摘 要】審美教育是培養(yǎng)學生樹立正確審美觀、鑒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語文教師要利用好語文課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通過形象熏陶、啟迪和感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塑造學生的靈魂,使他們擺脫一切低級趣味的東西,滿懷積極向上的樂觀主義精神。
【關鍵詞】語文教學;審美教育;誦讀;剖析作品;品味語言;創(chuàng)造美
審美教育是培養(yǎng)學生樹立正確審美觀、鑒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對學生養(yǎng)成健康的心理素質,良好的個性行為和高尚的品德都有重要作用。筆者現(xiàn)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的策略。
一、通過誦讀,培養(yǎng)學生感受美的能力
人對事物的認識是從感知開始的,審美也必然從感知開始。審美感知力要求主體對美的諸因素能直接把握和領悟。
于漪老師說,語文不是蜜,卻能粘住學生。這就是創(chuàng)造性語言的魅力。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必須體現(xiàn)審美創(chuàng)造力,既要講究科學美,又要講究藝術美,以敏銳的審美語感體現(xiàn)語文表達的規(guī)范性、準確性、鮮明性和語言表達的形象性、生動性、音樂性,通過創(chuàng)造美的語境,再現(xiàn)文章的音韻美,把學生帶入意境,“目視其文,口發(fā)其聲,心同其情,耳醉其音”,從而活躍學生的“思”,發(fā)展學生的“智”。
朗讀,是把無聲的視覺語言化為有聲的聽覺語言,把儲存信息的符號載體還原成作者所要傳達的真情實感,使作品中的人物、情景躍出紙面,使學生進入角色,入于目、出于口、聞于耳、銘于心,多方面地感知作品的內容,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熏陶和感染,獲得初步的審美享受。這就要求教師做到聲情并茂,用富于感染力的朗讀使學生產(chǎn)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美的感受,以達到先聲奪人、以情感人的效果。而且,朗讀過程實際上也是學生進行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新課程標準也強調以讀促悟,通過美讀,領悟文章的語言美、情感美,從而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教學中,我常通過范讀指導學生美讀,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通過剖析作品,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美育的意義在于培養(yǎng)人、美化人。語文教材是一個琳瑯滿目的美的世界,絕大多數(shù)作品無不與美有關,與人的美化有關,可以說,語文是人的精神家園,是人類審美的集中表現(xiàn)。這富有情感的學科是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因此,教師應高度重視語文教學中的審美素質教育,通過各種審美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審美心理結構。
文學作品是通過形象來反映生活的,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對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進行剖析,讓學生感知美。例如,《風景談》一開頭,出現(xiàn)在我們視野中的是作者為我們描繪的一幅“沙漠駝鈴”的畫面,望不到邊際的沙漠“白茫茫一片”,發(fā)著“微微的白光”,突然,地平線上出現(xiàn)了“黑點”,逐漸變成“黑線”,微風送來鈴鐺“丁當,丁當”的“柔聲”,“昂然高步”的駝隊排成整齊的方陣,加上那“長方形猩紅大旗”與那“蒼?!薄凹澎o”的沙漠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給人一種“莊嚴、嫵媚”的感覺。教師可以抓住以上這些詞語從色彩、感情、聲音及動靜變幻去指導學生感知形象,從中欣賞到大自然的陽剛之美,領悟到大自然的粗獷及人們戰(zhàn)勝大自然的偉力,進而理解“自然是偉大的,然而人類更偉大”的深層內涵。
三、通過品味語言,培養(yǎng)學生鑒賞美的能力
所謂鑒賞,就是培養(yǎng)學生對藝術作品和現(xiàn)實事物美的現(xiàn)象和本質的理解,掌握正確的鑒別美的標準,提高審美興趣和愛好,從而提高評判和欣賞美的能力。審美鑒賞是一種藝術認識活動,它始終伴隨著活生生的形象和內心的情感反應。贊可夫說:“審美情感是人特有的本性?!蔽覀冎挥芯邆湄S富的審美情感,才能看到文章中美的形象,感受到美的力量,認識美的本質。
語言是表情達意的工具,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物質手段。教學中,每學習一篇文章,我不僅要求學生讀懂文章寫了什么,還要求他們弄清作者是怎樣寫的和為什么要這樣寫,引導學生品味其中精美的語言,以受到美的感染,得到美的享受。在學習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時,引導學生品味其中美的語言,如作者借助嗅覺、視覺與聽覺的“通感”,把微風吹來的縷縷清香比作“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這些都使學生猶如身臨其境,文中還運用“亭亭”“脈脈”等二十多個疊音詞和“裊娜”“渺?!钡仁畞韨€雙聲疊韻詞,賦予文章以音樂美。通過品味這些美的語言,使學生體味到一個富有正義感的舊中國知識分子對黑暗現(xiàn)實的不滿和對美好生活的企望,想從月夜荷塘清麗、幽雅的景色中尋求解脫的淡淡喜悅和淡淡哀愁。品味其煉字的貼切和用語的精妙,理解語言在具體語境中的表達作用,使學生受到語言美的熏陶。
四、通過寫作,培養(yǎng)學生表達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創(chuàng)造美是美育的目的所在,也是審美教育的最高境界。文學作品往往是作者借以表達強烈感情的載體。在教學過程中,應把這種感情化為學生的強烈情緒活動,從而使他們獲得美的享受,激發(fā)他們進一步創(chuàng)造美的熱情。如語文的寫作題中,所提供的例句一般語言簡明,構思新穎,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學生在閱讀品評之后進行仿寫,會有很高的熱情,進而積極地創(chuàng)作佳句、創(chuàng)造美。如有個仿寫題是請學生根據(jù)例句仿寫一組句子——“種子如果害怕被埋沒,就永遠不能發(fā)芽?!睂W生隨即創(chuàng)作了許多精妙的句子。如“蠟燭如果害怕焚身,就永遠不能發(fā)光”“航船如果害怕觸礁,就永遠不能遠航”……一個個飽含哲理的語句,顯示了學生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而我們也正是期望通過這些仿寫題的訓練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五、因材施教,讓學生形成積極、健康的審美觀
審美與個人的知識、經(jīng)歷、經(jīng)驗、情趣等有關,因此,面對同樣的事物,會有不同的審美效果。面對同樣波光浩淼的洞庭湖,“風和日麗、春和景明”則“其喜洋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之時,則“憂讒畏譏,滿目瀟然,感極而悲者矣”。顯然“物暗則己悲,景明則己喜”,美好的自然景觀給人以賞心悅目的美感,窮山惡水給人則是悲涼凄愴的感受。正如蘇東坡所說“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要讓學生明白,之所以會產(chǎn)生這不同的審美結果,完全是審美者主觀差異造成的。同樣,語文教學中的審美也是有差異的,要允許學生有不同的審美感受,要引導學生反復吟誦,認真體會和揣摩,求同存異,形成積極、健康的審美觀。
六、通過觀察,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fā)現(xiàn)美
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要善于觀察身邊的人和事,景和物。教師可以經(jīng)常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比如,要學生細看柳樹吐芽到柳絲低垂的過程;觀察早晨在車站候車的各種人的神情和下班時的神情;觀察雪花的形色狀及飄落時的聲音。其實,所有學生都生活在“生活”之中,但是各人從生活中獲得的認識卻大不相同。有的人目光敏銳,善于觀察,能發(fā)現(xiàn)別人所不能發(fā)現(xiàn)的美,雖然是極其平凡的一個事物,在他看來卻有其特點和不凡;而有的人雖身在生活,心卻游離,再有特點的事物他都視若無睹。
所以,教師一方面要努力擴大學生的生活范圍,豐富他們的生活閱歷,使之進一步接觸社會的方方面面,把學生帶入社會、帶入自然,欣賞日月星辰、大千世界,讓學生的耳眼、身心獲得真切的美的感受。另一方面,要引導他們用心去發(fā)現(xiàn)美、感悟美。不能局限于對外在客觀事物的觀察,更要關注與之相適應的內在心靈的感受。身入生活之中也必須融入生活、心入生活,融進自我內心審美體驗對生活的真切感受,即用心去感受、去思考、去挖掘事物內在的美。在自己有限的生活范圍內,努力挖掘生活的內涵,通過發(fā)現(xiàn)生活之美、感悟生活之美,為自己積累更多的寫作材料。
語文教學是一種特殊的教學過程,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滲透美學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觀,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使他們擺脫一切低級趣味的東西,從而滿懷積極向上的樂觀主義精神,為中華民族的復興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倪明勇.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J].速讀(中旬),2015(7)
[2]吳皓琦.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語文素養(yǎng)訓練[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