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曉 李瑞緣
【摘要】德彪西是法國著名作曲家,是印象派音樂的鼻祖,也是印象派音樂的發(fā)揚者。作為描繪瞬間印象的印象派作曲家,創(chuàng)造性的在傳統的薩拉班德舞曲中使用新的調式和聲調性為聽眾展現了五光十色的音響世界。本文從德彪西和薩拉班德兩個方面分析,系統地介紹德彪西的《薩拉班德舞曲》與他的創(chuàng)作風格。
【關鍵詞】德彪西;薩拉班德舞曲;《為鋼琴而作》;印象主義
【中圖分類號】J624.1 【文獻標識碼】A
一、德彪西
(一)生平簡述
德彪西(Achille-Claude Debussy)是法國著名作曲家。十歲進入音樂學院后由于崇尚自由新奇大膽的創(chuàng)作風格,學院派的老師對他頗有微詞,但是他的才華卻是有目共睹的。即便是對他偏見很大的杜蘭教授,每一次看到德彪西的作業(yè)的時候,也會說:“雖然不合乎常理但是很敏銳?!倍笏浻神R蒙泰爾的介紹認識了柴可夫斯基的保護人梅克夫人,并且隨她周游歐洲各國。幸運的德彪西年少時在意大利同作曲家拉威爾相見,在漫長的歲月中,兩人都保持著極好的友誼。
他最敬愛的作曲教師吉羅一方面教導德彪西要堅持自己的創(chuàng)作風格,一邊又要求他適應羅馬大獎中評委們的口味。1884年,22歲的德彪西放棄了自己的音樂堅守,將自己的藝術與風格拋之腦后,寫出了獲得羅馬大獎的合唱曲《浪子》。然而梅克夫人對這個獎項卻嗤之以鼻:“他要的羅馬獎金其實毫無意義,不值一文錢”。慶幸德彪西是一個真正的藝術家,他并沒有像其他平庸的音樂家一樣為了社會和生活所迫,創(chuàng)作那些能被當時的音樂界所追捧的曲子,而是及時的回歸了自己的風格。他尖銳地批評自己當時獲得大獎的《浪子》:“它是一個雜種,笨拙的用上了歌劇和合唱交響樂的所有陳詞濫調?!眱刃膱远ǖ乃蟮纳钇椒捕謽銓崳豪侠蠈崒嵉慕虒W生彈鋼琴,為出版商改編樂曲,為雜志撰寫評論來維持生計。即便在創(chuàng)作的鼎盛時期也沒有借用藝術作為升官發(fā)財的手段。
(二)鋼琴作品概述
在進行創(chuàng)作的32年間,德彪西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鋼琴作品。
1.早期(1886-1900年)
2.成熟期(1900-1909年)
3.巔峰期(1910-1914年)
4.晚期(1914-1917)
在創(chuàng)作晚期時,癌癥的病痛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帶來的陰影籠罩著他,為調節(jié)自己身心,轉移自己的注意力而作12首鋼琴練習曲。這一整套練習曲的調式調性相對復雜,雙調性及復合調性經常出現,對手指的觸鍵要求嚴格,踏板的運用也要求精確靈敏。
二、薩拉班德
薩拉班德(sarabande【法】;zarabanda【西】),原為風格熱情奔放的舞曲,傳入法國宮廷后,演變?yōu)榍f重嚴肅的三拍子舞曲,重拍為第二拍。
(一)早期薩拉班德
據資料整理,“薩拉班德”一詞在史書中的記載很是豐富。最初提及薩拉班德這一詞語源于于中南美洲的西班牙殖民地巴拿馬的一首詩歌《薩拉班德》;馬利諾(Giambattista Marino)提到淫穢褻瀆的薩拉班德舞起源于“新西班牙”(即中南美洲);R·史蒂文森在一系列研究中支持這個看法,他發(fā)表了一系列的文章,如:《墨西哥的音樂:一部歷史的總結》(Music in Mexico:A Historical Survey)、《薩拉班德:美洲后代人的舞蹈》(“The Sarabande:A Dance of American Descent”)等。
16世紀末期,殖民者帶著薩拉班德遠渡大西洋到達位于歐洲的西班牙時,它并不是純樂器曲而是舞曲。一般用吉他或者琉特琴(lute)做伴奏,間或有響板等打擊樂器參雜其中。歌詞多為一個詩文及多個副歌組成,歌詞曲風比較奔放,1583年西班牙王室以“有傷風化”為由禁止它的演出與傳播。這是在“舊世界”里第一個有詳細時間的記載。之后,薩拉班德為了適應被羅馬教會統治的歐洲的審美需要和文化需求,改變了熱情奔放外露的風格,逐漸轉化為緩慢而莊重的宮廷音樂。
在早期記載的曲譜中表明薩拉班德的和聲是由重復的T-S-T-D構成,節(jié)奏也五花八門。之后漸朝三個方向發(fā)展:速度快,情緒熱烈的薩拉班德;器樂與聲樂薩拉班德,節(jié)奏稍慢,器樂為主體;宮廷中常用的薩拉班德舞曲,節(jié)奏緩慢,華麗端莊,也是流傳至今、為人們所熟知的薩拉班德舞曲。
(二)17-18世紀的薩拉班德
17世紀晚期,三拍子與二部曲式成為薩拉班德舞曲的標志,成為了當時四種舞曲之一。在意大利作曲家的作品中通常為獨奏奏鳴曲或者室內樂奏鳴曲的第三樂章。法國作曲家?guī)炱仗m、拉莫等作曲家于1730年左右開始寫作由古鋼琴演奏的薩拉班德舞曲。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和亨德爾的組曲中經常會使用薩拉班德并且使其成為固定的樂章。
(三)20世紀的薩拉班德舞曲
巴洛克時期輝煌的薩拉班德舞曲在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時期卻被人們所遺忘,直到新古典主義時期的出現,才再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當中。
隨著巴洛克與古典主義時期的研究不斷的深入,歐洲的音樂家們開始尋求在舊中求新,用新的音樂表現手法來表現浪漫主義之前的那種嚴謹的,莊重的音樂思想。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埃塞克·薩蒂(Erik Satie)。他于1887年創(chuàng)作的《薩拉班德》沿襲了巴洛克時期的傳統薩拉班德的曲式結構,但是反復手法略有不同。巴洛克時期的作曲家的舞曲均為A+B+A的形式,而薩蒂的B部分則為變化性連接。作品當中大膽使用大量七和弦與九和弦,但是絲毫沒有讓人不適,雖然有大量不和諧的和聲,但是依然營造了一種靜謐安詳的氛圍。
三、《薩拉班德舞曲》
《薩拉班德舞曲》出自完成于1901年的套曲《為鋼琴而作》(Pour Le Piano)。作為德彪西創(chuàng)作的里程碑,標志著他個人風格的初步形成。組曲使用了全新的和聲語言,相比較之前的作品,已經完全看不到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對于德彪西的影響。盡管這套組曲中的《托卡塔》被公認是最能體現其藝術價值的作品,但筆者認為,由于《薩拉班德舞曲》是由1894年德彪西創(chuàng)作的《被遺忘的意象》組曲中的第二首改編而成,時間相較于其他的兩首更為久遠,更能表現出德彪西對于巴洛克時期的技法運用。
這首作品結構為3/4拍的三部曲式,運用了典型的巴洛克時期薩拉班德織體形態(tài),其中第二拍為強拍,曲風端莊緩慢,充滿著古典時期法國宮廷的奢華與厚重感。它的節(jié)奏和織體并不復雜,但和聲大膽使用弗里吉亞#G調,整首曲子帶上充滿了巴洛克時期的韻味,令人仿佛置身與法國宮廷優(yōu)雅奢華的舞會。
作為德彪西創(chuàng)作成熟期的代表作品,本曲彰顯了他獨特的個人風格。大量使用非傳統性大小調調式,如五聲調式(插部及結尾);常為和弦織體,尤其是使用平行和弦來擺脫和聲功能的限制,制造全新的音色;音色比旋律更重要,織體變化豐富,為聽眾呈現色彩斑斕的音響世界。
對于浪漫主義中后期,新古典主義前期的時期的作曲家來說,他們追求的并不是華麗的音響效果,而是瞬間印象及給人聽覺感官的享受。在這個時期,鋼琴的發(fā)展已經接近于現代的鋼琴,已經不像巴赫時期的古鋼琴一樣無法做過多的音色變化。由于琴鎚、琴弦和踏板的發(fā)展,所以在德彪西的《薩拉班德》之中出現了以pp開頭以pp結尾的情況(對比樂段中27-32小節(jié)的力度由p-mf-p-pp),處理的非常的細膩。與巴赫的薩拉班德相不同,德彪西使用了全新的和聲調式,相同的和弦類型在和聲調式中上反復出現,旋律以及織體更為復雜,且產生不同的色彩塊使優(yōu)雅古樸的古代風貌之中呈現出絢麗斑斕的景色,整首曲子既莊重又獨特。
四、結語
德彪西是19世紀到20世紀交替時期的天才。他的音樂所塑造的種種形象,所營造的氣氛,都透露出一種精致冷冽優(yōu)雅的氣質。正如印象派畫家對事物的瞬間印象一樣,他用音樂表現出了對景物的感受,表現出了獨具一格的音樂風格。但是那纖細的趣味和精雕細琢的形式在當時只能被少部分人所接受,所以繼承者并不多。這也是為何德彪西在那個時期并沒有像同時代的作曲家拉威爾那樣擁有巨大的成就的原因。而《薩拉班德》卻因為這獨特的情調深深地留在了筆者心里。
參考文獻
[1]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2016修訂版)[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6.
[2]J.P.伯克霍爾德,蔡良玉.美洲各國的音樂及其歷史的敘述(上)[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1(2).
[3]韓笑.德彪西《為鋼琴而作》的作品分析與演奏詮釋[D].武漢:武漢音樂學院,2010.
[4]王雁冰.德彪西第一部《意象集》之研究[D].開封:河南師范大學,2012.
[5]陳婷.淺析埃塞克·薩蒂的《薩拉班德》[D].濟南:山東大學,2010.
[6]Debussy,ManandArtist.OscarThompson,1965.
[7]Rhythm and Blues,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Robert Witmer,1980.
作者簡介:孟曉(1980—),女,山東省青島市,山東科技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音樂系,副教授,音樂系系主任,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鋼琴演奏與教學;李瑞緣(1993—),女,山西省長治人,山東科技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音樂系,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鋼琴演奏與教學。
基金項目:本文是2018年山東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山東省鋼琴產業(yè)鏈縱橫向多元化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
*為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