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珣 王帆 史貝貝
摘 要:隨著“漢語熱”席卷全球,世界各國對漢語學習需求越來越大,漢語移動學習軟件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然而質(zhì)量卻良莠不齊?;诿芬亩嗝襟w教學設計原則、二語習得理論及語言教學軟件評估標準,分析了目前安卓商店Android應用市場與蘋果商店Apple Store中對外漢語APP設計開發(fā)現(xiàn)狀及存在問題,提出對外漢語移動學習平臺可操作性設計原則框架,以期為今后同類產(chǎn)品開發(fā)設計提供參考。作為實例,設計開發(fā)了一款對外漢語學習APP——《樂學漢語》,為漢語學習者提供一個實用、專業(yè)且便利的移動學習平臺。
關鍵詞:移動學習平臺;移動應用開發(fā);多媒體學習認知理論;二語習得;軟件評估
DOI:10. 11907/rjdk. 182816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中圖分類號:G43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7800(2019)007-0213-05
Research on the Design Principles of the Mobile Learning Platform
for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WANG Xun, WANG Fan, SHI Bei-bei
(School of Smart Education,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221116,China)
Abstract: With the "Global Chinese Fever", the demand for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in the world is growing and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APPs for Chinese learning in the store. However, the quality of these APPs is spotty.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Meyer's multimedia learning theory,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 and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of language learning software,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 Learning Chinese APP in the Android store and the Apple Store. Then we proposed an operability design framework for the learning Chinese mobile platform, and it is expected provide to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design of the same type of products in the future. Based on the above research, the author developed the "Le Xue Han Yu" APP for learn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hoping to provide a practical, professional and convenient mobile learning platform for Chinese learners.
Key Words: mobile learning platform; mobile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multimedia learning theory;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oftware evaluation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學一般課題項目(BCA170085);江蘇省研究生科研與實踐創(chuàng)新計劃項目(KYCX18_2027);江蘇省2017年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項目(KYCX17_1671)
作者簡介:王珣(1996-),女,江蘇師范大學智慧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社會化學習。
0 引言
2018年1月,著名“金融大亨”吉姆羅杰斯的兩位女兒在中國徹底火了一把,起因是兩位美國小姑娘用她們字正腔圓的漢語發(fā)音驚呆了眾網(wǎng)友。不僅如此,2017年10月,英國《金融時報》一份調(diào)研報告指出,英國富裕家庭對學習漢語也十分熱衷,與此同時世界上其它國家學習漢語的熱情越來越高,一股“漢語熱”開始席卷全球。由于移動設備的便攜性和資源豐富性,學習者可以不受時空限制,還可以有效支持碎片化和社會化學習,在生動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中逐漸強化聽說讀寫能力,減少第二語言學習成本[1-2]。因此,大量外國人開始利用對外漢語APP學習漢語,應用商店中APP數(shù)量也以驚人速度增長。截止到2018年3月,蘋果應用商店和安卓騰訊應用寶中的漢語學習APP已經(jīng)達到1 500多個。雖然對外漢語學習APP數(shù)量如此龐大,但其質(zhì)量良莠不齊[3]。為此,在對外漢語學習平臺需求量加大的同時,也應在“供給側(cè)”加大力度。
目前,我國在移動漢語教學方面研究較少,主要集中在漢語教學軟件功能描述、資源整合以及分類方面,且側(cè)重于微觀技術開發(fā),缺乏理論指導研究[4]。徐娟等[5]基于真實校園情景開發(fā)了涵蓋情景視頻、拓展練習等功能的移動漢語學習資源與軟件,使得學生能夠隨時隨地學習漢語交際用語;賈嫣等[6]從技術角度介紹了一種漢語聲調(diào)識別算法支持計算機輔助漢語學習。本文在移動學習及推廣漢語背景下,聚焦對外漢語學習APP設計與研發(fā),并基于當前狀況及存在問題探討如何遵循多媒體設計原則及軟件開發(fā)標準設計對外漢語學習APP,最后依據(jù)分析結(jié)果提出其可操作性設計原則,進行實際案例開發(fā),對今后研發(fā)人員設計同類漢語學習軟件具有一定借鑒意義。
1 多媒體學習認知理論在二語習得中的應用
多媒體技術強大的圖像處理和信息整合功能極大地豐富了信息材料呈現(xiàn)方式,為人們提供多種信息獲取通道(視覺、聽覺等),且有效支持了有意義的學習,因而引發(fā)了廣大學者的研究興趣[7]。在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領域,研究人員也非常關注網(wǎng)絡多媒體技術對漢語學習的輔助作用[8]。一些研究者設計開發(fā)了對外漢語學習軟件,并研究其對漢語學習的支持作用,其中包括:《超級漢字》——一款基于計算機的漢字學習程序[9];《ESTcc》——一款漢語課程電子學習系統(tǒng)[10];《LINKIT》——一款支持漢語學習的APP[11];《長城漢語》——一款大型多媒體漢語教學軟件[12];《東學記》——一款對外漢語學習網(wǎng)絡游戲[13]??偠灾嗝襟w被認為是輔助漢語學習的有效手段。
然而,在設計對外漢語學習多媒體時,怎樣的視覺呈現(xiàn)以及內(nèi)容編排更有利于學習者學習呢?梅耶(Mayer)基于建構(gòu)主義理論、雙重編碼理論、工作記憶模型、生成學習理論和認知負荷理論,在雙重渠道、有限容量和主動加工3種假設前提下,提出了多媒體學習認知理論[14]。該理論旨在解釋如何從文字和圖片中學習,如何設計能夠促進有意義學習的多媒體學習材料。為了進一步探尋不同信息呈現(xiàn)及設計方式對學習效果的影響,梅耶及其同事經(jīng)過大量實驗研究,總結(jié)出10條多媒體教學設計原則[15]。首先,在多媒體教學設計中,應該運用一致性、提示結(jié)構(gòu)、冗余、空間鄰近與時間鄰近原則,減少學習者的外在認知加工,即在設計多媒體教學資源時應減少無關材料和布局不合理的教學材料,避免學習者耗費認知資源進行無關教學目標的外在認知加工。其次,應運用切塊呈現(xiàn)、預先準備與通道原則,善用必要認知加工,即在設計多媒體教學材料時應利用良好的教學設計手段安排學習材料,避免復雜學習材料使學習者的必要認知負荷過載。第三,還應運用個體差異和多種媒體原則,促進生成認知加工,即在設計多媒體教學材料時應善于將多種媒體形式組合在一起,使學習材料組織成連貫一致的結(jié)構(gòu),從而幫助學習者更好地理解學習材料并提升學習興趣。以上理論與原則均是幫助理解多媒體在第二語言學習中應用的關鍵[16]。另外,美國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協(xié)會在Hubbard(1992)的語言課件評估框架基礎上提出,應從教學方法、教學活動和界面設計3部分評估語言學習軟件。之后,國內(nèi)研究者張國偉[17]在此基礎上提出從語言指導、內(nèi)容設計和界面設計3個方面評估語言教學軟件,并有效驗證了網(wǎng)絡教學系統(tǒng)。
因此,本文結(jié)合梅耶提出的10條多媒體教學設計原則以及語言教學軟件評估標準,分別從學習資源界面設計、學習資源內(nèi)容設計和APP功能設計3個方面,對目前對外漢語學習APP進行分析評估。
2 對外漢語APP研發(fā)現(xiàn)狀及存在問題
本文調(diào)查過程主要包括:搜集整理對外漢語學習APP、制定評估編碼表、數(shù)據(jù)分析。
2.1 調(diào)查范圍
從IOS系統(tǒng)的Apple store和Android系統(tǒng)的騰訊應用寶中,通過關鍵詞“學漢語”、“學中文”、“l(fā)earn Mandarin”和“l(fā)earn Chinese”共搜索到359個APP,經(jīng)篩選,去掉明顯歸類不正確且下載量低于200的對外漢語學習APP,最終對40個APP進行分析比較。
2.2 評估編碼表制定
本文包含兩輪分析過程:第一輪是分析目前市場上APP是否體現(xiàn)了表1中多媒體教學設計原則及軟件設計標準,若體現(xiàn)則標為1分,否則標為0分,對其中得分在10分以上的APP將進行第二輪深層次分析;在第二輪編碼分析中,通過將原則和標準按照體現(xiàn)的高低程度劃分為4個等級,旨在分析APP對上述原則或標準的體現(xiàn)程度及比例。在編碼過程中,2名研究者采用背對背編碼方式,通過計算,信度為0.704(大于0.7),所以可認為2名編碼者對相同APP設計的判斷一致性較高,據(jù)此可進行接下來的數(shù)據(jù)分析。
2.3 數(shù)據(jù)分析
(1)目前對外漢語APP總體設計能體現(xiàn)大部分設計原則及標準。為研究40款APP在設計開發(fā)時是否體現(xiàn)了多媒體教學設計原則及軟件設計標準,分析其總體得分及分布。如圖1所示,得分均在5~16分之間,其中10分最多,且有3個APP在開發(fā)設計時符合所有多媒體設計原則與軟件開發(fā)標準??傮w來看,67.5%的對外漢語學習APP在設計開發(fā)時都能體現(xiàn)10個以上原則或標準。
為更進一步分析具體原則或標準的體現(xiàn)情況,在第二輪數(shù)據(jù)分析中,從體現(xiàn)比例及體現(xiàn)程度兩個方面進行統(tǒng)計,其中體現(xiàn)比例指所有APP對每條原則或標準體現(xiàn)的數(shù)量占比,體現(xiàn)程度則指該條原則在所有APP中被體現(xiàn)的好壞程度,結(jié)果如圖2所示。
圖1 第一輪APP總體得分
圖2 每條原則或標準在所有APP中的體現(xiàn)比例及程度
(2)目前對外漢語APP重整體界面布局輕細節(jié)設計。從圖2中可以發(fā)現(xiàn),一致性、冗余和空間鄰近、時間鄰近原則的體現(xiàn)比例均達到70%以上,冗余和空間鄰近原則甚至達到80%以上,這4種原則的體現(xiàn)程度均在2分以上,說明目前對外漢語APP開發(fā)學習資源界面設計合理,并且在內(nèi)容體現(xiàn)方面也沒有出現(xiàn)太多與主題無關元素,學習者不會產(chǎn)生額外認知負荷,有效抑制了學習者注意力分散[18]。然而,提示結(jié)構(gòu)原則體現(xiàn)比例為40%且體現(xiàn)程度只有1.18,說明目前對外漢語APP設計開發(fā)時在細節(jié)上有所不足,沒有在對應文本和圖像中設計足夠提示信息吸引學習者注意力[19]。
(3)目前對外漢語APP重資源形式多樣輕教學設計。雖然多種媒體原則在體現(xiàn)比例上高達90%,但通道原則的體現(xiàn)比例只有60%左右,兩者體現(xiàn)程度均為1.55分,說明目前APP中學習資源具有豐富的呈現(xiàn)形式,但在基礎文本、音頻以及對應圖像設計上還不夠細致。切塊呈現(xiàn)原則、教學方法適宜性原則、理論支撐原則在體現(xiàn)比例上均達到70%左右,切塊呈現(xiàn)原則的體現(xiàn)程度為1.82,而教學方法適宜性和理論支撐原則的體現(xiàn)程度均在1.5左右,說明APP在內(nèi)容設計時,雖然考慮了學習者學習第二語言的規(guī)律,但學習資源集合性特點太強,資源內(nèi)容十分單一,絕大部分都只是對詞匯和句子進行合理的單元式劃分,缺少個性化設計和難度分級,無法滿足學習者的不同需求。另外,預先準備原則和個性差異原則在體現(xiàn)比例上均低于30%,體現(xiàn)程度在0~1分之間,說明APP在教學設計環(huán)節(jié)幾乎都缺失預習和復習模塊,使學習者無法鞏固自身所學。
(4)目前對外漢語APP重基本功能輕交互個性設計。鏈接設計、菜單設計在體現(xiàn)比例上均達到80%以上,且體現(xiàn)程度均在1~2分之間,說明在APP功能設計方面,大多數(shù)APP菜單設計與相應按鈕設計都能讓學習者清晰了解整個APP的內(nèi)容結(jié)構(gòu)以及相應模塊內(nèi)容。另外,人機交互性原則和信息管理設計的體現(xiàn)比例低于40%,體現(xiàn)程度均在1.5分左右,說明雖然大部分APP都具有人機交互功能,但都是簡單的選擇匹配,缺少手勢輸入和語音識別等高階交互式操作。另外,大部分APP目前還沒有做到對學習者學習情況進行有效管理和分析,學習者通過APP無法觀察自身學習進度,而且大部分APP對學習者學習情況記錄不全面,仍然停留在記錄登陸信息或是資源收藏等簡單功能層面。
3 可操作性設計原則框架
綜上,目前對外漢語APP在開發(fā)設計學習資源界面、內(nèi)容及功能時,存在重整體界面布局輕細節(jié)設計、重資源形式多樣輕教學設計、重基本功能輕交互個性設計的問題。對外漢語學習APP作為一種多媒體技術在教育領域具體應用,其界面、內(nèi)容和功能的開發(fā)設計均應以教育理論為指導,符合二語學習的發(fā)展規(guī)律,遵循多媒體教學設計原則。
由此本文提出了表2所示的對外漢語移動學習平臺可操作性設計原則框架,并且對每條原則都進行了針對性和具體設計方法描述,使得梅耶的多媒體教學設計原則和軟件評估標準更加具體化、可操作化。
表2 對外漢語移動學習平臺可操作性設計原則框架
[分類\&原則\&設計方法\&學習資源界面設計\&一致性原則\&在為內(nèi)容界面排版時,不要放置一些與學習材料無關的元素、動畫效果等\&提示結(jié)構(gòu)原則\&在呈現(xiàn)重點核心漢字或成語時,應跟隨音頻同步高亮或閃現(xiàn)對應內(nèi)容\&冗余原則\&在設計視頻或動畫學習材料時,只配上對應的母語語音講解比配上對應的語音講解并添加相應的文本的學習效果好\&空間臨近原則\&在呈現(xiàn)漢字詞等學習材料時,屏幕上的字與對應的圖片需鄰近呈現(xiàn),漢字與其拼音最好垂直布局\&時間臨近原則\&在呈現(xiàn)漢字詞等學習材料時,屏幕上的字與對應的圖片同時呈現(xiàn)比相繼呈現(xiàn)好\&學習資源內(nèi)容設計\&通道原則\&漢字詞等學習材料在呈現(xiàn)時應該將文本、圖像、音頻整合起來同時呈現(xiàn)\&切塊呈現(xiàn)原則\&對漢語學習資源的分類需根據(jù)一定的規(guī)則。例如根據(jù)HSK考試大綱從日常用語、必備詞匯、中華文化等角度進行主題分類和難度分級\&預先準備原則\&在內(nèi)容安排上,當學習材料較難時,事先應為學習者提供重點單詞的回顧板塊。\&教學方法適宜性原則\&學習資源需要內(nèi)容多樣種類豐富,能滿足學習者各種各樣的學習風格,并且還需考慮到學習者的需求,例如,在簡單的字詞界面中應加入多條例句解釋\&理論支撐原則\&在設計學習資源的應用流程時應考慮到寫字、錄音以及答題這樣的方式來支持學習者學習第二語言時的輸出過程\&個性差異原則\&音頻類的學習資源應采用真人發(fā)音和對話的形式來激發(fā)學習者的興趣\&多種媒體原則\&在學習資源的呈現(xiàn)方式中可涵蓋漢字筆順分解動畫、漢語動畫視頻、名著電子書等多種資源來APP的增強趣味性\&APP
功能
設計\&人機交互性原則\&在APP中應設計例如像選擇、手勢輸入、語音識別、好友互動、虛擬現(xiàn)實等交互功能\&鏈接設計\&在設計APP中的跳轉(zhuǎn)鏈接時,要做到跳轉(zhuǎn)簡單且靈活,以便為學習者提供多條學習路徑\&菜單設計\&APP菜單在設計時需要重點突出,主要功能清晰明了且具有很強的識別性,而且在對應的文本解釋上還需考慮到學習者的母語\&信息管理設計\&APP中需要增加學習數(shù)據(jù)管理的功能以便記錄和分析學習者的學習情況,例如登陸情況、學習天數(shù)、學習進度等\&]
4 基于移動端的對外漢語學習平臺設計實例
基于上述對外漢語移動學習平臺可操作性設計原則框架,筆者開發(fā)了圖3所示的《樂學漢語》APP。該APP是一款專為英語母語學習者開發(fā)的漢語學習APP,發(fā)布上線半年以來,受到廣大漢語學習者喜愛,截止到2018年5月,訪客量達4 207人次,總瀏覽量達45 151次,群體用戶跨越11個省市。
4.1 界面設計避免認知負荷
《樂學漢語》APP在主題界面設計上均采用實色,而不是圖片,避免無關元素分散學生注意力。在子界面設計中,所有漢字和拼音均采用垂直布局方式,并且在呈現(xiàn)時同步配以相應圖片及音頻,體現(xiàn)了冗余、空間、時間和一致性原則。另外,《樂學漢語》APP對詞匯學習界面中的核心詞語進行標黑,或在音頻中提高核心詞匯語調(diào),符合提示結(jié)構(gòu)原則。
4.2 資源內(nèi)容兼顧個性差異
首先,一個生詞包含音、形、義3個方面,在語言學習時漢字、聲音和圖片三者同步出現(xiàn)的效果,比簡單出現(xiàn)聲音和漢字的效果好[20]。因此,《樂學漢語》APP中詞匯呈現(xiàn)形式均是圖形、文本和音頻三者協(xié)同工作,充分利用了學生的視覺和聽覺通道,符合通道原則。其次,《樂學漢語》APP中所有學習資源不僅根據(jù)資源種類進行劃分,還根據(jù)HSK官方考試大綱進行難度分級,盡可能兼顧不同能力水平學習者需求,符合預先準備、切塊呈現(xiàn)原則。第三,在解釋詞語、成語時,相應內(nèi)容界面中會配以詞語對應的圖片、音頻和視頻,且所有音頻均來自真人發(fā)音,體現(xiàn)了多種媒體原則與個性差異原則。第四,《樂學漢語》APP還為學習者提供了漢字分解動畫、名著電子書、在線課程等多種形式學習資源,能滿足不同風格學習者需求,符合理論支撐和教學方法適宜性原則。
4.3 功能增強交互式設計
《樂學漢語》APP功能菜單包括:學基礎、寫漢字、聽名著、查詞典、讀名著、做習題、在線課程與漢語圈八大模塊,每個模塊按鈕均采用隱喻性設計,使得菜單整體可識別性與可理解性良好,方便學習者輕松自由選擇合適的學習路徑。其中,模擬漢字手寫板功能模塊支持學習者跟隨漢字筆順分解動畫進行漢字練習;習題功能模塊提供選擇、填空、判斷以及閱讀等六大題型供學習者自測,并提供即時反饋促進學習者思考,體現(xiàn)了人機交互原則。
圖3 《樂學漢語》APP設計框架
5 結(jié)語
本文提出對外漢語移動學習平臺可操作性設計原則框架,不僅對其理論知識進行了深層次研究,而且進行了APP實際案例開發(fā),對今后同類產(chǎn)品開發(fā)與研究具有借鑒意義。但是,研究過程中仍然存在一定不足,盡管本文多角度探討了對外漢語學習類APP的研發(fā)現(xiàn)狀,但受限于現(xiàn)實條件和研究水平,收集的樣本數(shù)據(jù)量較少,未能進行大規(guī)模調(diào)查。另外,在實際應用中,由于APP設計與開發(fā)本身存在復雜性,《樂學漢語》APP在功能實現(xiàn)特別是數(shù)據(jù)追蹤功能部分的完成度不高,相關技術研究值得今后持續(xù)關注和探索??傊?,對外漢語學習APP作為輔助非漢語母語學習者學習漢語的重要學習資源,還需要更多研究者深入研究與持續(xù)關注。
參考文獻:
[1] 王帆. 微時代社會化學習本質(zhì)探尋[J]. 中國電化教育,2014(8):19-25.
[2] 陸映波,郅平. 基于移動學習終端的外語教學模式研究[J]. 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3,23(6):71-75.
[3] 熊玉珍. 基于測評的漢語個性化學習環(huán)境的構(gòu)建[J]. 電化教育研究,2012,33(3):69-71+87.
[4] 盛賽. 漢語學習類APP資源的調(diào)查及應用分析[D]. 濟南:山東大學, 2017.
[5] 徐娟,董政,曹鋼. 基于智能手機的情境漢語移動學習[J]. 中國教育信息化, 2010(17):61-63.
[6] 賈嫣,陳蕾,王含斌,等. 計算機輔助語言學習中基于K-GMM模型的一種漢語聲調(diào)識別技術及其應用研究[J]. 電化教育研究,2012,33(12):83-86.
[7] 李懷龍,張家年,高玉蘭. 中國學習者英語詞匯刻意學習的研究設計——多媒體學習理論視角[J]. 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4,24(8):62-69.
[8] CHEN M P, WANG L C, CHEN H J, et al. Effects of type of multimedia strategy on learn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for non-native novices[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14, 70(1):41-52.
[9] LI X. HyperCharacters: a pilot study in computerized learn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J].? Calico Journal, 1996, 14(1):77-94.
[10] SHE J H, WU C, WANG H, et al. Design of an e-learning system for technical Chinese courses using cognitive theory of multimedia learning[J].? Electronics & Communications in Japan, 2009, 92(8):1-10.
[11] CHRIS S, HSUN-PING H. Linkit: a CALL system for learning Chinese characters, words and phrases[J]. 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2012, 25(4):319-338.
[12] SONG J. A study of the teaching model of Great Wall Chinese and its application[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10, 41(4):618-620.
[13] 蔡莉,劉芳妤. 對外漢語教育游戲設計模型的研究和應用[J]. 電化教育研究,2011(4):91-95.
[14] MAYER R E.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multimedia learning[J].? Information Design Journal, 2014, 16(1):81-83.
[15] MAYER R E. Applying the science of learning: evidence-based principles for the design of multimedia instruction[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8, 63(8):760-769.
[16] 王建中,曾娜,鄭旭東. 理查德·梅耶多媒體學習的理論基礎[J]. 現(xiàn)代遠程教育研究,2013(2):15-24.
[17] 張國偉,賈國棟. 語言教學軟件終結(jié)性評估的基本原則與實踐——兼評《新理念大學英語網(wǎng)絡教學系統(tǒng)》[J]. 外語界,2009(3):81-87.
[18] LEE C H, KALYUGA S. Effectiveness of different pinyin presentation formats in learning Chinese characters: a cognitive load perspective[J].? Language Learning, 2011, 61(4):1099-1118.
[19] 司國東,趙玉,趙鵬. 移動學習資源的界面設計模式研究[J]. 電化教育研究, 2015(2):71-76.
[20] 李翠翠,馬鋮. 基于多媒體設計原則的對外漢語教學課件評析[C]. 第七屆中文電化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010: 293-298.
(責任編輯:何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