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
摘 要:高校英語教育肩負著培養(yǎng)國際化綜合人才的重任,而德育教育在高校教育中也不可或缺,單純的英語教育或思政教育在以往的高校教育體系中已然存在,但在教學改革過程中,將思政理念引入高校英語教學中的“課程思政”系列研究還未完全成熟,有很多可圈可點的探索之處。高校擔負著立德樹人的艱巨任務,思政理念與高校英語教育的融合也勢在必行。本文通過對高校英語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案例分析,以“課程思政”而非傳統(tǒng)的“思政課程”為著入點,探討了高校英語教學與思政理念融合的教學改革探索。
關鍵詞:課程思政;高校英語教育;教學改革
一、思政理念與高校英語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大學生德育工作,在教育部公示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10年)》(征求意見稿)匯總明確指出,“教育要堅持德育為先,要把德育滲透于教育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同時綱要還指出,教育需要“適應國家經濟對外開放的要求,培養(yǎng)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guī)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與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2018年1月20日)提出,教師承擔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的歷史使命,肩負著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時代重任,是教育發(fā)展的第一資源,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該意見突出了師德建設的戰(zhàn)略意義,把提高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yè)道德水平擺在首要位置,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教書育人全過程,突出全員全方位全過程師德養(yǎng)成,推動教師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zhí)政的堅定支持者、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
當代大學校園中,有不少學外語的大學生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不清晰或不堅定,有些大學生消極倦怠、崇洋媚外、不講信用,甚至時有極端個人主義的行為發(fā)生。新時代大學生的價值取向、道德情操和整體素質將直接影響到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發(fā)展甚至“中國夢”的實現(xiàn),長期以往,也會影響到整個國家和民族的興衰。高校英語教育肩負著培養(yǎng)國際化綜合人才的重任,而德育教育在高校教育中也不可或缺,單純的英語教育或思政教育在以往的高校教育體系中已然存在,但在教學改革過程中,將思政理念引入高校英語教學中的“課程思政”系列還未完全成熟,有很多可圈可點的探索之處。高校擔負著立德樹人的艱巨任務,思政理念與高校英語教育的融合也勢在必行。
二、思政理念與高校英語教材的融合應用
(一)對比中西文化,樹立文化自信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文化挨踢豐富,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對于德育理念的深入有較高的融合度。以《中國文化》(教材《中國文化(英文版)》,作者:??≤S、霍躍紅等,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課程為例,第四單元內容為中國建筑和園林藝術,在本單元中,著重介紹古代中國建筑中體現(xiàn)的人文精神,集中表現(xiàn)為重道德、助人倫和敦教化,并以儒家倡導的“齊家、治國、平天下”為最高標準。中國古代建筑的裝飾內容和載體大多都有教化的意義。任課教師可以漢代壁畫為例,如漢宣帝在麒麟閣繪有包括霍光、蘇武在內的大臣肖像,意在追懷功勛卓著的大臣;漢文帝年間在未央宮承明殿繪制的《納諫圖》,意在表明皇帝應該聽取臣民的意見;學堂壁畫有孔子的七十二弟子,意在為學子樹立見賢思齊的榜樣。貫穿人文意識的載體極多,除壁畫外,尚有雕刻、匾額、楹聯(lián)、書畫以及掛屏、鐘鼎、銅鏡、文房四寶等。任課教師可在上述文化載體中,以匾額、楹聯(lián)等尤有特色的知識點,引導學生既能從形式上欣賞,又能從本質上看到其警世、激勵、自勉等內在精神意義,在學習中國文化的同時,讓學生領悟中國建筑文化中的可貴之處。
由此可見,中國建筑文化可充分體現(xiàn)人文精神和文化自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當引導學生充分思考文化現(xiàn)象背后的人文精神,對于學生更好理解祖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提升文化自信有著重要的意義,亦是思政理念在英語高等教育的很好滲透。
(二)綜合培養(yǎng)學生,提高素質情操
立德樹人不單是思政課程的主要任務,在中西方文化交融的今天,在眾多英語類課程中,教師也應將中西方文化結合,將德育理念深入課程教育之中。以《大學英語1》(教材使用《21世紀大學實用英語綜合教程》翟象俊主編,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課程為例,第三單元Thanks,Mom,for all you have done一文中,一位平日忙于事業(yè)的兒子終于在忙碌之中抽出時間,在母親節(jié)前夕給自己的母親寫了一封信。在信中,作者回憶母親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感動瞬間,感悟到自己平時忽略了母親無私的愛,同時也勸勉讀者,不要把父母的愛當成理所當然的奉獻,哪怕工作再忙,也要抽出時間關愛和孝順父母。
這一單元的教學內容正是關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孝道”的良好教學素材。因此,在教授這一單元時,任課教師應該充分挖掘其思政教育的深度和價值,把祖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百善孝為先”的德育觀念融入到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通過課文學習,思考孝道的含義,在平時生活中該怎樣孝敬父母。在本單元的延伸學習和拓展討論過程中,任課教師還可以結合儒家傳統(tǒng)典籍,將中國傳統(tǒng)經典中關于孝道的名言警句翻譯成英文,組織學生誦讀,將思政理念滲透到中西方文化的拓展教學中,加強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此外該系列教材的第二單元涉及助人為樂的主題,第六單元涉及追逐夢想,第七單元涉及個人修養(yǎng),諸如此類的教學內容,能夠啟發(fā)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考,讓學生對照生活中的自己是否培養(yǎng)了基本的道德素質,在教學中潛移默化地給學生種下良好的德育種子。
(三)應用道德原則,推及教學內外
《大學英語教學指南》(最新版) 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增強跨文化交際意識和交際能力,同時發(fā)展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使他們在學習、生活、社會交往和未來工作中能夠有效地使用英語,滿足國家、社會、學校和個人發(fā)展的需要?!庇⒄Z演講課程滿足了國家的人才培養(yǎng)要求,有助于高校培養(yǎng)國際化人才,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英語演講課程不是單純的口語課,也不是理論課和知識課,而是“應用+演講”的特殊課型,“集聽、說、讀、寫、視之大成”,學生在其他課上的學習成果都可以再演講課堂上充分體現(xiàn)。該課程的目的是為師生提供學習、思考與創(chuàng)新的平臺,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使學生更深刻地了解中西方文化,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辨能力以及綜合素質,開拓思維,增強自信,提高溝通技巧、加強道德修養(yǎng)。
例如,《演講的藝術》(第十版中國版,Stephen Lucas,2010)第二章《成為有自信、有道德的演說者》(Chapter 2:Speaking Confidently and Ethically)體現(xiàn)了課程思政的范例。該章節(jié)內容涵蓋了公共演講的道德原則、如何杜絕公共演講中的剽竊行為、如何在公共演講中應用道德原則,以及理解學術研究中的道德原則等。該章節(jié)著重引導演說者成為一個好公民(演講的核心),引導學生思考在論文寫作和工作實習中如何堅持道德原則,透過正反面的經典演講案例,思考在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如何堅持道德原則。
在本章節(jié)中,教師通過觀看正反面演講視頻(希特勒演講視頻V.S.曼德拉演講視頻),讓學生分辨視頻中的道德立場,其后通過特定主題,讓學生在演講實踐中體現(xiàn)道德原則,并讓學生自評及老師點評。實踐結束后,開展延伸討論,引導學生討論道德原則在學習和生活等方面的體現(xiàn)和應用。
三、思政理念與高校英語教學方法的融合應用
高等教育的教學創(chuàng)新要求任課教師熟練掌握多種教學方法,并根據實際的教學情況和教學內容靈活運用。例如,任課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相關視頻;也可分組教學,對學生進行啟發(fā)式提問,借用相關案例引導學生拓展思考;還可以學生為中心,實施任務型教學法。此外,還可以結合情境教學法、角色扮演法等,讓學生在實踐體悟中增強對教學內容的理解。
(一)以學生為中心的任務型教學法
將傳統(tǒng)的教室為中心教學法,轉變?yōu)橐詫W生為中心的任務型教學法,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更有利于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同時指導學生在實訓過程中體現(xiàn)相應的思政理念,將德育教育滲透到教學過程中。以英語演講課程為例,任課教師可讓學生在指定的演講主題練習中體現(xiàn)必要的道德原則,讓演講內容更具教育意義。以學生為中心的任務型教學法,在滿足了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際和展現(xiàn)學生的個人魅力的同時,又提高了學生思考能力,由此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學過程中以“課程思政”為導向,在教師教授、學生實踐、師生互動的過程中,可能夠潛移默化地將德育理念滲透到學生心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分組教學法,啟發(fā)式提問引導思考
高校英語教育需要培養(yǎng)綜合素質強、德才兼?zhèn)涞膰H化人才,同時還要貫徹和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向學生傳授專業(yè)技術知識和道德倫理價值。例如在英語專業(yè)的綜合英語授課過程中,根據課程內容,教師采用分組教學法,讓學生分組討論科研學術和生活中的不道德行為及應對措施。任課教師通過營造討論探究的教學氛圍,使每一位學生都盡可能有發(fā)言展示的機會。各學習小組在組長的主持下,就教師所設計的閱讀思考題,帶領小組成員各述己見發(fā)表言論。小組學習討論一般可以按序發(fā)言,在適合的情況下允許學生自由發(fā)言。教師在引導學生討論的過程中需富有親和力,引發(fā)大家暢所欲言,教育學生大膽講述自己的獨到見解。在討論學習時,任課教師應要求學生既堅持真理又耐心聽取他人意見,通過教師的啟發(fā)式提問,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讓學生在討論中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正確的道德觀,激發(fā)學生將思政理念轉變?yōu)閷嶋H行動。
(三)視聽說教學法,讓學生身臨其境
現(xiàn)代高校英語課堂離不開視聽手段,通過視覺和聽覺的感官刺激,能夠把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調動起來,從而能啟發(fā)學生進一步思考和探索。以高效英語演講課程為例,任課教師可采用視聽說教學法,讓學生觀看內含道德原則的演說視頻(列舉曼德拉演講和希特勒演講),通過視聽讓學生了解演講的主要內容,激發(fā)學生的視聽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讓學生對材料的對比意義有一個大體的認識。任課教師引導學生從這兩個視頻的正反事例角度對比分析,用英語表達個人觀點,讓學生對政治立場有一定的認知,從而培養(yǎng)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形成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tài)。此外,課堂中的提問與討論也是英語視聽說教學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這個環(huán)節(jié)是檢驗學生視聽效果的唯一途徑,也是為了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教師對問題的選擇要慎重,提問是課堂的主線和閃光點,問題的內容可以是幫助學生理解材料,可以是讓學生學習詞匯,可以是讓學生理解人物性格,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得到德育方面的精神教育,啟發(fā)學生拓展思考價值觀等重要內涵。
四、結語
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導向下,無論哪個高等院校都需重視思政教育,將思政理念滲透到各科專業(yè)教學中。在高校英語課堂進行思政教育十分必要,其意義深遠重大。如果任課教師能夠在高校英語教學當中滲透思政理念,讓大學生在學習專業(yè)知識的過程中主動接受德育教育,使學生在認識世界、了解世界的同時,了解我國在意識形態(tài)、文化形態(tài)和社會制度等方面的優(yōu)越性,通過思政理念的滲透,提高大學生超越國家、民族、階層、體制、語言、地域的差異,順利開展國際化溝通的技能。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與高校英語教育相結合的教學改革,能促進高校培養(yǎng)大學生的基本道德觀念,增強大學生的責任意識,使大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和奮斗目標,以達到增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感的認同感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張藝玲.大學英語教學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探索與實踐[J].江西電力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8(1).
[2]邵麗娜.思想政治教育進高校英語課堂的研究與探索[J].遼寧高職學報,2018(9).
[3]黃裴.淺析引入思政理念的大學英語演講課堂[J].新西部,2018(10).
[4]喬晶.高校英語教學中德育滲透的思考[J].新西部,2018(3).
[5]Stephen E.Lucas,The Art of Public Speech(《演講的藝術》第十版中國版)[M].北京:外研社出版,2010.
[6]常俊躍,霍躍紅,姚璐,趙永青.中國文化(英文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