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
[摘 要] 感恩是一個人在社會中立足的基本素質。兒童的道德教育程度決定了國家發(fā)展的基礎。因此,在小學德育教學中,要注重感恩教育內容的整合,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本文探討了感恩教育在小學德育中的應用策略,以利于提升小學德育水平。
[關鍵詞] 感恩教育;小學德育,策略
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使得信息傳播速度日新月異,人們的生活水準愈來愈高,精神層面的建設已經被擺在突出位置。在小學生教育中,德育已經被排列在小學生思想教育的優(yōu)先之列,德育中有一項很重要的內容就是感恩教育。
小學生成長的過程應當貫穿著感恩教育。家長和教師的言行對他們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對兒童性格的形成有著無法替代的作用。小學生的感恩教育,重要的是家長和教師的身體力行、言傳身教。
家長的生活格局、教師在學校的境況中的榜樣作用,時時刻刻都會影響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因而,父母的感恩之心和教師的感恩情懷及言行,會得到兒童的愛戴和賞識。對小學生進行感恩的教育理當被整個社會珍視,創(chuàng)造一個強烈的感恩教育環(huán)境,使他們在良好的德育環(huán)境中健康成長。
在培養(yǎng)感恩意識的過程中,學生基于校園生活的權利和義務需要進一步確立,為學生感恩意識的強化和自身認知體系的建立提供幫助,學生可以順暢地對己方的品德思維和小我意識實施發(fā)展,強化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思量的技能,讓學生的感激之情駐留在家庭、學校和社會。
如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民生活的水平提升,許多家長都為子女提供了良好生活環(huán)境。但是許多學生反感家務勞動,對父母的辛勞工作無感謝之情。教師必須從學生之層面向其提供合適的剖析,并導引學生了解家務勞動和自己在家庭做家務的重要性。通過這種道德教育,推動了學生情感發(fā)展,提升其理解感恩的高度和廣度。因此,教師應對學生的感恩意識進行培育和鼓勵,將課堂當作感恩教育的舞臺。
構建德育平臺,應融合生活的現實內容,才能收到感恩教育的效果。這一平臺對小學生關聯緊密的日?,F實生活的道德內容進行了描述,學生的認知技能得到了有效激活,經過深入淺出的理論使學生對情感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使學生的主觀思維得到較好的培育。在教學德育課程中,教師應當注意教材選擇的多樣化,除了統一使用的德育教材外,還應結合學校和地域實際,編寫有針對性的校本教材,讓學生接受課堂教學的內容更容易,使教育效果的更好,感恩的意識得到顯著改善。
如教師應該教導學生對生態(tài)環(huán)境予以關心,使節(jié)約用水的好習慣從小就扎根于他們的心中。然而教材這方面只是從理論教育的角度著眼,對小學生的教育效果也很小。因而,教師應入手造就學生的感恩之情,并讓學生通曉他們是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體,他們必須做好水資源的守護。
在學生的生活中,從國家、社會、家長、老師、同學、朋友到各個行業(yè)的人和事都關系到學生,其間聯系不斷。當學生體會到父母、教師、朋友、醫(yī)生、警察以及社會的其他方面的幫助和關愛時,他們自然會心存感激,并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表示感激,讓愛在家庭,學校和社會回歸。因此,德育教學中,感恩教育可以延伸到學生之生活中,使學生絕大多數的快樂和幸福來自感恩之中。
學校對小學生實施道德教育可以培養(yǎng)責任感。這種責任感來自對學校的責任,對教師的責任,對父母的責任以及對同學的責任。在小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只有當他們以感恩的心面對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時,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績,這種責任感對學生的生活態(tài)度也極為重要。在感恩教育中,教師應對感恩的教育模式不斷進行探索,不僅要從理論上讓學生弄懂弄通,而且要使其在各科的教學活動中體現,讓學生的感恩之心外化為行動,促使學生全面提升其綜合素質。
總之,在小學德育中,對小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具有重要意義。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小學生在正確價值觀的指導下健康成長,然后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成長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繼承者。
參考文獻:
[1]王崔英姿.小學德育中感恩教育的價值及實施策略[J].甘肅教育,2017(20).
[2]李耀培.感恩教育在小學德育中的實踐探索[J].教師,2017(20).
(責任編輯:文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