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睿
摘要::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信息技術呈現(xiàn)出良好的發(fā)展態(tài)勢,為我國政治、文化和經濟的發(fā)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高中地理是一門研究人文環(huán)境和自然現(xiàn)象的學科,依托于現(xiàn)代信息技術來解決實際問題,對社會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所以要優(yōu)化整合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教學,在實際教學中適當滲透信息技術知識,使學生明白地理知識的學習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意義,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本文針對信息技術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展開分析。
關鍵詞:信息技術;高中地理教學;應用
高中地理知識相對抽象難懂,教師只有為學生提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學習資源,才能開拓學生的地理視野,豐富學生知識面,提高地理學習的有效性。在傳統(tǒng)的地理教學過程中,高中教師的教學手段和教學工具相對單一,致使學生不能準確理解抽象的地理知識,學習效果不佳。而信息技術的應用能有效解決這一難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增強地理學習效果,值得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推廣應用。
一、信息技術應用于高中地理教學的重要性
當前信息技術不僅在日常的生產生活中有著廣泛應用,在教育教學領域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有利于促進學生接受知識能力的提升,帶動學生追求新奇事物,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知識的良好習慣。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能幫助學生了解生活中的地理問題和自然界的地理現(xiàn)象,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和主動性,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1]。對于高中地理知識而言,其相對抽象難懂,包括了各個國家、其他星球和地球等,知識內容上涵蓋農業(yè)、環(huán)境、天體運動、經濟、天氣現(xiàn)象等。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形象解說抽象的地理知識,向學生展現(xiàn)豐富的地理現(xiàn)象,使學生對地理知識有直觀了解及感受,這也是地理教學的內在需求。另外,地理知識的學習不只局限于理解知識方面,還強調通過學習知識來學會分析知識,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而信息技術的引入能增強學生分析能力,使學生從中明白知識的真正意義。
二、信息技術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
(一)微課制作,突破重難點
信息技術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能很好地打破時空的限制,如通過制作和運用微課,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學習及觀看地理知識,準確掌握難點和重點知識。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發(fā)揮出信息技術的作用,將重難點知識制作成微課的形式,并將其上傳到網(wǎng)上供學生學習與記憶,促進學生知識運用能力的提高。當然在制作微課過程中,教師需要科學劃分教學內容,通過微視頻的方式單獨設計重難點內容與主干知識,視頻時間控制為6min~8min,主要針對某個知識點進行講述,并配上相應的訓練習題與模擬動畫。這樣學生能根據(jù)自身需要選擇觀看的視頻內容,利用視頻的展示來深刻理解所學知識或進行習題練習,提高學習效果。
(二)教學創(chuàng)新,激發(fā)學習興趣
在傳統(tǒng)的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基本是傳授地理知識和地理作圖,學生只能被動式學習與理解,加上地理教材中涉及很多零碎知識點,需要大量理解及記憶,導致學生認為地理知識的學習枯燥乏味,缺乏自主學習的興趣與動力。新課程改革對高中地理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帶來了很多新的教學思想及模式,教師可以在實際教學中靈活應用信息技術,發(fā)揮出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作用,以此活躍課堂氛圍,提高學生學習興趣[2]。同時教師在教學環(huán)節(jié)可以教學內容為依托,收集相關的圖片和視頻資料,并將其展示給學生觀看,使單調抽象的地理知識變得形象、有趣、生動,降低知識理解難度,為學生的學習帶來良好體驗,達到高效教學的目的。以“水資源的合理利用”為例,教師可以利用網(wǎng)絡搜集與水資源相關的實例,如某些地區(qū)嚴重缺水和水資源肆意浪費的圖片或視頻,引導學生通過對比分析來了解水資源的珍貴,并在多媒體的聽覺和視覺沖擊下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印象,形成合理用水、節(jié)約用水的意識。
(三)多媒體輔助,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
高中地理學科涉及許多復雜的推演過程及抽象的理論概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較大的難度,無法準確把握這些知識。將信息技術應用到高中地理教學中,不僅能豐富教學的方法和內容,提高教學有效性,還能為學生提供多種思路,增強知識趣味性,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3]。以“常見天氣系統(tǒng)”為例,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播放一段天氣預報的片段,引出天氣系統(tǒng),在此基礎上模擬天氣系統(tǒng)的變化,使學生對天氣變化規(guī)律加以掌握;然后借助多媒體播放關于天氣影響生產生活的視頻,讓學生對地理與生活之間的關聯(lián)加以體會,善于運用所學知識來分析和探究生活中的地理現(xiàn)象,提高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四)情境教學,提高主動性
信息技術的應用為地理教學提供了豐富多樣的教學資源,教師可以從教學需要和學生實際需求出發(fā),構建科學的教學情境,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及主動性。利用信息技術來構建地理教學情境,有利于學生在情境教學中產生身臨其境之感,主動學習地理知識[4]。以“河流地貌的發(fā)育”為例,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有關黃河與崇明島的圖片及視頻,引導學生思考問題:這兩組河流地貌的不同之處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屬于哪種作用?學生帶著問題學習知識,能形成獨立探究和自主思考的意識,準確掌握所學知識。然后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兩種地貌形成的動畫視頻,讓學生對河流的堆積作用與侵蝕作用有直觀認知,并根據(jù)地貌的特點來分析、總結不同的地貌。總之,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幫助學生準確理解地理知識及概念,降低理解難度,提高教學效果。
結束語:
綜上言之,高中地理教學不能局限于以往單一的教學模式,必須要打破傳統(tǒng)教學的束縛,在新的時代下尋求發(fā)展與突破。信息技術作為新時代的產物,其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能推動地理教學進程,賦予地理課堂新的生命力,實現(xiàn)學生的綜合發(fā)展,達到預設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 席春燕.淺析信息技術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J].考試周刊,2018,(11):144.
[2] 婁秀茹.淺談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教學的融合[J].中國校外教育(上旬刊),2017,(10):165-166.
[3] 劉夢男.信息技術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赤子,2016,(10):197.
[4] 曹慶.現(xiàn)代信息技術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速讀(中旬),2018,(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