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秀妮
【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若能利用支架展開教學,則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利用影像式支架能促使學生進入閱讀情境,利用問題式支架能促使學生深入思考,利用探究式支架能促使學生遷移,利用實踐式支架能讓學生加強語用。這些支架的合理運用都能讓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支架式教學;語文閱讀能力
心理學家布魯納將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和建筑學的腳手架結(jié)合在一起,提出了支架式教學的理論。該理論認為要將發(fā)展學生的認知結(jié)構(gòu)作為根本目的,用教師的輔助和支持作為手段,采用各種方法引導學生展開主動思考和探索,促使學生逐步學會自主建構(gòu),展開自我生成。筆者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充分考慮到了小學生活潑好動,對于未知事物充滿好奇等特點,嘗試構(gòu)筑了各種適合小學生的支架,進而引導學生展開自主閱讀,促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一、影像式支架,浸入情境
小學生形象思維比較發(fā)達,同時對于圖像、視頻等也十分感興趣。筆者在教學的過程中充分利用了學生的這個特點,構(gòu)筑了影像式框架,將學生帶入到課文特定的情境中,讓學生更真實地展開體會。多媒體課件能讓學生的眼睛、耳朵等感官系統(tǒng)都充分運動起來,進而獲得更真實的體驗,在此基礎(chǔ)上鼓勵學生展開閱讀,自然會有水到渠成的好效果。
在指導學生學習一年級下冊第10課《端午粽》的時候,為了讓學生激發(fā)閱讀興趣,筆者給學生展示了多媒體課件。在課件中,展示了包粽子的過程,同時還展現(xiàn)了劃龍舟等端午節(jié)的風俗,展示了屈原的形象。在播放視頻的基礎(chǔ)上,筆者還用語言將學生帶入到特定的情境中?!按蠹沂欠裰蓝宋绻?jié)這個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呢?大家是否也曾經(jīng)和自己的家人一起包過粽子呢?包粽子的過程是怎樣的,大家還記得嗎?我們一起來閱讀課文,看看作者是怎樣描寫包粽子的過程的吧。”這一番話和影像資料結(jié)合在一起,很好地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我鼓勵學生先說說自己包粽子、吃粽子的經(jīng)歷,然后再閱讀課文,對比一下課文中的內(nèi)容,說說兩者有什么不同之處。有學生提出:“課文里詳細介紹的是紅棗粽,但是我們家包的都是鮮肉的粽子。和其他的粽子不一樣,包鮮肉的粽子必須要將糯米用醬油拌過。這樣的粽子咸咸的,味道更加好吃。”
學者何克抗將支架式教學分成五個環(huán)節(jié),分別是搭建支架、進入情境、獨立思索、協(xié)作學習和效果評價。利用影像式支架能更好地促使學生進入到特定的情境中,在豐富多彩的畫面的促進下,學生會更積極地投入思考,其合作學習的效果自然也會得到提升。
二、問題式支架,高度適宜
問題式支架充分利用了小學生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通過一個或一系列的問題引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促使學生展開自主思考,讓學生在理解文章的過程中從中獲得問題的答案。在設(shè)置問題式支架的過程中,我充分考慮到了小學生的年齡特點,選擇一些能幫助其穩(wěn)固根基、難度適合的問題,這樣就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促使學生從泛讀走向精讀,最后嘗試總結(jié)作品的主題和思想,提高閱讀的效率。
例如,二年級上冊第12課《坐井觀天》是一篇耐人尋味的小故事,通過閱讀這則寓言故事,能讓學生明白一個道理。為了讓學生自主感悟其中的道理,筆者采用了問題式支架的方式展開教學。先鼓勵學生比賽朗讀小鳥的話語和青蛙的話語,嘗試讀出該人物的語氣,看看誰能表現(xiàn)出青蛙的自信和傲慢,體現(xiàn)出小鳥的誠懇勸告。此后筆者又鼓勵學生展開思考:“大家覺得小鳥說的話是不是有道理呢?天到底是小鳥說的那么大,還是青蛙說的那樣,只有一點點小呢?”學生認為:“小鳥的話是正確的?!薄澳敲辞嗤転楹我恢倍加X得小鳥的話說得不正確呢?”學生認為:“青蛙是一個盲目自信的家伙,只相信自己眼前看到的?!薄澳阌X得青蛙這種看待事物的方法是否正確呢?在現(xiàn)實生活中你是否也偶爾會成為青蛙這樣的人呢?”這個問題促使學生深入到作品的內(nèi)部,深入體會寓言故事的主旨。
設(shè)置問題式支架的過程中,筆者充分關(guān)注學生的學習起點,考慮到了學生的學習困惑,這樣提出的問題才更為有效。除此以外,筆者還考慮到了將問題式支架和課文的學習目標結(jié)合在一起,這樣學生就能找到文本閱讀的重點在哪里,閱讀會更有針對性。
三、探究式支架,實現(xiàn)遷移
針對小學生思考能力不強,不太懂得怎樣自主遷移這個問題,筆者嘗試設(shè)置了探究式支架,利用支架引導學生展開自主探究,促使學生實現(xiàn)遷移。在探究式支架中,設(shè)置了一些探究的主題,學生嘗試在獨立思考的基礎(chǔ)上,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入手展開思考,或借助搜索查詢,或借助集體思考,嘗試立體化地展開探究,進而解決問題。在探究式支架的輔助下,學生并不只是明白了一個問題的答案,而是借助該主題的探究了解了怎樣展開學習,能促使學生實現(xiàn)有效遷移。
二年級下冊第2課《找春天》是一篇很美的文章,文章從春天的景物入手,用比喻、擬人等手法展現(xiàn)出了春天的美。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寫作手法,筆者采用了探究式支架的方式,鼓勵學生展開主題探究:“這篇文章是怎樣展現(xiàn)春天景物的呢?”學生就此問題展開自主思考,有學生發(fā)現(xiàn)文章運用了比喻的手法,認為文章將小草、野花等比喻春天。該學生和其他的同學進行交流后,發(fā)現(xiàn)其他的同學發(fā)現(xiàn)作者還運用了比擬的手法,在比喻的同時將春天擬人化,使其成為一個活潑的女子。該學生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認識到自己之前的思考過于簡單,這樣就促使學生掌握了更多閱讀方法。
在探究式支架的輔助下,學生展開獨立思考,并借鑒了其他學生的思維方式,自己的眼界和思路都得到了拓展。這樣學生能更好地整合自己的知識體系,構(gòu)成完整的知識結(jié)構(gòu),品味作品的美感。筆者還鼓勵學生將自己探究到的知識運用到寫作中,這樣就有效地實現(xiàn)了知識遷移,讓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得到了提升。
四、實踐式支架,加強語用
小學生一般都比較活潑好動,所以我在設(shè)置支架的時候也考慮到了學生的這個特點,常常設(shè)置實踐式支架,組織學生參與到各種有趣的實踐活動中。在實踐式支架的輔助下,學生親手去觸摸、去感受,通過實踐獲得更為真切的體會和感受,和課文中談到的事物進行親密接觸,這樣就能更好地感受到作者的思想,體會到作品的主旨和內(nèi)涵。
例如,在學習二年級上冊第5課《玲玲的畫》的時候,筆者構(gòu)筑了實踐式支架,讓學生更深切地體會到“只要動腦筋,壞事往往會變成好事”這個問題。筆者組織學生展開“超級變變變”的活動,讓學生說說自己遇到了哪些糟糕的事情,并思考該怎樣彌補。有的學生提出:“我擦橡皮的時候?qū)⒈咀硬疗屏耍以撛趺崔k呢?”有的學生提出了建議:“我也會這樣,我會用一張透明膠將它粘貼起來?!边€有的學生提出:“我會將本子拆開,將擦壞的紙拿出來,將好的紙?zhí)鎿Q進去,這樣本子就和新的一樣。”學生在實踐中更深入地體會到了作品的主題思想。
在實踐式支架的輔助下,學生認識到書本并不是自己獲得知識的唯一方法,若要真正獲得知識,還要大膽質(zhì)疑,在實踐生活中去感受。這樣的教學更注重學生的真實體驗,能有效地喚起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促使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踐進行閱讀,讓學生獲得更多的感悟。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要促使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讓學生學會多種閱讀方法,有良好的語感,發(fā)展其感受和理解的能力。然而,小學生的思維能力有限,要想提高其閱讀能力并非易事,筆者在教學中嘗試通過構(gòu)筑支架的方式輔助學生展開閱讀,促使學生逐步提升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胡玲.小學低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策略探究[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線(中),2016(12):53.
[2]戚麗麗.例談?wù)Z文課堂“閱讀支架”的構(gòu)建[J].小學教學參考:語文版,2017(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