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選平
關鍵詞:課堂教學;提問藝術;有效設計
我們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往往會出現(xiàn)這樣一些狀況:有些教師不了解本班幼兒學生的知識水平,不了解幼兒回答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出現(xiàn)教師與幼兒配合不好;同時也會出現(xiàn)老師不從幼兒實際出發(fā)來提問等現(xiàn)象。一些教師在備課或教學過程中,由于問題的提出沒有充分的考慮和思索或不能查找更多的資料,常常被孩子們的回答、反問弄得十分尷尬,不得已用“先坐下”,“等一會兒再回答你”,“長大就會了”等來敷衍了事,使孩子在一堂課中經(jīng)常有許許多多的不滿足,調(diào)動不了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孩子們希望是新鮮的問題,是吸引人的問題,是能夠答出來的問題,最好是啟發(fā)性的問題。因此老師在提問上只是一個方式,或僅局限在幾個提問詞上,這樣很多孩子都不愿回答問題同時這也是準備不夠充分的提問。有時幼兒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很高,不讓說他們也要說;或是幼兒不會回答問題的方法,不會思考問題的方法,老師提出問題幼兒亂說,課堂活而亂。出現(xiàn)以上兩種情況有些教師不知所措,使下一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無法進行。偏離活動中心,要幼兒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又提出其它的問題或不著活動邊際的問題,導致孩子不知道哪些是重點,使孩子的思維離開了中心。也就是不會引導和控制的提問。那么,我們在實踐中如何有效的提問呢?下面我就這個問題談幾點個人的觀點:
一、老師在課堂上提問的問題設計一定要遵循幼兒的認知規(guī)律。
1.提問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教學是一種循序漸進地有效地選取、組織、傳遞和運用知識信息,促進幼兒了解信息、掌握知識的活動。從集體教學整體上看,教師必須抓住教材、教學內(nèi)容的整體要求,根據(jù)幼兒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狀態(tài),科學地設計一定梯度的問題,不僅要設計好單個問題,更重要的是要設計好問題序列,問題序列有兩種基本形式,一種是遞進式問句系列:初問淺顯,幼兒正確回答后,再逐步加深,逐步一般化、抽象化,逐漸達到預計的目的,這是幼兒園目前經(jīng)常采用的方法;另一種是漸退式問句系列:開始提出一個較抽象較一般的問題,以引起懸念和產(chǎn)生整體印象,當幼兒不能正確回答時,再逐步具體化,直到幼兒做出正確回答,后一種在幼兒園教學中運用得較少。
2.幼兒教師在教育教學中一定要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幼兒園集體教學中的提問,要考慮不同層次的幼兒,設計不同的層次問題。難度和靈活性較大的問題要求幼兒重新組合所獲得的信息來創(chuàng)造答案,這類問題問能力較強的幼兒,他們經(jīng)過思考回答,有助于啟發(fā)全體幼兒的思維;基礎及綜合性的提問是為了鞏固教學效果,問題的設計要考慮中等能力的幼兒,這樣做可以吸引大部分幼兒的注意、調(diào)動他們的積極性。對于能力相對弱的幼兒,要適當設計一些難度不大,經(jīng)過認真思考能夠回答出的問題,可以幫助這些幼兒恢復自信,提高學習興趣。
二、老師在課堂上提問的問題必須圍繞教學中的重點來設計。
問重點,保持幼兒思維清晰,重點是幼兒應該掌握的內(nèi)容,因此對重點要反復設計提問的問題、詞語設問,使幼兒理解和掌握重點,從而保持思維的條理眭、連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并為幼兒進而解答一些相關問題奠定基礎。如:送貨員的活動,老師出示送水的照片問:“照片上的是誰?他在干什么?你們請人送過水嗎?除了送水還可以送什么?
問散發(fā)點,培養(yǎng)幼兒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發(fā)散性設問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思維活動,是指對同一問題,教師引導幼兒從多方面、多途徑去思考,縱橫聯(lián)系所學知識,以求問題靈活解決的方法。
三、教師在課堂上一定要豐富集體教學活動問答模式。
幼兒在日常生活中會提出許多“為什么”的問題,而在教學活動中卻很少有提問。幼兒作為學習的主體,能夠提出自己的問題,表明幼兒正在積極地思考,是獨立思維的主體,教師的提問更多的是來自幼兒外部,而幼兒的提問卻是發(fā)自內(nèi)心,在一定程度上要優(yōu)于教師的提問。因此,教師不僅應該注重幼兒回答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還應該注重幼兒提問能力的培養(yǎng),因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幼兒自己提出問題”。這一點傳統(tǒng)的提問模式是無法做到的,在集體教學活動中豐富提問模式,使其多元化可采用老師問一幼兒答;幼兒問一教師答;幼兒問一幼兒答等模式進行嘗試。多元化的提問方式有利于師生之間共同探討,相互激發(fā),而在這個過程中,幼兒有了更多的提問機會,他們的問題意識和自我提問的能力也就在無形中得到提升。
四、老師在課堂的集體教學中的提問一定要講究提問語言的藝術性。
集體教學活動提問時,幼兒根據(jù)教師口頭提問來回答問題。因此,教師的提問語言至關重要。應做到準確、嚴謹,清晰、簡煉,通俗易懂。(特別是口頭提問不宜太長或轉變太多,這使幼兒記不住、很難找到問題的核心。)誠懇、和諧。在幼兒回答之前提供思考的時間。提問以后,等3-5秒或更長的時間,可以增加幼兒回答的內(nèi)容,并鼓勵幼兒在較高水平上進行思維。讓幼兒馬上回答問題會明顯地減少教師和幼兒間、幼兒和幼兒間富有意義的相互作用。在重復或重新表述問題之前等待足夠的時間,可保證幼兒對問題的充分理解。所提的問題要能使大多數(shù)幼兒都參加到學習活動中去。例如,指定非自愿者來回答問題;對難度較大的問題采取自由處理的形式;留心沉默寡言的幼兒的語言或非語言暗示,如困惑的表隋,似舉非舉的手勢等;鼓勵幼兒與幼兒問相互啟發(fā);排圓形或半圓形的座次,創(chuàng)造有利于幼兒參與的環(huán)境。
五、教師一定要重視集體教學活動中的答問評價,多多鼓勵幼兒們回答問題。
對幼兒的答問進行評價,有利于促進師生交流,形成良好的雙向反饋,創(chuàng)設生動活潑的集體教學活動氣氛。幼兒回答問題后,非常期望得到教師的肯定和贊揚,對于幼兒任何正確的回答,教師都應該給予積極的鼓勵,不應該旮惜自己表揚的話語;對答錯者不能諷刺和挖苦,要對出現(xiàn)的“閃光點”給予肯定。這有利于調(diào)動幼兒繼續(xù)思考和勇于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促進幼兒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
總之,要讓孩子主動表達愿望,就要讓孩子沉浸在象家一樣溫馨、寬松、自由自主的環(huán)境中,并發(fā)揮好教師的主導作用,使孩子的言語能力和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全面、和諧的發(fā)展。要做到這一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上課老師課堂提問的有趣性和邏輯性。為了達到以上效果,我們幼兒老師要上課時應盡量注意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和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