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瑤琪
【摘 要】隨著當代教育的發(fā)展,聲勢教學法是現(xiàn)代音樂教學中廣泛運用的先進教學方法之一。將其引入到小學音樂課堂中,可以營造除學生喜愛的音樂課堂、提升學生的樂感。將聲勢教學法運用到小學音樂課堂應注意聲勢教學法與課堂內容的結合、根據(jù)各年齡階段選擇恰當?shù)姆椒?、吸引學生切身融入到課堂中去。
【關鍵詞】聲勢教學法;音樂教學法;小學音樂;課堂運用
中圖分類號:G622.41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26-0182-01
現(xiàn)代音樂教學將聲勢教學法引進小學音樂課堂,巧妙地在音樂課程的進行中潛移默化地完成對學生的樂感熏陶和節(jié)奏訓練,也可以更好地讓學生切身感知音樂的魅力所在。如果教學方法單一而枯燥,從而無法達到理想的上課效果,也會影響到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對音樂課堂的向往。
一、聲勢教學法的基本形式與基本特點
(一)聲勢教學法的基本形式
將聲勢教學法應用到在小學音樂教學課堂中,簡單來說是需要音樂教師在課堂上通過對學生進行聲勢訓練來傳授給學生音樂知識技能。在小學音樂課堂中常見的聲勢教學法有以下幾種。
1.節(jié)奏模仿,節(jié)奏模仿是聲勢教學中的基礎教學模式之一,具體來說就是讓學生通過聲勢的方法來進行一段固定節(jié)奏的模仿。節(jié)奏本身的就是音樂中的要素之一,節(jié)奏模仿的標準就是看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節(jié)奏,可以由簡到繁、由慢到快、難度根據(jù)現(xiàn)階段的學生能力進行相應調整。
2.接龍游戲,接龍游戲是在節(jié)奏模仿的基礎上進行的一種游戲。這類游戲難度在節(jié)奏模仿之上,形式上也更加豐富大致可以分為“接頭”和“結尾”兩大類,在游戲的進行過程中教師可以給予學生基本節(jié)奏,引導學生在模仿基本節(jié)奏的同時自主加入變化并傳遞下去。這種形式不僅可以達到訓練學生節(jié)奏感的目的,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即興創(chuàng)作能力以及合作組織能力。
3.聲勢伴奏,聲勢伴奏顧名思義是說運用聲勢進行伴奏的一種形式。這種形式可以運用在唱歌課學習歌曲節(jié)奏時,也可以用作歌曲學習完成后的延伸活動。教師可以示范運用聲勢給學生進行伴奏,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加深學生對于作品的理解,也可以讓學生們深入的感受到多聲部音樂的魅力。
(二)聲勢教學法的基本特點
聲勢教學法的基本特點在于聲勢,擊掌、踏步、跺腳、拍腿等能夠發(fā)出聲響的人體動作叫做聲勢。聲勢是用人體作為樂器來演奏音樂,相比于其他常規(guī)意義上的樂器不需要其他任何身外之物的輔助,演奏技巧上也偏向于容易、簡單。所以聲勢教學法的運用可以讓每個學生都毫無困難的參與到課程中去,給予他們充分的自由讓其最大的發(fā)揮內心深處的音樂潛能。在運用聲勢教學法時教師扮演著引導學生的關鍵人物,那么如何正確引導也成為了重中之重。教師不僅僅要熟知聲勢教學法的特點與關鍵點,更要十分了解學生的喜好、性格、以及特點,知己知彼才能夠跟好的將聲勢教學法運用到小學音樂教學中去。
二、聲勢教學法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的實踐運用
(一)在低年級課堂中的實踐運用
小學低年級階段的學生年齡相對來說較小,求知欲異常強烈,有著十分豐富的想象力、較強的模仿能力以及出人意料的創(chuàng)造力。但是他們在音樂方面的了解和認識都是簡單的入門級別,所以說在低年級的音樂課堂中,教師應有意識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去認識感受音樂和熟悉聲勢教學。教師可對低年級的學生進行簡單的能夠發(fā)出聲響的人體動作訓練,包括擊掌、踏步、拍腿能容易上手的動作。節(jié)奏模仿、嗓音模仿這些形式對于低年級學生較為適合。運用聲勢教學法可以更加容易的引導低年級學生自主參與到課堂中,讓學生在學習聲勢的過程中充分調動自身能動性去做出各種動作,并深入感知音樂的韻律節(jié)奏,恰當?shù)倪\用聲勢教學法可以最大程度地激發(fā)出學生們對于音樂學習的興趣。
(二)在高年級課堂中的實踐運用
小學高年級階段的學生已經(jīng)在前幾年的音樂學習過程中打下了相當牢固基礎,并且已經(jīng)十分熟悉聲勢教學法。高年級的學生在身體機能方面已經(jīng)可以很好地進行自控,思想方面也在漸漸有了自己的想法。這對于教師而言可能是更加容易掌控,也可能是更不容易掌控。由此看來想要在高年級階段運用聲勢教學法不僅需要教師講究方式方法,同時也需要教師對于學生有著更加深入了解才能更好地去把握音樂課堂。聲勢伴奏的形式對于高年級的學生來說更為適合,教師選擇恰當?shù)穆晿纷髌罚梢栽趯W唱歌曲節(jié)奏的過程中運用聲勢伴奏讓學生更加直觀的去感受節(jié)奏學習掌握節(jié)奏,也可以作為課堂延伸活動運用聲勢為歌曲伴奏①。多聲部節(jié)奏訓練,即“從片面的和聲轉移到節(jié)奏上來”的訓練方法,通過語言、聲勢、律動等發(fā)出的多聲音樂[1]。這種多聲部節(jié)奏訓練的形式可以很好的培養(yǎng)學生們對于多聲部音樂的把握能力,讓學生在伴奏過程中切身感受多聲部音樂為以后的學習奠定一些基礎。這種方式不僅可以最大程度激發(fā)出高年級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發(fā)揮出潛在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社交能力、節(jié)奏感以及多聲部音樂的感知力等綜合能力。
注釋:
①鄭嶸.暢游“樂”海.其“樂”無窮——《海娃的歌》教學設計[J].中國音樂教育,2004.
參考文獻:
[1]張文君.體態(tài)律動——聲勢在音樂教學中的應用及意義[J].民族音樂,2009.(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