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昭群
長期使用某些藥物或接觸化學藥品可導致不同程度的晶狀體混濁,被稱為“藥物性白內障”。藥物使用的時間越長、劑量越大,發(fā)生藥物性白內障的概率就越大。藥物性白內障通常在藥物治療較長一段時間后出現(xiàn),但也有極少數可呈急性病程。那么,哪些藥物可能引發(fā)白內障呢?
糖皮質激素類 如地塞米松、醋酸潑尼松、潑尼松龍等。無論是全身用藥還是經呼吸道吸入,長期口服或短期大劑量應用,均可能引發(fā)白內障。預防這種疾病的有效辦法是使用替代藥物治療,避免應用激素。對必須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的患者,應盡量減少激素用量和持續(xù)時間,并應定期或不定期地進行眼科檢查,及早預防藥物性白內障的發(fā)生。
抗精神病藥 如長期大量服用氯丙嗪后,可對角膜和晶狀體產生毒性作用,引起白內障、視網膜病變,導致晶狀體混濁,出現(xiàn)視力減退、視野缺損等眼部疾病。停用抗精神病藥后,一般白內障癥狀可以緩解。因此,經常服用這類藥物的患者要進行定期的眼科檢查,以防患于未然。
縮瞳劑 最常用的縮瞳劑是毛果蕓香堿,長期應用時可能會繼發(fā)虹膜睫狀體炎,引起前囊的改變,出現(xiàn)前囊膜下的混濁,引起白內障的發(fā)生。一旦發(fā)現(xiàn),應根據具體情況及時調整用藥。此外,氟磷酸二異丙酯是一種強縮瞳劑,對晶狀體上皮的離子平衡有一定影響,可增加囊膜的滲透性,導致玫瑰花樣白內障的發(fā)生。另外,如果長期使用抗膽堿酯酶類縮瞳劑,特別是長效縮瞳劑,可引起前囊膜下白內障。若是及時停藥,可減緩或逆轉白內障發(fā)展過程。
皮質類固醇滴眼液 常用的如可的松、地塞米松、典必舒等滴眼液均含有激素成分,有很好的消炎作用。使用類固醇滴眼液后,不適癥狀會很快消退,對治療眼部癥狀有良效。但長期使用會使晶狀體內的鉀離子濃度下降,鈉離子和水分增加,過量的水分會導致晶狀體的通透性變差,導致白內障。如果使用超過一個月并出現(xiàn)視力下降、重影等癥狀,要盡快去醫(yī)院做相關檢查,提防藥物性白內障的發(fā)生。
抗腫瘤藥 白消安、他莫昔芬、絲裂霉素等是常用的抗腫瘤藥物,主要用于治療惡性腫瘤和白血病,有阻止細胞有絲分裂的作用,大劑量長期應用可導致視力障礙,影響晶狀體上皮細胞的有絲分裂,引起晶狀體上皮細胞異常,導致白內障的發(fā)生。
除此以外,其他可能導致白內障發(fā)生的藥物還包括抗癲癇藥物、抗抑郁癥藥物、磺胺類藥物、齊拉西酮、胺碘酮、異維A酸、喹硫平等。但也不是使用這些藥物就一定會發(fā)生白內障。只要在使用這些藥物的過程中提高警惕,避免粗心大意,謹遵醫(yī)囑,嚴格掌握用藥的時間和劑量,并且定期進行眼部檢查(至少每年1次)。如在用藥過程中,感到視物模糊、視力減退等,應到醫(yī)院進行相關檢查,以便及時停用誘發(fā)藥物或換藥治療,防止藥物性白內障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