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宋元“講史話本”的伎緣與學緣

      2019-11-12 23:21:51徐大軍
      文藝理論研究 2019年4期
      關(guān)鍵詞:資治通鑒白話通俗

      徐大軍

      在說話伎藝—話本小說的關(guān)系框架中,宋元講史話本被認為是講史伎藝的底本或書錄本。底本者,乃指由文人編寫出話本,以供藝人場上口演之用;書錄本者,乃指由藝人據(jù)其口演內(nèi)容整理成話本,以供師徒傳授之用。這一屬性認定也包含了對宋元講史話本生成原因和動力的解釋。然而,那些所謂的宋元“講史話本”卻明顯存在著大量據(jù)史書編寫的痕跡,尤其是據(jù)史書原文的直錄、節(jié)抄或白話翻述,以及“話說”領(lǐng)起文言敘述的段落;而宋人筆記中的講史伎藝,則被稱作是喬萬卷、許貢士、張解元、戴書生、周進士、徐宣教們的“講史書”——“講說《通鑒》、漢唐歷代書史文傳興廢爭戰(zhàn)之事”。這些信息難免會引動我們思考一個問題 : 立足于伎藝一端,藝人們需要伎藝格式齊備的白話文本作為講史口演的依據(jù)嗎?立足于話本一端,“講史話本”屬于藝人講史內(nèi)容的書錄結(jié)果嗎,或者說,講史伎藝能夠直接促動這種我們現(xiàn)在稱之為“講史話本”的書面文本的出現(xiàn)嗎?

      如此而來的疑惑在說話伎藝—話本小說的關(guān)系框架中難以得到周全的解釋,這就需要我們跳出這個關(guān)系框架來探析宋元講史伎藝、講史話本的出現(xiàn)及其因緣問題。

      一、 伎藝講史與經(jīng)筵講史的關(guān)系

      關(guān)于講史伎藝興起的條件或動因,普遍的說法是宋代的城市經(jīng)濟繁榮、市民階層壯大、審美趣味改變等社會文化因素的促進;關(guān)于講史伎藝出現(xiàn)的淵源或脈絡(luò),普遍的說法是來自唐代即已發(fā)達的演史類俗講變文等講唱伎藝的影響??墒牵鐣幕蛩卮龠M之類的理由過于浮泛,因為它們是當時所有通俗文藝興起的條件,并不能必然導(dǎo)致講史伎藝的出現(xiàn);而唐代的講唱伎藝既然已非常發(fā)達,唐代的長安城市經(jīng)濟繁榮亦不亞于宋代的汴京和臨安,那么,為何唐代未出現(xiàn)標稱“講史”或“講史書”的專門伎藝,而要直到宋代它才能發(fā)揮出影響,催生出這個標稱“講史”或“講史書”的專類伎藝呢?歸結(jié)言之,是什么因素在宋代直接激發(fā)出“講史”這個專類伎藝呢?

      我們再回到講史伎藝的稱名。宋代伎藝領(lǐng)域的“講史”,并不是一個泛稱,可以指先秦那些歷史文獻傳錄之用的瞽矇講誦,或者唐代那些說唱歷史故事的俗講變文,而是作為一個專稱,用來指代在宋代說話伎藝中出現(xiàn)的“講說《通鑒》、漢唐歷代書史文傳興廢爭戰(zhàn)之事”的專門家數(shù)。前文已指出這門專稱“講史”的說話伎藝在宋人筆記中多被稱為“講史書”,它的專職藝人被稱為書生、解元、進士、宣教等名號。相對于當時其他專類伎藝來說,“講史”藝人的這些名號有兩點值得我們注意 : 一者,“講史”藝人的名號皆為尊稱,且風格一致,而“小說”藝人則沒有尊稱,甚至很多專類伎藝的藝人名號比較隨意、賤俗,如“說諢話”的蠻張四郎(《西湖老人繁勝錄》“瓦市”條),“小說”伎藝的棗兒余二郎(《夢粱錄》卷二○“小說講經(jīng)史”條)、粥張二、酒李一郎、倉張三、爊肝朱(《武林舊事》卷六“諸色伎藝人”條);二者,即使其他專類伎藝的藝人使用尊稱,如吳自牧《夢粱錄》卷二○“妓樂”條稱一位唱嘌耍令的藝人為“呂大夫”、“百戲伎藝”條稱一位玩懸線傀儡的藝人為“金線盧大夫”、一位杖頭傀儡藝人為“劉小仆射”,又周密《武林舊事》卷六“諸色伎藝人”條載有唱耍令藝人“趙防御”、杖頭傀儡藝人“張小仆射”、水傀儡藝人“劉小仆射”、煙火藝人“陳太?!钡鹊?,使用的都是官職名稱,以示抬舉藝人的社會身份、地位之意,但皆無像對待“講史”藝人那樣使用書生、解元、進士之類的尊稱,包含著強調(diào)藝人的文化修養(yǎng)之意。

      如果我們把講史藝人的這類尊稱與伎藝名稱“講史書”聯(lián)系起來考慮,并把戴書生、張解元、周進士、徐宣教們的“講史書”活動從說話伎藝—話本小說的關(guān)系框架中抽離出來,置于當時更為廣闊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中,則會把它與學校書院的歷史宣講比類相看,同視為一種嚴肅高雅的文化活動,因為當時各級各類官私學校里的宣講者就是那些書生、解元、進士、宣教身份的文人。由此,伎藝領(lǐng)域里的“講史書”就有了一個嚴肅高雅文化活動的對應(yīng),而當時稱呼講史藝人為書生、解元、進士、宣教等名號,實際上不只是對他們身懷良好文化修養(yǎng)的尊敬,還包含了對他們所業(yè)“講史書”活動的尊敬,因為這個專類伎藝與嚴肅高雅的學堂歷史宣講有著親緣關(guān)系,或說是衍生于學校書院中那些書生、解元、進士們的講史書活動。

      這一探索路徑還另有唐宋之際其他伎藝生成情況作為參照,比如唐代的俗講、論議,宋代的合生、講經(jīng)、《講道德經(jīng)》《擂鼓孝經(jīng)》等伎藝門類或節(jié)目,即是緣于當時嚴肅社會文化活動的通俗化、娛樂化,且以伎藝行為方式來賦名。典型者如唐代講唱伎藝中的俗講即脫胎于僧侶宣講佛教故事以聚悅信眾的講經(jīng)活動,佛家為宣講教義而做講唱式的通俗講解,后來市井藝人參與其中,講說內(nèi)容即于佛教故事之外增加了世俗故事,講說場所亦跳出了寺院而走向世俗社會,漸而成為面向大眾、題材多樣的一門專類伎藝。再如論議這個講唱伎藝,它脫胎于佛徒俗講和儒家講經(jīng)中一種由雙方圍繞特定命題往復(fù)詰難、有問有答的儀式活動,后被通俗化、娛樂化而成為一種以機智、詼諧的問難和辯駁為表現(xiàn)形式的語言表演類伎藝;其中“三教論衡”這個具體的論議儀式,在伎藝領(lǐng)域即被轉(zhuǎn)化為一個戲謔調(diào)笑風格的論議節(jié)目,并變化出宋金雜劇、院本中的各種“打三教”節(jié)目——以“三教論衡”為基本架構(gòu)和內(nèi)容的戲謔調(diào)笑類語言表演節(jié)目,如“宋官本雜劇”中有《門子打三教爨》《打三教庵宇》《普天樂打三教》《滿皇州打三教》,金院本之“諸雜院爨”類有《集賢賓打三教》。

      此外,宋金瓦舍伎藝中還有其他講唱佛儒經(jīng)典的表演節(jié)目,如汴京瓦舍中有張廷叟宣講《孟子書》(《東京夢華錄》卷五“京瓦伎藝”條),臨安瓦舍中有“演說佛書”的“說經(jīng)”(《都城紀勝》“瓦舍眾伎”條),金院本有《孝經(jīng)孤》(“諸雜大小院本”)、《講道德經(jīng)》《講蒙求爨》《打注論語》《論語謁食》《擂鼓孝經(jīng)》(“諸雜院爨”),另有《背鼓千字文》《變龍千字文》《摔盒千字文》《錯打千字文》《木驢千字文》《埋頭千字文》(“諸雜院爨”),以及《啞漢書》《打論語》(“拴搐艷段”)等節(jié)目。

      這些伎藝領(lǐng)域的講說《孟子書》《道德經(jīng)》《蒙求》《孝經(jīng)》《千字文》等表演節(jié)目,肯定不是學校書院里的嚴肅講學活動,但它們與專類伎藝俗講、論議、說經(jīng)一樣,都是緣于嚴肅社會文化活動的通俗化、娛樂化、伎藝化,進而成為伎藝領(lǐng)域中面向大眾文化生活的娛樂節(jié)目或新生門類。

      參照這些伎藝門類和節(jié)目的生成,我們即把追索的目光投向宋代那些與伎藝“講史”相對應(yīng)的嚴肅文化活動,發(fā)現(xiàn)當時各級各類官私學校即有名為“講史”的歷史宣講活動,有專稱“講書”或“說書”的職官,其中最具權(quán)威性和影響力的是面向帝王教育的經(jīng)筵講史活動。

      經(jīng)筵是宋代初年醞釀、成熟的一種面向帝王教育的經(jīng)史講讀活動。它作為一個專門制度,最早出現(xiàn)于北宋真宗末期,而定于仁宗時期,一些規(guī)則亦于此時形成,比如它有常設(shè)主管機構(gòu),最初稱為“說書所”,仁宗慶歷初改稱“講筵所”;有常設(shè)官職,稱侍讀、侍講、崇政殿說書,其中“崇政殿說書”一職是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設(shè)置,徽宗時改為“邇英殿說書”,這個職位多選用一些品秩卑微之士,如仁宗時的賈昌朝、趙希言、王宗道、楊安國,而程頤更以布衣身份在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被擢任此職;另外,它還基于培養(yǎng)帝王治國理政才能的目的而對講讀內(nèi)容作了規(guī)范,具體情況可看下面這條文獻 :

      丙辰,御迎陽門,召輔臣觀畫,其畫皆前代帝王美惡之跡,可為規(guī)戒者。因命天章閣侍講曾公亮講《毛詩》,王洙讀《祖宗圣政錄》,翰林侍讀學士丁度讀范《漢書》,數(shù)刻乃罷。(李燾,卷一四六3544)

      就經(jīng)筵講讀內(nèi)容的構(gòu)成而言,這是一次具有典型意義的經(jīng)筵活動,講讀了儒家經(jīng)典、本朝國史和前代歷史三大類內(nèi)容。本朝國史指祖宗先訓(xùn),著名者如成書于仁宗朝的《三朝寶訓(xùn)》和《祖宗圣政錄》,這是開國君主積累、總結(jié)下來的治國方略、執(zhí)政經(jīng)驗;前代歷史主要包括《春秋》《史記》《漢書》《后漢書》《唐書》,以及專為經(jīng)筵編寫的《資治通鑒》《唐鑒》等史著,這表明經(jīng)筵就是一種講讀經(jīng)史典籍以傳播儒家經(jīng)典和歷史知識的文化活動,只不過面向群體比較特殊而已。至于經(jīng)筵講讀的最基本方式則是“臨文講誦”,都有經(jīng)史典籍以作參照,具體對于那些講讀史書的經(jīng)筵活動即專稱“講史”。

      庚申,上諭大臣曰 :“故事 : 端午罷講筵,至中秋開。朕以寡昧,遇茲艱難,知學先王之道為有益,方孜孜講史,若經(jīng)筵暫輟,則有疑無質(zhì),徒費日力,朕欲勿罷,可乎?”大臣皆稱善。乃詔勿罷。(李心傳,卷一五310)

      景定元年六月壬寅,立為皇太子,賜字長源,命楊棟、圳夢鼎為太子詹事。[……]時理宗家教甚嚴,雞初鳴問安,再鳴回宮,三鳴往會議所參決庶事。退入講堂,講官講經(jīng),次講史,終日手不釋卷。(脫脫等,《金史》卷四六892)

      上面兩條文獻,前者述及高宗參與經(jīng)筵活動,后者述及度宗身為太子時參與經(jīng)筵活動,皆明確提到了“講史”。而在更多情況下,當時文獻關(guān)于經(jīng)筵的記述,是把“講史”與“講經(jīng)”合稱為“講讀經(jīng)史”,如《宋史》記英宗、神宗皆是在登基后初御邇英閣,“召侍臣講讀經(jīng)史”(卷一三255)(卷一四267),而《宋會要輯稿》記孝宗于紹興三十二年七月二十九日“初御經(jīng)筵,合具奏請點定講讀經(jīng)史。有旨講《尚書》《周禮》,讀《三朝寶訓(xùn)》”(2889)。

      由于君主的率先垂范和積極引領(lǐng),以及社會精英的積極呼應(yīng)和熱心參與,這種作為經(jīng)筵制度重要內(nèi)容之一的講史活動便逐漸在社會各階層、各領(lǐng)域蔓延開來。首先的一個突出表現(xiàn)就是各種“說書”官職的設(shè)置。經(jīng)筵制度常設(shè)“崇政殿說書”這一職官,與此相應(yīng),針對太子的教育設(shè)有“資善堂說書”,針對皇子、諸王府各置說書官,而國子監(jiān)、地方州學亦各有自己的說書官,具體稱為“國子監(jiān)說書”“州學講書”,比如孫奭在任兗州知州時,就征召趙師民為“兗州說書”(《宋史》卷二九四9823);王洙在任職國子監(jiān)說書之前,曾被晏殊推薦為“應(yīng)天府書院說書”。其次是講史活動在各級各類學校中的普及。由于歷史知識是科舉考試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故而各級各類學校都重視史書的宣講研讀,比如南宋淳熙年間的明道書院即在其《規(guī)程》中明確規(guī)定了“講史”內(nèi)容 :“每旬山長入堂,會集職事生員授講、簽講、復(fù)講如規(guī)。三八講經(jīng),一六講史,并書于講簿”(陳谷嘉 鄧洪波204)。再加上宋代的三次興學運動、科舉道路暢通,各類官私學校由此遍布城鄉(xiāng)。城市有國子學、州學、縣學,廣大鄉(xiāng)村有村學、鄉(xiāng)學、私塾、義學、家館、冬學等各種辦學方式,所有這些都為講史活動的蔓延拓出了寬廣的通道。再者,宋朝君主引領(lǐng)的講史活動不但從經(jīng)筵蔓延到城鄉(xiāng)的各類學堂,還影響到了外域,比如北方的金國。完顏袞因與其兄金海陵王完顏亮不睦,被徙于外藩,曾因聽“說書者”劉敏“講演書籍至五代梁末帝以弒逆誅友珪之事”而拍案大怒,此事被家奴矯偽密告,后遭完顏亮斬殺(徐夢莘,卷二四三1748—49)。而金哀宗則于正大三年(1226年)設(shè)立益政院,招學問淵博者擔任經(jīng)筵說書官,為其講讀《尚書》《資治通鑒》《貞觀政要》等史書(《金史》卷五六1280),這應(yīng)是受到漢地經(jīng)筵講史活動的影響而興起的制度和風氣。

      上述事實表明,經(jīng)筵講史對于當時社會從上到下參與歷史講讀活動的調(diào)動、影響都是十分明確和巨大的。當然,社會各階層能夠樂于參與這種歷史知識傳播性質(zhì)的講史活動,除了因為帝王的示范與倡導(dǎo)所致的影響力,還因為講史活動本身即講求平易明暢、生動有趣的稟性所致的吸引力。比如第一批任職“崇政殿說書”的賈昌朝即“長于講說”,南宋吳泳《陳公益授兼侍講制》亦指出 :“昔賈昌朝于景祐元年說書崇政,四年侍講天章閣,蓋以其誦說明白耳”(《鶴林集》卷七64)。仁宗時孫甫精于唐史,經(jīng)筵講史“每言唐君臣行事以推見當時治亂,若身履其間,而聽者曉然如目見之,故時人言終歲讀史,不如一日聽孫甫論也”(李燾,卷一八五4467)。當然,經(jīng)筵講史之所以如此講求平易明暢,乃基于其面向的人群是非學者身份的君主,而講史活動的這一稟性則客觀上使得它能對更多社會群體具有吸引力,再加上帝王的躬親表率和社會精英的積極響應(yīng)所形成的影響力和推動力,講史活動的熱潮就自上而下地蔓延、貫穿到更多的社會階層和領(lǐng)域,其講求通俗平易的稟性也在這個過程中承續(xù)下來,尤其到了市井和鄉(xiāng)村,講史活動的內(nèi)容、風格就更趨平民化、通俗化了。不過,面對不同的群體,講史活動的通俗平易所負載的任務(wù)還是有差別的。

      講史活動在帝王經(jīng)筵上出現(xiàn),是帝王學習祖宗家法、鏡鑒歷史經(jīng)驗的重要方式,這就要求講官能清晰簡明地講解歷史興衰治亂的因果邏輯,以便讓帝王能快速有效地領(lǐng)會、掌握治國理政的道理和方法,所以,經(jīng)筵講史雖然是一種文化活動,但它首先是一個政事活動。而在學校書院的講堂上,講史活動就被視為一種非常理想的傳道方式,即胡三省《新注資治通鑒序》所言 :“夫道無不在,散于事為之間,因事之得失成敗,可以知道之萬世亡弊,史可少歟!”(司馬光28)這就賦予了學堂講史偏重歷史知識傳授的教育活動屬性。當然,經(jīng)筵講史與學堂講史都屬于文化活動,有教育功能,旨在“史以載道”,但聽講者首先接觸到的是負載各種“道”的歷史故事。這一點對于市井民眾來說尤其如此,他們更關(guān)注講史內(nèi)容的趣味性和方式的生動性,這一需求就更激發(fā)了講史活動本已潛在的通俗平易的稟性,從而把一種嚴肅的文化活動引向娛樂伎藝的領(lǐng)域。

      在這個講史活動不斷蔓延的過程中,其流播范圍、面向人群、宣講場合不斷擴展。流播范圍從宮廷的經(jīng)筵、京城的國子監(jiān),擴展到各地方的官私學校;宣講場合從帝王的宮廷、官員的廳堂、學校的講堂而蔓延到市井的瓦舍勾欄。由此,講史活動的面向人群也在不斷擴展,從帝王宗室到文臣武將,從書院學子到市井大眾以至鄉(xiāng)野村民。當講史活動的地點被設(shè)置在瓦舍勾欄,面向人群變換成市井民眾時,具有一定文化修養(yǎng)的宣講者被尊稱為書生、解元、進士等名號,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而且,也確實有一些文人涉足這一伎藝領(lǐng)域從事“講史書”,比如《夢粱錄》提到的王六大夫,“元系御前供話,為幕士請給講,諸史俱通,于咸淳年間敷演《復(fù)華篇》及中興名將傳,聽者紛紛”(孟元老等306);又如北宋佚名《新雕文酒清話》(成書于北宋末、南宋初)提到的鄆州人李成,“少亦曾學,長即貧困,乃□□初心,因而作場于市肆,已[以]說話為藝”(佚名,卷六336)。于是,原為政事屬性、教育屬性的講史活動就像寺院僧侶的經(jīng)講、俗講一樣,被通俗化、娛樂化而成為了一門伎藝。唐代市井藝人的俗講,雖與寺院僧人的俗講同稱“俗講”,但已經(jīng)不是嚴肅的宗教活動了;宋代瓦舍勾欄藝人的講史,雖與經(jīng)筵、學堂的講史同稱“講史”,但已經(jīng)不是嚴肅的教育活動了。

      由此看來,講史伎藝雖有它的伎藝淵源,但它在宋代能以專類伎藝的面目出現(xiàn),并以“講史”“講史書”賦名,這并非自然地直接從唐代的俗講演變而來,俗講中的歷史題材一類也不能自發(fā)地演變出宋代瓦舍的講史伎藝,即使它們之間有何親緣關(guān)系,亦應(yīng)需要一個直接因素的激發(fā)。而在伎藝講史出現(xiàn)的宋代,恰有一種蔓延于多階層、多領(lǐng)域的講史活動,它在內(nèi)容、方式、稱名、宣講者身份等方面都與伎藝講史具有對應(yīng)之處,尤其是宋代作為帝王政事活動的經(jīng)筵講史,它所體現(xiàn)的帝王對歷史經(jīng)驗的重視態(tài)度,對講史活動的熱情程度,直接激勵了知識界、伎藝界對于歷史著述和講說的興趣。宋代經(jīng)筵講史引領(lǐng)的“講史書”活動,隨著面向人群的擴展,影響階層的下沉,其本身具有的講求通俗平易的稟性,直接誘發(fā)了伎藝領(lǐng)域借勢對其娛樂化、伎藝化的思路。據(jù)此而言,伎藝講史在宋代的出現(xiàn),乃是經(jīng)筵制度引領(lǐng)、激勵的講史活動在市井社會通俗化、娛樂化的結(jié)果。

      二、 經(jīng)筵講史—伎藝講史關(guān)系框架內(nèi)外的通俗歷史著述

      經(jīng)筵講史—伎藝講史的關(guān)系框架,不但存在著“講史”這個文化活動在不同階層、不同領(lǐng)域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還寓含了宋世文化環(huán)境中涌動的一條歷史知識普及脈線。如果我們跳出經(jīng)筵講史—伎藝講史的關(guān)系框架,則會看到這條歷史知識普及脈線還有一個更為廣闊的背景或基礎(chǔ),其間仍然體現(xiàn)了經(jīng)筵講史對歷史知識傳播和通俗平易化的引領(lǐng)作用。

      經(jīng)筵講讀活動需要內(nèi)容適合的經(jīng)史教材,這引動了許多當職與不當職的文人致力于儒家經(jīng)典、前代歷史的著述闡發(fā),由此而表現(xiàn)出經(jīng)筵制度對于宋代經(jīng)史著述內(nèi)容、風格的引領(lǐng)作用,進而影響了經(jīng)史學術(shù)發(fā)展方向的變化。比如《詩經(jīng)》,北宋慶歷之前的《詩》學著述寥寥可數(shù),而自慶歷之后即有眾多文人開始研習《詩經(jīng)》,出現(xiàn)了許多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尤其出現(xiàn)了一批專門面向經(jīng)筵活動的《詩》學著作,較著名者如張綱《經(jīng)筵詩講義》、張栻《經(jīng)筵詩講義》、袁燮《絜齋毛詩經(jīng)筵講義》、徐鹿卿《詩講義》等;而且,這些經(jīng)筵講《詩》還表現(xiàn)出經(jīng)典詮釋風格的轉(zhuǎn)變,即“《詩經(jīng)》詮釋方式從以名物為主的漢學一路逐步開始過渡到以詮釋義理為主的宋學上來,以滿足帝王讀書擇術(shù)的現(xiàn)實需求。最明顯的表現(xiàn)就是不論皇帝還是講官都在刻意地挖掘《詩經(jīng)》中的‘微言大義’。就現(xiàn)有仁宗時代的經(jīng)筵講《詩》資料來看,幾乎沒有對《詩經(jīng)》字詞的任何疏解,而全是人生修養(yǎng)或治國道理的闡發(fā)”(易衛(wèi)華282,288—89)。

      又如南宋真德秀的《大學衍義》,此書乃進獻君主之作,因而在當時即譽滿天下,并以它的詮釋體例為典范出現(xiàn)了經(jīng)典詮釋的新模式——“衍義體”,其表現(xiàn)之一就是經(jīng)世化、通俗化 :“為了方便君主閱讀,增加閱讀的快感,衍義體更加重視故事的體例。[……]故事體例在《大學衍義》中被廣泛運用,在第十卷中,真德秀講了一個汲黯以憨直冒犯漢武帝的故事,來說明‘人臣之義,以忠直為本’的道理,并期望君主從中汲取經(jīng)驗教訓(xùn)”(朱人求68)。因此,《四庫全書總目》于《周易衍義提要》認為衍義體“其于經(jīng)文訓(xùn)詁,大都皆舉史事以發(fā)明之,不免太涉泛濫,非說經(jīng)家謹嚴之體”(紀昀等37),但它對于儒家經(jīng)典通俗平易的闡釋方式和明白曉暢的詮釋風格,則促動了經(jīng)史著述通俗化、經(jīng)世化一脈的發(fā)展,引領(lǐng)著儒學從內(nèi)圣走向外王,從精英走向大眾。

      而在此過程中,經(jīng)筵制度發(fā)揮了重要的引領(lǐng)、示范作用。與此相應(yīng),經(jīng)筵制度對于當時歷史著述的影響也表現(xiàn)出明顯的歷史知識普及化、通俗化思路。

      所謂的歷史知識普及化,指的是經(jīng)筵制度有“進故事”“進講義”的要求,以作為經(jīng)筵講讀的閱讀材料,這就直接促動了大量歷史著述的出現(xiàn),尤其是對本朝先皇圣政的總結(jié)和前代歷史經(jīng)驗的闡釋,大致有本朝國史、前代歷史兩大類。本朝國史,主要是指宋朝歷代君主尤其是開國君主積累、總結(jié)下來的治國方略、執(zhí)政經(jīng)驗。后世君主非常重視這些祖宗先訓(xùn),因而編寫了眾多“寶訓(xùn)”(皇帝言論)、“圣政”(各朝重大政事),其中最著名者是成書于仁宗朝的《三朝寶訓(xùn)》《祖宗圣政錄》。前代歷史,主要是總結(jié)、梳理前代治亂興衰的經(jīng)驗教訓(xùn),以作為君主當下治國理政的重要參照。這一需求引動了眾多文人致力于這類歷史著述的編寫,著名者如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和范祖禹的《唐鑒》。《資治通鑒》的編寫初衷是為了給皇帝提供一部可資借鑒的“歷代君臣事跡”,故而在全書未完成之時,其內(nèi)容即被司馬光用于經(jīng)筵進講的用書;而在問世之后,則成為經(jīng)筵講席上與儒家經(jīng)典并列的必讀教材,據(jù)《宋會要輯稿》,南宋孝宗朝,《資治通鑒》與《三朝寶訓(xùn)》“間日進讀”,光宗朝,此二書與《詩經(jīng)》《尚書》《禮記》《春秋》《論語》《孟子》“分日更進”(徐松2894、2898)。至于范祖禹的《唐鑒》一書,是對唐朝治亂興衰的經(jīng)驗教訓(xùn)的總結(jié),它與《帝學》同是范祖禹進獻君主、用于經(jīng)筵的史著,作者明確指出其撰寫目的是告誡統(tǒng)治者取鑒于唐,取法于祖宗,才是永世保民之道。如此這類祖宗圣訓(xùn)、史鑒著述的大量出現(xiàn),表明了經(jīng)筵制度對于歷史知識普及的重要引領(lǐng)作用。

      前文提到經(jīng)筵制度有“進故事”的要求,仁宗于慶歷元年(1041年)即“詔兩制檢閱《唐書》紀傳中君臣事跡近于治道者,錄一兩條上之”(李燾,卷一三三3161),以作為其治國理政的參考。這類規(guī)則促使當時專注“治道”的“君臣事跡”編寫十分繁盛,而宋世更大篇幅的“君臣事跡”編寫應(yīng)屬真宗時期的《冊府元龜》和英宗時期的《資治通鑒》。

      《冊府元龜》最初的名稱是《歷代君臣事跡》,旨在為帝王提供治國理政的參考。由此題名即可知它的內(nèi)容是歷史專題類材料匯編,這就決定了它的取材范圍是歷代正史中那些關(guān)于國家治理經(jīng)驗教訓(xùn)的君臣事跡,而不涉及那些與政事無關(guān)的生活百科雜類知識。這明顯不同于宋太宗時期的類書《太平御覽》,此書著眼于分門事類的輯錄,而于治道無益,只是百科知識的匯編。

      《資治通鑒》同樣基于為帝王提供治國理政參考而編作,最初于治平三年受英宗委托而立項時亦名為《歷代君臣事跡》,后來神宗正式賜名《資治通鑒》。初名在編寫思路上體現(xiàn)了英宗對于前輩君主理政觀念的承續(xù),即為帝王匯編“歷代君臣事跡”,以作治國理政的參照;更名則突顯了神宗對于此書編寫的定位和期待,即元人胡三省所總結(jié)的“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正因如此,《資治通鑒》在內(nèi)容展示的方式和效果上都較《冊府元龜》更契合宋代君主講讀史書以資治道的需求,這一是體現(xiàn)在它以編年體形式清晰地梳理出歷史事件發(fā)展的因果關(guān)系,并明確表達出編者對于歷史經(jīng)驗教訓(xùn)的認識,而非像《冊府元龜》那樣只是簡單地按類別羅列歷史材料;二是體現(xiàn)在它考慮到帝王的非學者身份,在歷史事件的梳理、表述上都作了有針對性的處理,以冀達到方便、快捷的接受效果,相對于《冊府元龜》來說,表現(xiàn)出了一種通俗平易的編寫思路。對此,司馬光在《進〈資治通鑒〉表》中作了明確的總結(jié)陳述,他認為歷史繁雜細碎,前人史書亦難遍讀,而君主“日有萬機,何暇周覽”,于是就“刪削冗長,舉撮機要,專取關(guān)國家興衰,系民生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為編年一書,使先后有倫,精粗不雜”(司馬光9607)。按照這個思路和原則,司馬光在編寫過程中,一是把漫無頭緒的歷史事件梳理出清晰簡要的因果關(guān)系,二是把眾說紛紜的歷史經(jīng)驗教訓(xùn)提煉出有資于理政的“治道”,總之就是按主題理線索,剪繁冗,見機要,以便于君主閱讀和理解,使其能合于治道。《資治通鑒》的編寫初衷雖是進呈君主以提供治國理政的參照,但在達成目的的方向和方式上,則又顯示出了歷史知識普及化、通俗化的努力,以求歷史敘述的明白曉暢,易讀易懂。所以,宋元之際馬端臨對其非常推崇,稱“司馬溫公作《通鑒》,取千三百余年之事跡,十七史之紀述,萃為一書,然后學者開卷之余,古今咸在”(1)。

      司馬光于《資治通鑒》編寫已秉持“刪削冗長,舉撮機要”(司馬光9607)的歷史敘述之旨,但在他的另一部史著《稽古錄》中,這一宗旨則體現(xiàn)得更為清晰明確。他仍嫌《資治通鑒》卷帙繁重,遂又芟除繁亂,編撰了一部更為簡明易讀的二十卷通俗歷史讀物《稽古錄》,于元祐元年(1086年)呈進。此書實為自上古至宋英宗朝歷史大事的一部簡明歷史讀本,于關(guān)乎國家治亂興亡者,但敘重要史實,記其大體。朱熹對此書甚為贊賞,認為它“極好看”,“可備講筵官僚進讀” :“常思量教太子諸王,恐《通鑒》難看,且看一部《稽古錄》。人家子弟若先看得此,便是一部古今在肚里了”(黎靖德,卷一三四3207)。

      這種講述歷史的通俗平易思路,在面向經(jīng)筵的講史、著史中一直存在,并由于經(jīng)筵制度的引導(dǎo)力和《資治通鑒》的影響力而波及、貫穿到社會各個階層的歷史知識普及活動中?!顿Y治通鑒》甫一問世即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立于學官,與六籍并行”(范祖禹,卷三七416),在帝王的經(jīng)筵中、各級學校的講堂中、童蒙閱讀的書本中,以及瓦舍勾欄的伎藝中,被社會各階層廣泛接受和使用?!顿Y治通鑒》這部書的接受情況,體現(xiàn)了當時社會上歷史知識普及的需求,也引導(dǎo)了歷史知識普及的進一步深化,由此把講史活動的面向人群從帝王而擴展到同樣屬于非學者身份的市井民眾。在這個方向上,經(jīng)筵講史還激勵了更多文人對于歷史知識普及的參與和接力,由此而出現(xiàn)了針對不同層次人群的各類歷史讀物,以及一些致力于通俗平易地講述歷史的體例與手法,如通鑒類的、節(jié)略類的、注解類的、韻誦類的。

      比如司馬光進一步簡化《資治通鑒》而編成的通俗歷史讀物《稽古錄》,除了進一步貫徹了其“刪削冗長,舉撮機要”(司馬光9607)的著史思路,還激勵和推動了其他同類節(jié)略節(jié)要史書的出現(xiàn)。一是對《資治通鑒》的內(nèi)容或體例予以簡略思路上的改撰,代表者為朱熹的《資治通鑒綱目》和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朱熹很贊賞《稽古錄》的編撰思路,也對《資治通鑒》作了更簡要明暢的改撰,編成《資治通鑒綱目》,并貫穿以《春秋》懲勸之“義理”,其目的是要為世人提供一部“以適厥中”的歷史教科書。袁樞“常喜誦司馬光《資治通鑒》,苦其浩博,乃區(qū)別其事而貫通之”(脫脫等,《金史》卷三八九11934),故撰《通鑒紀事本末》,在對歷史事件原由、過程、結(jié)果的梳理上較《資治通鑒》更為清晰。二是對其他史書的內(nèi)容或體例予以簡略思路上的改撰,代表者如呂祖謙的《十七史詳節(jié)》和王令的《十七史蒙求》。宋代有官府刊行的“十七史”,呂祖謙對其內(nèi)容予以節(jié)要,而成此刪節(jié)備檢之本;王令則仿唐代李翰《蒙求》的體例,采用四言韻語、兩句對偶的格式,對“十七史”中的重要歷史事件和典故韻誦成篇。這兩部歷史普及讀物與《資治通鑒》雖然著史體例、表述手法不同,但同樣體現(xiàn)了當時歷史著述講求通俗平易、簡明曉暢的努力。

      又如韻語詠史,即運用連篇的歌訣、詩歌等韻語形式來詠唱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內(nèi)容上依照歷史發(fā)展順序排列,句式上以四字韻語或五言、七言詩歌聯(lián)綴成文,由此將繁雜的歷史事件濃縮在一首詩或一段韻詞中,表現(xiàn)出歷史發(fā)展概況,反映出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易記易誦,尤其便于兒童的理解和記誦。胡寅的《敘古千文》便是以四字韻語的形式,用一千字韻誦了上古至宋朝的歷史;楊簡的《歷代詩》則從三皇五帝到宋代共編成二十首詩,均以朝代為題目歌詠當時的歷史大事,有的使用五言,如《西漢》《西晉》等,有的使用七言,如《夏》《西周》《秦》等;黃繼善的《史學提要》也是以四字韻語的形式講述了從上古到北宋末的歷史發(fā)展過程,因為沒有字數(shù)的限制,故而能將歷史發(fā)展主線完整地展現(xiàn)出來,更好地突顯歷史的興衰更替變化,成為一部面向童蒙學習的簡要通史。

      上述這些歷史讀物在處理材料的方式與敘述體例的運用上,都體現(xiàn)了講求通俗平易、易讀易懂的努力,其間雖會因面向人群的不同(帝王、文人、兒童、市井民眾)而有體例、手法上的不同,但通俗平易的思路都是相同的。當然,這些通俗平易的書面編寫思路和方式,并不限于當時的歷史著述,而是當時整個書面編寫領(lǐng)域存在的現(xiàn)象,比如佛經(jīng)的白話翻譯、理學大師的白話語錄。如果放眼到元代的書面著述,這條講求通俗平易的脈線仍然存在,比如面對蒙元皇帝,泰定年間的經(jīng)筵講官吳澄編寫的《經(jīng)筵講義》以白話講述歷史,元仁宗年間的“說書臣”錢天佑則仿擬荀子“成相”體韻唱方式編寫了介紹漢地歷史的《敘古頌》,以冀為蒙古皇帝、皇子提供快速方便了解漢地歷史文化的通俗歷史讀物 :“無瑣碎繁茸之患,可以備諸巾篋,不煩檢閱,而數(shù)千載行事大略可觀,此則臣之鄙諶也。況陛下萬機至眾,豈可勞圣心于浩浩無涯之史冊哉!”(錢天佑107),而鄭鎮(zhèn)孫、貫云石更分別編寫了面向普通民眾的白話通史《直說通略》、白話翻譯版《孝經(jīng)直解》,“使匹夫匹婦皆可曉達,明于孝悌之道”(貫云石,“自序”)。因此,在這個歷史知識普及化、通俗化的風氣流衍之下,人們用各種方式講述著《資治通鑒》及其他歷代書史文傳,或者針對不同層次的人群而進行各種通俗歷史讀物的編寫,就是十分自然的事情了。而它們在書面領(lǐng)域里的魚貫而出,承前啟后,也體現(xiàn)了經(jīng)筵講史所引領(lǐng)的歷史知識普及化、通俗化思路,對于當時通俗歷史讀物繁盛簇生的影響之功。

      而在這個歷史知識普及的框架中,伎藝講史、通俗歷史讀物只是歷史知識普及風氣中分處于口頭講說領(lǐng)域、書面編寫領(lǐng)域的兩條脈線上的重要節(jié)點,或者說是宋代歷史知識普及化、通俗化的兩種表現(xiàn)形式,共同體現(xiàn)了宋代經(jīng)筵講史引領(lǐng)下的歷史知識普及化、通俗化思路。

      那么,有了宋代歷史知識普及風氣的引領(lǐng),有了通俗歷史讀物的蔓延,有了講史伎藝的繁盛,當此之時,“講史平話”這種有著講唱伎藝格式的白話歷史讀物能否出現(xiàn)呢?

      三、 書面編寫領(lǐng)域主導(dǎo)的講史伎藝文本化

      關(guān)于“講史話本”的出現(xiàn),若立足于伎藝領(lǐng)域的需求,就會推導(dǎo)出它與伎藝講史的相互傳導(dǎo)關(guān)系,視之為講史伎藝的底本或書錄本,這是基于伎藝與話本關(guān)系框架的認識。但是,講史伎藝能夠直接催生出這種有著講唱伎藝格式的通俗歷史讀物嗎?

      講史話本中那些源自說唱伎藝的程式、格套、語氣等,原是因伎藝而生、而存的表述方式,在其未成為書面文本的表述體例時,只會出現(xiàn)在藝人的口頭講演之中,是藝人必備的基本藝能。藝人們在口演時會根據(jù)平時訓(xùn)練的藝能,針對一個故事梗概進行格套組合,臨場發(fā)揮,此為“口頭創(chuàng)作”,相對于那個故事梗概來說,這是一個“加伎藝格式”的過程。南宋羅燁《醉翁談錄·小說開辟》描述了講唱藝人的藝能 :“論才詞,有歐蘇黃陳佳句;說古詩,是李杜韓柳篇章。舉斷模按,師表規(guī)模,靠敷演令看官清耳。只憑三寸舌,褒貶是非;略傳萬余言,講論古今。說收拾尋常有百萬套,談話頭動輒是數(shù)千回。”(3)《醉翁談錄》被視為說話藝人的參照資料,書中內(nèi)容各作分類,包括那些可作“收拾”“話頭”的詩詞歌賦和笑話諢語,以及那些節(jié)錄自前代作品的文言故事,藝人即可平時據(jù)此于場下揣摩訓(xùn)練,臨場時則組合發(fā)揮,進行“口頭創(chuàng)作”。即使延至現(xiàn)代,講唱藝人仍遵循著這種“口頭創(chuàng)作”的原則,需要依據(jù)沒有唱詞、賓白、舞臺提示的故事概略,進行“口頭創(chuàng)作”的臨場表演。比如民國時揚州說書藝人劉蔭良自用的腳本,“其中絕大部分是詩詞歌賦贊,有幾百首之多;一小部分是書詞提要。[……]這些腳本,一種是提綱式的,記某書有多少回目,每個回目有哪些‘關(guān)子’,何處有插科打諢(指必須有的小插曲、小故事;至于在臺上臨機應(yīng)變插進去的東西,則不在內(nèi))。一種是照錄原書詞,但由于文化限制,文字顯得混亂”(思蘇44—45);湖南影戲藝人的演出底本也“極為簡單,篇幅都不長,其結(jié)撰方式和內(nèi)容都無特殊規(guī)制。[……]至于內(nèi)容,一般都有人物、故事發(fā)生的地點、朝代,以及事件發(fā)展的主要過程,而沒有唱詞、賓白、舞臺提示等”(李躍忠120)。參照于此,講史藝人即使有底本、書錄本,亦當如《綠窗新話》《醉翁談錄》那樣的文言語體的故事梗概,而無需呈現(xiàn)出伎藝講唱的程式格套和白話語體,無需替藝人們框定如何開場收場、如何使用格套贊語,以作為他們臨場表演或藝能傳授的依據(jù)。

      而從民眾閱讀需要的角度來看,在伎藝格式未成為書面文本的表述體例時,民眾接受講史伎藝的方式只是通過藝人的口頭講演,而非文本的書面閱讀。況且在當時的文化格局和書寫體系中,講史伎藝屬于賤伎,它的表述方式和表演格套能夠在文言體系的書面編寫領(lǐng)域里得到落實、體現(xiàn),進而成為書面編寫的一種表述體例,并非僅僅簡單依靠講史伎藝繁盛這個因素即能達成。因為我們看到的現(xiàn)存所謂宋元“講史話本”的編寫思路和表述方式,并未超越那個時代的歷史著述甚或整個書面編寫領(lǐng)域的撰寫體例。編寫思路是指處理歷史材料的方式,如根據(jù)現(xiàn)有文獻材料進行抄錄、節(jié)略或白話翻述。表述方式是指講述歷史故事的各種表達手段,如文白間雜、白話書寫、韻語詠唱。

      先看宋元時期史著的編撰情況。宋代重要的史著如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皆大量抄錄現(xiàn)成的原始文獻材料和史書內(nèi)容以成新編。而在《資治通鑒》之后,更出現(xiàn)了據(jù)其進行抄錄、節(jié)略的改撰史著,以冀在內(nèi)容、體例上進一步平易簡明,曉暢易懂,比如司馬光本人就據(jù)此編寫了《稽古錄》這樣一部簡明的通俗歷史讀物;朱熹、袁樞贊賞《資治通鑒》《稽古錄》的編撰思路,亦分別對《資治通鑒》進行了內(nèi)容或體例方面的簡明改撰,以成《資治通鑒綱目》和《通鑒紀事本末》;而曾任職“國子監(jiān)丞兼崇政殿說書”的呂中在南宋理宗朝也根據(jù)《資治通鑒》編成了一部歷史教科書,“摘其切于大綱者,分為門類,集為講義。場屋中用之,如庖丁解牛,不勞余刃”(《宋史資料萃編》本29),因其簡明實用,故在宋元讀書人中風行一時,廣有聲譽。延至元代英宗年間,鄭鎮(zhèn)孫的《直說通略》,更在節(jié)略《資治通鑒》的內(nèi)容基礎(chǔ)上,在語體方面進行了白話翻述,欲以“俚俗之言”來傳達圣賢文章的蘊奧(鄭鎮(zhèn)孫1),更顯示出通俗歷史著述的努力。

      以此來對照講史話本?!段宕菲皆挕芬粫徽J定為宋人編寫而元人增益,寧希元、丁錫根曾將其與《資治通鑒》的五代史部分對勘后,認為乃據(jù)《資治通鑒》改編而成,但其編寫又在體裁、語言和細節(jié)描寫等方面受到民間講史伎藝的影響(寧希元18)(丁錫根,《〈五代史平話〉成書考述》67,71—73)。比如《五代唐史平話》卷上敘李嗣源軍隊與契丹的幽州一戰(zhàn) :

      契丹以馬軍萬人拒之于前,將士皆驚愕失色,李嗣源獨將馬軍百余人先犯陣出馬,免冑揚鞭,用胡語與契丹打話道 :“是汝無故犯我邊塞,晉王使我統(tǒng)百萬之眾,直趣西樓,滅汝種類?!闭f罷,躍馬奮檛,三入契丹陣,斬訖酋長一人。后軍相繼殺進,契丹兵退卻,晉軍盡得出。李存審下令使軍人各伐樹木為鹿角,每一人持一枝,到止宿處,則編以為寨。契丹馬軍從寨前過,寨內(nèi)軍發(fā)萬弩射之,人馬死傷,積尸滿路。(丁錫根,《宋元平話集》80)

      卻說那劉皇后生自寒族,其父以醫(yī)卜為業(yè),幼年被擄入宮,得幸從唐主。在魏時,父聞其貴,詣魏州上謁,后深恥之,怒曰 :“妾去鄉(xiāng)時,父不幸為亂兵所殺,今何物田舍翁敢至此!”命笞之宮門外。后性狡悍淫妒,專務(wù)蓄財,如薪蔬果菜之屬,皆販賣以求利。及為后,四方貢獻皆分為二 : 一以獻天子,一以獻中宮?;屎鬅o所用,惟以寫佛經(jīng)布施尼僧而已。(《宋元平》99)

      上面所列講史話本的敘述內(nèi)容皆屬現(xiàn)成史著的原文抄錄、節(jié)略或白話翻述,但又簡單地混合了“話說”、入話、散場詩這些屬于伎藝口演體制的成分。這種文本肯定不是講史伎藝口演內(nèi)容的書錄整理,而是屬于原生性的書面編撰,是立足于書面編寫而取用了口頭敘事伎藝的體制格套,并與現(xiàn)成的文言史著內(nèi)容混合而成的通俗歷史編寫本。

      既然講史話本首先是一種通俗歷史讀物,那么,我們放眼宋元時期整個的書面編寫領(lǐng)域,就會發(fā)現(xiàn)有一條經(jīng)筵講史引領(lǐng)的歷史知識普及化、通俗化發(fā)展脈線,尤其在歷史著述方面,出現(xiàn)了許多通俗平易的歷史讀物,著名者如宋代有司馬光《稽古錄》、王令《十七史蒙求》、胡寅《敘古千文》、黃繼善《史學提要》,元代有吳澄《經(jīng)筵講義》、鄭鎮(zhèn)孫《直說通略》、錢天祐《述古頌》等等,它們在內(nèi)容編排、表述方式上皆有著通俗平易化的表現(xiàn)和努力,都是經(jīng)筵講史引領(lǐng)的歷史知識普及風氣中出現(xiàn)的歷史讀物。在這種情況下,有了經(jīng)筵講史引領(lǐng)的歷史知識普及風氣,有了伎藝講史的繁盛和通俗歷史讀物的示范,書面編寫領(lǐng)域能否就可以激發(fā)出“講史話本”這種文本呢?

      其實,講史話本的出現(xiàn),肯定是因應(yīng)了宋代經(jīng)筵講史引領(lǐng)的歷史知識普及風氣中的通俗歷史讀物編寫,比如前文已指出那些“講史話本”的編撰方式有據(jù)史書原文的抄錄、節(jié)要和白話翻述,這些也都是宋元歷史著述常用的編寫方式,而并非“講史話本”處理材料、敘述故事的獨立創(chuàng)制。但有一點值得我們注意,即像講史話本那樣敘述話語、人物話語皆使用白話表述的情況,卻是宋代歷史著述甚至整個書面著述所不具備的,兩相比較,就提示我們書面白話著述的觀念和能力,對于伎藝格式和講唱內(nèi)容能夠落實于書面文本的重要意義。

      宋代書面著述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不少的白話表述內(nèi)容,但其屬性都是人物話語,緣于對口講內(nèi)容的記錄,而非原生性的撰寫,這種情況有禪宗大師和理學大師的白話語錄、歷史人物的語言記錄、宋朝官員出使遼金的行程錄、官府案件的供詞記錄等等。它們在書面文本中的出現(xiàn),所遵循的乃是史家的實錄求真觀念,而非書面編寫意義上的語言表述觀念。所以,即使人物話語普遍使用口語白話,即使人物話語的白話表述內(nèi)容再多,仍是被鑲嵌在一個文言敘述的框架中,比如當時那些禪宗大師、理學大師們的白話語錄,道原《景德傳燈錄》、張伯行《朱子語類輯略》、王守仁《傳習錄》等,皆有一個“某某曰”“某某云”領(lǐng)起的文言敘述框架。在此,編寫者仍是遵循著書面領(lǐng)域的文言表述規(guī)范,而不是把口語白話作為自己進行原生性書面編寫的一種表述方式。

      據(jù)此而言,宋代史著、筆記、白話語錄中出現(xiàn)的那些數(shù)量不一的人物話語屬性的白話表述內(nèi)容,是在文言敘述框架內(nèi)的白話使用,是以文言創(chuàng)作的立場或態(tài)度來使用白話,而不是以白話創(chuàng)作的立場來使用白話。在這種情況下,即使這些書面著述中出現(xiàn)了白話內(nèi)容,也沒有超越那個時代對于書面語言的使用水平,也不是因為白話著述的地位有了提高,這是當時書面編寫領(lǐng)域共同的觀念和能力?;诖耍谖难跃帉懙捏w系中,伎藝表述方式不可能落實于書面文本的編寫內(nèi)容中,更不可能成為書面編寫領(lǐng)域的表述體例。

      這種白話編寫立場上的文人著述,在書面編寫領(lǐng)域中引起了兩個方面的影響和促進。

      其一,在觀念上,沖擊了文言編寫的體例、規(guī)范,為更廣范圍的白話編寫爭得了空間。從這個意義上講,許衡、吳澄等上層文人編寫的白話作品對“講史話本”模擬伎藝表述方式的編寫有著示范和推動作用。

      這種書面編寫領(lǐng)域的白話著述、白話敘事,并非起于講史伎藝的影響,而是因元代白話觀念的變化而引起的書面編寫領(lǐng)域的變革——社會的上層、下層都有了白話閱覽的需求,有了文人的躬親參與,因而這些白話作品所代表的書面編寫實踐,關(guān)聯(lián)了當時社會上存在的白話閱讀需求,并為當時的下層社會營造了一個編寫白話敘事作品的氛圍。正是在這種白話閱讀、編寫的需求環(huán)境中,那些面向下層的更為普及的書面白話編寫,必然要面臨著選擇、借鑒、學習何種呈現(xiàn)方式的問題,也必然要尋求一些有力有效的通俗表述方式。而在當時,白話敘述故事的能力、經(jīng)驗有兩個來源,一是書面領(lǐng)域里文人據(jù)史書的白話翻述文本,二是伎藝領(lǐng)域里藝人的敘事性講唱伎藝。前者是書面形態(tài),后者是口演形態(tài),這些都是書面編寫領(lǐng)域通俗敘事、白話敘事可資借鑒的實踐經(jīng)驗?!段宕菲皆挕贰缎瓦z事》《全相平話五種》的編寫就體現(xiàn)了這種借鑒伎藝領(lǐng)域口演體制因素的蹤跡。只是由于處于草創(chuàng)階段,這種來自于伎藝領(lǐng)域的口演表述體制并未能與文言體系的書面表述體制調(diào)適、融合得恰當,從而出現(xiàn)了伎藝體制與文言段落的混合形態(tài),在作品整體敘述風格上存在著不協(xié)調(diào)、不融合的剝離感,這也正體現(xiàn)了伎藝體制因素處于文本化早期的過渡形態(tài)。

      由上理析可見,“講史話本”的出現(xiàn),是在承續(xù)宋代以來歷史知識普及化、通俗化發(fā)展脈線的基礎(chǔ)上,又激勵于元代書面編寫領(lǐng)域出現(xiàn)的白話著述觀念與能力的變革,由此而在書面白話著述的體系中,伎藝講史白話表述的內(nèi)容和格式落實于書面文本,才有了可以參照的方式示范和思想激勵。于是,伎藝領(lǐng)域的歷史故事和表述方式才得以出現(xiàn)在當時的通俗歷史讀物中,而書面領(lǐng)域才有了模擬說話伎藝演述故事方式的觀念和能力,并漸而形成了一種書面編寫的表述體例,形成了不同于文言敘述體例的新型通俗歷史讀物。

      結(jié) 語

      綜上所述,宋元“講史平話”出現(xiàn)的過程,并不是蜷縮于說話伎藝—講史話本的關(guān)系框架中,而是呼應(yīng)于經(jīng)筵講史—伎藝講史的關(guān)系框架所蘊含的歷史知識普及化風氣與歷史著述通俗平易化實踐。正是承續(xù)于宋代經(jīng)筵講史引領(lǐng)的歷史知識普及化、通俗化發(fā)展脈線,在通俗歷史著述繁盛風氣的促動下,在書面白話著述的觀念和能力的支撐下,講史伎藝的格式和內(nèi)容落實于書面文本才有了可以參照的方式示范和思想激勵,從而出現(xiàn)了書錄或模擬講史伎藝體制因素和故事內(nèi)容的通俗歷史讀物。

      在這個過程中,講史伎藝能在宋代出現(xiàn)并以“講史書”賦名,并非從唐代歷史題材類俗講變文自然演變而來,而是出自宋代經(jīng)筵制度引領(lǐng)、激勵的講史活動在市井社會通俗化、娛樂化的結(jié)果;講史伎藝的表述方式(包括程式格套)出現(xiàn)在后世所謂的“講史話本”中,并非基于講史伎藝繁盛和講史藝人需求的激發(fā)所推動的結(jié)果,而是出自書面編寫領(lǐng)域主導(dǎo)的講史伎藝文本化的結(jié)果。所謂“主導(dǎo)”,是指書面編寫領(lǐng)域中歷史知識普及風氣的引領(lǐng)以及白話著述觀念變革的推動,激勵了歷史著述通俗平易化實踐的一步步深入,從敘事內(nèi)容上的簡明清晰到表述方式上的通俗平易,從而出現(xiàn)了對于講史伎藝內(nèi)容、格式的文本化需求。

      注釋[Notes]

      ② 張帆《中國古代經(jīng)筵初探》認為 : 經(jīng)筵制度正式形成于北宋,是“中國古代皇帝為研讀經(jīng)史而特設(shè)的御前講席”。鄒賀、陳峰《中國古代經(jīng)筵制度沿革考論》認為 :“狹義的經(jīng)筵指北宋確立的、有專門法規(guī)保障、在專門機構(gòu)組織操作下,由任專門官職的儒生在固定時間、固定場所向皇帝傳播儒家經(jīng)典和歷史知識的御前學術(shù)講座?!眳⒁姀埛?:“中國古代經(jīng)筵初探”,《中國史研究》3(1991) : 102;鄒賀、陳峰 :“中國古代經(jīng)筵制度沿革考論”,《求索》9(2009) : 202。

      ③ 《宋史》卷一六二《職官志二》記 :“崇政殿說書,掌進讀書史,講釋經(jīng)義,備顧問應(yīng)對。學士侍從有學術(shù)者為侍講、侍讀,其秩卑位淺而可備講說者則為說書。”見脫脫等 : 《宋史》(北京 : 中華書局,1985年),第3815頁。

      ④ 范仲淹《代人奏乞王洙充南京講書狀》 :“臣竊見賀州富川縣主簿、充應(yīng)天府書院說書王洙,于天圣二年御前進士及第,素負文藻,深明經(jīng)義,在彼講說已滿三年?!币姺赌転F編 : 《范仲淹全集》(南京 : 鳳凰出版社,2004年),第379頁。

      ⑤ 《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三五 : 慶歷二年二月,“丁丑,詔權(quán)御史中丞賈昌朝侍講邇英閣。故事,臺丞無在經(jīng)筵者,上以昌朝長于講說,特召之?!币娎顮c : 《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北京 : 中華書局,2004年),第3220頁。

      ⑥ 參見吳國武“北宋經(jīng)筵講經(jīng)考論”,《國學學刊》3(2009) :48—52,姜鵬“經(jīng)筵講學對經(jīng)學的影響”,《北宋經(jīng)筵與宋學的興起》第四章(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133—34頁。

      ⑦ 神宗元豐元年起,規(guī)定講讀官在經(jīng)筵上講解古代經(jīng)史時,一般要事先寫好講義或口義,在經(jīng)筵前一日、當日或次日供進。哲宗元祐二年起,規(guī)定講讀官遇不開講日,輪流進呈漢唐時故事關(guān)涉政體者兩條,后來,錄進者擴大到史官和學士,故事范圍擴大到前代和本朝,數(shù)量也有一至三條不等的變化。

      ⑧ 《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六一 : 真宗景德二年九月,“丁卯,令資政殿學士王欽若、知制誥楊億修《歷代君臣事跡》。欽若請以直秘閣錢惟演等十人同編修?!币娦焖?: 《宋會要輯稿》(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1367頁。

      ⑨ 日本內(nèi)藤湖南《中國史學史》從“帝王學的變化”的角度討論了《冊府元龜》與《資治通鑒》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性,以及它們在史書編纂法上的變革意義,比如越來越重視歷史事件對于帝王治道的參考作用。參見內(nèi)藤湖南 : 《中國史學史》,馬彪譯(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58—59頁。

      引用作品[Works Cited]

      陳谷嘉 鄧洪波編 :《中國書院史資料》。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Chen, Gujia, and Deng Hongbo, eds.

      Historical

      Materials

      on

      Chinese

      Academies

      of

      Classical

      Learning

      . Hangzhou: Zhejiang Education Press, 1998.]

      丁錫根編 :《宋元平話集》。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Ding, Xigen, ed.

      Collected

      Storytelling

      Scripts

      of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 Shanghai: Shanghai Ancient Books Publishing House, 1990.]

      —— :“《五代史平話》成書考述”,《復(fù)旦學報(社會科學版)》5(1991) :67-75。

      [- - -. “On the Formation of

      A

      Storytelling

      Scripts

      of

      the

      Five

      Dynasties

      History

      .”

      Fudan

      Journal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5 (1991): 67-75.]

      范祖禹 :《范太史集》,《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00冊)。臺北 :商務(wù)印書館,1983年。

      [Fan, Zuyu.

      Collected

      Works

      of

      Fan

      Zuyu

      .

      The

      Wenyuan

      Library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Library of the Four Treasuries. Vol. 1100. Taipei: The Commercial Press, 1983.]

      貫云石 :《新刊全相成齋孝經(jīng)直解》。北京 :來熏閣書店,1938年影印元刊本。

      [Guan, Yunshi.

      The

      Quanxiangcheng

      Studio

      Edition

      of

      Book of Filial Piety,

      with

      Annotations

      . Beijing: Laixunge Bookstore, 1938.]

      紀昀等 :《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北京 :中華書局,1997年。

      [Ji, Yun, et al.

      The

      Imperial

      Catalog

      of

      The Complete Library of the Four Treasuries.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97.]

      黎靖德編 :《朱子語類》。北京 :中華書局,1994年。

      [Li, Jingde, ed.

      Analects

      of

      Zhu

      Xi

      .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94.]

      李燾 :《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北京 :中華書局,2004年。

      [Li, Tao.

      The

      Continuation

      of

      Comprehensive Mirror in Aid of Governance.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2004.]

      李心傳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北京 :中華書局,1988年。

      [Li, Xinchuan.

      A

      Chronicle

      since

      the

      Jianyan

      Period

      of

      the

      Song

      Dynasty

      .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88.]

      李躍忠 :“試析湖南影戲‘橋本戲’的文本形態(tài)”,《武陵學刊》5(2013) :120-24。

      [Li, Yuezhong. “On the Textual Form of Hunan Qiaoben Shadow Play.”

      Journal

      of

      Wuling

      5 (2013): 120-24.]

      羅燁 :《醉翁談錄》。沈陽 :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

      [Luo, Ye.

      Notes

      of

      an

      Old

      Toper

      . Shenyang: Liaoning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 1998.]

      呂中 :《類編皇朝大事記講義》,王民信主編《宋史資料萃編》(第四輯第一冊)。臺北 :文海出版社,1981年。

      [Lü, Zhong.

      Categorized

      Chronicles

      of

      the

      Song

      Dynasty

      ,

      with

      Interpretations

      .

      Selected

      Materials

      on

      the

      History

      of

      the

      Song

      Dynasty

      . Ed. Wang Minxin. Part. 4. Vol. 1. Taipei: Wen Hai Press Company, 1981.]

      —— :《類編皇朝大事記講義》,張其凡、白曉霞整理。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

      [- - -.

      Categorized

      Chronicles

      of

      the

      Song

      Dynasty

      ,

      with

      Interpretations

      . Ed. Zhang Qifan and Bai Xiaoxia. Shanghai: 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14.]

      馬端臨 :《文獻通考》。北京 :中華書局,2011年。

      [Ma, Duanlin.

      Comprehensive

      Examination

      of

      Literature

      .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2011.]

      孟元老等 :《東京夢華錄(外四種)》。北京 :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1998年。

      [Meng Yuanlao, et al.

      The

      Eastern

      Capital

      :

      A

      Dream

      of

      Splendor

      . Beijing: Culture and Art Publishing House, 1998.]

      佚名 :《新雕文酒清話》,《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272冊)。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

      Newly

      Carved

      Wine

      -

      like

      Stories

      .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Complete Library of the Four Treasuries. Vol. 1272. Shanghai: Shanghai Ancient Books Publishing House, 2002.]

      寧希元 :“《五代史平話》為金人所作考”,《文獻》1(1989) :16-27。

      [Ning, Xiyuan. “Why

      A

      Storytelling

      History

      of

      the

      Five

      Dynasties

      Was Written in the Jin Dynasty.”

      Documents

      1 (1989): 16-27.]

      錢天佑 :“敘古頌表”,《全元文》(第37冊)。南京 :鳳凰出版社,2004年。

      [Qian, Tianyou. “A Laudatory Memorial on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Complete

      Essays

      of

      the

      Yuan

      Dynasty

      . Vol. 37. Nanjing: Phoenix Publishing House, 2004.]

      思蘇(陳午樓) :“說書有無腳本”,《曲藝》4(1962) :44-45。

      [Si, Su. “Did Storytellers Need Scripts.”

      Quyi

      4 (1962): 44-45.]

      司馬光 :《資治通鑒》。北京 :中華書局,1956年。

      [Sima, Guang.

      Comprehensive

      Mirror

      in

      Aid

      of

      Governance

      .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56.]

      脫脫等 :《金史》。北京 :中華書局,1975年。

      [Toqto’a, et al.

      History

      of

      Jin

      .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75.]

      —— :《宋史》。北京 :中華書局,1985年。

      [- - -.

      History

      of

      Song

      .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85.]

      汪仲賢 :“宣和遺事考證”,《小說月報》第17卷號外(1927) :1-10。

      [Wang, Zhongxian. “Investigations into

      The

      Old

      Incidents

      in

      the

      Xuanhe

      Period

      of

      the

      Great

      Song

      Dynasty

      .”

      Fiction

      Monthly

      (Special Edition) 17 (1927): 1-10.]

      吳泳 :《鶴林集》,《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76冊)。臺北 :商務(wù)印書館,1983年。

      [Wu, Yong.

      Collected

      Works

      of

      the

      Crane

      Forest

      .

      The

      Wenyuan

      Library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Library of the Four Treasuries. Vol. 1176. Taipei: The Commercial Press, 1983.]

      徐大軍 :“元代的直說作品與書面白話著述的自覺”,《中華文史論叢》4(2012) :307-34。

      [Xu, Dajun. “Storytelling Scripts and the Self-consciousness of Written Vernacular Chinese in the Yuan Dynasty.”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History

      4 (2012): 307-34.]

      徐夢莘 :《三朝北盟會編》。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Xu, Mengshen.

      Compiled

      Material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ng

      and

      Jin

      Dynasties

      during

      the

      Administrations

      of

      the

      Hui

      ,

      Qin

      ,

      and

      Gao

      Emperors

      of

      the

      Song

      Dynasty

      . Shanghai: Shanghai Ancient Books Publishing House, 1987.]

      徐松 :《宋會要輯稿》。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Xu, Song.

      Song

      Government

      Manuscript

      Compendium

      . Shanghai: Shanghai Ancient Books Publishing House, 2014.]

      易衛(wèi)華 :“論宋仁宗時代的經(jīng)筵講《詩》”,《詩經(jīng)研究叢刊》2(2013) :276-91。

      [Yi, Weihua. “On the Aristocratic Storytelling of

      Book

      of

      Odes

      during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Ren Emperor of the Song Dynasty.”

      Studies

      on

      Book of Odes 2 (2013): 276-91.]

      鄭鎮(zhèn)孫 :“直說通略自序”,《中央圖書館善本序跋集錄·史部》(第三冊)。臺北 :中央圖書館,1993年。

      [Zheng, Zhensun. “Preface to

      Introduction

      to

      the

      Storytelling

      Script

      .”

      Collected

      Prefaces

      and

      Postscripts

      Preserved

      in

      the

      Central

      Library

      ,

      Part

      of

      History

      . Vol. 3. Taipei: The Central Library, 1993.]

      朱人求 :“衍義體: 經(jīng)典詮釋的新模式”,《哲學動態(tài)》4(2008) :65-70。

      [Zhu, Renqiu. “Derivation of Significance: A New Approach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Confucian Classics.”

      Philosophical

      Trends

      4 (2008): 65-70.]

      猜你喜歡
      資治通鑒白話通俗
      Sumo Wrestling
      白話寄生蟲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南方周末(2021-07-15)2021-07-15 19:49:39
      Kiss and Ride
      胡三省苦心作注
      老友(2020年6期)2020-06-22 17:03:49
      火了1000年,一套被毛澤東翻碎了的書
      新傳奇(2019年28期)2019-08-06 03:07:08
      青春飛揚(女通俗合唱)
      心聲歌刊(2017年4期)2017-09-20 11:43:50
      《資治通鑒》帶我玩穿越
      《資治通鑒》差點被毀版
      用通俗的例子打比方
      快樂語文(2016年10期)2016-11-07 09:44:43
      南召县| 马龙县| 大田县| 东山县| 云龙县| 平顺县| 泊头市| 神农架林区| 宝清县| 庐江县| 湘潭市| 德令哈市| 永仁县| 武冈市| 屏东市| 罗平县| 平江县| 呈贡县| 兴仁县| 博白县| 太白县| 灌阳县| 息烽县| 台山市| 西林县| 郁南县| 洪雅县| 漯河市| 咸宁市| 武城县| 安丘市| 翼城县| 错那县| 邛崃市| 东辽县| 德钦县| 建瓯市| 平原县| 浦北县| 将乐县| 新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