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方洲小學 付秀娟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版)》中對低年級的識字提出了要求:“喜歡學習漢字;努力養(yǎng)成良好的寫字習慣;認識常用漢字1600 個左右,其中800 個左右會寫;學習獨立識字。”同時提出低年級識字教學建議:“低年級階段學生“會認”與“會寫”的字量要求有所不同。在教學過程中要‘多認少寫’,識字教學要注意兒童特點,將學生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他們利用各種機會主動識字,力求識用結合?!睆倪@些要求和建議中可以看出,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的重點是“隨文識字(隨境識字)”“多識少寫”“識寫分流”。部編一年級上冊語文教材安排了兩個單元的常用字的集中識字,1 個單元的漢語拼音和4 個單元的隨課文識字。一年級語文教材的下冊安排了兩個單元的集中識字和6 個單元的隨課文識字。其中,課文識字的生字占比最大,可見,閱讀是學生識字的主渠道。因此,在一年級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凸顯生字的意趣,追尋漢字的“前世今生”,在閱讀中引領學生感受漢字來源的神奇、感知漢字結構的美麗、理解漢字意蘊的魅力。
一年級剛開學的幾個月,大部分孩子對于拼音的掌握不夠熟練,作為語文教師,可以讓孩子在情境中猜讀生字、認識生字,從而感受識字的價值,這種方法適用于故事性較強的課文。
例如,一年級語文教材上冊《小小的船》一課,教師可以利用簡筆畫進行識字教學。教師手畫“彎彎的月兒”引出“月”和“兒”兩個一類字,接著讓學生觀察“彎彎的月兒”像“小小的船”,認識了“船”和“的”,“彎彎的船兒”怎么樣呢?(教師手指著尖尖的兩頭)學生通過教師的手勢引導,引出生字“尖”的讀音、字形,接著從字形中引導猜字義,以實現識字方法的遷移和運用。
在這個案例中,學生隨著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跟著簡筆畫猜、識、記生字,有音、有形、有圖,學生的識字效率大大提高。
部編小語教材中有很多會意字或形聲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辨析中了解“形聲字中形旁表義、聲旁表音”“會意字是用幾個獨體字根據意義合成一個字”的特色。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構字的規(guī)律,讓課文中的生字根據要求組成板塊,在辨析中發(fā)現各部件的含義,探究字理,從而學到更多的生字。
例如,部編一年級下冊語文《小猴子下山》一課中,有5 個含有提手旁的生字,教師可以摘錄出含有這些生字的句子:“他……就掰了一個,扛著往前走?!薄八腿恿擞衩?,去摘桃子?!薄靶『镒优踔鴰讉€桃子……”“小猴抱著一個大西瓜往回走?!边@幾句話中的“掰、扛、扔、摘、捧、抱”等都和“手”有關系,其中,“扛、扔、摘、捧、抱”都是提手旁的字,這就是形聲字的構字規(guī)律,而“掰”字讓學生演示一下,學生就可以領會這個字的字義,他們能夠初步感知會意字的構字規(guī)律。最后讓學生辨析:“拿玉米為什么用‘扛’?拿桃子為什么用‘捧’?拿西瓜為什么用‘抱’?這里的‘扛、抱、捧’可以互相換著用嗎?”
這個案例的最后,通過“扛、抱、捧”幾個字的運用辨析,學生不僅記住了漢字的形狀和結構,而且記住了文字符號所代表的實際含義。這種在閱讀教學中關聯一些形聲字或會意字的方法,有利于學生掌握漢字的構字規(guī)律,構造生字記憶體系。
離開課文的生字顯得那么抽象,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采用多種方法,結合具體的句子,在文本中解讀生字生詞的情感,理解生字生詞的意趣,有利于學生準確識記生字和理解文本。
例如,一年級下冊《樹和喜鵲》一課中,有個生字“孤”以及生詞“孤單”,如果脫離課文直接看拼音讀字詞,學生不能正確理解這個生字詞。教師可以先拆后和,“孤”左邊的“子”是指幼兒,“子”和“瓜”合起來表示單獨沒有同伴的孩子,“單”就是獨個的、一個的意思,“孤”和“單”合在一起更顯得孤獨和凄涼,這時再讀句子:“從前,這里只有一棵樹,樹上只有一個鳥窩,鳥窩里只有一只喜鵲。樹很孤單,喜鵲也很孤單?!睆摹耙豢脴洹薄耙粋€鳥窩”“一只喜鵲”中想象畫面,再次強調三個“只有”,學生充分感受了“孤單”這個詞所展現的凄涼。
這個案例中,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通過字、詞、短語、句子的分析和想象,帶領學生逐步體會了“孤單”,觸摸了詞語的意趣,加深了“孤單”的情感記憶,為以后的生字學習奠定了認知基礎。
綜上所述,一年級隨文識字的前提是教師認清識字與閱讀、寫作之間的辯證關系,從實際教學出發(fā),在情境中猜生字,在辨析中學生字,在意趣中析生字,多種形式隨文識字,可以大大提高一年級學生的識字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