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忠艷
“微課”的核心組成內容是課堂教學視頻(課例片段),同時還包含與該教學主題相關的教學設計、素材課件、教學反思、練習測試及學生反饋、教師點評等輔助性教學資源,它們以一定的組織關系和呈現方式共同“營造”了一個半結構化、主題式的資源單元應用“小環(huán)境”。微課,把課堂還給了學生,把更多發(fā)展的空間留給了學生。微課實施過程是一個動態(tài)的建構過程,這是由學生原有的經驗,各自的知識結構及個性等方面的差異性和復雜性決定。微課設計必須要立足學生的學情,靈活地捕捉切入點,才能駕輕就熟,才能深入淺出,才能事半功倍。新課標指引下的微課設計應以學生為本,顯示人性化,同時更應富有彈性。進行微課設計時,教師必須要充分關注學習的主體——學生,學習的對象——文本,留足學生自由的發(fā)展空間。
微課設計過程中,教師應從學生的生理、心理以及已有知識水平諸多方面客觀、準確、深入地了解學生,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學生不知道的,教學生體會不到的,教學生不可能想到的,也即在學生最需要之時、最需要之處實施有力的指導和幫助,給學生一個更高的認識層次,為學生后續(xù)的自主學習鋪設臺階、注入活力,由此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使學習成為在教師引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的過程。
如《清平樂·村居》這首詞,作者辛棄疾通過對農村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環(huán)境描寫,對翁媼及三個兒子形象的刻畫,抒發(fā)了作者對農村安寧平靜的生活的喜愛及向往之情。學生借助課文插圖能理解這首詞的內容,但體會作者的情感卻是一個難點,基于這個學情我們可以展開微課設計。首先概括這首詞的內容,課文描寫了鄉(xiāng)村風光清新秀麗,夫妻恩恩愛愛,兒子勤勞乖巧;接著由詞中的一個“醉”字著手,“醉”在詞中不僅指一對老夫妻酒后微醉,還指這美好的環(huán)境,這安寧的生活,老夫婦陶醉了,辛棄疾陶醉了;然后介紹作者創(chuàng)作這首詞的背景:辛棄疾出生于被金人入侵的北方,一直為抗金不懈努力,但受到奸臣打擊,如今被貶江西上饒地區(qū)??吹竭@一情景,他經不住想走上前去問一問:老人家,你好呀,你們五口之家住這么矮小的茅屋,穿的是粗布衣衫,為什么還這樣開心呢?其實心有多大,屋子有多大;心有多美,日子有多美。這樣的村居使人安居,安居才能樂業(yè)。辛棄疾是一個愛國詞人,一生戎馬生涯,看到的是殘酷的戰(zhàn)爭給人們帶來的重重磨難,眼前這安寧平靜的生活讓他心里涌起了向往、喜愛、羨慕的感情的波濤。
微課設計首先要從學生入手,學生是一個鮮活的生命個體,而每個人的的知識經驗、認知水平等皆不相同,再加之課前準備的程度不一,這一切都要求我們在備課時了解他們的知識儲備,了解他們的課前準備,思考對策,然后進行具有針對性的設計及實施,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特點及知識技能水平,受到的教學效果當然非常理想。
工具性與人文性結合,這是新課程的重要理念。在進行微課設計時,應把目標定位在完成認知目標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目標,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要在多種要素的交融和整合上下功夫,而不是強調一方面而簡單否定另一方面。語文教學目標中常有這樣基本的一條: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詞。理解詞語學生可以通過最簡單的渠道達成,如查字典詞典,查教輔用書,試問即使對照工具書說出了詞語的表面意思,學生的積淀究竟有多少?學生不過成了裝知識的容器。我們在進行微課設計時,要兼顧到語文的工具性及人文性,簡單地說微課不是可有可無的,不是簡單地對工具書上知識點的搬運,要發(fā)揮微課的不可替代性價值。
如理解《二泉映月》中“坎坷”一詞可以這樣由淺入深,層層推進:1.借助工具書,理解詞語意思為“比喻不得志”;2.聯(lián)系上下文,體會詞語內涵。找出文中影射詞義的一段話:十多年過去了,師父早已離開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雙目失明。他整天戴著墨鏡,操著胡琴,賣藝度日。引導學生讀這段話并想象阿炳賣藝的經歷:冬天,大雪紛飛,寒風刺骨,雙目失明的阿炳如何賣藝?夏天,驕陽似火,烈日炎炎,阿炳怎么賣藝的?一天,阿炳生病了,發(fā)著高燒,渾身發(fā)抖,他又怎么賣藝?……3.朗讀悟心聲,積淀豐富情感。通過以上環(huán)節(jié),學生對“坎坷”一詞有了深刻的理解,⑴“坎坷”與文中的“飽經風霜”一詞照應,是阿炳艱辛生活的濃縮;⑵“坎坷”是當時所有窮苦人民的生活寫照;⑶“坎坷”
是阿炳創(chuàng)作《二泉映月》名曲的生活背景。這樣的設計使學生悟到了文章語言之精妙,布局謀篇之美,融語文學科多維目標于一爐的教學設計,既將開放元素納入,又不至于雜亂無序,凸顯了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特點。正如布盧姆所說:“人們無法預料到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圍?!钡處煹奈⒄n設計越周密,考慮越詳盡,則轉換為切實有效的教學實際流程的可行性就越強。對于文本中的重要知識點,教師在設計過程中要盡可能地進行多種考慮,主觀上努力窮盡各種可能,才能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做到游刃有余,學生也才能切實掌握文本知識,提高語文能力,積淀人文情懷,獲得如坐春風、如沐春雨的學習享受。
允許對文本多元解讀,是我國語文教學理念的一大進步。當代文藝理論區(qū)分“文本”和“作品”:作家創(chuàng)造出來的只是“文本”,而經讀者閱讀參與創(chuàng)造而完成的才是“作品”。由于讀者時代、經歷、個性的差異,對文本的解讀必然呈現多元化的態(tài)勢。過去我們閱讀文學作品,總是執(zhí)意去尋找作者的“原意”,現在我們認識到對文本可以多元解讀,文學作品的閱讀應當是放飛心情的自由過程。在微課實施中,這種多元解讀會引發(fā)學生不同觀點的碰撞,產生思想的火花,促進學生的成長。
微課資源豐富,同一課,不同的老師選取了不同的切入點,同一知識點不同的老師選取了不同的角度,可謂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學生已跨越了課堂空間和學習時間,不再單一地聆聽一名老師的講解,而是接受多名老師智慧的點撥,而這有利于學生對文本充分解讀,多元解讀,豐富自己的個性化體驗。如《海倫·凱勒》一課,微課內容可以有很多:你對海倫·凱勒有哪些了解?文中哪些語句表現了海倫·凱勒不屈不撓的精神?為什么海倫·凱勒不屈不撓的精神會永遠留在世人的心中?你從海倫·凱勒的身上學到了什么,像她這樣的人還有誰?如何完成《海倫·凱勒》的讀后感?……
微課設計要從“技術”走向“人文”,不是在設計的精美上冥思苦想,做表面文章,而是把更多的時間放在立足學生實際的研讀文本上。老師自己“披文以入情”,學生才能“情動而辭發(fā)”。當教師把微課教學變成了欣賞的過程,變成了體驗生命價值的活動,變成了展現自由精神的舞臺,這才是語文教育。
在課程標準的引領下,微課設計不是側重于教師的教,而是更多地從學生的學出發(fā)。學生解讀文本會有哪些疑難,喜歡什么樣的學習方式,生活有怎樣的體驗,練習會出現什么錯誤……設計中留給學生足夠的彈性空間,任孩子們的思維自由馳騁。教師選擇恰當的切入點對學生作智慧的引領,使教師、學生的思想和文本不斷碰撞,激起火花并不斷迸發(fā)。微課設計的生命力與真正價值在于使學生的自主性能得到充分發(fā)揮,真正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主體地位,創(chuàng)建充滿靈性與人性的微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