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蘭
【摘要】濱江新區(qū)越江幼兒園地處城郊結合部,是眾多外來務工人員聚集的地段,大量的小候鳥隨著父母遷徙來到靖江,選擇在我園就讀。我們發(fā)現(xiàn),這些家庭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一是工作不固定,生活不穩(wěn)定。這類外來務工人員大都從事建筑維修、廢品收購、服務行業(yè)等工作,經常是一個工程結束就離開,或者過年后就到其他地方去打工。孩子們往往還沒有適應一個地方的生活又被迫來到另一個地方,這些孩子要么適應性極強,要么就是脾氣固執(zhí)。二是家族龐大、子女眾多。這類外來務工人員一般是先有個別家庭在本地做生意站住了腳,把一個家族的親戚都帶領過來,他們一般都從事販賣商品、承包工程等工作。這類家庭的孩子們大都與兄弟姐妹一起上學生活,生活行為習慣較差。三是文化水平不高,家園配合意識差。這部分家長或忙于生計無暇照看子女,或觀念落后教育意識較差、或文化水平低,寄希望于幼兒園和老師。孩子們早送晚接,把幼兒園當成托養(yǎng)孩子的地方,不關注孩子的發(fā)展。這些孩子占了全園的20%,是幼兒園和幼兒園家長學校的重要組成。如何讓“小候鳥”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如何改變外來務工人員的教育觀念,家園配合共同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是我們老師一直在思考和努力的工作。
【關鍵詞】“小候鳥” “小主人” 接納 融入
一、接納從點點滴滴開始
由于地域差異、生活習慣、家庭環(huán)境等原因,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與本地孩子有著明顯的差異。尤其是剛入園時表現(xiàn)尤為明顯,主要有以下幾點:語言不通,有些孩子一口濃重的方言,教師只能通過觀察揣摩才能大概了解他們的意思。飲食不同,有些孩子習慣吃面食,對幼兒園的食物不適應;有些孩子則因為宗教信仰等原因不能吃豬肉等。習慣差異,受父母及生活環(huán)境的影響,一些孩子衛(wèi)生習慣、行為習慣、作息習慣較差。
受工作時間、居住環(huán)境、流動性高等條件的制約,我們很難對這類孩子開展家訪工作。為了更好地在入園初期較全面的了解孩子的生活、家庭等情況,讓孩子感受到幼兒園和老師對他接納的態(tài)度,幫助孩子較好地適應幼兒園的生活。我們是這樣做的:
1.情況登記表,讓孩子的一切在掌握之中。針對孩子報名時家長一般都在的情況,把握這一時機,填寫孩子情況登記表。我們特別記錄了孩子日常用語,如大小便的說法、不舒服的說法。飲食習慣,如愛吃什么、不能吃什么、使用什么餐具。生活習慣,如起床入睡時間、平時睡不睡午覺等。教養(yǎng)情況,如平時由誰帶養(yǎng)、老家有什么特別風俗等。有了這張登記表,在平時的一日活動中教師不會因為孩子的一些情況聯(lián)系不到家長而手足無措,通過主動和孩子交流他感興趣的事物減少他的陌生感和焦慮感。
2.三多三少,與家長溝通無障礙。外來務工人員家長交流要注意三多三少。信息多電話少,他們工作時間長,工作環(huán)境吵雜,信息的指令更清晰明了有利于交流。面談多集中少,家長會、家長學校這些形式很多家長來不了聽不進,一對一的面談能讓他們更好地家園配合。方法多指令少,受觀念和自身水平的影響,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他們多依賴老師,如讓他注意孩子衛(wèi)生習慣的培養(yǎng),不如告訴他們:幾天幫孩子洗一次頭,天天督促孩子換襪子更有操作性。
二、融入,從孩子向家庭推進
部分外來務工人員由于文化水平、生活條件、習慣差異等因素顯得自卑,有問題不敢和老師交流反映,這些家庭的孩子大都比較內向、膽小。而一些本地家長因為外地幼兒在行為習慣、衛(wèi)生習慣等方面的差異,對這些孩子和家長有一些偏見。而實際工作中我們發(fā)現(xiàn),他們雖然在生活習慣、文明習慣、學習習慣等方面不如本地幼兒,但在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獨立生活能力,團隊意識等方面卻大大優(yōu)于本地幼兒。幼兒園根據(jù)他們淳樸自然、健康獨立、適應性強的特點和勤勞勇敢、聰明懂事、可塑性高的特征,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比賽活動和親子活動,讓孩子們融入集體生活,讓家長們融入靖江生活。
1.手拉手,共同進步快樂多。針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和本地幼兒的不同特點,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優(yōu)勢互補互相學習共同提高。如根據(jù)他們生活自理能力強的特點,開展“自理能力比賽”評比活動,幫助孩子樹立自信,養(yǎng)成穿戴要整潔有序的習慣。根據(jù)本地幼兒衛(wèi)生習慣好的特點開展“文明小衛(wèi)士在行動”活動,幫助孩子了解規(guī)則,養(yǎng)成文明有序的習慣。開展如“我在老家過大年”“嘗嘗我的家鄉(xiāng)特產”“學說我的家鄉(xiāng)話”等主題活動。介紹各自家鄉(xiāng)的風俗人情、景點特產等,孩子在互相介紹的過程中互相欣賞開拓了眼界,增進了感情。
2.家對家,親子參與收獲多。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對于外來務工家庭來說他們離家背井就是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本地家庭的教育理念和生活方式對他們的沖擊和影響很大,他們常常感慨地說:“我們老家窮就是大家書讀得少,老師請你多教教我們孩子?!薄袄蠋?,我們沒文化回去不會教也不知道教什么?!睆募议L懇切的話語里我們聽到了無奈也讀到了希望,一直以來家庭與幼兒園的交流形式都是幼兒園向家長開放、幼兒園與家長單向聯(lián)系,為何不建立一種幼兒園、本地家庭、外來務工家庭立體式的交流方式呢?于是,我們嘗試開展了“我家是你家,幼兒互換家庭體驗活動”,讓外地的孩子走進本地孩子的家庭一起看圖書、玩游戲,讓本地的孩子走進外來務工家庭參與勞動體會生活,開展手工制作、假日共游、班級活動策劃等親子活動。
三、整合,活動讓教育更精彩
來自五湖四海的外來務工家庭,他們自身就代表著一種文化,是各種文化的傳播者。他們有的來自能歌善舞、多才多藝的云南貴州;有的來自勤勞樸實、吃苦耐勞的安徽河南;還有的來自省內外的其他地區(qū)。他們中有敢闖敢拼的企業(yè)老板、也有勤勞踏實普通農民工、還有多才多藝民間藝人,是幼兒園特有的教育資源。怎么用好這些家長資源,我們做了以下嘗試:
1.攜手課堂內外。半日活動開放、親子運動會、區(qū)域游戲、教育教學活動,我們都認真考慮家長的需求和特長,發(fā)揮家長的積極作用。如我們在布置游戲區(qū)域“百草園時”,發(fā)現(xiàn)有一位來至云南貴州的媽媽會用稻草編扎小烏龜、小蜻蜓、蝴蝶等各種小動物,栩栩如生的小動物不僅讓小朋友們大開眼界,老師們也興趣盎然地紛紛跟她學起來。為此,幼兒園特別邀請她來園教老師們編織制作,班級還請她做小朋友們的“草編專家”指導游戲。來自浙江的濤濤一家租住在幼兒園附近栽培草莓,我們就組織孩子們去大棚參觀、采摘,要來草莓苗在班級的自然角種植,引導孩子們觀察自然情況下和大棚里草莓的生長區(qū)別,體驗勞動和收獲的快樂。
2.同享美好時刻。俗話說“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外來務工人員除了過年回老家外,平時很少能回家,很多的傳統(tǒng)佳節(jié)都沒法和家人團聚。幼兒園以節(jié)日活動為契機,開展豐富多彩的家園互動活動,邀請家長和孩子們同享美好時刻。端午節(jié),邀請媽媽奶奶們來園包粽子?!板F形粽”“斧頭粽”“方形粽”,各地不同粽子的包法引得大家互相贊嘆,互相學習;元旦,我們請家長們來園搓團圓、裹餛飩、包餃子,迎接新年的到來;通過活動,不僅給孩子們帶來了美味,還讓家長之間變得更加親密融洽。在節(jié)日歡樂的氛圍里,家庭的風采展示了出來,大家的心融在了一起。
有人說,父輩的他鄉(xiāng)就是孩子的故鄉(xiāng),今天他們是外來務工家庭的孩子,明天他們也許會在這兒生根發(fā)芽,把靖江當成自己的故鄉(xiāng)。現(xiàn)在已經有一些家庭在附近買了房子準備長期居住,這些“小候鳥”也許會在這兒長期筑巢,他們不僅是幼兒園的“小主人”,也是我們靖江的“小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