佴慧莉
摘 要:本文通過對兩篇教案的對比,解讀了在綜合實踐活動教學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具體做法,并作了一些教學反思。
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任務驅(qū)動學習;自主建構
中圖分類號:G623.9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9)21-089-2
【案例背景】
老門東位于南京市秦淮區(qū)中華門以東,因地處聚寶門(今中華門)以東,故稱“門東”。老門東自古就是江南商賈云集、人文薈萃、世家大族居住之地,富可敵國的沈萬三、擁有九十九間半的蔣百萬、中國唯一的女狀元傅善祥等耳熟能詳?shù)臍v史人物都在這里居住過。我校地處城南,老門東與學校近在咫尺。為此,我校在確定綜合實踐課主題時,決定選擇“老門東半日游”這一主題。我們計劃帶領六年級學生對老門東進行調(diào)查研究,通過觸摸“老門東”這一名詞,使得學生能再次認識自己生活的環(huán)境,充分感受秦淮文化的璀璨。
既然是“半日游”,那首先就要確定游玩的路線。于是我們對線路設計這一環(huán)節(jié)進行了多次教學嘗試。通過嘗試,我們不僅獲得了截然不同的教學效果,也讓我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案例呈現(xiàn)】
在教案設計的過程中,我們按照《老門東半日游線路設計指導課》的教案一邊進行教學嘗試,一邊根據(jù)教學反饋進行反復修改,現(xiàn)將教案最初稿和最終稿的教學流程呈現(xiàn)如下:
教案最初稿:
教學流程:
1.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請大家為端午節(jié)小長假時來南京游玩的一家三口設計一條游玩老門東的路線。你覺得應如何設計這條路線?在設計時需要注意什么?
2.學生討論,教師加以指導,師生共同明確線路設計的要素:主題明確、標題新穎、路線清晰、景點合適、介紹簡潔、時間合理、排版美觀等。
3.出示老門東地圖,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現(xiàn)場嘗試初步設計,并進行匯報。
4.現(xiàn)場評價:找出各組設計的亮點,并指出需要改進的地方。
5.各小組根據(jù)同學們的建議,修改完善本小組的設計。
6.課后作業(yè):各小組繼續(xù)修改完善本小組的設計。
教案最終稿:
教學流程:
(一)前置學習:
布置任務:利用雙休日,以小組為單位,為端午節(jié)小長假時來南京游玩的一家三口設計一條游玩老門東的路線,所有設計在ipad上完成。
(二)課堂教學:
1.各小組展示路線,說出設計的思路。
2.在小組長的帶領下進行討論,羅列出其他小組的設計亮點,并指出需要改進的地方;將各種建議進行整合、歸納,形成本小組的設計初稿。
3.對各小組設計初稿的優(yōu)缺點進行對比分析,師生共同明確設計旅游線路圖的要素:主題明確、標題新穎、路線清晰、景點合適、介紹吸引人、時間合理、排版美觀等。
4.出示評價標準,要求各小組根據(jù)討論出來的設計要點以及老師給的評價標準,在ipad上對本組的設計進行修改。
5.小組進行展示匯報,其余學生根據(jù)評價標準進行評價。
6.再次檢驗設計,提問“假如現(xiàn)在你就是那個外地小朋友,對這些線路的設計你滿意嗎?有沒有哪一條路線是你最想玩的?”從而完善設計,引入“了解需求,個性化定制”理念。
(三)課后作業(yè):
1.繼續(xù)完善本小組的線路設計。
2.利用今天學習到的方法,設計“南博一日游”路線。
【啟發(fā)與思考】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雖有著明確的指導綱要,但是在具體操作時,由于沒有規(guī)定的教材,沒有考核的制約,所以就更強調(diào)創(chuàng)新,要求教師大膽地去探索,設計兒童所需要的課程。下面我就結合這一次《老門東半日游線路設計指導課》的教學設計來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
一、任務驅(qū)動,主動學習
任務驅(qū)動下的學習,是指通過教師有目的地創(chuàng)設具有一定的任務情境,調(diào)動學生原有認知結構的某些線索,讓學生在任務驅(qū)動下進入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研究的興趣和效果。為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我也創(chuàng)設了一個任務情境——在端午節(jié)小長假時,有一些和你們一樣大的小朋友將與他們的父母來南京游玩,作為東道主的我們一定會熱情地歡迎他們。秦淮區(qū)人杰地靈,老門東離我們學校近在咫尺,是一個感受秦淮文化的好地方,請你為他們一家三口設計一條游玩老門東的路線。學生們接受了這個任務,他們必須要為完成這個任務而付出努力,這就使得學生們的考察探究成了滿足自身需要的一種方式,從而使學生真正進入有意義的、主動的學習。
二、結合學情,建構知識
教師先教,還是學生先學,讓學生自主建構知識?我們選擇了后者。
本次的研究活動的主體是六年級的學生,對于這群孩子來說,他們有過很多旅游經(jīng)歷,對老門東也十分熟悉。在實際的教學中,我深刻地感覺到:在用教案最初稿進行教學時,孩子們覺得老師講的東西他們都會,因而專注度不高,無法積極參與到活動中。而用教案最終稿進行教學時,我在宣布任務要求后,直接放手讓他們自行操作,沒有框定他們的思維,使他們有一種躍躍欲試的感覺。在學生完成設計初稿后,教師把全班的設計稿放在一起,帶著學生進行對比分析,引導他們針對設計的路線進行組內(nèi)及組間討論,吸納合理化建議。這樣,學生不僅能主動優(yōu)化完善自己的設計,還在實際的練習中,明確了設計路線的要素。正因為有實際的東西存在,再加上同學間的比較,從而激起了他們的求勝之心,對知識與能力的渴望更加迫切,學習力在不斷加強。
三、清晰目標,明確方向
在教案最初稿中,我把能力目標設計為:“通過設計暢游老門東路線,讓學生養(yǎng)成根據(jù)實際需要進行規(guī)劃的意識與能力,如時間、游玩人員的喜好、游玩主題等。”在具體的操作中,我發(fā)現(xiàn)這樣的目標太空泛,并不能很明確地看出學生是否有了這樣進行規(guī)劃的意識與能力。在教案的最終稿中,我把此目標調(diào)整為:“讓學生能夠從時間、游玩人員的喜好、游玩主題等方面,修改自己設計老門東半日游路線,學會根據(jù)多方面的因素,對一個項目或者事宜的開展進行統(tǒng)籌規(guī)劃?!边@樣就把抽象的能力目標轉(zhuǎn)化為可操作、可檢測的具體任務。在學生進行設計修改時,我直接把這一評價標準出示出來,讓學生對照標準進行修改,在點評時也要求學生依據(jù)標準進行闡述。如此操作,不僅使本節(jié)課的目標指向性更加明確,也使得學生在有標可依的情況下,對自己在本次活動到底需要掌握什么有了直觀的認識,在自我評價和互相評價中,學生真正獲得了成長。
四、引進終端,開拓視野
在用教案的最初稿進行教學時,由于事先沒有對學生用什么樣的方式呈現(xiàn)本小組的設計作出要求,所以在課堂上,學生都使用了手繪的方法設計路線,不僅耗時,而且修改時很是困難,有時甚至需要推翻重做。為此,在實施教案最終稿的教學時,我要求學生在ipad上進行設計制作,先指導學生在自己拍攝的圖片上寫好推薦理由,做好小組的素材數(shù)據(jù)庫,再讓學生在作圖軟件上進行線路的設計與美化。而在課堂上進行小組作品的修改時,學生能夠很快根據(jù)線路設計的要素,在小組素材庫中找到需要的圖片,重新設計制作好游玩線路。最后通過移動終端設備的交互功能,實時投屏,學生可以在大屏幕上看到其他小組現(xiàn)場修改的作品,評價起來更為方便。把這些終端設備引入課堂,使得學習的環(huán)境智能化,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也改變了學生學習的方式,使每個孩子的綜合能力都得到提升,能夠更好地迎接明天的挑戰(zhàn)。
因需要而思考,因思考而研究,因研究而成長,這就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魅力所在。讓我們一起,關照學生,帶著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實實在在地走好這研究之旅吧!
(作者單位:南京市秦淮區(qū)第一中心小學,江蘇 南京2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