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擬態(tài)家園:一種群體獨特的跨文化適應模式研究

      2019-12-31 02:59:02
      關鍵詞:外派擬態(tài)東道國

      ■ 劉 洪 黃 昊

      一、問題的提出

      我國加入WTO之后,內地企業(yè)的外派勞務人員持續(xù)上升,從以付出勞動力為主的工人,發(fā)展為以付出知識和技能為主的工程師、醫(yī)務工作者、航天維修、軟件開發(fā)及應用、工程設計咨詢、監(jiān)理等高科技和管理人才。截至2018年12月末,在外各類勞務人員99.7萬人,主要分布在建筑業(yè)、制造業(yè)和交通運輸業(yè)三大行業(yè),達73%。①

      外派勞務人員不僅是企業(yè)海外項目的執(zhí)行者,更是跨文化適應的踐行者;不僅是企業(yè)的象征,也是文化符號的表征;不僅是中華文化的外傳者,也是外來文化的接受者。外派勞務人員對東道國文化的適應情況直接關系到項目運行的成敗。為了使項目進展順利、企業(yè)正常運行,通常都會在東道國打造一個“擬態(tài)家園”:家園隨項目而變。項目在,家園就在;項目結束,家園解散。

      安徽省大唐淮北電廠(以下簡稱H市D廠)是一家火電廠,近十年來參與了3個對外勞務合作項目,項目地點在土耳其、蘇丹和印度尼西亞,外派勞務人員近200人次。選擇H市D廠外派勞務人員作為研究對象的原因在于:

      一是海外項目持續(xù)不斷,經驗豐富,先后完成了土耳其比加(BIGA)、蘇丹阿特巴拉(ATBARA)和印度尼西亞阿迪帕拉(ADIPALA)等電廠項目。

      二是建立了一套“外派勞務人員跨文化適應模式”。該廠摸索出了構建與國內相似環(huán)境的跨文化適應模式,以幫助外派勞務人員快速擺脫離鄉(xiāng)的心理狀態(tài),迅速投入工作,推動項目實施。

      三是外派勞務人員的素質相對較高,基本都是技術骨干和工程師,外派資料完整,愿意配合調查,提供了研究基礎。

      本文選取了外派勞務人員人數(shù)較多的蘇丹和印尼項目,通過分析外派勞務人員的跨文化適應情況,提出“擬態(tài)家園”的跨文化適應模式,并對其功能和作用進行分析,以期這種模式從文化自發(fā)變?yōu)槲幕杂X,使文化傳播更為順暢。

      二、相關研究綜述

      外派適應本質上是一種短時期內的跨文化適應。布萊克(J.Stewart Black)和門登霍爾(Mark E.Mendenhall)等人將外派文化適應定義為外派人員適應在外國環(huán)境中生活和工作的過程,并能感受到心理舒適和對新文化的熟悉。外派人員的跨文化適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布萊克估計,多達40%的外派人員由于無法適應東道國的文化而過早的返回,他提出外派適應包括工作適應、一般適應和互動適應。②福斯特(Nick Forster)的研究表明,文化適應是在國外工作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竹內理樹(Riki Takeuchi)等在對日本派出美國工作的人員研究發(fā)現(xiàn),一般適應和工作適應與外派人員提早回國的意圖呈現(xiàn)負相關,一般適應會導致工作適應,進而影響互動適應。③哈斯伯格(Arno Haslberger)和布魯斯特(Chris Brewster)提出了外派適應的不同維度:工作適應和非工作適應,這兩個維度分別包括認知適應、情感適應和行為適應三部分。④

      內地企業(yè)成規(guī)模地外派人員只有10年左右,相關研究較為缺乏。現(xiàn)有的研究對象基本都是華僑華人和留學生群體。周敏發(fā)現(xiàn)唐人街具有特殊的民族聚集區(qū)經濟模式,使得新移民可以通過唐人街融入社會。⑤王春光通過對荷蘭華僑華人的調查,認為華僑華人的“擬村落化”現(xiàn)象,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他們被邊緣化的感受。⑥而中國留學生在國外具有自愿隔離于東道國社會的特點,社交圈子主要是中國學生。⑦

      跨文化適應離不開有關“家園”的研究,以往的研究大多從三個方面展開。第一種是實體論,關注家園的結構、功能及其運作機制,試圖通過對歷史的追溯理解家園的本質。一般是對“傳統(tǒng)社區(qū)”進行田野考察。利普斯((Julius E.Lips)通過考古與民族志材料,對歷史上人類實體形態(tài)的家園的產生和變化進行了論述,認為“家”應該包括土地、屋頂、火和食物這幾種要素。⑧道格拉斯(Mary Douglas)認為家是地域和時間在功能上、經濟上、審美上、道德上對空間的控制,包含記憶和期待。⑨

      第二種是家園建構論,關注人口流動和移民群體的文化變遷,認為家園與地理空間沒有必然聯(lián)系。它既沒有固定位置,也沒有實體邊界,是流動的,因而也是被建構的。利奇(Edmund Leach)認為個人在一生當中不斷超越社會文化的邊界,人們的行為與預想的是相反的。⑩家園的范圍可以擴大到全世界。

      第三種是一體論,認為家園與環(huán)境是融為一體的。人類在家園中棲居是一個持續(xù)的過程,主張重視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物的研究。把家園視為人類棲居的場所,人是家園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把人看成環(huán)境的一個部分。

      綜上所述,國外學者對外派跨文化適應的研究多是基于本國情況。國內學者的研究更多是基于移居者和留學生的跨文化適應問題,少有涉及外派勞務人員這一特殊群體。

      三、研究設計

      (一)研究方法

      有關外派勞務人員的跨文化適應問題,目前我國還沒有較為成熟的理論,因此本文運用扎根理論對此展開探討。

      扎根理論是格拉澤(Barney Glaser)和斯特勞斯(Anselm Strauss)在1967年提出來的一種定性研究方式。它要求研究者不做理論假設,直接從實際觀察入手,帶著問題意識收集資料,對所有原始資料進行開放式編碼、主軸編碼和選擇性編碼,逐步分析、歸納、抽象出概念和范疇,直至構建出能反映問題本質的理論。

      (二)數(shù)據(jù)收集

      本文通過查閱簡報、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三種方式收集資料。

      首先查閱該廠相關簡報?!短K丹項目簡報》102篇,《印度尼西亞項目簡報》14篇。內容涉及工作生產、生活娛樂和文化交流等方面,較客觀地展現(xiàn)了外派勞務人員在東道國工作生活的情況。

      蘇丹項目是阿特巴拉水泥廠的自備電廠,擁有5臺9.7兆瓦的柴油發(fā)電機組,D廠負責電廠的運行、維護與教學培訓工作。定員28人,人員編制為項目經理1人、項目副經理2人、翻譯1人、廚師1人、各類工人23人。工作總時長為30個月,全程有60人次前往該國,其中女性3人。每8—9個月員工可回國休假1個月,之后自由選擇是否再次前往該國工作。

      印度尼西亞項目是阿迪帕拉發(fā)電廠,D廠負責1臺66萬千瓦超臨界燃煤機組的檢修,工期4個月,外派勞務人員118人,人員編制為項目經理、資料員、安全員各1人,后勤管理4人和各類工人111人,其中女性2人。

      其次,對相關人員發(fā)放了150份調查問卷,回收105份。發(fā)現(xiàn)跨文化適應主要問題為:⑴語言不通,不會說英語和東道國語言,需要借助翻譯才能和東道國國民進行交流;⑵很難理解當?shù)厝说牧晳T;⑶對長時間的國外生活感覺倦?。虎葲]有人愿留下來繼續(xù)發(fā)展。

      第三,隨機抽取了17人和特定選取了4人進行訪談。特定選取的人員是項目經理2人、翻譯1人和廚師1人。這21人中在蘇丹工作的11人,在印尼工作的10人。每次訪談約1個小時,訪談地方選取在受訪者家中或邀請其上門。采用半結構化訪談的方式進行深度訪談,了解他們的個人基本信息、在東道國的工作生活、與外界接觸情況及跨文化的心路歷程。經受訪者同意,全程錄音。

      之后,隨機選取了2/3的訪談記錄和等距抽樣了80份簡報,使用MAXQDA 12軟件將訪談資料和項目簡報進行開放式編碼、主軸編碼和選擇性編碼,導出研究結論。

      四、基于扎根理論的研究

      (一)開放式編碼

      開放式編碼是將資料拆開,勾畫出概念來代表原始資料塊。同時要從屬性和維度上對這些概念進行描述。通過分別編碼,對相同點進行合并,對不同點進一步分析,直到達成共識。具體做法是:⑴對受訪者的原話和其他資料進行逐字逐句分析;⑵對其中重復次數(shù)超過3次(包含3次)的初始概念,根據(jù)一定的關系進行合并,聚類成范疇,最終從原始資料中抽象出了13個范疇,即工作設備、工作內容、工作制度、營區(qū)建設、飲食習慣、居住環(huán)境、娛樂活動、節(jié)日活動、家園認同、外出活動、文化差異、外出限制和語言障礙。

      (二)主軸編碼

      主軸編碼是指將概念相互貫穿或聯(lián)系起來,發(fā)現(xiàn)各個獨立范疇之間的關系。通過分析從開放式編碼中導出的13個范疇,根據(jù)一定的邏輯關系歸納出3個主范疇:業(yè)緣(工作環(huán)境)、屋緣(生活環(huán)境)和情緣(交流環(huán)境),如表1。

      表1主軸編碼形成的主范疇

      (三)選擇性編碼

      選擇性編碼指的是:在所有已發(fā)現(xiàn)的概念范疇中,發(fā)現(xiàn)可以統(tǒng)領其他范疇的“核心范疇”。主范疇的典型關系結構如表2所示。

      通過三級編碼,最終導出“擬態(tài)家園”這一核心概念。所謂擬態(tài)家園是指在異文化領域建構一個與家庭或家鄉(xiāng)高度相似的地理環(huán)境、物理格局和心理空間。擬態(tài)是指一種生物在形態(tài)、行為等特征上模擬另一種生物,從而使一方或雙方受益的生態(tài)適應現(xiàn)象。這種模擬可表現(xiàn)在外形、顏色、氣味、鳴聲和行為等方面。傳統(tǒng)家園的主要特征為血緣、姻緣、情緣、地緣和業(yè)緣。而擬態(tài)家園主要以業(yè)緣、屋緣和情緣為主,不存在血緣和姻緣。

      與此同時,擬態(tài)家園相對封閉的環(huán)境也造成了跨文化交流不暢、文化傳播阻滯。員工在國內時,可以在家里家外、企業(yè)內外順暢地交流。而擬態(tài)家園只是“家園”在異文化里的鏡像重現(xiàn),內外交流受限。擬態(tài)家園理論示意圖如圖1。

      (四)理論飽和度檢驗

      為檢驗編碼的準確性與飽和度,將剩余的訪談資料和簡報再次進行了開放式編碼、主軸編碼和選擇性編碼。結果顯示,出現(xiàn)頻次超過3次的概念范疇均已存在,沒有出現(xiàn)新的范疇。由此可以認為,已經達到了理論飽和。

      表2主范疇的典型關系結構

      圖1擬態(tài)家園理論示意圖

      五、擬態(tài)家園模式闡釋

      擬態(tài)家園主要由業(yè)緣、屋緣和情緣構成。擬態(tài)家園使得外派勞務人員有一個相對隔離的工作、生活環(huán)境,產生一種在家鄉(xiāng)工作的感覺,能夠強化自身的認同感和熟悉感。熟悉感是“家園”讓人在主觀上感覺到對當前刺激有過先前經驗的一種狀態(tài)。這種“熟悉感”包括語言、聲音、氣味、形狀等感性的重復體驗,是關于家園經驗的回憶和再加工,具有內在經驗性,這是家園的核心要素。

      (一)業(yè)緣:與國內工作內容高度相似

      該廠外派勞務人員是技術員工,工作內容與國內高度相似,采用和國內一致的“四班倒”(每6小時輪班一次),很快就能適應。

      由于工作內容特殊,東道國的員工效率較低,企業(yè)都愿意聘用國內員工,這就造成了東道國員工較少,工友基本上就是原來的同事,較少和東道國員工一同工作。當需要與當?shù)貑T工交流時,會有專門的翻譯負責。

      熟悉的同事、相同的設備和習慣的工作制度等大大降低了員工對當?shù)厣a環(huán)境的陌生感,構建出一個幾乎和國內生產環(huán)境一樣的業(yè)緣。

      (二)屋緣:生活習慣跨文化再現(xiàn)

      屋緣是相對隔離的生活環(huán)境,重構了國內熟悉的環(huán)境。由于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彼此建立起“屋緣”的體驗,也成為維系外派勞務人員的精神紐帶。一方面通過共同的文化記憶建立和強化家園精神文化上的認同,另一方面與國內類似的生活環(huán)境也使得外派勞務人員在異國他鄉(xiāng)能更快地適應。

      飲食在國外具有特殊的重要性。21位受訪者均表示不能適應當?shù)氐娘嬍沉晳T。正因為項目部具有專職廚師,才解決了飲食上不適應的問題。在東道國工作時,項目部會在中國節(jié)日或工作重要節(jié)點,邀請業(yè)主方負責人和東道國員工一起吃中國菜。陳志明指出,“與外國人分享這道菜,這個社交行為背后表征著當?shù)厝A人認同和認同想象?!?/p>

      企業(yè)也已經注意到娛樂生活對員工的重要性,并根據(jù)當?shù)厍闆r組織一些娛樂活動,員工也會自發(fā)地進行一些活動,以減輕在國外的寂寞感和空虛感。在蘇丹長期枯燥單一的生活中,受訪者通過種菜不僅能夠自給自足保證蔬菜需求,還可以排遣自己內心的苦悶。

      在國外住集體宿舍并有專職廚師,從而使得員工跨文化不適應程度降到最低。這種與國內生活環(huán)境高度類似的屋緣,減輕了生活層面的不適應。問卷顯示,53.33%的受訪者表示這種與國內同事共同生活的生活方式,讓受訪者的文化休克得到了減輕。

      (三)情緣:呈現(xiàn)“內暢外滯”的傳播特征

      單波教授認為“人是傳播關系的總和”。擬態(tài)家園和東道國之間應共同分享經驗與意義,形成主體之間相互理解的信息平臺。從外派勞務人員的角度看,天然帶有的民族中心主義傾向,會利用自己的文化價值去判斷其他的文化。同時因為語言障礙,導致交流意愿不強和文化誤讀現(xiàn)象的產生。

      該廠一部分年齡較大的員工表示沒有受過英語教育,而受過英語教育的員工沒有系統(tǒng)地學習過東道國語言。通過問卷回收,該廠77.15%的受訪者與東道國員工的交流更多是在工作方面,同時71.48%的受訪者表示在國外期間需要借助翻譯(翻譯人員、翻譯軟件)同東道國國民進行交流。在語言掌握方面,25.71%的受訪者表示會說英語,10.48%的受訪者表示會說東道國語言(阿拉伯語、印度尼西亞語)。但從訪談的實際情況來看,受訪者即使會說東道國語言,也僅限于簡單的對話。因此,當對新環(huán)境的新鮮感過去后,語言障礙使得外派勞務人員逐漸對與東道國國民的交流產生疲憊甚至抗拒的心理。

      在擬態(tài)家園中生活也會導致當遇到了不能理解的現(xiàn)象時,會下意識地用自己的文化框架去想象原因,得到的答案也往往是自己想象出來的。在雙方文化出現(xiàn)差異的時候,雙方都會以自我為中心來俯視他者。不理解當?shù)氐奈幕自斐晌幕`讀,甚至引發(fā)沖突,進而影響中國在國外的形象??死锼骨偎?Clifford G.Christians)表示在跨國傳播中不需要膚淺的關注異于常人的習慣,而是應該對不同文化有著深層次的理解。

      外出活動包括每周一次的采購和企業(yè)組織的外出活動。每周一次的采購一般是由三個人結伴前往市區(qū)購買生活必需品,購買完成后立刻返回工廠。在蘇丹期間,每8個月組織兩次集體外出活動,其中包括前往當?shù)卮髮W進行交流和去附近的景點游玩。而印尼項目,工期緊任務重,只是在項目末期才有一次機會到附近景點游玩。由于海外勞務工作具有人員較多、環(huán)境陌生和未知因素多等特點,為避免發(fā)生意外,項目部負責人只允許外派勞務人員在廠區(qū)附近活動,不允許私自外出。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隔絕了與東道國社會的交流。加之本身語言上的障礙,長此以往外派勞務人員也徹底打消了外出的念頭。

      這種“內部順暢,外部受限”擬態(tài)家園模式并非是H市D廠的個例,一些相似的情況也見諸報端。

      六、擬態(tài)家園的功能與影響

      (一)擬態(tài)家園減輕了跨文化不適應感

      內地外派勞務人員主要采用集體宿舍的居住方式,居住在廠內或附近。此方式消解了跨文化帶來的不適應感。此種生活環(huán)境與國內相似,從工作內容、工友、鄉(xiāng)音,到生活環(huán)境和生活習慣,共同構成了在東道國的擬態(tài)家園。

      早期前往美國的中國人大多抱著掙錢的目的而去,并沒有長期定居的打算,因而采取了相對隔絕的適應方式。與此相似,外派勞務人員也抱著同樣的想法,沒有留在東道國繼續(xù)發(fā)展的想法。這種心態(tài)也導致了交流意愿不強、樂于處在相對隔離的狀態(tài)。

      而“家文化”的理念使得長期在國外生活的員工需要一種類似于家庭的生活環(huán)境,以滿足其在生活和情感上的需求。擬態(tài)家園強化了文化認同與文化自信,使得中國文化在與東道國文化發(fā)生碰撞后,能夠進行文化上的自我修復。

      (二)擬態(tài)家園客觀上形成文化藩籬,阻礙了中國文化對外傳播

      擬態(tài)家園可以說是“工程家園”,它因工程而生,隨工程而變,伴工程而散。一切以工程為中心,員工是為工程而來,為工程服務。它的建立無形成中在周邊扎起了一道藩籬,一如廠區(qū)四周的鐵絲網。從這個藩籬內可以看到外界的景觀,也可以和外界進行有限的交流,但無法進行深度的文化交融,只能做些淺表的觀望式的交流。

      通過擬態(tài)家園的建立,外派勞務人員工作、活動在自己的特定空間,與東道國文化相對隔離,構成了一個“宿舍—工廠—食堂—宿舍”的閉環(huán),在這個閉環(huán)里,沒有個性,只有共性;沒有個人,只有集體;沒有秘密,只有公司;沒有隱私,只有項目。其優(yōu)勢是全力推進工程實施,能按質按量按時完成工程進度,且屢試不爽,幾乎成了的固定模式。由于工作周期短,外派勞務人員也不在意是否能融入當?shù)厣鐣?。熬一?趕一趕,挺一挺,工程一結束,擬態(tài)家園即告解散。

      在擬態(tài)家園內,不需要學習東道國的語言、文化,大部分的交流都是在工友間進行,把與東道國之間的交流降到了最低限度。與東道國員工之間的必要交流,也會通過翻譯來完成,彼此無法充分交流。海外項目本身帶有的交流功能沒有充分實現(xiàn)。

      空間和交流環(huán)境的隔離,共同導致了文化藩籬的形成,阻塞了擬態(tài)家園與東道國的交流,民間情緣難建,甚至相互猜忌,導致我國海外項目的非正常事件不斷,形成了“基建易建、民心難通”的現(xiàn)象。

      七、研究建議

      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文化走出去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戰(zhàn)略機遇和挑戰(zhàn)。習總書記一再強調“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泵恳粋€海外項目,都是增進相互了解、加深友誼的“工程大使”。工程的實施不僅讓業(yè)主獲取經濟利益,而且是向周邊居民“講好中國故事”的大好時機。

      對外傳播應該是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相結合,多元主體主動參與其中。外派勞務人員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在對外傳播中需要充分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開展“工程文化日/周”交流項目。在與東道國國民的日?;又?將中國聲音、中國形象和中國文化更形象生動地傳遞給東道國國民。所以,在減輕外派勞務人員的文化休克癥狀、保證經濟建設項目順利進行的同時,也必須破除文化藩籬阻礙的副作用,擴展擬態(tài)家園的交流功能,使之成為文化交流平臺。

      (本文黃馨、丁裕森亦有貢獻)

      注釋:

      ① 文月:《2018年中國對外勞務合作發(fā)展述評》,《國際工程與勞務》,2019年第3期。

      ② Black J.S.WorkRoleTransitions:AStudyofAmericanExpatriateManagersinJapan.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88,19(2):277—294.

      ③ Takeuchi R,Yun S,Russell J.E.A.AntecedentsandConsequencesofthePerceivedAdjustmentofJapaneseExpatriatesintheUS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2002,13(8):1224—1244.

      ④ Haslberger A,Brewster C,Hippler T.TheDimensionsofExpatriateAdjustment.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2013,52(3):333—351.

      ⑤ 周敏:《唐人街——深具社會經濟潛質的華人社區(qū)》,商務印書館1995年版,第251—268頁。

      ⑥ 王春光:《華僑華人社團的“擬村落化現(xiàn)象”:荷蘭華僑華人社團案例調查和研究》,《華人華僑歷史研究》,2010年第3期。

      ⑦ 閻琨:《中國留學生在美國狀況探析:跨文化適應和挑戰(zhàn)》,《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1年第2期。

      ⑧ [德]利普斯:《事物的起源——簡明人類文化史》,汪寧生譯,貴州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1—27頁。

      ⑨ Douglas M.TheIdeaofaHome:AKindofSpace.Social Research,1991,58(1):287—307.

      ⑩ Leach E.R.Custom,Law,andTerroristViolence.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1977.

      猜你喜歡
      外派擬態(tài)東道國
      章魚大師的擬態(tài)課堂
      以“5×3”立體模式打造外派管理人員隊伍
      活力(2021年4期)2021-07-28 05:35:22
      中韓擬聲詞擬態(tài)詞形態(tài)上的特征
      論投資者——東道國仲裁中法庭之友陳述的采納
      仲裁研究(2019年1期)2019-09-25 07:41:00
      國際投資仲裁庭對東道國反請求的管轄權探析
      仲裁研究(2019年2期)2019-09-25 07:31:46
      巧解企業(yè)外派人員個稅難題
      中國外匯(2019年9期)2019-07-13 05:46:22
      模仿大師——擬態(tài)章魚
      關于擬聲擬態(tài)詞的考察
      北方文學(2018年2期)2018-01-27 13:51:33
      晚近國際投資協(xié)定中東道國規(guī)制權的新發(fā)展
      妥協(xié)與平衡:TPP中的投資者與東道國爭端解決機制
      清徐县| 英山县| 临夏县| 海晏县| 全州县| 太保市| 穆棱市| 江达县| 突泉县| 紫阳县| 中方县| 大埔县| 吴江市| 石河子市| 宿州市| 盐山县| 盐城市| 蓝山县| 台州市| 龙川县| 内丘县| 遵义县| 合江县| 谷城县| 吉安市| 卢龙县| 西乌| 克什克腾旗| 交口县| 宜兰市| 磴口县| 荔浦县| 准格尔旗| 和政县| 东乡族自治县| 乐至县| 富裕县| 资阳市| 奈曼旗| 黄陵县| 南皮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