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舒伯特是浪漫主義時期極為著名的作曲家,不僅是19世紀浪漫派音樂發(fā)展的奠基人,同時也是浪漫主義時期藝術歌曲發(fā)展的創(chuàng)始人。他被譽為“歌曲之王”,他的一生雖然短暫,但卻留下了大量的作品。其中藝術歌曲在他所有的音樂創(chuàng)作中占了很大一部分的比重,同時也是他創(chuàng)作的所有作品里最有亮點的一部分。他的歌曲包含敘事曲、抒情曲、民間歌曲,此外,也有充滿戰(zhàn)斗性的愛國歌曲。舒伯特的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對這一音樂體裁的發(fā)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同時也形成了自己獨具一格的藝術風格。
【關鍵詞】舒伯特;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風格特征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21-0010-03
【本文著錄格式】武敏.淺析舒伯特藝術歌曲的風格特征[J].北方音樂,2020,11(21):10-12.
前言
藝術歌曲屬于聲樂藝術中,一種獨立的歌曲類型和音樂體裁形式。是由詩歌和音樂在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下結合而成的。這一名稱是因為舒伯特的作品而確立的。其特征多以高水平、高情趣、優(yōu)雅、蘊藉而令人喜愛。舒伯特的藝術歌曲寫作在題材、結構、式樣、以及藝術手法上形成了全新的浪漫主義音樂風格。想要演唱和表達好舒伯特藝術歌曲,就要對其創(chuàng)作風格進行了解和研究。本文將以藝術歌曲的起源和發(fā)展以及舒伯特的生平經歷為出發(fā)點,對舒伯特的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風格特征進行簡單的探究和分析。
一、藝術歌曲的產生與發(fā)展
藝術歌曲源于歐洲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可以說藝術歌曲的產生和發(fā)展與抒情歌曲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但它的出現(xiàn)卻在短時間內憑借其獨有的特殊的藝術魅力高速發(fā)展起來,直到今天都盛行不衰,散發(fā)著勃勃生機與強勁的生命力。
歐洲藝術歌曲盛行初期,大量的作曲家們對這種新鮮的藝術形式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進行創(chuàng)作,并以最快的速度在歌詞、旋律以及伴奏作曲技法等方面形成了相對規(guī)范、固定、嚴格的藝術要求。而這些創(chuàng)作要求使得藝術歌曲不僅成為藝術領域中“一朵美麗的鮮花”,同時也區(qū)別于其他抒情、敘事、民間、群眾、通俗歌曲等藝術形式。
德國的藝術歌曲發(fā)展由哈勒斯和阿貝特開始的,之后,莫扎特在人生后期創(chuàng)作的歌劇《魔笛》中帕帕基諾的詠嘆調《ein M?dchen oder Weibchen(如果有個愛人多好)》成為德奧藝術歌曲中具有民謠風格的開山曲目之一。隨后在1785年《紫羅蘭》的出現(xiàn)正式宣布了德奧藝術歌曲的誕生。到浪漫主義時期,舒伯特對歌曲的創(chuàng)作將藝術歌曲的發(fā)展推至了繁榮時期。隨著時間的推移與作曲家們的努力,藝術歌曲這一藝術形式在法國和德國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兩大流派:德國藝術歌曲和法國藝術歌曲。到19世紀后,英、美、俄、西班牙、匈牙利等各個國家的作曲家們也創(chuàng)作了大量藝術歌曲,并且由于各個國家的語言習慣不同而形成了各不相同的流派與風格,但唯一不變的是藝術歌曲這一體裁形式的歌詞均取材于優(yōu)秀的詩歌。
藝術歌曲在中國的發(fā)展大致可以分為兩個時期,歐洲早期的藝術歌曲在1919年“五四運動“前后傳入我國,這一藝術形式得到了國人的大力欣賞與喜愛,在當時的新文化運動中成為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在當時 ,以李叔同、黎錦輝、黃自、田漢、肖友梅、青主、冼星海、賀綠汀、聶耳等人為代表,積極地創(chuàng)作、傳播、推廣、探索著藝術歌曲這一新鮮的藝術形式。一首首經典的傳世之作從他們的筆下涓涓流出。在他們的創(chuàng)作中,不僅學習著歐洲藝術歌曲的創(chuàng)作概念和要求,同時把這些創(chuàng)作技法與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語言、民風、音調和大眾所喜愛的審美習慣與情感趣味相結合。創(chuàng)作出例如《教我如何不想她》《玫瑰三愿》《長城謠》《我住長江頭》等經典作品。更難得的是,這些作品在當時戰(zhàn)亂紛紛的年代,也飽含了這一代作曲家對祖國當時受到的種種磨難的深刻思考與對祖國的深深愛意。
在新中國成立后,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藝術歌曲發(fā)展,在施光南、徐沛東、陸在易、谷建芬等人的帶領下,又走上了更加繁榮的發(fā)展之路。大量膾炙人口的藝術歌曲也漸漸出現(xiàn)在大眾眼前,如《我愛你中國》《我愛這土地》《曲蔓地》等,這些藝術歌曲無一不受到大眾的好評,同時也得到廣大中外觀眾的歡迎和喜愛。
隨著我國聲樂演唱與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青年學生可以進入到國內外的專業(yè)院校學習聲樂,這也使得藝術歌曲有越來越多的機會出現(xiàn)在大眾眼前,藝術歌曲充分發(fā)揮了它的藝術感染力和表現(xiàn)力,同時也推動了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藝術歌曲的創(chuàng)作和發(fā)展。
二、舒伯特的生平與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
舒伯特,全名弗朗茨·舒伯特(1797.1.31.~1828. 11.19.),奧地利作曲家,1797年出生于維也納近郊一個貧窮的教師家庭。自幼學習鋼琴和小提琴,從小就展現(xiàn)了驚人的音樂天賦,11歲時,舒伯特考入了皇家神學寄宿學校,在這里接觸到了莫扎特的序曲和交響曲,這為其后來的音樂創(chuàng)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寄宿學校學習后期,又陸續(xù)寫了一些室內樂、鋼琴曲和歌曲。1813年后,舒伯特離開了寄宿學校并開始了他的教師生涯,在這期間,結識了對他后來的創(chuàng)作及生活提供了很多幫助的詩人Mayrhofer。1818年,舒伯特結束了教師工作,開始了無拘無束的藝術家生涯。辭去教師工作的舒伯特在事業(yè)上進入到低谷期。1823年歌曲集“快樂的磨坊女”問世,這一歌曲集到目前被認為是舒伯特所有歌曲作品的巔峰之作。到1825年,他的作品逐漸的被出版,經濟方面所帶來的壓力有所緩和。但正當他處于創(chuàng)作的旺盛時期時,病魔卻突如其來的找上門來,這場和病魔的較量最終以失敗告終,舒伯特于1828年11月19日死于維也納哥哥家的公寓里。享年31歲。
舒伯特的一生雖然短暫,但他卻是位高產量的作曲家。一共創(chuàng)作了1000多首作品。舒伯特生活在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交接時期,是浪漫主義音樂文化的奠基人,他的600多首藝術歌曲也將藝術歌曲的發(fā)展推向了高潮。因此,舒伯特在藝術歌曲的創(chuàng)作上具有奠基性和經典型地位。
舒伯特在藝術歌曲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充分挖掘潛能,使其成為一種極富有表現(xiàn)力的藝術形式。有人形容舒伯特的歌曲是“流出來”的,原因就在于他的創(chuàng)作思路非常敏捷,在散步過程中路過小酒館讀到了莎士比亞的詩集,一首《聽!聽!云雀》便被創(chuàng)作了出來。舒伯特藝術歌曲所在詩詞內容的選擇上十分廣泛,有熱愛大自然的,有贊美藝術和愛情的,有表達內心苦悶、悲凄孤獨的,還有虔誠地祈禱上蒼的。同時,變化分節(jié)歌是舒伯特最常用的創(chuàng)作形式。他善于用小巧的歌曲形式抒發(fā)深沉的情感體驗,表現(xiàn)手段服從于詩歌。同時,鋼琴伴奏作為藝術歌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舒伯特的歌曲創(chuàng)作中更是起到了非同小可的作用。在旋律創(chuàng)作上,一直散發(fā)著親切、單純、敏感的氣息。給人感覺容易激動又帶著些許憂郁傷感的色彩。舒伯特在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中所留下的聲音,強烈地反映了處于壓抑人們思想感情的反動社會中一個正直的知識分子的內心矛盾。他追求美好的東西,卻又不能得到它。作為一個即興的創(chuàng)作者,他在歌曲創(chuàng)作上有著無窮無盡的靈感,好似從來不知道什么是修飾和推敲,他的天生自然沒有其他藝術家可以相比。由于舒伯特早年沒有優(yōu)越富裕的生活,也沒有經歷過生活從光明到陰暗的過渡,因此也造就了他的作品沒有浮華與修飾,創(chuàng)作的作品多少擺脫不了憂郁的色彩。
三、舒伯特藝術歌曲的風格特征
舒伯特作為浪漫主義時期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受到了浪漫主義時期音樂風格的強烈影響,具有典型的浪漫主義風格特征,會很好地利用音樂來表現(xiàn)自己的主觀感受,把對現(xiàn)實的種種不滿情緒和精神上所追求的崇高統(tǒng)統(tǒng)融入到音樂創(chuàng)作之中,充分發(fā)揮浪漫主義時期的人文理想。舒伯特的音樂作品充分展現(xiàn)了浪漫主義情節(jié):對現(xiàn)實失望,憧憬未來,滿懷理想,充滿光明。
(一)歌詞與旋律特征
舒伯特藝術歌曲的歌詞選擇與旋律創(chuàng)作,深受歐洲浪漫主義運動的深刻影響。文學家們在文學作品中將情、景、志融于一體,對環(huán)境的描寫和人物的刻畫極為細致,并在一定程度上向世人展現(xiàn)著他們對于社會和人生的思考。因此當這些文學作品與音樂發(fā)生碰撞的時候,作曲家們巧妙地用音樂描繪出了這種境界。
舒伯特藝術歌曲在歌詞的選擇上大都選用了詩歌。在600多首作品中,有67首選自歌德的詩,41首選自席勒的詩,還有6首選自海涅的詩。由此看來,歌德的詩對舒伯特的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影響是很大的。而歌德的詩歌充滿濃厚的浪漫主義氣息,意境深遠,筆觸感人,將詩與哲學巧妙而完美的結合起來,并大膽運用色彩極為豐富的詩歌韻律。這給舒伯特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很大的靈感和啟發(fā)。舒伯特早期的作品如《魔王》《野玫瑰》《無窮的愛》《獵人的晚歌》等作品歌詞均是出自歌德的詩歌。
作為音樂家來說,旋律是舒伯特藝術歌曲的靈魂,他把全部精力放在他那可以說取之不盡的旋律寶藏中,憑借著自己對旋律的敏感和創(chuàng)作的天賦,借鋼琴的獨特性能,將在詩歌中無法表達的深刻的心理變化用旋律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讓我們可以透過樂曲中自由真摯的感情去深刻體會主人公的喜怒哀樂。最難得的是,舒伯特的旋律可以做到在音調上十分貼合詞義的同時,在旋律的發(fā)展過程中還能不受調性的限制。始終具有一種內在的、從音樂本身出發(fā)的邏輯在發(fā)展。將詩歌內容和情景與音樂、旋律完美的結合起來,并帶有強烈的戲劇性。
(二)伴奏特征
伴奏,在舒伯特藝術歌曲作品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不僅如此,在整個藝術歌曲的發(fā)展史上,鋼琴的伴奏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它不僅提升了音樂價值的內涵,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提高演唱者的思想境界。
舒伯特的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中非常強調伴奏的作用,因為在舒伯特的理念中,和聲、伴奏、旋律與歌詞是被視為同等重要的。他主張用音樂表達詩歌的內涵和主旨,因此在鋼琴伴奏的創(chuàng)作上也隨之變得較為復雜化。首先就是伴奏音型的復雜多變:這樣的伴奏音型所描繪出的詩歌內容變得生動和鮮活,同時也能充分發(fā)揮鋼琴的演奏技巧,以此來補充人聲表現(xiàn)中無法體現(xiàn)的內容,讓音樂更加栩栩如生。比如在歌曲《鱒魚》中,伴奏用十六分音符的六連音和八分音符的連接貫穿了整首作品,成為歌曲的基本節(jié)奏型,左手配以跳躍感十足的低音柱式和旋,生動形象地塑造了一幅活潑可愛的鱒魚戲水的畫面。其次是豐富的調性變化,比如在著名的《小夜曲》中,調性的變化就很巧妙地表現(xiàn)了求愛者內心的情緒變化,第一段和第二段均從d小調轉到D大調,在一次次由小到大的變化中將樂曲也一次次推向高潮,形成鮮明的人物性格,讓人印象深刻。在舒伯特的藝術歌曲中,還多采用創(chuàng)造性、象征性和重復歌聲強調旋律等伴奏方式,比如《菩提樹》《鱒魚》《烏鴉》《流浪者之歌》等作品。另外舒伯特還特別善于運用靈活多變的和聲語言色彩去渲染主人公的內心情感或者大自然的景象,在視覺和聽覺上同時給聽者雙重沖擊。比如在《幻影》中,從頭到尾都是以低沉的低音和弦平穩(wěn)、緩慢的進行,但在主人公發(fā)現(xiàn)自己孤獨的影子時突然用了幾個不協(xié)和的和弦去描繪主人公驚訝和悲痛的心情。讓聽者猶如走到了主人公的內心深處,讓人身臨其境。
在舒伯特的藝術歌曲中,伴奏不僅僅是伴奏,且始終與歌唱的旋律融為一體,密不可分,兩者的巧妙結合更像是鋼琴與聲樂的二重奏,相互襯托,相互成就。
(三)體裁特征
舒伯特藝術歌曲的體裁也具有多樣性的特點,他對每一種題材都進行了仔細的研究與思考,為每一首歌曲都找到了最為符合其情感表達的體裁形式。其中最常用的是通體歌、分節(jié)歌和聲樂套曲。
分節(jié)歌是德國藝術歌曲常用的一種體裁,同時也是奧地利民歌普遍的表現(xiàn)形式它的特點就是有幾段歌詞都用同一個曲調反復演唱?!兑懊倒濉肥鞘娌氐脑缙谧髌?,它的體裁就是屬于分節(jié)歌的類型。該歌曲用質樸的歌詞訴說對倚強凌弱的不滿,舒伯特按照其歌詞的內容和情緒的變化對表情記號進行了細微的改動,讓每一段在音色和力度上發(fā)生變化,整個作品更加生動且富有表現(xiàn)力。另外,舒伯特還將分節(jié)歌的體裁形式進行了變化與發(fā)展,大膽改變調性和聲、伴奏織體以及速度等,以求增加歌曲的表現(xiàn)力,活得更加強烈、直觀的藝術效果。
通體歌是舒伯特常用的另外一種體裁形式,典型的代表作是敘事曲《魔王》。他通過在調性、伴奏織體、力度、音色和音域等多方面的對比,生動的刻畫了不同的人物性格和歌曲的故事情節(jié)。這一作品同時也為通體歌這一形式的藝術歌曲樹立了典范。
除上述兩種體裁外,聲樂套曲在舒伯特的藝術歌曲中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他的聲樂套曲既可以整套演唱,也可以作為一個個獨立的歌曲單獨演唱。《美麗的磨坊女》和《冬之旅》是舒伯特的兩部聲樂套曲。舒伯特在聲樂套曲的創(chuàng)作中,無論是歌曲內容還是創(chuàng)作手發(fā)都更加的豐富一些,且技巧運用的更加流暢自如,不僅提升了聲樂套曲的創(chuàng)作水平和藝術地位,而且積極推動了聲樂套曲的發(fā)展。
四、結語
舒伯特是歐洲音樂發(fā)展史上的璀璨巨星,是浪漫主義音樂不可多得的大師。也是藝術歌曲發(fā)展史上的重要人物,無論是從他的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還是人生的經歷來看。舒伯特都是書寫歷史的音樂家,他的藝術歌曲機充滿了青春夢幻般的美麗和浪漫,又富有人世間的憂郁和傷感。
在多元化文化發(fā)展的今天,我們仍然希望能夠體會到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帶給人們的魅力。領悟浪漫主義音樂家舒伯特的藝術歌曲中富有深刻意義的情感。為今后的音樂學習和演唱水平提供必要的指導和幫助。
參考文獻
[1]倪郡.“利德”暨德語藝術歌曲的特點及在中國聲樂教育中的現(xiàn)狀[J].音樂時空,2014(16):122.
[2]劉尚志.舒伯特藝術歌曲《禱詞》音樂特點與演唱分析[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8.
[3]王新樂.認識藝術歌曲[J].文藝生活·文海藝苑,2015(8):102.
[4]劉帆.20世紀上半葉中國藝術歌曲的發(fā)展[J].中國科技財富,2011(12):14-16.
[5]練達,齊賀.藝術歌曲在聲樂演唱與教學中的意義[J].北方音樂,2017(3):1.
[6]戰(zhàn)書博.舒伯特聲樂套曲《美麗的磨坊姑娘》藝術特征及演唱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1.
[7]黎丹.舒伯特藝術歌曲淺析[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2004(6):42-44.
[8]江慧.淺談舒伯特藝術歌曲的風格[J].音樂天地,2007(3):53-55.
作者簡介:武敏(1996—),女,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音樂與舞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