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艷
(山西藥科職業(yè)學(xué)院,山西 太原 030031)
唐詩的語言優(yōu)美流暢,意境雅致清麗,是中華民族的文學(xué)精華,也是世界文學(xué)史上的瑰寶。許多中外譯者都希望把唐詩翻譯給西方讀者,向西方世界展現(xiàn)中國古詩的無窮魅力。
然而,唐詩的翻譯并非易事。唐詩英譯時遇到的主要問題包括音韻、形式和意義的處理。唐詩講究格律,依律行韻;英詩以散體行文,相對自由。中英語言和文化的差異使得唐詩英譯尤為困難。許淵沖在長期理論研究和翻譯實踐的基礎(chǔ)上提出了“三美”論(即“意美”“音美”和“形美”)。他認為,優(yōu)秀譯文應(yīng)該達意、通順、傳神、表形,主張譯者首先追求意美,其次追求音美,再次追求形美,并力求達到三美和諧統(tǒng)一[1]。筆者將根據(jù)許淵沖《漢英對照唐詩三百首》中的實例,分析論證“三美”論在唐詩英譯的具體運用,以及“三美”論對唐詩英譯的巨大指導(dǎo)作用。
中國文化是含蓄雋永的。古詩的創(chuàng)作都要講究“傳情”二字,這種“傳情”又多寄情于景,托物言志。由此,中國唐詩中出現(xiàn)了許多意象,詩人借助意象構(gòu)成有意境的詩,以此傳達內(nèi)心深處隱晦的情感。所以,在唐詩英譯的過程中,達到“意美”是十分重要的。關(guān)于此點,許淵沖也有明確的說明。他認為:“傳達了原詩意美,而沒有傳達音美和形美的翻譯,雖不是譯得好的詩,還不失為譯得好的散文;如果譯詩只有音美和形美而沒有意美,那就根本算不上是好的翻譯。”[2]以許淵沖翻譯的柳宗元的《江雪》為例:
Fishing in Snow
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A lonely fisherman afloat
Is fishing in lonely boat.
這是一首讀起來朗朗上口的五言絕句,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其意境營造堪稱至絕。柳宗元被貶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于是他借描寫山水景物,借歌詠隱居在山水之間的漁翁,來寄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感,抒發(fā)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悶和苦惱。這首《江雪》只有短短20個字,就把讀者帶到了一個幽靜寒冷的意境:在下著大雪的江面上,一葉小舟,一個老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釣。物象是構(gòu)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物象組合之后的升華。這首詩的物象有“千山”“鳥”“萬徑”“人”“孤舟”“漁翁”,要想極盡表現(xiàn)出一種冷寂的意境,在詩譯中這些物象都應(yīng)該被準(zhǔn)確翻譯出來?,F(xiàn)在來分析一下許淵沖對這首詩的翻譯。
原詩前兩句是對偶句,“千山”對“萬徑”,“鳥飛絕”對“人蹤滅”,且“絕”與“滅”雖是動態(tài)描寫,但它們傳達的是一種靜態(tài)畫面,借“鳥飛”“人蹤”之動來寫“飛絕”“蹤滅”之靜。所以,翻譯時最好是用名詞來譯原詩的靜態(tài)意義。許淵沖較為恰當(dāng)?shù)剡x用兩個no譯出了一種空曠寂靜的意境,原詩出現(xiàn)的物象譯文也一個也沒少,包括hill、bird、path和man。再看“千山”和“萬徑”,許淵沖的譯法更為準(zhǔn)確。原文里用來形容“山”的“千”字和形容“徑”的“萬”字都絕不是具體的量詞,在漢語中是“多”的意思,而有些譯者就把“千山”具體化,如美國著名詩人加里·斯奈德(Gary Snyder)把“千山”譯成thousand peaks,這顯然是太死譯了。許淵沖將其翻譯成from hill to hill和from path to path,不僅行文對仗工整,而且譯出了一種遠處雪山連綿、腳下道路不通的空曠寂靜的即視感。再來看詩譯的后兩句“A lonely fisherman afloat Is fishing in lonely boat.”,一葉孤舟,一個漁翁,是原詩后兩句的主要物象,它們都體現(xiàn)了一個“獨”字,許淵沖正是抓住了柳宗元仕途受挫遭貶官,內(nèi)心苦悶而孤獨的情感,以lonely點睛,既再次渲染了前兩句空曠冷寂的外部環(huán)境,又表達了原詩柳宗元所要傳達的核心情感——孤獨。此外,在后兩句的詩譯中,許老采用一般現(xiàn)在進行時來描寫孤翁垂釣,給江雪的景色增添了生氣,激活了整個畫面感,提升了整個譯文的意境美。
要說唐詩的美,不得不提的是唐詩的音律美,尤其是唐代近體詩(又稱格律詩)格外講究押韻,使人詠誦起來有抑揚頓挫、跌宕起伏之韻味。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xué)理論家、批評家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同聲相應(yīng)謂之韻?!敝袊臐h字一字四個音,每一個音都由一個聲母和一個韻母組成,比如漢字“山”,漢語拼音為“shan”,這個字的聲母就是“sh”,韻母就是“an”。在同一首詩中,只要把韻母為“an”的字放在詩句的相同位置,一般在每句句尾,就形成了押韻。若按照漢字的這種標(biāo)準(zhǔn)要求詩譯,簡直是不可能做到的,因為中英有不同的語系特點,故許淵沖解釋“音美”的標(biāo)準(zhǔn)時只是要求譯詩隔行押韻。以許淵沖翻譯的孟浩然的《春曉》為例:
A Spring Morning
This spring morning in bed I’m lying,
Not wake up till I hear birds are crying.
After on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
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
原詩前兩句和最后一句的韻腳分別在“曉”“鳥”和“少”,壓的是“ao”韻,形成了AABA的韻式。許淵沖的譯文則以五步抑揚格來傳達原詩的節(jié)奏美,以AABB的韻式傳達音韻美,譯詩前兩句以“-ing”結(jié)尾,后兩句以“-wers”結(jié)尾,所以許淵沖的譯本讀起來也是朗朗上口,絲毫沒有減弱孟詩的音韻美。
唐詩的形式很多,唐代古體詩主要有五言和七言兩種,近體詩主要有絕句和律詩兩種。絕句和律詩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唐詩形式上的創(chuàng)造和成熟,是唐代詩歌發(fā)展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國古典詩歌的音節(jié)和諧、文字精練的藝術(shù)特色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漢語是表意文字,由它組成長
短相同的詩句很難轉(zhuǎn)換成由英語長短不一的單詞組成的詩句。許淵沖在他的《再談“意美、音美、形美”》一文中也說過:“我從來沒有‘追求過譯詩與原詩字比句次的形美’,而只追求過在傳達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盡可能傳達原文的‘形美’,而這種追求三美的主張,似乎并不是行不通的?!保?]以許淵沖翻譯的杜甫的《登高》為例:
Climbing
The wind so swift, the sky so steep, sad gibbons cry; Water so clear and sand so white,backward birds fly.
The boundless forest sheds 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 The endless river rolls its waves hour after hour.
Far from home in autumn, I’m grieved to see my plight; After my long illness, I climbed along this height.
Living in hard times, at my frosted hair I pine;Pressed by poverty, I give up mu cup of wine.
杜甫的《登高》是一首七言律詩,其對仗工整自是不言而喻,現(xiàn)在來著重品析一下許淵沖的譯本。從整體上看,譯本的形式可謂最大限度表現(xiàn)了原詩的形式,恰好以八句譯出原詩的主要物象,勾出了原詩的景象[3]226-227。同時,譯本的前四句和原詩每一個字都幾乎是相對應(yīng)的。原詩第一、二句中的物象有“風(fēng)”“天”“猿”“渚”“沙”“鳥”,并以“疾”“高”“嘯”“清”“白”“飛”加以修飾,譯文采用“物象+so+形容詞”的方法,做到了與原詩相對應(yīng);原詩第三、四句中,“無邊落木”對“不盡長江”,譯本中The boundless forest和The endless river正好與之相呼應(yīng);擬聲詞“蕭蕭”和“滾滾”作為狀語,分別譯為shower by shower和hour after hour,既押韻又工整。譯本的后四句雖然與原詩不完全對應(yīng),但也基本做到了譯文成分的對仗工整。就整體而言,許淵沖翻譯的《登高》在“形美”上做到了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