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 亞
在新課程改革中,對于高中美術教學,要求學生可以深入了解美術作品,具有獨特的審美欣賞,通過欣賞觀、察美術作品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自我鑒賞能力,充分理解美術的作用,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yǎng)。在學習美術時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教師在對學生提出問題和研究問題后,組織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解答,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及時引導,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和情感能力。
高中階段的學生已經形成了自我的思維和性格特點,擁有自己的主觀意識,在美術課堂上運用探究性教學模式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改變以往傳統(tǒng)教學中學生被動輸入的現(xiàn)象,能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課堂氛圍更加融洽。同時,教師設計探究性學習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和討論,引導學生通過探究得出結論,能夠鍛煉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想象力,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操作能力,使學生掌握更多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yǎng)和綜合素質[1]。
興趣是驅使學生進行探究的根本基礎,只有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了學習熱情和興趣,學生才會主動進行探究和學習。若教師的授課方式是一味地輸出,沒有新鮮感,難免會使學生對美術喪失興趣和好奇,甚至產生厭煩心理。但在美術教學中,學生的興趣大多源于教師提出的問題,通過設計問題,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愿望。
比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的信息化技術,將美術作品賦予上聲音,將學生引入到聲音的環(huán)境中,跟隨提出的問題,刺激學生的大腦,視聽結合,發(fā)散學生的思維。像《格爾尼卡》這幅畢加索的作品,教師可以像讓學生觀看作品的背景視頻,了解作品所處的年代,同時對學生提出問題,“作品體現(xiàn)了畫家的什么感情?”等類似的問題,讓學生自主進行問題探索,通過思考,讓學生更好地對作品進行深入了解。
在美術課堂上,探究性教學模式的有效方法是溝通合作,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在教師提出問題后,小組進行討論,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觀點進行觀點融合,從而得到較為全面的答案,教師還可以提前布置一些問題或者作業(yè),搜集相關資料等,讓學生小組上課進行交流和展示,教師也要充分地融入其中,對學生進行指導,對學生進行鼓勵,讓學生在探究性課堂中輕松地學習[2]。
比如,教師可以在上課之前,給學生分好組,提前布置一個課題。收集一些圖片,然后發(fā)到學生手中,讓學生辨析畫作的年代、名字、背景和畫家的情感等多方面的問題,讓學生在小組內進行總結,然后課上讓小組依次展示和解說。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也要及時對學生的解說提出指導和鼓勵,這樣不僅能讓學生對美術作品加深印象,還能提高教學質量。
通過探究性學習,課題引入,問題解析,能夠發(fā)散學生的思維,這個時候,教師要鼓勵學生將自己的成果或者想法表達出來,對自己的知識有一個輸出,這樣能更好地鞏固所學知識,教師也應及時對學生的行為表達進行總結和點評,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加準確地掌握美術知識,培養(yǎng)思維能力的同時又能增長知識,升華教學質量。
比如,在欣賞梵高的畫作之后,教師可以邀請幾位學生進行總結,談一談他們想象中的梵高和實際梵高的差距,然后對學生進行鼓勵。教師要在此后進行課堂總結,如梵高畫作背后的情感,從而得出的普遍情感,像“通過本節(jié)課的內容欣賞,了解到梵高的作品是融合了梵高對和平和美好的愛”總結性語句,對課堂進行總結、升華。
總而言之,在高中美術欣賞課堂中,探究性的教學方法能給課堂帶來生機與活力,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這個教學方式能夠不斷促進教師對新課程的理解研究,以及對教學計劃的合理制定,不斷地了解學生,調整授課方式,大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探究性學習能夠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已學知識對新事物進行獨特解讀,培養(yǎng)學生個性化發(fā)展,善于表達,思維發(fā)散,既能求同還能存異,能使學生的素養(yǎng)得到全面發(fā)展,為社會提供更加全面的高素質人才和綜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