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靖
目前,國內外已有一些關于葡萄牙語違實條件句和漢語違實條件句的思考和研究,然而切入點相對集中,針對葡語違實條件句抑或漢語違實條件句兩個語法點各自的研究內容相對較多;而著眼于葡語和漢語違實條件句兩者之間對比分析的研究不多,以葡漢條件句對比視域探討葡語違實條件句教學的內容較少。
違實條件句(counterfactual conditional)表達的是與實際情形相反的虛擬狀態(tài),又稱“反事實條件句”。它一般具有“如果 p,那么 q”的形式,其前件與事實相反或者不太可能為真,但前件與后件之間存在一定的聯(lián)系,并且如果前件得到滿足的話,那么后件所表達的情況就有可能實現。
傳統(tǒng)意義上,一般都是從邏輯語義層面來探討葡漢違實條件句的差異,并未特別關注句法和篇章層面的異同。葡語和漢語違實條件句在句法層面顯示了各自在語言形態(tài)上的特點,比如式、時態(tài)、體等其他方面。這些方面的特點也構成了兩種語言在違實條件句上的差異。
(一)式的方面。式主要指的是說話者對于說話內容所呈現的某種態(tài)度和觀點,比如可能性、信念等。本文所探討的式,主要分為真值式和認知式。
真值式側重探討條件句的邏輯值是否為真。違實條件句中,條件句的邏輯值一般為假,換言之,條件句的實現為基本不可能。這種情況下,違實條件句也一般使用虛擬式來表達違實義,具體可見以下例子。
例1:a. Teriam encontrado a Maria em casa,se tivessem chegado mais cedo.
如果你們更早到的話,你們就能在家里看到瑪麗亞了。
b. Se tivesse acertado na lotaria,eu tinha ficado milionáro.
如果我中彩票的話,我早成為百萬富翁了。
認知式側重研究說話者對事物狀態(tài)可能性的認知判斷,比如說話者對條件句內容采取的是中性態(tài)度還是負面態(tài)度。違實條件句中,條件句中所陳述的內容往往不可能實現,說話者常常對條件句內容采取負面態(tài)度。例1a中說話者要表達的是你們沒有早到,例1b中暗示我基本上不可能中彩票。
由此可見,葡語違實條件句中,主要通過虛擬情態(tài)來表達違實意義。但是,漢語違實條件句的表達較為靈活,缺乏葡語那樣的形態(tài)變化。從式的方面來說,主要是借住連詞或助詞和語用等方式來共同表達違實意義。常見的副詞或助詞包括“會”、“早”、“就”、“得”、“可”,等。
需要注意的是,漢語違實條件句中并不是只要出現了“會”、“早”、“就”等連詞或助詞,就表明這個句子一定表達違實義。在分析漢語條件句時,還需要結合語用和上下文??蓞⒖家韵戮渥?。
例2:a.要是你期末考試考得好的話,我在圣誕節(jié)時就獎勵你一部新手機。
b.要是你期末考試考得好的話,我在圣誕節(jié)時就獎勵你一部新手機了。
句子例2a中雖然使用了副詞“就”,但并沒有表達違實義,表達的是一種可能性。然而,句子例2b中使用了副詞“就”,這句話又表達了違實義。由此可見,詞匯標記尤其不徹底性,需要結合語用功能來分析違實義。
(二)時態(tài)方面。葡語中,句子的時態(tài)主要是通過動詞變位來體現的,時態(tài)通常也與條件句從句所表述內容實現的程度相關。一般情況下,通常使用動詞的過去時態(tài)來表達違實的概念。試看例3。
如果這些人有工作的話,就不會露宿街頭了。
b. Se tivesses vindo a Xangai no domingo passado, teríamos chegado ao acordo em todos os detalhes.
要是你上星期天來上海的話,我們早就談妥所有的細節(jié)了。
通過以上例子,可以發(fā)現葡語違實條件句中,為了表達違實義,從句動詞可以使用虛擬式過去未完成時或虛擬式先過時,主句動詞一般使用陳述式簡單過去將來時或復合過去將來時。葡語條件句中常用過去未完成時來表達對現在和將來范疇內對違實義,用先過時(即過去的過去)表達對過去范疇內的違實義,這說明葡語在表達違實義時,也出現了時制后移(backshift)。
然而漢語違實條件句中,時態(tài)和時制后移并未成為標志違實義的明顯標志,漢語學界關于時態(tài)能否被視為條件句特性之一的說法也并未達成共識。大部分的學者并不認為漢語條件句的特征是通過時態(tài)來體現的。實際上,漢語中時態(tài)的意義是通過在主句中添加一些詞匯的方式來輔助實現的,比如添加時間助詞“早”或副詞“就”和“也”等,具體可參見本文例子。換句話說,漢語的條件句中并未像葡語的條件句一樣,時態(tài)和條件句從句之間的聯(lián)系那么緊密。
(三)體的方面。體(aspect)是人類用來表達某個情境內部時間結構概念的語法范疇,與動詞的時態(tài)密不可分。葡語違實條件句中,常見的體主要指的是動詞的完成體,通過虛擬式未完成時和虛擬式過去先過時來體現。試看例4。
例4:a. Se tivessem vindo mais cedo, vocês teriam visto o que se passou.
要是你們早些來的話,就會看到發(fā)生什么事了。
如果我是你,就不會讓人去修你那個吹風機了,現在買一個新的也不貴。
通過例4,發(fā)現虛擬式未完成時和虛擬式過去先過時強調的都是從句動作的完成狀態(tài),比如tivessem vindo和fosse。然而,在漢語違實條件句中,違實意義在體方面并不是這樣體現的。在呂叔湘(1980)看來,盡管漢語的動詞并不能體現時態(tài)方面的差異,但是能體現在體方面的差異。根據陳國華(1988)和雍西(2015),“了”這個標記能強調動作的完成狀態(tài),但是“了”并不能完全充分地標記違實句。換言之,漢語動詞常常借助語氣詞“了”來輔助表達違實義,上文的兩個例子也驗證了這一點。正如例4所示,可以發(fā)現“了”既可以出現在違實條件句的主句中,也可以出現在從句中。從語義上看,不論是主句還是從句中,動詞與“了”連用后,該動作實現的可能性基本上為不可能,換句話說,說話者想要表達的意義是與字面意義相反的含義。此外,在一些情況下,助詞“早”也會與“了”連用,激發(fā)強化違實義的表達。
總之,葡語違實條件句往往通過動詞形態(tài)等曲折變化來表達違實語義,而漢語違實條件句中,除了借助一些語氣詞、助詞或副詞來表達違實語義之外,也需要依靠上下文等語用信息來確定違實義的表達。
根據對大二學生就葡語違實條件句所進行的問卷調查,發(fā)現學生的錯誤和困難主要集中在對語法規(guī)則掌握不透徹和動詞變位記憶不牢兩方面。其中,大部分學生表示對葡語違實條件句的語法規(guī)則沒有理解準確。
為此,教師需要在備課時厘清違實條件句主句和從句能夠使用的正確時態(tài),講解清楚該語言現象的運用場景。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在準備語料時可選擇更靠近學生生活的例句或短文。
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課前教師可以提供一些含有葡語違實條件句的小短文和一些例句給學生進行閱讀和思考。課上,教師可以先就該語法點與學生相互討論,隨后總結和強化練習該知識點。教師在詳細講解違實條件句的句法語義功能的同時,也要突出語用功能。在訓練學生該知識點時,除了運用傳統(tǒng)的按給定動詞正確形式或翻譯等練習之外,還可以設置一些需要使用違實條件句的情境,比如觀看巴西電影《如果我是你》片段之后,讓學生就“如果我是你”這個主題進行自由口頭表達。課后,教師可以布置一些關于該語法點的機械性客觀題練習,題型可以參考按動詞正確形式填空題、翻譯題、句型轉換題等題型,也可以布置一些有上下文或明確情境的主觀題練習。教師可以收集整理學生的練習,并就學生的掌握情況進行錯誤分析,以更好地推進教學工作。在之后其他知識點的教學工作中,教師也可以在適當時候重新檢驗學生對該知識點的理解程度。
綜上,本文主要從句法角度對比分析葡漢違實條件句,探討了葡漢條件句在式、時態(tài)、體三個方面的異同。針對中國學生在葡語違實條件句學習中的問題,進行了一定的教學反思。希望本文的一些思考能有利于葡語語法課和精讀課等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