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青丹
【摘 ?要】 ?美術作為一門生活藝術課程,在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綜合素質能力方面具有重大的意義。但當前在美術課堂中存在許多問題,首先是得不到學生重視,其次教師的教學方法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難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在教學過程中課堂效率十分低下,因此如何引導學生建立現(xiàn)代美術技能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 ?初中美術;美術教學;技能培養(yǎng)
美術的技能培養(yǎng)在美術教學中是必不可少的,但也是這個時代最難解決的問題,可引導學生培養(yǎng)現(xiàn)代美術技能觀念也是非常難解決的一個大問題。教學十幾年來,發(fā)現(xiàn)剛進入初中的大多數(shù)同學觀察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普遍不太好,也直接導致他們對形體結構的理解非常差。而往往在小學階段,部分老師都是追求作業(yè)呈現(xiàn)出來的大體效果,忽略了對細節(jié)的把握能力和理解能力。例如,有位老師教學生畫大樹,老師一開始并沒有引導學生如何去觀察大樹的結構,只強調了作畫的基本步驟,學生大多能畫出一棵樹來,但卻出現(xiàn)了樹枝比樹干粗,樹枝與樹干直接的穿插與前后關系卻沒有表現(xiàn)出來,使得畫面僵硬而缺乏生機。如果再叫這些學生多畫幾棵樹,那么這些同學的畫面基本上就沒有立體感可言。從而也導致這些學生的感知力、理解能力被老師的一番步驟替代了。那么,在教學中教師該如何處理好教學與訓練呢?
一、轉變觀念,培養(yǎng)習慣
過去大部分美術老師受傳統(tǒng)教育思想的影響,都是老師教,學生聽,墨守成規(guī),把美術當成文化課一樣只傳授知識的場所,所以導致學生思想僵化不開竅從而失去了學習的興趣,也直接導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受到了發(fā)展,因此我必須改變以往的觀念,初一新生進入時我就著重強調觀察的重要性,也盡力去培養(yǎng)學生對事物的觀察能力,手把手地去教會他們學會如何著眼于結構與形體的關系,如何去細化細節(jié)。例如色彩課時,我要求他們去觀察物體的色彩飽和度,線描課時我要求他們去觀察線的疏密程度產(chǎn)生的不同效果以及構圖偏差的關系等,要讓學生學會用心去觀察與體會。例如在素描課教學生畫蘋果時,蘋果的透視原理是球體,并且是上大下小的球體?球體的寬窄比例都必須先用眼睛去觀察。剛開始時我都來不及去提醒,他們都自覺的拿出圓規(guī)準備去畫圓,等我阻止他們后,他們表現(xiàn)出一臉的茫然,不用圓規(guī)怎么能畫的圓呢?我只能慢慢的引導他們去觀察蘋果到底是不是圓形的。通過觀察后,學生得出結論時蘋果是上面寬下面窄的圓體。于是,通過循序漸進的引導后,慢慢的他們學會了深入細化。再舉個例子:《手繪校園筆記》第一課時,常規(guī)的美術課都是先老師畫一遍,然后讓學生跟著畫一遍,往往因為沒有帶學生實地觀察過,學生往往都是滿臉不知所措的畫,作品效果也是很死板,在經(jīng)過幾年的經(jīng)驗綜合之后,我慢慢學著用自己的一套方法去重新上這堂課,一上課我就把學生帶到校園最美的一角里,并且?guī)弦魳罚屗麄兟犞B語花香,心情放松的去觀察校園內的美景,然后讓學生說說他們觀察感受,學生心情愉悅的情況下,語言表達能力也普遍好多了,都能絡繹不絕的講述出自己對美景的理解,這也證明了實地觀察比單純的看多媒體上的圖片效果好得多。
二、培養(yǎng)感知,代替感性
感性在任何藝術課程中都是很重要的,但這并不意味著不需要理性去對待,只有用感知代替感性才是最好的做法。但前提是理性只能建立在感知的基礎上。例如學生畫花瓶,學生一看到都知道花瓶是圓柱形結構形成的。學生對花瓶的形體結構認識已基本準確了。如果再細致的對花瓶進行形體描述,就能夠滲入感知理解了。最后作業(yè)的表達到位與個體差異上是不能強求的,只能要求作業(yè)時盡量細化求精,如果為了作業(yè)效果完美而讓學生去臨摹,也是對學生的不負責任。例如:還是《徒手畫校園》,我在上節(jié)課的基礎上讓他們觀察了校園風景后,然后再請同學來回答樹枝、樹干、樹葉的結構區(qū)別,表達完后再讓他們在作業(yè)本上盡快把描述的樹畫出來,但對于初學的學生來說,問題總是非常多,他們知道了樹干要比樹枝粗,但是畫出來后總是像簡筆畫的樹或者線條僵硬,到了這個時候,我再親自動手示范,邊畫邊講述該如何去畫樹枝的線條,如何不讓線條看著很僵硬, 什么時候該彎曲,什么時候該分叉,并讓學生去用手觸摸樹的曲度,經(jīng)過這樣的課堂改革后,學生普遍作業(yè)效果都非常好。 因此只有讓學生不斷的去觀察、去描述、去總結,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三、摒棄思維惰性,增強形體記憶
眾所周知,小狗的識路能力很強,哪怕把它扔在很遠的地方它都能自己跑回來,但其實,我們人作為高級動物,這方面的能力絕對不會比狗差。只要不斷去回憶和思考結合觀察我們都能夠找到,只不過我們的依賴很多,可尋求的幫助也很多,所以這方面的能力就不斷的退化。同樣的道理,我們的學生現(xiàn)在可借助的幫助也很多,所以導致思維惰性與美術形體記憶也在不斷退化,往往一堂課后,你再問他們這節(jié)課上了什么,他們的記憶往往令人著急,不但記憶能力不行,造型能力也是幾乎沒有,所以畫出來的畫空洞蒼白,所以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增強形體記憶是我要不斷完善的一方面。例如:在上《梅蘭竹菊》時,我讓他們分析竹子的外形特征,讓他們回憶一下竹子有什么特點,有哪幾部分組成,結果沒有幾個同學回答的完整,但是我換了幽默風趣的形容方法去描述竹子的外形像婀娜多姿的姑娘或者舞蹈的舞者時,他們反而更容易記住。所以在每一次下課前,我都會布置家庭作業(yè),讓學生去觀察某個物體,然后下節(jié)課回來描述物體的特征,這樣有助于形體記憶的提升。 繼續(xù)回到《校園手繪筆記》這課,在上堂課進行寫生之后, 我繼續(xù)課后延伸,讓他們回去觀察家里的盆摘或者花卉,下節(jié)課回來默寫盆摘,通過這種記憶式的方法觀察后,學生的整體作業(yè)比之前有了很大的提升。最后總結了老方法和新方法得出了結論,老師在示范時不光要強調做法步驟,更加要注重感知理解、形體記憶、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參考文獻】
[1]李雅峰.審美與審丑——感性學意下的語文美育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8.
[2]孟佳.“視覺教育”在中學美術鑒賞中的應用[D].山東師范大學,2012.
[3]王陽.《美術鑒賞》的教學實踐與思考[D].河南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