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艷梅
(黑河學院,黑龍江 黑河 164300)
20世紀90年代,余秋雨憑借其“大文化”散文初露頭角,其《文化苦旅》《千年一嘆》《山居筆記》等散文集在短期內(nèi)即獲得了國內(nèi)外眾多讀者的青睞,并長期在現(xiàn)代文藝界占有一席之地,影響范圍之廣、時間之長讓人矚目。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榮譽教授高希均說:“海內(nèi)外的中國人,都變成了余先生詮釋中華文化的讀者和聽眾。”[1]
迄今為止,國內(nèi)外對余秋雨“大文化”散文(以下簡稱余文)的研究內(nèi)容廣泛且具有深度,其中對其審美價值的研究甚廣,總體上主要從內(nèi)容、主題、形式三個方面來論述。部分內(nèi)容筆者深有同感。此外,余秋雨深厚的歷史文化知識積淀,實地考察的求實精神、實事求是的嚴謹態(tài)度,對自身經(jīng)歷認真的反思精神與負責的觀照態(tài)度,對促使大眾自覺思考歷史走向、生命意義具有推動作用,為人們反思歷史、反思當下人文現(xiàn)狀、增強對文化的憂患意識,積極探索文化未來發(fā)展方向提供了精神指導。在審美價值和史學意義上,除了廣大的稱贊聲之外,也有少部分批評的聲音。這些批評主要有兩方面:一是認為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有些做作。比如,有部分學者撰文認為其文化散文太過“煽情”,字里行間有博取讀者眼淚之嫌,如朱國華《別一種媚俗》里認為余秋雨文化散文達到了“濫情和矯情的程度”[2]。而奇怪的是,也有不少學者發(fā)文稱其內(nèi)容太過“理性”,過多的“說教”充斥其間,影響了散文本身的審美價值。二是認為其文化散文存在部分歷史錯誤,給大眾的史學認知帶來了負面影響。其審美價值和史學意義仍可進一步補充完善。
1.內(nèi)容美
余文選材豐富,為讀者展現(xiàn)了紛繁綺麗、真實可感的異域畫卷和人物群像。文章所描繪的環(huán)境,從西北大漠到江南一葉,從黃土高坡到東北平原,從愛琴搖籃到恒河兩畔,從文明起源到近代風云,其地理范圍之廣,歷史跨度之長讓人驚嘆。所述人物有錢镠、康熙、居魯士這樣的帝王;有駱賓王、李白、柳宗元這樣的文人墨客;有李冰、蘇軾、張謇這樣的實干家;有蘇小小、白素貞、秋瑾這樣的傳奇女子;還有莫高窟直接罪人王道士這樣的邊緣人物。這些在歷史文化的長河里身份特殊、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在余秋雨的筆下熠熠閃光。每個人物,都有著屬于自己的一抹獨特色彩。
其次,余文內(nèi)容具有宏偉大氣、充實飽滿的特征。作者善于渲染時代背景的風格特色,并將一段特定的歷史和當下聯(lián)系在一起,進行反思和追問。而這樣一來,每一篇故事就不再是歷史上一個孤立的點,而是一座跨越古今或中外的橋梁。許多篇目具有數(shù)種表達方式。多樣的表達方式熔于一爐,使得散文整體的知識性與抒情性,藝術性與可讀性得到了提升。
此外,散文的選材角度新穎獨到。余秋雨善于跳出傳統(tǒng)的圈子,從新穎獨到的角度挖掘地方特色和人物亮點。如在《文化苦旅:杭州宣言》一章中,作者有意把人們對杭州的主觀印象點出。人們認為杭州是一個富饒而美麗的人間勝境,即“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倍鴮嶋H上,杭州處于錢塘江的入??诤贾轂程?,其自然條件注定了這是一個水災頻發(fā)、土壤流失嚴重的地區(qū)。這種獨特的選材角度往往能成功引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因為其展現(xiàn)了一個不為人知的杭州。不是富饒的杭州,也不是美麗的杭州,而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杭州。而接下來,作者開始引出主要人物——吳越王錢镠和蘇軾時,同樣挖掘出了他們鮮為人知的一面。對于吳越王錢镠,許多人并不熟悉,最多也只是知道他是五代時期的一位帝王——吳越國的開國皇帝,而作者避開了其政治地位和開國偉績,為讀者展現(xiàn)了一個心系民生福祉的衣食父母形象。余秋雨筆下的吳越王錢镠的形象,跳出了中華傳統(tǒng)的歷史觀念,擺脫了以抗敵名將、文學泰斗、學哲圣賢等身份來歸功論名的桎梏,從獨特的角度展現(xiàn)出了其大放光彩的其他身份:他是一位務實苦干的實業(yè)家,也是一位心系民生的父母官,還是一位目光深遠的低調(diào)王者。同樣,余秋雨在此篇目中也暫時收起了蘇軾大文豪、大學者的刻板形象,而對于歷史有關蘇軾在杭州興修水利、整頓西湖的記載進行了深入挖掘。無論是一座城市,還是一個人物,余文新穎的選材角度總讓人眼前一亮。
2.手法美
首先,余文想象內(nèi)容往往跨越時空。余秋雨豐富的想象往往跨越時空,使得文章具有生動性與趣味性,并充滿感染力。不同于一般的單個層次、單獨畫面的想象,其想象往往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在多層次的場景累加中肆意馳騁,給人變動畫冊一樣的視覺沖擊力。在《文化苦旅:莫高窟》一章中,這種想象被發(fā)揮得淋漓盡致。余秋雨把白天看到的莫高窟壁畫和雕塑進行了大幅、連貫的描寫,讓這些藝術品的顏色、線條等實景蛻變成自己想象的畫面,頓時所有的文物都活了。余秋雨看到北魏的壁畫時,似乎也置身于那個動亂的年代中,感受到了濃烈的北疆豪情,這種多層次的想象,擺脫了實物的束縛,給人一種汪洋恣肆的壯觀之感,讓讀者的心靈跟隨作者自在馳騁。而更加精彩的,是余秋雨將接下來幾個朝代的想象進行連接,不讓想象出現(xiàn)斷層的情況。他把北魏、隋、唐、宋等王朝的壁畫和塑像,通過畫風轉(zhuǎn)變的描述予以自然過渡,從粗獷到柔美,從柔美到奔放,從奔放到精細,從精細到灰暗,這些描繪融入想象的漩渦,使人產(chǎn)生視覺上的美感,讓人覺得生動而精彩、真切而自然。此外,他還善于運用古今對話、生死對話的方式發(fā)揮想象,讓自身“穿越”到歷史中與逝者對話。時空屏障的突破讓作者的情感如泄洪一般涌流出來,讓人為之動容。在《文化苦旅:道士塔》一章中,作者想象了自己阻止王道士的情景。他穿越時空,來到王道士的面前,試圖對正要糟踐文物的王道士發(fā)出憤怒的呼喊,卻換來王道士漠然的面孔。這段跨時空的想象讓人身臨其境。讀者雖然不是作者,但足以感同身受,既能感受到作者保護文物的急切和憂心,又能感受到其內(nèi)心夾雜的那種左右為難、獨木難支、回天無力的糾結(jié)、無奈和痛苦。
其次,文章中的對比運用鮮明而真切。余秋雨采用實地考察的方式追尋一段歷史,因此,其往往會將歷史與當下聯(lián)系起來,撫今追昔,既反思歷史,又拷問當下,表現(xiàn)出誠懇的反思態(tài)度和無私的人文關懷。余秋雨簡要回顧了蘇州同里退思園曾經(jīng)的主人任蘭生回鄉(xiāng)隱退、建園長住的故事,對比當下中國文人在擁擠的大都市擇地而居、飽受嘈雜喧囂“傾軋”的現(xiàn)狀,表達了這樣的愿望:他希望中國文人能夠真正回歸人文氣息濃厚、清靜幽雅類似江南小鎮(zhèn)一樣的居住環(huán)境,也希望這些地區(qū)因文人的駐足迸發(fā)出更多的生機。這其中,既有對江南小鎮(zhèn)厚重歷史文化底蘊的欣賞,對任蘭生建園退思、遠離塵囂行為的認同,又有對當今文人、江南小鎮(zhèn)現(xiàn)狀的一種期盼:期盼文人能夠回歸寧靜中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在靜謐優(yōu)雅的環(huán)境中實現(xiàn)心靈上的自由與解脫,也期盼當下的江南小鎮(zhèn)能夠因文人墨客的駐足而顯現(xiàn)出更加充實的人文底蘊。除了縱向?qū)Ρ韧?,橫向?qū)Ρ纫步?jīng)常出現(xiàn)。如《千年一嘆:面向自然》一章,作者面對一個沒有自己獨立文明的國家——尼泊爾,面對其不曾被近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所污染的居住環(huán)境與慢節(jié)奏的生活情調(diào),中國與尼泊爾文化積淀如此懸殊,但對比之下,余秋雨卻更偏愛尼泊爾那回歸自然的文明,并站在老莊哲學的角度提出自然是文明的唯一之道,中國文化想要達到最高層面,就要做減法,像尼泊爾一樣回歸簡單與自然。余文中的這些縱向、橫向的對比,總是特征鮮明,又發(fā)人深思。
此外,余秋雨善用留白的手法。他們來到王道士的塔前,內(nèi)心在想些什么?作者此時又作何感想?其中蘊含的韻味,作者沒有過多地去解讀,只是忽然停下了筆,留下了一片供讀者想象的空間。文物失落之罪,究竟該歸咎于誰,人們又應該怎樣去看待這個問題,一切問題都好像埋進了讀者的心里,等待破土的時刻,雖意猶未盡,卻使人欲罷不能。《文化苦旅:風雨天一閣》以幾個問句做結(jié)尾,對像天一閣和范氏家族這樣的文化研究進展發(fā)出問詢,表現(xiàn)出作者對于世族大家人文歷史研究前景的期待和持續(xù)關注態(tài)度。至于未來將如何發(fā)展,作者十分期待,但心里并不確定,只好拋出問題留給讀者,留給中國的文學藝術家。這樣的結(jié)尾也頗有一番“言有盡而意無窮”的風味。
3.語言美
余文遣詞造句精煉簡潔。余秋雨的許多散文集都展示了其爐火純青的遣詞造句水平。他惜字如金,總是用最為精簡的文字最大程度地表達其想傳達的意思,其文字傾向于不著痕跡地做到既把意思點到為止,引人入勝,又能發(fā)人深省,讀起來余味無窮。正如李瑞龍在《論余秋雨的散文藝術》所言:其語言言簡意賅,字約意豐[3]。短短12個字便把作者對中國古代文人的身份看法表現(xiàn)了出來。在許多人心目中,中國古代文人應該是飽受尊敬和崇拜的,他們的一筆一墨,一言一行隨時都可以成為跨越歷史的名篇、佳話。可作者在開頭卻說出了這番獨特的話語,這不能不引人深思。陽關一行讓作者想起唐朝許多文學藝術方面的泰斗,而當他又想起唐朝的封建統(tǒng)治者們把文學藝術當成一種玩樂、消遣的時候,是這樣諷刺的:“長安的宮殿,只為藝術家們開了一個小小的邊門,允許他們以卑怯侍從的身份躬身進入,去制造一點娛樂。”[3]這短短的一句,看似不痛不癢,卻輕描淡寫地道出了現(xiàn)實,既巧妙地刻畫出統(tǒng)治階級愚昧無知、附庸風雅的丑態(tài),又表現(xiàn)出文人所處環(huán)境的尷尬,內(nèi)心的酸澀與無奈。
語言風格樸實恬淡。余秋雨的語言風格樸實而不寡淡、深刻而不晦澀、平易而不庸俗。總能以自然、質(zhì)樸的語言將或生澀或遙遠的事物敘述得淺顯而生動?!段幕嗦茫憾冀摺吩谝龆冀哌@一水利工程的時候,作者站在一個常見的、宏觀的、更容易理解的角度描述都江堰所帶來的貢獻。天府之國、諸葛亮、劉備、抗日戰(zhàn)爭……作者善于選用為人所親近的辭藻,勾畫出一個個容易引發(fā)想象與共鳴的圖景。這種樸實恬淡的句子讀起來很容易被接受。
4.結(jié)構(gòu)美
散文每一段都被嚴格控制了字數(shù),長段較少,小段林立,且長段短段往往交替出現(xiàn),讀起來較為輕松,沒有冗長拖沓之感。對于稍長一些的文章,作者分別進行了分節(jié)處理,使文章整體具有散而不亂、長而不冗、淡而不寡、醇而不陳的審美特征。如《山居筆記:一個王朝的背影》,由于文章比較長,作者把它分成了許多小段,又根據(jù)其內(nèi)容總括成五個小節(jié)。第一節(jié)是在闡述自己寫避暑山莊的原因;第二節(jié)描繪了避暑山莊的景色,回顧了康熙帝的豐功偉績;第三節(jié)寫了漢人對清朝態(tài)度的變化,以及康熙之后幾任帝王的功過;第四節(jié)交代了落日余暉下的清朝態(tài)勢;第五節(jié)以國學大師王國維之死引發(fā)對清王朝的感嘆。文章整體結(jié)構(gòu)劃分得很有條理,脈絡結(jié)構(gòu)易于把握,便于閱讀、理解和思考。此外,余文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現(xiàn)代詩、古詩、詞賦等自成一段的情況,這不僅豐富了文章的段落結(jié)構(gòu)形式,還給文章增添了許多古色古香的人文氣息。
5.意蘊美
余文體現(xiàn)了無私的人文關懷。余秋雨始終保持著對歷史文化積極嚴謹?shù)奶剿骶衽c深入認真的反思態(tài)度,表現(xiàn)一種對個人、對全人類文明生存與發(fā)展的終極關懷。他為莫高窟藏經(jīng)洞失落的文物痛惜過,對避暑山莊所承載的清史留戀過,對慘遭流放、扎根異鄉(xiāng)的志士仁人同情過、欽佩過,對范氏家族保護天一閣的歷史肯定過,在克里特島上為米諾斯王朝的榮光嘆服過,在伊朗的居魯士大帝的陵寢前贊嘆過……他深入歷史的洞穴尋找真相,他俯視歷史的湖面反思當下,最后在歷史的荒原中抬頭仰望蒼穹,面向未來。作者對于歷史、對自身經(jīng)歷認真的反思精神與負責的觀照態(tài)度,無疑對促使大眾自覺思考歷史走向、生命意義與價值具有推動作用,為人們反思歷史、反思當下人文現(xiàn)狀、增強對文化的憂患意識,積極探索文化未來發(fā)展方向提供了精神指導。
余文適度理性的情感基調(diào),體現(xiàn)出作者豁達超然的胸懷氣度。余文始終保持著一種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憤而不怨的情感基調(diào)。也就是說,文中沒有過分的悲喜,也沒有過激的怨憤。許多人撰文直指其文章“濫情”或是“過度理性”,實際上并非如此。余秋雨是善于把控情感收放的。余秋雨行文時始終能夠保持一種適度理性的情感基調(diào),保持一種豁達、超然的胸懷氣度。當他表達喜悅時,他那喜悅的情感里往往帶有一種憂患意識;當他表達哀怨時,他在哀怨的基調(diào)中總會懷有一份慰藉與希望。余秋雨善于表達自己的真性情,卻不會任其橫沖直撞,而是用理性、矛盾的態(tài)度和觀點分析問題。這種熱情與穩(wěn)重并存的情感模式在為文章的情感表達增色的同時,還增添了文章的哲理性。在《山居筆記:遙遠的絕響》中,談到中國古代政治風云中文人的坎坷命運,余秋雨為在波譎云詭的政治斗爭中充當犧牲品的文人感到痛心,為有幸茍全性命于亂世卻挫敗了心志、敗壞了品格的文人感到悲哀,也為不同于二者的另一批恢復思考能力、重新審視現(xiàn)狀的文人的存在感到欣慰。盡管前進的道路上隨時都會有腥風血雨,但因為有了第三種人的存在,“一種獨特的人生風范,總能夠在黑暗、混亂、血腥的擠壓中飄然而出?!盵4]余秋雨沉痛的情感夜路里,這第三種文人的存在就像頭頂?shù)脑鹿猓p輕驅(qū)散眼前的一小片黑暗,讓他在黑暗中不至于迷失了方向。這是余秋雨自己尋找到的一束“月光”,它其實就藏在他的心里,是作者理性態(tài)度、超然態(tài)度的影子。
1.具有不可忽視的歷史學研究價值
余秋雨在實地考察、嚴謹求實的基礎上,既善于從歷史長河中挖掘被人遺忘的角落并加以放大,也善于從眾所周知的歷史中挖掘它不為人知的另一面。這種從平面和立體上雙管齊下的歷史研究切入點,具有不可忽視的史學研究價值,并將進一步激發(fā)史學和文化散文研究熱潮。在其筆下,一個多災多難的“人間天堂”——杭州展現(xiàn)在人們眼前;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王圓箓、李冰、康熙、錢镠、居魯士大帝露出帷幕后的面容;一個個充滿爭議的王朝——清朝、波斯、米諾斯王朝呈現(xiàn)了本色;一個個遙遠而陌生的名字——天一閣、喀什、寧古塔、渤海國等紛紛撩起埋藏千百年的歷史面紗。這些名字在歷史上,要么鮮為人知,要么誤會、爭議紛紛,要么疑點重重,均具有相當程度的歷史研究價值,它們在余秋雨的筆下得到了更為廣泛與深入的傳播,無疑,這也將掀起大眾、史學愛好者和甚至專業(yè)研究者的興趣,而這些歷史文化內(nèi)容也通過文化媒介得以廣泛而深入的傳播、研究,甚至開發(fā)和保護。
2.為大眾了解歷史、學習歷史打開了親近的窗口
作家一樣細膩豐富的情感、高度的審美水平,歷史學家一般實地考察的求實精神、實事求是的嚴謹態(tài)度,在余秋雨筆下得到了跨學科的結(jié)合與運用。既有不可忽視的史學研究價值,也為史學外其他領域的人群接觸歷史、了解歷史、反思歷史打開了一個親近大眾的窗口,提供了一個史實與人文情懷相結(jié)合的切入點,構(gòu)建了一個對于世界性和地方性人文、宏觀全景與微觀特寫、理智與情感相結(jié)合的中外文明史認知框架雛形。有助于幫助大眾更加深入地了解文明、體味文化,加深對世界文明的理解,增添對自身文明認同感與歸屬感。值得一提的是,許多學者對余文中歷史真實性的解讀持否定態(tài)度,列出證據(jù)并指其過于隨意解讀歷史,甚至誤導讀者。
對此爭議,孫紹振認為:“余秋雨的散文,即使里面引了許多史料,談了很多學問,但仍然不是學術著作而是文學作品。而對學術著作與對文學作品,應該有著不同的判斷標準?!盵5]這個觀點是比較中肯的。以史學的標準來要求文學作品的確是不太合適的。學習歷史,尤其是嚴謹?shù)臍v史學,應首選史學專用文獻,文學作品提供的只是一個輔助的作用,而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可以極大地幫助大眾快速解讀歷史內(nèi)涵。因此,一方面,余文所涉及的史實的確應避免錯誤產(chǎn)生;另一方面,外界也不應因其中的部分差錯就直接否定其帶來的史學價值。
3.為史學研究增添新動力
感性的人文追溯情懷和理性的求實精神相結(jié)合的方式為史學研究拓寬情感入門。其中既有史學家嚴謹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也不乏文學家對真善美的追求。文化即人化,蘊含在歷史與當下兩個時間維度之中。而作者通過對歷史中有關人的物理、心理痕跡的追尋,從歷史中挖掘人性之光、人性之恥,從而也在追尋文化的過程中完成了一個人對歷史的心靈之旅。這場涉足歷史的文化旅行,為當下人們以史為鑒、以人為鏡給予了點撥和警醒,為尋找民族之魂、發(fā)揚民族之光給予了導向和啟迪。帶著一種感性的人文追溯情懷并堅持嚴謹治學的態(tài)度去研究歷史,將為史學研究的起因和目的增添新的審美動力、責任動力與求真動力。余秋雨雖不是專業(yè)的歷史學家或考古學家,但其濃厚的人文情懷和素養(yǎng)、實地考察的行動、嚴謹治學的態(tài)度對史學研究依舊具有正面導向作用。
余秋雨的“大文化”散文在內(nèi)容、手法、語言、結(jié)構(gòu)、意蘊上都給人以美的享受。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內(nèi)容,足以帶領讀者云游異國他鄉(xiāng)、歷史長河;其巧妙多樣的藝術手法足以讓讀者在無盡的暢想中放飛心靈,自由馳騁;其凝練質(zhì)樸的語言風格、精簡華美的結(jié)構(gòu)形式足以讓人產(chǎn)生輕松自如的閱讀體驗。而散文的意蘊、哲理無不體現(xiàn)作者無私的人文情懷、豁達樂觀的情感態(tài)度、嚴肅認真的理性精神。豐富的歷史文化內(nèi)容與作者嚴謹認真的探究態(tài)度為地區(qū)、為大眾、為文學家甚至是史學家們都搭建了一個足夠飽覽一處獨特風景的平臺。余秋雨為大眾尋找到了一個文學與歷史的新的契合點,舉辦了一場集審美、歷史與哲理三合一的閱讀盛宴影響的不僅僅是一群人,其光彩足以影響一個國家、民族,甚至世界。余秋雨以藝術家的感性、史學家的嚴謹、社會學家的洞察力、炎黃子孫的榮譽感與使命感、世界公民的責任意識,訴說著:這些文字不僅僅寫給自己,寫給讀者,還寫給整個中國,寫給世界,寫給現(xiàn)在,也寫給過去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