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 滑熠龍
摘 ?要:該研究從關(guān)聯(lián)翻譯視角出發(fā),以習近平2017系列講話為語料,依據(jù)利奇對語義偏離的分類標準建立小型數(shù)據(jù)庫,探析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中語義偏離現(xiàn)象及其英譯。研究表明,在關(guān)聯(lián)翻譯理論指導下,習近平總書記、譯者和譯語接受者之間的交際過程為明示-推理過程:譯者應(yīng)根據(jù)總書記語義偏離這一明示信息構(gòu)建最佳語境假設(shè),便于目的語讀者付出較小的努力獲得與源語讀者相同的語境效果。
關(guān)鍵詞:關(guān)聯(lián)翻譯理論 ?語義偏離 ?數(shù)據(jù)庫 ?翻譯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20)12(c)-0001-03
A Relevant Interpretation of the Semantic Deviation from English Translation in the Series of Speeches by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Based on Database
zhang li ?hua yilong
(School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USC, Hengyang, Hunan Province, 421001 ?China)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evance translation, this study uses Xi Jinping's 2017 series of speeches as corpus, and builds a small database based on Leach's classification standards for semantic deviations to explore the phenomenon of semantic deviations in Xi Jinping's series of speeches and their English translation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under the guidance of relevance translation theory, the communication process between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the translator, and the recipient of the target language is an explicit-reasoning process: the translator should construct the best context hypothesis based on the explicit information of the general secretary's semantic deviation, It is convenient for the target language readers to pay less effort to obtain the same context effect as the source language readers.
Key Words: Relevance translation theory; Semantic deviation; database; Translation methods
偏離是對規(guī)則和常規(guī)的違反,運用偏離這種超越常規(guī)的語言方式,能夠使讀者從老生常談的表達俗套中解放出來,獲得新的理解[1]。語義偏離是20世紀90年代詩歌典型表意方式之一[2],但也常出現(xiàn)新聞、廣告、演講等題材。利奇將語義偏離分為語義歧義、意義轉(zhuǎn)移、語義欺騙這3種形式,具體表現(xiàn)為明喻、暗喻、借代、轉(zhuǎn)喻等傳統(tǒng)修辭格[3]。語義偏離看似不合邏輯,實則是說話人為了達到一定的語境效果,對語言常規(guī)使用的故意違背和變通使用。為了突出特定的交際意圖和語用效果,語義偏離在習總書記系列講話中頻繁出現(xiàn),這些偏離了常規(guī)的語言運用正是習總書記系列講話的精華所在,不僅展現(xiàn)了習總書記的治國治黨綱領(lǐng)及中國前進方向,也體現(xiàn)了習總書記深厚的語言功底,集中表達了總書記講話的意圖。譯者在翻譯含語義偏離的信息時,需要從若干可能的語境假設(shè)中選擇最佳關(guān)聯(lián)的語境,理解信息,從而創(chuàng)造出貼切的譯文。該文以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為語料建立漢英雙語數(shù)據(jù)庫,運用關(guān)聯(lián)翻譯理論來解讀語義偏離的英譯方式以破譯政治文本中存在的語義偏離如何在目的語中實現(xiàn)最佳語境效果[4]。
1 ?關(guān)聯(lián)翻譯理論
斯珀伯和威爾遜的學生格特在其博士論文(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中率先將關(guān)聯(lián)理論推進到翻譯理論研究之中,他指出:翻譯是一種言語交際行為,是與大腦機制密切聯(lián)系的推理過程,它不僅設(shè)計語碼,更重要的是根據(jù)動態(tài)的語境進行動態(tài)的推理。譯者的職責就是盡自己的能力,使原文的意圖與譯者的期盼(expectation)相符合[5]。而我國的關(guān)聯(lián)翻譯理論的研究始于林克難:翻譯是一個推理過程,翻譯研究對象是人的大腦機制[6]。
關(guān)聯(lián)翻譯理論認為翻譯是原作者、譯者和譯語接受者三者間的明示-推理的交際過程。譯者首先必須從原文交際線索體會并推理出原文言者明示的意圖。同時,譯者還必須知曉譯文聽者的認知語境。在關(guān)聯(lián)翻譯理論指導下,譯者需要構(gòu)建源語讀者和目的語讀者共同的認知語境,使目的語讀者的處理努力最小,實現(xiàn)最佳的語境效果。如果在目的語和源語中存在一定的認知空缺時,譯者要對認知空缺進行一定的改造、彌補,使目的語語篇也能夠產(chǎn)生相應(yīng)的交際線索,便于目的語讀者根據(jù)這些線索進行推導,從而更好地進行理解。
2 ?關(guān)聯(lián)翻譯理論下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中語義偏離的英譯
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中的語義偏離是習總書記與受眾一定程度上的言語交際行為,因此受眾對語義偏離的理解是對交際線索的動態(tài)推導過程。
在英譯語義偏離時,譯者要推理出其源語的語境假設(shè),并在目的語語篇中進行重構(gòu),為譯文讀者構(gòu)建一個和源語讀者相同的認知語境,使譯文讀者能推理出原作者的意圖,獲得足夠的語境效果。因此,譯者需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和語言功底,靈活選擇翻譯方法,既要給讀者留下足夠的想象空間,降低不同語言國家由于文化、習俗等方面造成語境上的差異,又要最佳地傳達源語意圖,盡力讓譯者及目的語讀者感受源語的精妙。翻譯方法可分為直譯、意譯、合譯、省譯、換譯。意譯強調(diào)傳達中心思想,核心是使讀者受眾能最大程度地理解,不要求結(jié)構(gòu)格式等[7];換譯指用英語譯語文化中的表達取代漢語源語文化中的表達[8]。研究發(fā)現(xiàn),所選語料中語義偏離共9類,使用頻率為暗喻>擬人>提喻>借喻>夸張>明喻>反語>矛盾=悖論,采用的翻譯方法為直譯>意譯>省譯>換譯>合譯。下文將從關(guān)聯(lián)翻譯理論視角舉例分析語義偏離之“喻”,即metaphor、simile、metonymy的英譯是如何實現(xiàn)與原文讀者認知語境上的共鳴,達到成功交際。
2.1 語義偏離之Metaphor的英譯
Metaphor(暗喻)是使用最廣泛的語言手段之一。在暗喻中,一個實體被暗示為另一個實體,被賦予新的意義。在比較相似性和共同特點時,比喻詞常不出現(xiàn)。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中暗喻使用最為頻繁,具體如下。
例1:
ST:2008年爆發(fā)的金融危機突如其來,直接導致世界經(jīng)濟急剎車,至今未能重回正軌。
TT: The sudden outbreak of the 2008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left the world economy reeling, which is yet to fully recover.
例2:
ST: 古絲綢之路沿線地區(qū)曾經(jīng)是“魚米之鄉(xiāng)” 。
TT: Some regions along the ancient Silk Road used to be a land of milk and honey.
例1中,習總書記將世界經(jīng)濟因遭遇金融危機出現(xiàn)衰退下滑比喻成機動車出現(xiàn)緊急情況“急剎車”?!凹眲x車”這一信息明示給源語讀者,譯者結(jié)合自己的百科知識推理出最佳語境假設(shè),將其意譯為world economy reeling(全球經(jīng)濟搖搖欲墜),目的語讀者通過reeling的詞匯信息及上下文,能獲得和源語讀者相同的語境效果。
例2中,習總書記把絲綢之路沿線地區(qū)的物產(chǎn)豐富比喻成“魚米之鄉(xiāng)”這一明示刺激傳遞給源語讀者。但此信息在目的語語境中存在空缺,因此譯者在推理其最佳語境假設(shè)時,對此認知空缺進行了一定的改造、彌補,將其替換為目的語讀者熟悉的a land of milk and honey, 使目的語讀者能從提供信息中推理出原文作者的意圖,獲得足夠的語境效果。
2.2 語義偏離之Simile的英譯
Simile(明喻)指使用like、as等比喻詞將本體與喻體相連,形象地表達兩種事物之間的相似點,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具體如下。
例3:
ST:搞保護主義如同把自己關(guān)進黑屋子,看似躲過了風吹雨打……
TT: Pursuing protectionism is like locking oneself in a dark room, while wind and rain may be kept outside…
例4:
ST: 對一個國家而言,開放如同破繭成蝶。
TT: For a country, opening up is like the struggle of a chrysalis breaking free from its cacoon.
例3中,習總書記沒有長篇大論解釋“搞保護主義”,而是將其比喻成“把自己關(guān)進黑屋子”;例4中,他也沒有具體解釋“開放政策”,而是將其比喻成“破繭成蝶”。習總書記用讀者非常熟悉的內(nèi)容形象具體地解釋了兩個抽象的概念。翻譯過程中,譯者也要讓讀者付出較小的努力,推理出與源語讀者相同的語境效果。因此,譯者將例3中的明喻直譯為Pursuing protectionism is like locking oneself in a dark room,目的語讀者通過locking oneself in a dark room的詞匯信息和上下文,可以非常容易地推理出Pursuing protectionism的含義,獲得和源語讀者相同的語境效果。“開放如同破繭成蝶”也被直譯,并補充了破繭成蝶的掙扎(struggle)信息,讓讀者用最小的努力推理出“開放”的含義。
2.3 語義偏離之Metonymy的英譯
Metonymy是用某一名稱指代與這一名稱相關(guān)的事物或概念,通常是用喻體指代本體。
例5:
ST: 這些開拓事業(yè)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為使用的不是戰(zhàn)馬和長矛,而是駝隊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堅船和利炮,而是寶船和友誼。
TT:These pioneers won their place in history not as conquerors with warships, guns or swords. Rather, they are remembered as friendly emissaries leading camel caravans and sailing treasure-loaded ships.
在例5中,習近平總書記用“戰(zhàn)馬和長矛”代替所有武器,表達了中國在歷史上開展東西方文化交流是基于和平與合作,而不是訴諸于武力來殖民與開拓。如果譯者將“戰(zhàn)馬和長矛”直譯為warhorse and lance,就不能給目的語讀者傳遞出與源語讀者相似的認知語境,因此譯者將其替換為西方國家熟悉的武器warships, guns or swords,使目的語讀者耗最小的力獲得與源語讀者相同的語境效果。
3 ?結(jié)語
該文在關(guān)聯(lián)翻譯理論視角下闡釋了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中語義偏離之“喻”的英譯。對于源語中語義偏離之“喻”明示信息,譯者要根據(jù)目的語讀者的認知語境靈活地從直譯、意譯、換譯、合譯、省譯中選擇恰當?shù)姆g方法構(gòu)建最佳的語境假設(shè),使目的語讀者付出最小的努力獲得與源語讀者相同的語境效果,成功傳遞習近平總書記在源語中傳達的中國和平合作、開放包容、勇于改革、互利共贏、反腐倡廉的國家形象。
參考文獻
[1] 范云晶.偏離·繁復·精確——論現(xiàn)代漢語詩歌的語言特質(zhì)[J].現(xiàn)代中文學刊,2017(6):74-80.
[2] 范云晶.語義偏離:20世紀90年代詩歌表意方式之一[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5(1):86-91.
[3] 張利.從關(guān)聯(lián)翻譯理論看英語新聞標題中語義偏離的翻譯[J].瓊州學院學報,2011,18(1):110-111.
[4] 王惠靜.英語及物性偏離的認知語法研究[D].西南大學,2016.
[5] 石秀文.漢英法律語篇文本翻譯研究[D].吉林大學,2017.
[6] 胡妤.國家形象視域下的外宣翻譯規(guī)范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8.
[7] 孫云橋,寧敏琦.外宣翻譯中的文化失語現(xiàn)象與補償策略[J].教育現(xiàn)代化,2020,7(6):184-185.
[8] 戈玲玲.論幽默文本中本源概念的翻譯模式——基于漢英雙語平行語料庫的研究[J].外語學刊,2011(1):117-122.
①基金項目:湖南省社科項目《語言偏離及其漢譯與中國國家形象構(gòu)建研究》(項目編號:17WLH35);湖南省教育廳科研項目《基于語料庫分文類考查漢語譯文歐化現(xiàn)象》(項目編號:18C0477);湖南省教改項目《基于多模態(tài)語料庫的學術(shù)英語聽說翻轉(zhuǎn)課堂研究》(項目編號:2017SJG22)。
作者簡介:張利(1984—),女,漢族,湖南常德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語料庫翻譯。
滑熠龍(1984—),男,漢族,河南鄭州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為資源環(huán)境與安全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