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迪 宋平鋒
摘 要: 中國特色詞匯集中反映了中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生活等方面的特有事物或現(xiàn)象,是外國讀者了解中國的一扇窗戶。本文首先歸納了中國特色詞匯的特點,并對中國特色詞匯進行了詳細分類;其次提出了中國特色詞匯的三條翻譯原則;進而根據(jù)這些原則提出了四種具體的翻譯方法,并列舉了大量實例進行論證。
關鍵詞: 中國特色詞匯 特點 分類 翻譯原則 翻譯方法
引 言
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在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發(fā)展歷程中,逐漸形成了令世人嘆為觀止的文化底蘊,體現(xiàn)在以詞匯為單位的中國特色詞匯的方方面面。語言的發(fā)展與社會的發(fā)展相伴而行,中國特色詞匯讓人深切地感覺到中國社會跳動的脈搏和時代前行的步伐,同時是西方讀者更好地了解現(xiàn)狀的一扇窗戶。因此,有必要從中國特色詞匯及其翻譯入手,通過翻譯這座橋梁將中華文化更好地向世界推廣。
一、 中國特色詞匯的特點
詞匯是語言表達的基礎,是人類傳達意義的基本單位。中國特色詞,顧名思義,就是指那些受制于中國或中華民族的文化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文化傳統(tǒng)、歷史和政治事件等,集中體現(xiàn)這些特有的事物或現(xiàn)象的詞語。中國特色詞匯具有以下特點:
(1)語義的獨特性。中國特色詞匯區(qū)別于外來詞匯和普通詞匯,它是在文化交流過程中逐漸凸顯的,體現(xiàn)政治、經(jīng)濟或是社會文化等方面獨一無二特性的詞匯。例如,“紙老虎”、“菜籃子工程”、“希望工程”等,這些詞匯都展示了中國特有的政治、經(jīng)濟和社會文化的獨特性。
(2)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語言與文化關系緊密,語言反映著社會文化的方方面面。因此,中國特色詞匯都蘊含豐富的中國文化內(nèi)涵。例如,“紅包”是典型的中國特色詞,一方面,它可以指包著錢的紅紙包,用于親朋好友之間的相互饋贈。另一方面,它還可以指當前社會上的不正之風,成為“送禮”、“行賄”等的代名詞。此外,還有諸如“潛規(guī)則”、“二奶”等具有中國文化內(nèi)涵的特色詞匯。
(3)在英語中沒有完全的對應語。首先體現(xiàn)在詞匯形式上的不對應,在對親屬的稱呼表達上尤其明顯。例如,英語中的 “brother” 一詞是指有著共同父母的男性稱謂,對應于漢語中的“哥哥”和“弟弟”,而中國人又延伸出了很多稱謂,如,堂哥、妻弟。其次體現(xiàn)在語義上的不對應。由于各個國家間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各不相同,因此人們在對同一事物的理解上也各有不同。比如,在對道德觀念和宗教傾向的差別上,中文中有“薄禮”、“寒舍”、“拙作”、“犬子”等特色詞匯,它們體現(xiàn)著中國人民誠懇謹慎、謙卑虛心的美德。然而,這種現(xiàn)象未存在于西方社會,英語國家的人們重視個體價值,重視自我表達。根深蒂固的民族個性導致語義上的不對等。
二、中國特色詞匯的分類
1.中國特色政治詞匯
自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來,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進行了一系列對外開放、對內(nèi)改革、帶動發(fā)展的社會變革。黨中央帶領全社會進行了廣泛而深刻的變革,這些都通過特色詞匯表現(xiàn)出來,如,“參政議政”、“一國兩制”、“四項基本原則”、“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經(jīng)濟特區(qū)”,見證了黨中央促進現(xiàn)代化的堅定步伐。
2.中國特色經(jīng)濟詞匯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經(jīng)濟活動帶來的特色經(jīng)濟詞匯也密集地出現(xiàn)在人們的生活中。例如,“關停并轉(zhuǎn)”、“拳頭產(chǎn)品”、“廠長負責制”、“脫貧”、“扶貧”等。
3.中國特色社會文化詞匯
時代在發(fā)展,社會在進步,空前活躍的政治經(jīng)濟催生出眾多具有中國特色的折射出新時代的光芒社會文化詞語。政府在全國范圍內(nèi)推廣“五講四美三熱愛”運動、“全民文明禮貌月”活動。但不可否認的是,讓人深惡痛疾的、不合理的社會現(xiàn)象也體現(xiàn)在中國特色社會文化詞匯中,例如,“以權(quán)謀私”、“公費旅游”、“釣魚執(zhí)法”等。
4.中國特色科技詞匯
當代科學技術在現(xiàn)代化的大道上闊步前行,中國特色詞匯也記錄了人民對于科學技術的崇尚和當代中國科技水平的提高。例如,“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船”、“超級雜交水稻”和“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等。
三、中國特色詞匯的翻譯原則
1.翻譯要忠于源語意義
我國著名翻譯家嚴復在《天演論》卷首《譯例言》中提出了“信,達,雅”的翻譯標準,并頗有見地地闡述了“譯事三難:信、達、雅。求其信,已大難矣!顧信矣,不達,雖譯,猶不譯也,則達尚焉”。因此,譯者應當首先考慮表達原文涵義。由此可見,中國特色詞匯翻譯的首要原則就是忠實于原語意義。所謂忠實,主要體現(xiàn)在中國特色詞匯的語義內(nèi)容上。例如,“抓大放小”如果翻譯為“size the big thing and lose the small thing”則顯得十分奇怪,因此,翻譯時要基于語言內(nèi)容,“抓大”是指著力培育實力雄厚的大型企業(yè),“放小”是指搞活國有中小企業(yè),翻譯為“to invigorate large enterprises while relaxing control over small ones”,譯者應該在深入理解原文、吃透原文意義的基礎上,向外國讀者闡述明白,擺脫形式束縛。
2.翻譯要盡量尋找最貼近的對等語
美國翻譯學家尤金·奈達(E.A.Nida.1969)提出:Effective communication in one language is difficult enough...Absolute equivalence in translating is never possible.(在一種語言下的有效溝通已經(jīng)足夠困難...實現(xiàn)翻譯中的完全對應更是不可能的事。)盡管如此,翻譯中還是要盡量尋求源語言與目標語言的等值。因此,尤金·奈達在《翻譯科學探索》和《翻譯的理論與實踐》中提出了“等效翻譯論”,其核心是“功能對等”,意為讓譯文和原文在語言的功能上對等,而非在語言的形式上對等。為了達到這種對等效果,需要對原文的語言形式有所修正,讓譯文盡量適應讀者,尋找原語在譯語中的對等語來翻譯。
雖然中國特色詞匯在英語中沒有完全的對等語,但是為了使譯語讀者對譯語的反應與原語讀者對原語的反應盡量一致,譯者仍然要努力尋找譯入語中最貼近的對等語。正如奈達所說的:“所謂翻譯,是指從語義到文體在譯語中盡量使用最貼切而又最自然的對等語再現(xiàn)原語的信息(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Nida, Eugege A. & Taber, C. , 1982:12)。奈達的理論明確指出了信息(message)、最貼切(closest)和最自然(natural)的翻譯實質(zhì)。
3.翻譯以讀者為中心
我國著名外宣翻譯學者張健在其出版的《傳媒新詞英譯研究》中提出:“由于不同的文化、語言、政治及生活環(huán)境,國內(nèi)外受眾在接受內(nèi)容的興趣及需求方面互不相同....詞匯英譯作為信息、思想交流的一種形式,許多事件都是需要向受眾解釋清楚的?!保◤埥?,2012:73)因此,在對中國特色詞匯進行英譯時,應當以西方讀者為中心,給讀者傳達盡可能多的信息。以讀者為中心的翻譯原則,讓譯者在翻譯時不拘泥于原文,并使外國讀者成功了解到這一中國特色詞匯的寓意。
四、中國特色詞匯的翻譯方法
翻譯原則是翻譯實踐中必須遵循的行為準則,也是從事翻譯活動的指導思想,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翻譯方法是翻譯過程中對語言文字處理的具體方法,要遵循一定的翻譯原則。因此,筆者根據(jù)以上提到的三條中國特色詞匯翻譯原則,提出了四種具體的翻譯方法。
1.音譯
根據(jù)《朗文現(xiàn)代英語詞典》,音譯是“to re-place letters of one alphabet by letters of another with the same phonetic sounds to write a word or words in the letters of another alphabet”(把詞匯的發(fā)音在譯語中用相同的發(fā)音來代譯)。音譯是“原語中的某些文化詞或意象在譯語中空缺,而翻譯時難以用簡潔的譯語加以表述時,常把這些特定詞匯的發(fā)音轉(zhuǎn)換成譯語中相同或相近的語音或漢語拼音形式”(熊欣,2013)。由此可見,在將特色詞匯翻譯為英語時,可以將這些詞匯的發(fā)音轉(zhuǎn)換成譯語中相同或相近的語音,或者直接用漢語拼音來翻譯。例如,在翻譯“風水(fengshui)”、“餃子(jiaozi)”、“功夫(gongfu)”、“湯圓(Tangyuan)”和“鍋貼(Guotie)”等中國特色詞匯時,不必過多考慮翻譯技巧,而是直接用拼音將其傳達給外國讀者。
2.直譯
直譯是既保持原內(nèi)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一種譯法,字對字或句對句地將源語言轉(zhuǎn)換為目標語。這種通過直譯的方法得到的譯文往往帶有濃厚的中國特色,因此被稱為“中國英譯”。汪榕培先生曾撰文《中國英語是客觀存在》,他在論文中指出:“China English是英語國家跟中國特有的社會文化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是一種客觀存在?!保ㄍ糸排?,1991)例如,翻譯“菜籃子工程”(Vegetable Basket Project)、“希望工程”(Project Hope)、“紙老虎”(paper tiger)等,這些中國特色很濃的詞匯為中國特色詞匯的直譯提供了存在的依據(jù)。
3.使用最貼近的對等語
盡管中國特色詞匯在英語中沒有完全的對等語,但是為了使譯語讀者對譯語的反應與原語讀者對原語的反應盡量一致,譯者要努力尋找譯入語中最貼近的對等語。在具體翻譯中國特色詞匯時,就是盡量搜尋英語語言中與之最貼近的對應詞(the closest equivalents)。
例如,中國特色詞匯“中國夢”的翻譯就體現(xiàn)了這一點。美國民權(quán)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在《我有一個夢想》(I Have A Dream)的演講中提出了“美國夢”(American Dream)這一偉大愿景。在中國,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我們稱之為“中國夢”,翻譯成Chinese Dream,這個翻譯借用了英語中與之最貼近的對等語American Dream。在當今全球一體化不斷推進、各國之間文化相互滲透的時代,譯者應在平時注意積累,以便在翻譯中準確使用。
4.解釋性翻譯
解釋性翻譯是一種特殊的增益手段,用于補償翻譯中語言和文化的缺失。王佐良先生在《翻譯與文化繁榮》中指出,“……翻譯中最大的困難就是兩種文化的不同。在一種文化里頭有一些不言而喻的東西,在另外一種文化里卻要費很大的力氣加以解釋”(王佐良,1985:20)。解釋性翻譯可以通過適當?shù)卦鎏?,在原語使用和譯語使用者之間搭起一座橋梁,跨越不同文化造成的鴻溝。
譯者在英譯中國特色詞匯時,可以考慮加入適當?shù)南嚓P背景,減小信息差異導致的理解障礙。如習總書記提出的“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中的“老虎”并非真正的老虎(tiger),而是喻指those high-ranking corrupt officials,同樣“蒼蠅”也非真正的蒼蠅(flies),而是喻指those low-ranking corrupt officials,“打虎拍蠅”這個中國特色詞匯應該翻譯成“crack down on tigers and flies”。外國讀者很明顯不能通過字面理解基本詞義。在許多中國特色詞匯具有很高的概括性和中國味道的情況下,譯者應該采用解釋性翻譯,最大限度地傳遞詞匯意義,傳播中華文化。
結(jié)語
學海無涯,譯無止境。中國特色詞匯展現(xiàn)了中華文化獨有的魅力。翻譯中國特色詞匯,構(gòu)建世界溝通的橋梁,讓外國讀者更好地感受中華文化,學習中華文化,將中華文化推廣到每一個角落。
參考文獻:
[1]Nida, Eugene A., and Charles R. 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M]. Leiden: Brill,1969.
[2]汪榕培.英語詞匯學研究.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3]王佐良.翻譯與文化繁榮[J].翻譯通訊,1985(1):20.
[4]熊欣.音譯理論及音譯產(chǎn)生的背景[J].中國科技翻譯,2013(27):39.
[5]張健.傳媒新詞英譯研究[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2:73.
本文系江西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2015年度批準立項課題:“西方修辭學視域下的外宣翻譯研究”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15YY23;本文也是南昌工程學院2016年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