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悅 曹輝
內(nèi)容摘要: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通過師生的有效互動,形成積極、主動的課堂氛圍是教師追求的目標。這種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學習方式要求教師在課堂上使用生活情境,抓住教育機會,為學生創(chuàng)造有趣的學習情境。
關鍵詞:小學語文 情境教學 生成性 學習主動性
江蘇省著名特級教師孫雙金這樣說道,“一堂好課應上得學生:小臉通紅,小眼發(fā)光,小手直舉,小嘴常開。這是課堂教學充滿生命活力的具體體現(xiàn)?!毙W語文課堂,更有必要走進學生的世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真正做到新課標倡導的“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需要合理巧妙地運用生活情境。
一.生活性:課堂與生活同在
陶行知先生說,生活皆教育。語文,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更作為母語學科,來源于生活,又能夠指導生活。語文書本上的知識,大多來源于生活經(jīng)驗;課文中的故事情節(jié),往往取材于生活中的真人真事;通過語文學習,兒童能夠鍛煉思維,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更好地成長。在課堂教育中進行生活情境創(chuàng)設,可以讓語文課堂充分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更符合小學階段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身心發(fā)展特點,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作用。
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第七課《金蟬脫殼》,用細膩的描述記敘了作者揭開金蟬脫殼秘密的經(jīng)過,富有情趣,但現(xiàn)在的兒童長期居于城市中,缺乏與大自然深入接觸的機會,因此面對篇幅較長的課文,充分激發(fā)兒童的興趣成了課堂的重要一環(huán)。在學習具體敘述脫殼過程的第4小節(jié)時,我先是按照慣例讓學生觀看蟬的脫殼視頻,學生們看得聚精會神,我甚至發(fā)現(xiàn)有個調(diào)皮的男同學故意學著蟬“抖動”起來,想要吸引周圍同學的注意。我沒有批評,而是“靈機一動”,請他上臺表演蟬尾“使勁地抖動”的場面。課堂的氛圍馬上產(chǎn)生了熱烈的變化,學生們一下子興奮起來。我想,這是個創(chuàng)設情境的好機會。于是,趁著同學們興趣正濃,我讓大家進行了角色扮演:一位同學扮演作者,即觀察者,負責旁白;再邀請幾個學生走上講臺:抓住“抽搐”、“裂開”“鉆”、“仰”等動詞,向全班同學再現(xiàn)蟬脫殼的過程。幾位同學的表演效果極好,配合著觀察者的“嘖嘖贊嘆”,將金蟬脫殼的過程完整再現(xiàn),“蟬尾脫殼”的片段格外精彩,學生們都自發(fā)鼓起掌來。最后,我采訪了幾位在生活中親眼見到過蟬脫殼的同學,讓他們用自己的語言再次描述,然后再讓全班一起表演,讓蟬脫殼的過程在兒童的腦海中真實可感起來。此時,再次回到課文的四、五小節(jié),引導學生細讀課文,不論有無親眼所見,這個生活片段已經(jīng)成為學生們的親身經(jīng)歷了,因為他們用自己的肢體語言,體會了一把“蟬”的感覺呀!于是,學生的朗誦和語言品味自然就格外精彩了。在這堂課上,生活情境的創(chuàng)設,讓學生的思維火花迸發(fā),精彩語言遞出!
在這篇課文的常規(guī)處理中,教師大多僅僅讓學生觀看插圖視頻,或是請學生回顧自己的經(jīng)歷。但視頻只是間接經(jīng)驗,遠不如直接經(jīng)驗讓人印象深刻;而學生很少有捕蟬、觀察蟬脫殼的經(jīng)歷,幾乎沒有學生能夠描述清楚。很明顯,采用了生活情境法的課堂更有趣、生動。特別在表演之后,學生對金蟬脫殼的過程有了動作記憶,借由平時自己熟悉的動作感受和生活經(jīng)驗,對課文有了更深的理解。要讓課堂“活”起來,就要真正建立起生活與書本的聯(lián)系,合理巧妙地將陌生的內(nèi)容構建到兒童熟悉的生活場景之中,用經(jīng)驗激發(fā)熱情,用生活情境讓學習更加精彩。
二.生成性:抓住教育契機,相機生成情境
李鎮(zhèn)西先生的《返璞歸真說教育》崇尚一種自然的教育。當設定了教育目標之后,未必需要天天掛在嘴上,要在自然的氛圍中順其自然地引導孩子。更多的時候,教育是不動聲色、自然而然、潛移默化的,在每個自然的教學瞬間讓學生“怦然心動”,教學目標的達成也就水到渠成了。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方式,就是真正抓住課堂生成性的教育。
比如在蘇教版十一冊《牛郎織女》一課的教學中,我在分析織女形象時,強調(diào)了仙女的身份。這時,有個學生突然舉手問:“老師,天上一天,地上幾年?。俊边@個問題看起來跟課文學習毫無關系,也沒有確切的答案,更像是一種游離課本的“搗亂”,但我靈機一動,聯(lián)想到織女追求真情、追求自由的人物品性,便這樣回答到:“天上一天抵得上地上許多許多年,所以對于凡人來說,神仙都是長生不老的。可是天庭里只有冷酷的天規(guī),錦衣玉食,看似繁華,卻絲毫沒有人間的溫暖,更沒有自由。織女正是厭倦了這樣的日子,才會溜到人間、甚至決定留在人間,放棄在天上的長生不老?!蓖瑢W們略有所感,于是我抓住機會,邀請幾位同學進行了小分享會,談談自己平時生活中覺得溫暖的小事,大家馬上就提到了:父母的關心、同學的友愛、陌生人的幫助……同學們恍然大悟,把注意力從一個看似錯誤的思路上,回到了課文的故事中,回到了課文中的人物形象中,而提問的孩子更是積極地舉手回答,分析出了織女不光美麗善良,更有勇氣追求人間真情的形象,這也是牛郎織女相愛因素中最不容易理解的一點。就是因為在課堂上尊重了兒童的好奇心,結合生活情境巧妙地反向生成,這則民間故事的學習氛圍就熱烈起來了。
這種生活情境課堂的生成性也反映在教師給予學生課堂回答的自由中。尊重孩子的想法,而不是嚴格遵守,乃至于對標準答案生搬硬套。在另一節(jié)作文課上,習作要求寫一件趣事,有一位孩子提出擦黑板是一件趣事,可猶猶豫豫地說不清原因。其他孩子們紛紛起哄,“擦黑板有什么好玩的?”看到這樣的情況,我告訴自己,這不僅與孩子的自尊心有關,也是培養(yǎng)思維能力的好契機。于是我說:“擦黑板也很有樂趣,比如在老師小時候輪到值日擦黑板,我能夠偷偷地用粉筆在黑板上畫畫?!蔽疫@么一說,孩子們思路大開。有的說,“擦黑板的時候,我的身體扭動像在跳舞!”有的說,“黑板擦擦過之后的印子像畫的彩虹!”我被孩子們的思維能力折服了!他們富有想象力的奇思妙語將我?guī)肓艘粋€童趣的世界!我感謝這次小意外,雖然與我預期的教學設計有所差距,但這種順其自然的生活情境的運用,卻帶我步入了另一片廣闊天地。
把握每個生成性的教育瞬間,運用生活情境自然而然地教育和引導,才能讓師生學與教的過程中產(chǎn)生和諧共鳴,小學語文的課堂才能豐滿立體起來。
三.主動性:適度準確引導,激發(fā)學習興趣
新課標一貫積極倡導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們的課堂,更需要發(fā)揮出學生的主體性,“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我在孩子們對作文課望而生畏,提不起勁的時候,組織了一次游戲作文課。讓孩子們蒙著眼畫畫來感受盲人生活的艱辛,讓孩子們玩拼字游戲來告誡自己要少些錯別字,并注意語言的通順,以免鬧笑話。這節(jié)課,讓每個孩子神采飛揚,全身心投入了課堂,效果顯著。從此,孩子們幾乎每天都在期待著作文課,想要我再多搞幾次活動,孩子們的作文也因為有了切身的體驗而變得生活活潑起來。單單是蒙眼畫畫一文,就出現(xiàn)了幾種不同的寫法。有以看客身份來寫所見到的景象的,有寫自己作為參與者的心里感受的,也有由本次活動聯(lián)想到盲人生活艱辛的……更加值得高興的是,因為有了切身的體驗,孩子們對細節(jié)的把握更加具體了。我只是稍稍舉了個例子,孩子們便能夠舉一反三,將蒙眼畫畫時的情景生動地表現(xiàn)出來。例如用到了“摸索”“徘徊”“蹲”“疑惑”“捂”等動詞,把生活情境搬入了課堂,有了切身體會,細節(jié)描寫的教學目標就那么自然而然得達到了!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闭n堂教學中,我們應當引導學生學習好“例子”中的知識,然后探索發(fā)掘其中有助于拓展學習的“另一扇窗”。在我的語文課堂上,還時常結合舉辦表演比賽,知識競賽等,如《負荊請罪》一文第一課時學習后,我布置了一項課后作業(yè):自由分組,選擇文中片段,結合課文閱讀,進行課堂表演。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孩子們紛紛一展所長,表演了多個版本的負荊請罪,而作為觀眾的其他孩子則看得津津有味。這樣的效果,也離不開孩子課后對于相關資料的整合與積累。在我們班,還有每日演講的“必備節(jié)目”,通過課前的幾分鐘,讓孩子們結合自己積累的素材,輪流上臺演講,并評選每周最佳,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學生的演講主題豐富,既有對課本中人物的事跡補充,又有成語故事、寓言故事,更有自己課外閱讀到的科普知識等等。這些豐富多樣的教學情境,既融入了孩子的生活經(jīng)驗,又促發(fā)了學習新知識的主動性。
通過課堂上生活情境的創(chuàng)設,學生收獲了直觀的學習經(jīng)驗,逐漸形成自己的學習思路,擁有了自主感悟的閱讀能力。在我的語文課堂中,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通過運用多種形式的生活情境發(fā)揮教師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的作用。
語文教學,需要像陶行知先生的那句“我們教育兒童,第一步就是要承認兒童是活的,要按照兒童的心理進行?!蔽覉猿衷谡Z文課堂里,學生是主體。而生活情境的運用,是搭建學生已有經(jīng)驗和書本知識的橋梁,是催發(fā)課堂效果的極大助力,是體現(xiàn)學生主體性的重要教學手段。因此,在語文教學的課堂上,教師要放大生活化,把握生成性,激發(fā)主動性,發(fā)揮出生活情境教學法的最大作用,讓語文學習真實發(fā)生。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李吉林.情境教育的獨特優(yōu)勢及其建構[J].教育研究,2009(3):52-59.
3.李吉林.“意境說”給予情境教育的理論滋養(yǎng)[J].教育研究,2007(2):68-71.
4.趙萌.小學語文閱讀情境教學初探[D].天津師范大學,2014.
5.亢佳楠.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7.
6.孔敏君.淺談小學語文高年級課堂教學中的讀寫訓練[J].新課程(上),2013,(1).
(作者介紹:潘悅,江蘇大學教師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小學(語文)方向研究,江蘇省宜興市官林實驗小學教師,現(xiàn)執(zhí)教語文、心理健康;曹輝,江蘇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學)